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聪明的人会说智慧的人会听
16712500000009

第9章 说话要到位(8)

在与人交谈中,应当尊重人,讲究语言美,而不是自以为是,出言不逊。要以诚待人、与人为善,不要打听、干涉别人的隐私,评论他人的是是非非;不要无事生非,捕风捉影,说话要有事实依据,不能听风就是雨,左右摇摆。多说好话,少说坏话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话多不如话好”,如果我们的话说得不好,小则会招怨,大则可以坏事。“话好不如话少”,话说得多了,自然出问题的几率就大。俗话说:“祸从口出”。在日常的社交活动中,每说一句话之前,都要考虑一下你要说的话是否合适,千万不要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都说“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时候不顾及对方的感受或者不尝试着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就很容易说错话,无心的一句话就变成伤害他人的“恶语”。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多说好话,少说坏话,必要时还要紧闭自己的嘴巴。

想好了话才能说得体

“说话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这不是赞扬人口才卓绝、出口成章,而是含有讽刺意味,那些口才好的人在说话之前都会事先默默打一遍腹稿,这样说出的话才会有条不紊并且条理清晰。但凡张口就说甚至信口开河的人,尤其对于公众人物来讲,他们所说出的话往往让人觉得不合乎他们的身份。想说就说,难免言多必失,成为别人的笑柄。

加拿大某电台在年底播放的一个节目中,其中一位主持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幽默、活跃现场的气氛就拿美国总统奥巴马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他说:“我们不是种族主义者。黑人入住白宫是一件好事,黑白分明,向他开枪也比较容易。”加拿大广播标准委员会指出,虽然这种言论只是搞笑,但是作为一个广播机构竟然提到总统应该被枪射杀,而且还提到因为奥巴马是黑人,其肤色令刺杀行动更容易执行,实在令人反感。这些都是涉及种族问题的冒犯性言论。

活跃气氛、搞怪幽默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乱说话就不对了。不好的言论如同毒药,让人反感。尤其身为一名闪光灯下的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更会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说话更需要谨慎,要三思而行、三思而说。

在《红楼梦》里对林黛玉的描写就充分地展示了她小心谨慎、唯恐出错的心态。林黛玉初入贾府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因此在邢夫人留她吃饭时,黛玉婉言谢绝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短短一句话既表明了林黛玉对邢夫人的尊敬和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说明她待人接物处处留心。又比如,贾母问黛玉读何书,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而后宝玉问她:“妹妹可曾读书?”林黛玉却回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前后差别如此之大,言语如此精简适量,也充分表现了林黛玉寄人篱下、谨小慎微的心理。从短短的几句话里就可以看出林黛玉的确是一个聪明的人,“言多必失”,而且话多了也会遭人厌烦,聪明的林妹妹肯定不会做出如此招摇的事情。如果在自己不了解当前形势的情况下就胡言乱语,那么林黛玉也不会称得上是一位“才女”了。

由此可见,三思而后言无论对于普通大众还是公众人物都是非常实用的说话技巧。在说话之前一定要先做好充足的准备,说话时谨慎得体,对于该说什么、如何去说、什么不该说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谈吐落落大方。这会让听者觉得你有礼貌、有修养,从而对你印象有加,而且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让人信服,就得有理有据

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联合包围了郑国的都城,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前往秦国充当说客。他见到秦穆公,说:“秦、晋两国联军围攻郑国都城,郑国人已经知道自己亡定了。如果灭掉郑国能够对您有好处,您劳师动众自然还值得。但是,隔着晋国的大片疆土来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贵国的边疆,您知道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哪能灭掉郑国来便宜您的邻邦呢?邻邦的版图扩张,就是贵国实力的削弱啊。如果能够留下郑国作为您在东方通道上的接待站,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害处。再说,你曾经施恩于晋国,它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它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那个晋国,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等它在东方吞并了郑国开拓了疆土,就会向西方扩张。如果不去损害贵国,它又向哪里去夺取土地?像这样损害贵国而有利于晋国的做法,您要多多考虑啊!”秦穆公听了打心底里表示同意,于是就跟郑国订了和约。晋国看到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也就撤兵回国了。

