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聪明的人会说智慧的人会听
16712500000024

第24章 听话要听音(5)

等到会议结束,到了预订返回的日子时,小白喜滋滋地掏出两张飞往海南的机票递到局长面前。“这是什么?”局长一脸诧异,然后脸色立刻就阴沉了,“为什么要改变行程?谁让你这么干的?”

面对局长的斥责,小白觉得很委屈。他支吾地说:“局长,您不是在宾馆打电话时说很想去海南旅游吗?所以,我就帮您安排了这次旅游……”

“你胡说。谁说我想去海南旅游了?我那是给家里打电话呢,我儿子一直想独自去海南旅游,我不同意。”

小白顿时傻了眼,一心想巴结局长结果因为听错了话,又擅作主张更改返回单位的日期被局长狠狠地斥责了。这下不仅耽误了局长的工作,而且还因为办错了事情,给局长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他似乎又看到了办公室副主任的位置在向自己挥手,不过这次是向他挥手告别。

小白的失算源于他的错听,他带着个人主观色彩填补了自己没有听清的部分。一心想巴结局长的思想让他失去了判断力,结果导致自己错听,而且又按照这种错误的信息办错了事,触怒了领导。生活中不乏小白这样的人,他们因为没有听准别人的话,或者是带着自己的主观色彩来听,所以误听、错听了还不自知,结果也可想而知。

所以听话需要我们用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把别人的话听准,不要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来倾听,只有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倾听,才能确保自己所得到的信息是比较客观的,也才能确保行动不会出错。

第十三节 听话要听全

话听不全,则意思会偏,有失公正,这样就会使你在交往中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只有把别人的话听全了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在很多时候,对方会出于某种需要和意图有意地含糊其辞、模糊表态,这将会对听者搜集信息造成很大的困扰。因此,善于耐心而有礼貌地询问将会是获取全面信息的关键。

俗话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听话也是如此,以偏概全、听取片面之词、断章取义的做法实在不可取。把话听全,也需要遵循多多益善的原则,在掌握大量的信息后得出的结论才有可能是最准确的。

听得完整,信息才能准确

听话要听全,这是倾听别人说话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听话听得不全面就很有可能导致搜集到的信息因为缺漏而不准确,甚至会导致错误的判断。

两艘演习的舰队在阴沉的天气中航行了数日。一天入夜后不久,负责侦察的瞭望员忽然报告:“右舷有灯光。”

船长询问光线是正逼近还是远离,瞭望员回答:“逼近。”这表示对方会撞上他们这艘快速航行的船舰,后果不堪设想。船长马上命令信号手通知对方:“我们正迎面驶来,建议你转向20度。”

对方回答:“建议贵船转向20度。”

船长有些愤怒了,下令:“告诉他,我是船长,转向20度。”

对方接着回答:“我是二等水手,贵船最好转向。”

船长此时已勃然大怒,他大叫:“告诉他,这里是战舰,转向20度。”

对方的信号传来:“这里是灯塔。”

结果,船长的船只得改道。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透过别人的只言片语来分析对方的意思,在没有听全的情况下就做出判断,其结果肯定会因为信息的不准确而做出错误的行动。正如故事中这位傲慢的船长,在没有得到完整的信息的情况下就开始发脾气,纵使他是船长也无法让灯塔自行改变方向。傲慢的船长想必会在这次演习中得到深刻的教训。

听人说话一定要耐着性子听完,不要因为听到对方的话语里有违背自己意愿的意思就开始刁难、责备,因为信息的不准确会闹出笑话,也常常会使你为自己的这种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

倾听的艺术就是要掌握足够的信息。对有些人来说,他们所表达的意思也许会出现一波三折的效果,只有把对方的话听全面,才能明白对方最终想要表达的意思。

有一次,美国著名的主持人林克莱特在节目中访问一名小朋友,他问道:“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行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这名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下去。”

听到这儿,在场的观众们正如林克莱特预料的一样,笑得东倒西歪。林克莱特注视着这个孩子,想看看他究竟是不是一个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林克莱特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回答透露出了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的!我还要回来!”

