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聪明的人会说智慧的人会听
16712500000016

第16章 说话要到位(15)

话里话外不要总是坚持原则

有的时候,有些事情是一定要坚持原则的,但是坚持原则并不是说要硬性的坚持。也就是说,坚持原则的时候,不是照搬照抄原则性的东西,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把事情办好。当然,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只要把握好,就可以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灵活地处理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在社交圈子里,有的人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决不退让,这样就容易给人留下死板、固执的印象。

老林是一位教师,平时在学校教学生的时候,他就是一板一眼的,而且他是个非常讲原则的人。

有一次,老林接到一个同学的邀请,让他参加同学聚会。这些同学都二十年没有见面了,所以,聚在一起的时候聊得格外开心。有很多人在一起互相调侃说“老了”、“发达了”,老林只是一语不发地坐在那里并没有加入到大家的“嬉笑怒骂”之中。因为他觉得这样的谈话太不庄重,而且他不喜欢说这样的话题。只有同学讲到他认为不违背自己原则的话题时,他才加入进去。就这样,在整个聚会的过程中,大多数时间,老林总是默默地坐在那里。有个同学对他说:“老林,这么多年了,你还是这样坚持原则啊。”

老林说:“我哪有什么原则,只是觉得不该说的就不说。”“可是,这就是你的原则啊!”这个同学想,你这样的原则把大家都拒绝在千里之外了。没有人会跟你沟通,因为不尊重你的原则不好,尊重你的原则大家简直没有办法说话。

在同学的聚会接近尾声的时候,有人提出来让几个已经做老板的同学来为这次的聚会买单。大多数同学都开始随声附和起来,觉得这个提议非常好,那几个做老板的人也说买单没有问题。正当大家说得热闹的时候,老林站起来说:“说好的这次聚会是大家平分的,怎么能只让这几个人买单呢?而且我吃饭从来不喜欢让别人帮我付钱。说好的事情,就按照原来的决定办吧,大家还是出自己的那份比较好。”说完,他就把自己应该付的钱拿了出来,本来热闹的场面一下子冷了起来,大多数同学都尴尬地看着老林手上的钱。这个时候,有一个同学说:“老林,没关系,这顿饭我们几个还是请得起的,就不用大家分担了。”

老林说:“这是原则性问题,既然在吃饭之前已经定好了付账的规矩,就应该按照那个规矩办,该怎么做就得怎么做。”说完,他就把钱放在了桌子上面。

老林的“原则”把同学聚会的气氛弄得十分尴尬,对于这样一个喜欢讲原则的人,人们只能说:“他就是那样的人。”像老林这样的性格如果放在一个领导的身上就不太好了。一个只会机械地讲原则的领导,会把事情处理得很糟糕。

孙默是某大学的学生会干部,也是班长。他平时就是一个爱讲原则的人,有时候,他办起事来比辅导员还要严厉。

有一次,小孙发现班里有个同学三天都没来上课,他就把这个同学的名字记下来,报到了辅导员那里。辅导员看后说:“这个同学没来上课,也没写请假条给你吗?”

孙默摇头说没有,他给辅导员建议说:“这个同学旷课这么多天,又没写请假条,应该扣他的学分。”

辅导员说:“我还是了解一下原因再说吧。”

孙默说:“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这样旷课都是不对的。我们学校有明确的规定,如果无故旷课超过三天又没有递交请假条的话,就应该扣取相应的学分。”

辅导员虽然很赞同孙默这样严肃纪律的做法,但他还是给这个同学打了一个电话。原来,这个同学是因为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医院,昨天手术刚刚做完,他的父母忘记了和辅导员进行及时的联系。听了这个情况后,辅导员决定放弃扣这个学生的学分。但是,孙默却不依不饶地说:“您这样不扣他的学分是说不过去的,因为他确实违反了学校的规定啊。”

辅导员说:“孙默,你这样严格地执行学校的规定是正确的。但是,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这个同学并不是无故旷课,他是因为做手术迫不得已才没有上课的。而且事出突然,没有办法及时和学校取得联系。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理解,而不是执行学校的硬性规定。”

孙默说:“他虽然没有无故旷课,但是也没有写请假条,即使不扣他的学分,也要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做检讨,这样才能整顿班里的秩序。”