烛之武这一番话有理有据,而且不辱使命,单凭一张利口就说服秦穆公撤军,使郑国免遭亡国之祸。从这番话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说话不仅要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只有把话说得头头是道才能让人无懈可击,愿意信服。如果言者说的一番话滔滔不绝,即使精彩却也形同虚设,那么这番言论是站不住脚的。

烛之武的这段说辞虽然简短,却表现了他高深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在这段话里,他以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为突破口,促使秦国明白“养肥了晋国就等于削弱了秦国”的道理;并通过分析“打郑国”和“不打郑国”的后果让秦国明白其中的利害得失。虽然他心里处处是为郑国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都是为秦国着想,因而这段说辞才能博得秦穆公的好感,并使他欣然接受。

如今很多人说话都是虚有其表,像模像样地侃侃而谈,对自己的观点做出貌似精彩的解说,但是当别人一诘问时便狼狈不堪。这就是因为说者的言论没有足够的论据作为依据,徒有一副空皮囊,所以才经不住别人的考量,以至于漏洞百出,让人啼笑皆非甚至忧心忡忡。

聪明人所说的话都言之有物、引经据典、有所考证。这样说出的话才能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李肇星担任中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期间,有一次应邀前往俄亥俄州大学进行演讲。演讲当中,一位美国老太太突然发问:“你们中国为什么要‘侵略’西藏?”听了这话,李肇星非常气愤,西藏本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怎么会说中国“侵略”西藏呢?但是他压制住了愤怒,又想着,“今天参加演讲活动的人多,何不借机教育美国人民呢?”

李肇星没有用犀利的语言直接反击,而是走上前去,微笑着说:“请问老人家,您是哪里人啊?”“我是美国得克萨斯州人。”在得知老太太的这个情况后,李肇星和蔼地说:“你们得克萨斯州1845年才纳入美国的版图,至今也不足160年。而早在750多年前,西藏就已经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了,这能说中国‘侵略’西藏吗?您瞧,您的胳膊本来就是您身体的一部分,您能说您的身体侵略了您的胳膊吗?”

老太太听了李肇星的话,激动地拥抱住李肇星,连声说:“谢谢您,谢谢您!您让我明白了历史的真相。”

面对一位不明真相的老妇人的突然发问,李肇星用“历史事实”来说话,并用准确、生动的比喻来讲道理,使自己的话有理有据,且态度和蔼、语言质朴。这样不仅让眼前的这位老太太消除误解,明白了历史的真相,也教育了在场的其他人,从而博得在场观众的欢迎。

与人进行语言交际时就要做到“有理有据”,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讲道理、有依据。这样说出的话才有说服力,对方才能信服,也才能在交际过程中使双方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并建立起友谊。

时机未到,沉默是金

爱迪生发明了电报以后,很想卖掉这项发明以及制造技术,建造一个实验室。西方联合公司表示愿意买下爱迪生的这项发明,但是爱迪生不熟悉市场行情,对这个新发明究竟值多少钱很疑惑。他的妻子米娜给他建议开价2万美元,因为建造一个实验室至少需要2万美元。“这么高?”爱迪生听后目瞪口呆,他觉得妻子把他这项新发明的价值看得太高了。不过到了谈判的时候他还是打算按照妻子的建议要价。

当西方联合公司要求爱迪生开出这项发明的价格时,爱迪生却欲言又止。因为2万美元这个价格实在高得离谱,他很难说出口,但究竟开什么价比较好呢,他陷入了思考。办公室里没有一点声音,对方在等待,爱迪生虽然有点急,但还是沉默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沉默变得十分难熬。西方联合公司的代表开始急躁起来,然而爱迪生仍然没有开口,场面十分尴尬。最后,西方联合公司的代表失去了耐心,终于按捺不住便试探性地问:“我们愿意出10万美元买下你的发明,你看怎么样?”