众人听到了最终的答案,也是出人意料的答案。林克莱特如果在没有问完之前就按自己设想的那样来判断,那么,他可能就认为这个孩子是个自以为是、没有责任感的小家伙。但当林克莱特问完之后,就从孩子的话中掌握了全面的信息,这个孩子的想法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勇敢、有责任心、有怜悯之心的小男孩。可见,不要轻易对别人还没有说完的话下定论,也不要打断别人的话,耐心听完,也许你会听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想法。这个最终的想法也许就会使你对之前没有做出鲁莽的行动而感到庆幸。

如果你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领导,在倾听下属的汇报时,真的听懂他们所说的意思了吗?你是不是也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权威来打断他们的发言?管理者和权威人士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对方还没有来得及讲完自己的事情,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前就会凭经验加以评论和指挥。这样下去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它不仅导致领导者信息掌握得不完整,而且常常会因为打断对方的发言而让对方心怀芥蒂,以至于让交流渠道出现堵塞,不能有效地沟通,信息反馈也会出现问题。

即使是没有权威的大众,在倾听别人说话时也会带着自己的情绪,常常导致听到的信息不完整,在对方看来,你不仅没有听明白他的意思,而且还对他极不尊重。所以倾听别人说话一定要听全、听懂别人的意思,这就是倾听的艺术。

在询问中掌握完整的信息

通常说话的人都喜欢把话说一半,这也许是一个坏习惯,却是一个模糊表态的处世学问。有时,对于说者而言,表达出一个大概的意思让听者有一个印象也就达到了说者的目的。而对于听者来说,我们往往不希望仅仅如此,这时不妨通过询问来掌握对方完整的意思。

乔治·西屋是美国著名的电器厂商——西屋电气公司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发明奇才。他一生中获得过361项发明专利,而西屋发明的原动力就来自于他“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天性。

有一次,西屋搭乘一趟火车出差,没想到火车误点五六个小时。旅客们都表示不满,纷纷向站务员询问火车误点的原因。原来,西屋想要搭乘的这趟火车在中途与另一部迎面驶来的火车相撞了,致使交通中断。

除了西屋以外的所有旅客闻此连忙改搭汽车上路了。西屋却非常好奇,跑去向站长询问火车相撞的原因。

站长说:“我也不太清楚,可能是交通信号出问题了吧?”

他对站长给出的这个并不肯定的回答很不满意,于是又跑到当地的警察局查询火车相撞的原因,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刹车失灵。

当时火车的刹车方法是在每节车厢都设有单独的刹车器,每一个刹车器均需几名刹车工来负责。当火车要停下来时,每节车厢的刹车工就同时按刹车器,然后使火车慢慢停下来。可是刹车工的反应有快有慢,所以刹车工在听到命令时根本不可能把每节车厢同时刹住,因而车厢与车厢间每每会发生撞击,严重的则常因刹车器失灵而发生相撞事件。

西屋刨根问底了解到出事的原因,他得到一个结论:如果能够改良火车的刹车系统,撞击与相撞的事件必将锐减。

于是这位发明天才立刻制定了两大改良原则:第一是把刹车工人取消;第二是刹车权要掌握在火车司机手中。不久之后,他就利用压缩的空气为动力,发明了性能优越的空气刹车器。西屋把空气刹车器安装在每节车厢下,按钮就设置在司机身旁,只要拉开气门按钮,很轻易就把火车刹住了。

天才凡事都喜欢刨根问底,天才和凡人的区别也许就体现在这一点上,倾听别人说话也是如此。倾听别人说话是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只有把问题弄清楚了才能得到一个完整而正确的信息。西屋的成功就在于此,他不满足于火车相撞这个简单的信息,他更希望获知火车相撞的真正原因,于是他询问站长,询问警察局,并最终获得了完整的信息。如果不是他这番刨根问底的询问就不能获得正确的信息,当然也不能成就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发明。

