书城科普不能不知的1000个最基本的文化常识
16713800000043

第43章 文化、历史(7)

※为什么会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指在文学史研究中,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所盛行的代表文体来称呼各个朝代的一种说法。

赋是在西汉盛行的一种文体。汉赋分大赋、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宏伟,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极力铺陈夸张;内容上主要描写汉帝国强盛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华、物产的丰富、宫苑园林的宏丽及皇族贵戚田猎歌舞的壮观场面,歌功颂德,描景状物,附带一点讽劝意味。小赋篇幅短小,文采清丽,以抒情为主。

建安以后,中国文苑愈发茂盛,到唐代诗歌进入了一个极度繁荣时期。大唐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文化最繁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诗人们思想活跃,能够面对现实,这都为诗歌的繁荣创造了极好的氛围。诗人们高举着汉魏风骨的大旗,汲取了《诗经》、《楚辞》开创的优良传统,挥毫泼墨,造就了一个诗的海洋。诗歌数量比从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间留下的诗歌总数还多两三倍。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诗坛巨星,为唐代文坛更增添了万丈光华。

词作为新兴的诗体,从隋唐发轫,到宋代进入鼎盛。《全宋词》中收词人上千家,词作两万首,取得与唐诗、元曲并称的地位,在诗歌园圃里又开辟了一片绿洲。宋词主要分婉约、豪放两大流派。婉约承继晚唐五代词风,多写风花雪月、别绪离愁和男欢女爱,表现出含蓄蕴藉、委婉曲折的风格,精美可人。

元曲是由歌女们所演唱的“俗谣俚曲”发展而来的,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杂剧是在元代兴起并达到鼎盛的一种新歌剧。出现了关汉卿这样的元曲大师。

明清之际小说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明清小说以一部部鸿篇巨制震撼了文坛。以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为开端,相继出现了许多具有世界声誉的长篇小说,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小说世界。

※“八股文”

八股文又称“时文”、“制文”、“八比文”,是明清科举考试制度规定的文体。

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先用两句话说破题的要义,然后承接破题的意义阐明,接着议论真正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到“束股”才是议论的主体,“中股”为全文重心。在这四段中,皆有两股排比对偶,共是八股,所以称为“八股文”,又叫“八比”。

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四书》,议论的内容也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不得自由发挥,形式十分死板,内容也极为单调。因此,清朝光绪年间八股文被废除。

※科举考试分几级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每年一次,在县里举行,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乡试(大比)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叫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桂榜”。

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故曰“杏榜”,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曰“金榜”。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一名叫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三皇五帝

谁是“三皇”?谁是“五帝”?相信任何人都不能提供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历史学家对这些“皇”呀、“帝”呀,各说各话。比方,“三皇”的名单,就有六份;“五帝”的名单,也有三份。

先列“三皇”的六份名单:①天皇、地皇、泰皇;②天皇、地皇、人皇;③伏羲、女娲、神农;④伏羲、神农、祝融;⑤伏羲、神农、黄帝;⑥燧人、伏羲、神农。

再列“五帝”的三份名单:①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②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③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

上述名单,见于不同史籍。有些“帝”,名不同而人同。比方,太皞,又叫太昊,即伏羲氏;炎帝,即神农氏,举此两人之名,便知“三皇”与“五帝”也有混淆。再说,少皞即少昊;帝喾即高辛;唐尧,陶唐氏,故名唐尧;虞舜,有虞氏,故名虞舜。

“三皇”、“五帝”,都是传说中的人物,尤以“三皇”,神话气味浓厚,既无当时的文字记录留下来,也没有地下文物可资引证。

不能以为古书的记载,就是“历史”了。也不能把传说当真事,作“考证”。今天科学日新月异,对历史的考证就更加严格,讲史就更要具备各种科学常识。

※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中国人自谓“炎黄子孙”。“炎”是炎帝,“黄”是黄帝。炎帝虽居“炎黄”称谓之前,实际上却处于遭冷落和贬抑的地位。

有典籍说,炎帝和黄帝是同胞兄弟;但这种传说比较晚出,在记载上古神话传说的《山海经》里,并无此种说法。而炎帝和黄帝各自为不同的神系,则是各典籍之共识。当然,我们也不妨推测:所谓炎、黄两大神系,可能是抹上了神话色彩的华夏两大原始部落,而炎帝、黄帝也许就是两大部落的酋长。

炎帝又称“神农氏”,这个称号更鲜明地反映了炎帝神系对华夏民族的贡献。《周易·系辞传》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氏首倡了农耕种植。《吕氏春秋》记述:“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

炎帝不仅是躬身劳苦,还有践危履险的勇气。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避)就”;“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之命”。据说,神农为辨识草木、昆虫的药性,竟曾“一日而遇七十毒”。炎帝作为“帝”,自当担负更多的“尝药济人”的艰险重任,比诸征方士觅求长生不老药的秦皇汉武,那真是迥于云泥!