辅导员无奈,只好照着孙默的说法,让这个同学康复后在全班同学面前做一次检讨。

孙默坚持原则的做法,无形中疏远了和同学之间的距离。当然,这样严格地执行原则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原则是硬性的东西,人是讲感情的。所以,这就要求执行原则的人要灵活,既要执行原则又不伤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聪明的人,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灵活地掌握原则性的东西,在执行原则的时候,不应该只是生硬地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不但能很好地让违反原则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不会因为原则性的东西伤害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说话要给自己留有余地

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时时提醒自己,给自己留有余地。这样才可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如果将话说得太死,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有时就会作茧自缚。

通常的情况下,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喜欢相对的思考方式,对于绝对的思考方式,人们是十分反感的。说话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总是用“绝对”这个词,就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比如“这件事情绝对没有错,肯定是我看到的那个样子”。或者“事情绝对就是这样的”。这种不留余地的说话方式很容易让自己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甚至还会给别人留下非常恶劣的印象。

杨先生想使自己的居室尽善尽美,希望能买到一款真皮沙发。他来到一家非常大的家具经销店,销售人员看见杨先生很热情地问他需要什么。杨先生说:“我想买一款真皮沙发,放在我的客厅里。”

销售人员带着杨先生来到了一组沙发前。

杨先生看中了一款沙发,问销售人员:“这款沙发多少钱?”

销售人员说出了这款沙发的价格,这让杨先生很吃惊,因为销售人员说的价格非常低。

杨先生围着这款沙发走了几圈,然后说:“这款沙发非常漂亮,设计和样式也很好,但是它的价格为什么这样便宜呢?”

销售人员说:“这是我们公司特意为店庆而设计的一款沙发,设计的宗旨就是回馈消费者,所以是一款价廉物美的沙发。”

杨先生看着沙发,他真的是非常喜欢这款沙发,但他还是问道:“我要买的是一款真皮沙发,这款沙发是真皮的吗?”

销售人员说:“这完全是一张真皮沙发。”

杨先生听到这样的话后,当即决定把这个沙发买下来。随后他又决定买一个合适的茶几来配这个沙发。

在跟着销售人员看茶几的时候,杨先生发现了一张和他决定买的那张沙发非常相似的沙发。但是,这张沙发的价格却是那张沙发的好几倍。这让杨先生非常诧异。

他问身边的销售人员说:“这张沙发为什么这么贵呢?”

销售人员说:“因为它完全是一张真皮沙发。”

杨先生问道:“那么原来那张呢,那张不也是完全真皮的吗,怎么价格差距这样大呢?”

这个销售人员说:“是这样的,这张沙发完全是真皮的。原来那张沙发只有靠背和扶手的地方用了真皮,其余的地方都是人造皮革。”

杨先生听完后生气地说:“那你为什么告诉我它完全是真皮的呢?你怎么可以这样欺骗顾客呢?”

这个销售员说:“先生,我并不是有意欺骗您,那时我们在讨论另一个沙发,忘了和您解释了。”

杨先生说:“你为什么不说那张沙发不完全是真皮的呢?你说了它完全是真皮的,并没有给你自己留下什么解释的余地。”最后,杨先生并没有买下原先选好的那张沙发。

这个销售人员之所以没有成功地将这张沙发卖出去,就是因为他在向客户介绍沙发的时候将话说得太满,没有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这样,他最终失掉了自己的客户。

因此,在与人交流的时候,给自己留有余地是非常必要的。

不仅仅是谈话,在答应给别人办事情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留有余地。即使是能够办到的事情,也要给自己留一点余地,否则有时会很尴尬。

某大学的一个系主任,向本系的青年教师许诺说,要让他们中2/3的人评上中等职称。青年教师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很兴奋,热切地盼望着系主任早日兑现自己的承诺。但是,当系主任向学校申报这件事情的时候,学校的回答却是,一次不能给出那么多名额。他据理力争,跑得腿酸,说得口干,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但是,他为了自己的面子,又不愿意把这个情况告诉系里的年轻教师,有老师问起他情况的时候,他只是对老师说:“放心,我既然答应了你们,一定会做到。”