只有询问才能掌握宝贵的资料,才能获得别人所听不到的全面信息;也只有掌握了更完整的信息才能保证你接下来的行动不会出现差错,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但是,很多人却羞于启齿,他们不知道在聆听的时候只有询问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才能掌握现场的主动权。如果在倾听的时候心中有了疑问仍然羞于开口,不仅会使自己获得的信息不完整,而且也会因此让自己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李明的儿子放学回家时满脸的委屈,一见到父亲就抱怨道:“我真的不想上学了。”李明听到这句话当然很生气,但是他想儿子这么说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他相信儿子不会无缘无故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良好的修养使他克制了自己的情绪,他想在没有弄清楚原因之前不要误解了儿子。于是,李明温婉地询问儿子:“在学校里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我敢肯定老师很讨厌我,她常常挑我的刺,当众指责我的错误,常和我过不去。”儿子气愤地说道。

是这样吗?李明沉默了。因为只听儿子的一面之词不足以相信他所说的话,也许其中有什么误会。出于对儿子的关心,李明第二天悄悄地去了一趟老师的办公室,核实儿子所说的话是否属实,并想了解一下是什么原因让他有如此消极的想法。

和老师聊了几句后,李明立刻明白了儿子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想法。原来李明的家人性格都很温和,说话都是非常儒雅的,从来不会大声说话。而这名老师的声音却非常大,因此在儿子听来也许就会错以为老师是在有意为难他。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李明得知这名老师是很关心和看好自己的儿子的,因此常常会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来考验他,这也是为什么儿子会说这名老师“挑刺”的原因。事情明了了,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可见,有些时候我们不能单凭某个人的片面之词或只言片语就妄下断语,一定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把问题弄清楚,掌握了足够的信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多下一些功夫来了解问题,询问对方的意思,把对方的话听明白了,解决问题也就变得轻松、容易了。

听全信息需要耐心和礼貌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时,曾经发生了一件感人的故事。那时,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校园里开出了几朵很大的玫瑰花,因为非常漂亮,所以每天都会吸引很多的学生前来围观。

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时突然看到一个小女孩正在采摘一朵玫瑰花,他心里很生气,“这种做法太自私了,玫瑰花是给大家欣赏的。”但是,他转念一想,这个小女孩是不是有什么原因才这么做的。他想知道这个小女孩的想法。

于是,苏霍姆林斯基叫住了这个“调皮”的小女孩,慢步走到她的身边,耐心地询问小女孩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小女孩感觉很羞愧,她支支吾吾地回答苏霍姆林斯基说:“奶奶病得很重,她住进了医院。奶奶不相信校园里有这么大的玫瑰花,我采摘这些玫瑰花是想告诉奶奶,我说得没错。”耐心听完小女孩的回答后,苏霍姆林斯基立即摘下了两朵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培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面对小女孩摘花的违纪行为,苏霍姆林斯基没有粗暴地批评制止,而是温和、耐心地询问原因。因为只有耐心听完别人的话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才不会因为自己的错误判断而做出后悔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正是这样做的,才从小女孩的回答中发现了一颗纯真的心灵、金子般的爱心。

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没有耐心听完别人的话,常常打断别人的话,或者断章取义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生活里很多矛盾和问题就是因为这种没有耐心的行为所引发的。

有耐心才能求得“真经”,但除了耐心外,倾听还需要良好的修养和品性:你得有礼貌,以礼待人。只有这样,别人才愿意告诉你完整而正确的信息。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骑着快马赶路,很久都没有找到住处。忽然,他看到路边站着一位老农,他在马上远远地就高声喊道:“喂,老头儿,这里离客栈还有多远?”

老人随口说道:“无礼!”年轻人却以为这位老农告诉他是“五里”,于是策马飞奔,向前驰去。

结果,一连跑了十多里地仍不见人烟,他恨恨地想:“这老头真可恶!”并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间,他醒悟过来,“莫非他说我‘无礼’?”于是他调转马头,往回赶去。

再次见到那位老农,他还在路边耕耘。这次年轻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连忙翻身下马,亲切地叫了一声“老人家”。还没等他发问,老人就说:“你已经错过了客栈,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住一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