爱迪生不由得瞪大了眼睛,这个价格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当场与西方联合公司拍板成交。当爱迪生回家后,半开玩笑地对妻子米娜说:“没想到沉默了一小会儿,多赚了8万美元。”

在有些时候沉默确实能给我们带来很多财富,但关键是要把沉默用到最适当的时机。如果这些沉默用到了点子上,就会和优美的语言一样产生表现力,就好像音乐中的音符与休止符一样,让音乐更完美、和谐,甚至产生更强烈的效果。

许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于不停歇地倾诉,却没有学会闭口和等候。其实,沉默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其中蕴藏着深刻的智慧,也积蓄着深刻的震撼力。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用来教导人们:“快快地听,慢慢地说”。学会适时地沉默,不但可以避免言多所带来的错误和遗憾,避免成为他人攻击的目标,同时还表现出自己宽大的心胸。正如爱迪生带给我们的启示,当你对于目前的形势不了解,对于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不明确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时,不妨先保持沉默。与其说出一些自己都觉得没有分量或者没有说服力的话,不如等待时机的来临。

一家小公司与一家“巨无霸”公司进行一场贸易合作谈判。“巨无霸”公司的代表依仗自己的实力滔滔不绝地向对方介绍情况,而小公司的代表则一言不发,埋头记录。

当“巨无霸”公司的代表论述完自己的观点,征求对方代表的意见时,小公司的代表好像突然睡醒了一样,迷迷糊糊地对“巨无霸”公司的代表说:“哦,讲完了?我们完全不明白,请允许我们回去研究一下。”于是,第一轮会谈结束。

几星期后,谈判重新开始,小公司的代表声称自己的技术人员没有弄懂对方的讲解。“巨无霸”公司的代表没有办法,只好再次向该公司介绍了一遍。

没有料到的是,当“巨无霸”公司的代表讲完后,这家小公司的代表态度仍然不明朗,再次声辩说:“我们还是没有完全明白,请允许我们回去再研究一下。”就这样,第二次的会谈便结束了。

几天后的第三次会谈,小公司的代表仍旧一言不发,在谈判桌上故伎重演。唯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告诉“巨无霸”公司的代表,一旦有讨论结果立即通知对方。

过了一段时间,当“巨无霸”公司觉得这次合作已经不太可能的时候,这家小公司的代表找上门来开始谈判,并且拿出了最后的方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迫“巨无霸”公司,使对手措手不及。最后,双方达成了一项条件明显有利于小公司的协议。

这家小公司的代表之所以能够打败强劲的“巨无霸”公司,取得谈判的成功,关键就在于他们选择了适时的沉默。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他们保持沉默,使对手摸不着头脑,盲目地骄傲自大,同时也为自己赢得时间研究对手的方案,从而给对手措手不及的一击。

俗话说“言多必失”,如果耐不住性子说了不该说的话,或者时机未到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常常会失去优势地位,被人抓住把柄或者得罪人。因此时机未到,聪明的人总会选择沉默或是查看形势,或是慎重地考虑如何表达。心理学教授格瑞德·古德罗解释说:“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尽管是‘零’,却很关键。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

说话切勿好为人师

孟子曾说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此话一点不假。有些人知识面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时政要事也能说上一箩筐,而且说得头头是道。他们总是在人前显摆自己的博学和聪明,但事实证明,好为人师者往往得不到好回报,主动施教的结果也常常换来别人的怨恨,有时还会让自己出丑。

相传北宋大文豪苏轼有一次去拜访当朝宰相王安石,当时王安石正好有事外出。苏轼来到王安石的书房,在书桌上看到一首还未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看过后暗想,菊花开在秋季,其性属火,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提笔在王安石的诗句后面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以讽刺当朝宰相连花瓣只会枯干不会飘落的常识都不懂。

后来,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一次他与朋友饮酒赏菊时,秋风吹过,却见吹落了一地的菊花。此时,苏轼才知道自己的孤陋寡闻,非常后悔自己当年在王安石面前好为人师的卖弄,结果出了丑还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