不久以后,职称评定结果公布了,老师们大失所望,都在背后责怪系主任,说他不能办事就不要轻易给大家承诺,害得大家白欢喜一场。这样的指责让他很尴尬,而且在学校领导那里,他也受到了批评。这件事后,不但校领导对他失去了好感,老师们也不再相信他了。

因此在工作中,不要轻率地许诺,即使许诺也应该留有一定的余地。但这种余地并不是在给自己找借口,而应该努力实现自己的承诺才对。

对把握不大的事,可采取弹性的说法,应该把话说得灵活一些,让事情有伸缩的余地。可以使用“尽力而为”、“尽最大努力”、“尽可能”等灵活性的字眼,这样的词语能让自己的承诺有一定的回旋余地。

对时间跨度较大的事情,可采取延缓性的态度。有些事情,在你跟别人说的时候情况是一个样,可是由于时间长了,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采用延缓时间的方法,即把给别人办成事的时间说长一点,给自己留下为实现承诺创造条件的余地。

如果一件事情自己不能够独立解决,那么应采取隐含前提条件的方法。如果你所作的承诺不能自己单独完成,那么你在承诺中可提到一定的限制。如果有人找你解决农转非户口的问题,因为户口的问题涉及到公安部门和国家有关政策,所以这个时候,你不妨说:“如果你的条件符合政府农转非的政策,我一定会帮忙的。”这样说既让别人看到你的诚意,话语又灵活有分寸。

在生活中,说话办事一定要给自己留有余地,这样即使没有办成事情,别人也会原谅你。因为在你给自己留下余地的时候,对方也在心里给你留下了余地,这样你就不会轻易失去自己的面子,也不会轻易失去自己的信誉。

给别人留余地是一种智慧

有一句佛偈说:“凡事不可太尽。”人与人相处时,给人留下余地就是给自己留下余地。有的人说话的时候总是喜欢把人逼到死角里,让人没有办法回答,仿佛这样就战胜了别人赢得了胜利一样。其实,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你。给别人留有余地是一种宽容的表现,也是维护人际关系必要的手段。

有的人,在与人交流的时候,总是把自己当做一个进攻者,说话的时候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问就怎么问,就连别人避讳的敏感问题,也要穷追不舍地问下去,最后往往是不欢而散。但是如果你能够给别人留有一定的余地,在别人不想说的时候就转移话题或者停止追问,这样不但会获得别人的感激,同时也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有一家电视台,开办了一个访谈栏目。这个节目采访的人物各种各样,有名人也有平凡的小人物。这个节目的主持人牙尖嘴利是出了名的,每次在采访别人的时候,尤其是名人,他总是不停地追问被访者的隐私,这样常常在谈话的时候出现尴尬的气氛。有一次,一位嘉宾被追问得当场发起火来:“你怎么这样做节目,你这样做节目谁还敢接受你的提问啊!”坐在直播间里的观众都吓了一跳。幸好这个节目不是现场直播。

这个事件给节目的声誉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于是这个主持人被电视台要求先休息一段时间。

电视台又重新选了一个主持人来主持这个节目,这个主持人的风格以温和、宽容见长,有人担心这样一个主持人怎么能把现场的嘉宾给镇住呢,他这样不愠不火的主持风格会不会把节目弄得像一杯白开水呢?

结果两期节目播出后,这个节目的收视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原来这个主持人跟嘉宾交流的时候,非常注意避讳嘉宾的敏感话题,嘉宾不想回答的时候,他就马上转移话题。嘉宾非常感激他的这种做法,反而感到没有了压力,敞开胸怀,侃侃而谈,竟然说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这样收视率自然高了。这个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受到了众多名人的喜欢,所以这家电视台在邀请名人上节目的时候,再也不像以往那样费劲了。

说话时把人逼紧了,逼急了,别人也会让你非常尴尬。但是,如果给人家留点余地,别人就会不胜感激,反而会说出很多心里话。到底是哪种说话方式好,自然能见分晓。

无论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与人交往,还是在特定的情形下与人相处,留有余地都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因为有余地,别人才会去做出选择,你只是负责提供选择的机会,但是最终获得利益的大多是你。

在一条闹市街上,有两家卖早点的小吃店——张记和王记。这两家小吃店每天早上的客人非常多,生意非常红火。然而,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但是每到营业结束的时候,张记小吃店的赢利总是比王记小吃店多出100到200元。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