据说,炎帝还发明、制作了琴瑟,创造“宫商角徵羽”五弦之音。

当然,黄帝也非常了不起。黄帝发明制造了车,“轩辕氏”便是因此而得名。黄帝还始造釜甑,从此开创了华夏人“美食文化”的历史。黄帝的第一夫人嫘祖首倡蚕桑—织丝事业。黄帝原为中原各部落的首领,后来同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在各个部落的支持下,获得全胜,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同样值得我们感恩和尊崇。

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不断发展,并与各少数民族通婚,慢慢形成华夏族。因此,中国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图摇摇腾

所谓图腾,简单讲就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初期,每一个氏族都用一种植物或动物,或者是无生命的物象作为自己的祖先和神灵去崇拜,并且作为本氏族的名称。这种氏族的徽号,就称为图腾。例如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仰韶文化,这里居住的氏族部落的彩陶上有蛙、鸟、鱼、鹿,以及人面、人首虫身等图像,这些都是当时氏族的图腾。每个氏族都有一个自己的图腾,以表示区别于其他氏族。

※“九州”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九州”是我国的别称,泛指全国。相传在四五千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人们被迫向山顶、高地迁徙,后来,禹疏浚河道,制伏了水患,把天下分为九个区域,供后人居住,于是就有了“九州”之名。九州的划分情况是这样的:

冀州,今山西、河北、辽宁一带。兖州,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部分。青州,今山东、辽宁东部,渤海与泰山之间。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安徽北部,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淮河以南东至大海。荆州,今两湖及江西西部。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梁州,今陕西南部和四川一带。雍州,今陕西北部、中部和甘肃及其以西地方。

※“国家”一词是怎么来的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但是,你知道“国家”一词是怎么来的吗?

中国古代典籍把“天子”统治的地域称做天下,诸侯统治的领地称为国,卿大夫统治的采邑称做家,“国家”是天下、邦国、家室的总称。《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秦汉以后实行中央集权制,把皇帝统治的范围通称为国家。有时,皇帝也被直接称为国家,《晋书·陶侃传》:“侃厉色曰:‘国家年小,不出胸怀。’”这里的“国家”指的就是东晋的成帝。

在西方,古希腊称“城邦”,古罗马称“共和国”,其原意是由罗马城延伸到整个意大利和其他各省的居民,是地域广泛的意思。在中世纪称“王国”和市民社会。到16世纪,社会政治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抽象出现代国家的概念,意大利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第一次使用“国家”(英文state)这个词,表示在政治上组织起来的社会。此后,“国家”一词便开始流行通用。

※我国古代主要朝代名称是怎样得来的

夏摇舜死后,禹当上了部落联盟首领,禹原来是夏后氏部落首领,因此,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后取名“夏”。

商(殷)摇契是商部族的始祖,居于商(河南商丘一带),所以汤灭夏后以“商”为国名。后因汤的十世孙盘庚将都城西迁到殷(河南安阳),所以商朝也叫殷朝。

周摇因太王居于岐山下的周原,所以武王灭殷后以周为国名。

秦摇周孝王时,为了嘉奖给自己养御马的非子,赐非子为“嬴”姓,并封“秦”(甘肃天水)地。后来立国就以“秦”为国号。

汉摇刘邦原被西楚霸王封为汉王,楚汉相争时,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为“汉”。

三国摇魏:汉献帝时曾封曹操为魏王,曹丕称帝后以“魏”为国号。蜀:刘备称帝时,因都城在蜀,故称蜀。吴:孙权建都建业(今南京),因都城属吴地,所以称吴。

晋摇司马昭在魏国先被封为晋公,后为晋王。他的儿子司马炎逼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为晋。

隋摇杨坚原为后周随王,后废周帝,改“周”为“随”,因忌讳随有走义,故省去“之”为“隋”。

唐摇李虎在西魏时被封为“唐国公”。李渊称帝后国号为唐。

宋摇赵匡胤原在后周时,被封为宋州节度使,因发迹于宋州,所以国号为宋。

元摇本无国号,称蒙古。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时,始建国号,称“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义。

明摇大明的意义出于明教。明教有明王出世的传说,所以朱元璋即位后取“大明”为国号。

清摇努尔哈赤建立政权时,取国号为“金”。1636年,改“金”为“清”。

※中国为什么被称为“支那”

中国曾被称为“支那”,在佛教经籍中译作支那、至那等。“支那”作为中国名号是如何来的呢?有这样几种说法: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源于“瓷器”一词。在世界上,中国素有“瓷器之国”的称誉。汉唐以来,中国瓷器大量运销国外。其制作方法也传到世界各地。所以,有人认为支那即源于“瓷器”的音译。

另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支那源于印度,其根据主要有:首先,古印度两大史诗《摩可婆罗多》、《罗摩衍那》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其中已有“支那”的称呼。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波斯人最早称中国为支那。在大约公元前5世纪时,古代波斯对中国的称呼有Cin,Cinistan,Cinastan。费尔瓦丁神的颂词称中国为Cini,Saini,意即支尼、支那等。

慧苑《华严经音义》说:“支那,翻为思维。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制作,故以为名。”法云《翻译名义集》言:“支那,此名文物国。”就是说用支那来称呼思维发达、文物昌盛的中国。中国历史悠久,物博地大,文化发达,且人民勤劳智慧。所以,有些国家即以支那称中国。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中国人习惯把西施、貂蝉、王昭君和杨贵妃称为古代四大美女。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

貂蝉,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分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就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

从此以后,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以秋波,报董卓以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王嫱,为汉元帝宫女,字昭君,长得很美丽,也很有见识。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要求和亲。昭君自愿前往,她千里迢迢来到了匈奴,并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先进文化传给匈奴。从此以后,匈奴与汉朝和睦相处,有60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杨玉环,唐代蒲州永乐(今陕西华阴)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遂先封她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年)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其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自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700人,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至马嵬坡时,军队不肯前行,玄宗为稳定军心,不得已将贵妃缢死于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