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心智语悟人生
16712200000007

第7章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到,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到,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随遇而安并非消极地等待,并非是听从命运的摆布

酷暑之际,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儿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来了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后,原本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丝丝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师父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佛心悟人生

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愤、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

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水在流淌时是不择道路的,树在风中摇摆时是自在的,它们都懂得随遇而安的道理,所以它们是快乐的。随遇而安并非是消极的等待,随遇而安并非是听从命运的摆布,更正确地说,随遇而安是寻求生命的平衡。谁能达到这种境界,谁的生活就美好,谁的生命就有质量。在生存中也就能获得自在。

人生如茶,不经几番浮沉,怎能品出生活的滋味

一位年轻人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失意和苦闷涌堵在心头,无法排遣,便登门向释圆禅师求教。

他沮丧地对禅师倾诉内心的痛苦后,绝望地说:“师父,像我这么失败的人,再活在世上只是苟且偷生,有什么用呢?”

释圆听后,叫弟子送来一壶温水。

释圆抓了一把茶叶,放在杯里,用温水沏了,端给年轻人说:“施主远道而来,喝杯茶吧。”

年轻人喝了两口,奇怪地问道:“这是什么茶,怎么一点香气和味道都没有?”

释圆道:“这是茶中的极品呀!怎么会没有香气和味道呢?”

他转头对徒弟说:“再去提一壶热水过来。”

释圆从原来的茶罐抓一把茶叶,放进另一个杯子,冲了沸水进去。

遇到沸水的茶叶,茶香立时溢出,叶片随即在杯中翻滚浮沉。

年轻人正欲端杯,释圆说:“施主,且慢!”

释圆又往杯中注入一些沸水,茶叶又上下浮沉,这样浮浮沉沉,连续注水五次,才把茶泡好。这时茶香已经溢满了整个房间。

年轻人端起茶杯,只见茶色碧绿。微酌一口,感觉香气醇厚,回味悠长。

年轻人甚敢奇怪,问道:“同样的茶,为什么泡出来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释圆盯着这个年轻人,说:“只是因为水的不同罢了!头一杯是温水,第二杯是沸水,水的温度主宰了叶片的浮沉。用温水泡的茶,茶叶轻浮于水面,没有经过沸水的冲击,又怎能散发出它的清香呢?沸水沏的茶,一次一次冲击茶叶,茶叶浮浮沉沉,逼出了春雨的幽凉,夏阳的炽热,秋风的纯厚,冬霜的清冽,有千百滋味,才能泡出一杯好茶。”

年轻人沉思良久,向禅师深深一揖,飘然而去。

佛心悟人生

岁月如流,生命如幻,人生如茶,不经多次沸水的洗礼,不经几番浮沉,又怎能深刻品味人生的意义。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茁壮。我们在世间求生存,对外必须忍受自然环境的困难与考验,内心也必须面对生离死别、忧愁苦恼的磨炼。正如到寒冬方知太阳的可爱,入酷暑才知水的清凉,步入绝地才能知道生命的可贵。虽然屡遭挫折,却能够百折不挠地挺住,方能品味出人生的百般滋味,咀嚼出人生的精华。

张弛有度,才能领会生活的妙处

大和禅师座下有个弟子酷爱音律,但由于太过追求精进神速,在刻苦的练习下,身体逐渐疲惫,竟然到了难以支撑的地步,他感到非常沮丧,因此,向禅师述说他的烦恼,表示准备放弃。

禅师听后就问道:“我对音律所知甚少,想请教你一下,如果琴弦太紧,结果会怎么样呢?”

弟子答道:“会断。”

禅师又问:“那假如琴弦太松呢?”

弟子说:“太松就会跑调甚至不响。”

禅师点了点头,说道:“真正的修道生活,要不苦也不乐,行之中道,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你醉心于音律,太过快乐就容易乐极忘形,过于沉溺其中就不会感受到乐趣。其实修行也和弹琴一样,太过勇猛精进,就像太紧的琴弦会断;过于懈怠不认真,就像太松的琴弦发不出声音,所以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佛心悟人生

世人都有许多容易犯的毛病,有的人太过认真,刻意压制自己的天性,因而不能洒脱自在。有的人太过懈怠放纵,则不能一心向前。如果我们懂得“行之中道”──不急不缓、不苦不乐、不忙不闲,让自己整个的身心张弛有度,就能“放眼白云外,苦乐道中行”,理解生活的妙处。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有一位妇人脾气暴躁,经常为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生气。她也很清楚自己的脾气不好,但她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十分苦恼。于是她便去求禅师为自己开解,希望能从禅师那里得到启示。她向禅师诉说了心事,言语态度十分恳切,禅师一言不发,静静地等她诉说完毕后,便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本想从禅师那里听到一些开导的话,没想到禅师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把她关在这个又黑又冷的屋子里。她气得跳脚大骂,但是无论她怎么骂,禅师就是不理会她。妇人实在忍受不了了,便开始哀求,但禅师仍置若罔闻,任由她在那里苦苦哀求。

过了很久,妇人终于沉默了。禅师在门外问:“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生自己的气,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禅师听完,说道:“你连自己都不肯原谅,怎么会原谅别人呢?”于是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禅师又来问:“还生气吗?”

妇人说:“不生气了。”

禅师问“为什么?”

妇人说“我生气也没有用,还不是被你关在这个又黑又冷的屋子里。”

禅师说:“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一旦爆发会比以前更加强烈。”说完又转身离去了。

等到第三次禅师来问她的时候,妇人说:“我不生气了,因为你不值得我为你生气。”

“你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你生气的根还在,你还没有从气的漩涡中摆脱出来!”禅师说道。

又过了很长的时间,妇人主动问道:“禅师,你能告诉我气是什么吗?”

禅师还是不说话,将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妇人视之良久,终于顿悟:原来,自己不气,哪里来的气?心地透明,了无一物,何气之有?

佛心悟人生

何苦要气?气便是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你吞下便会反胃,你不看它时,它便会消散了。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蠢行。夕阳如金,皎月如银,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尚且享受不尽,哪里还有时间去生气呢?

朝天吐唾沫的人,最终弄脏的往往是自己的脸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素来讨厌出家人的同路人。

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侮辱禅师。

临近分别的时候,禅师转身问那人:“假如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个人回答:“当然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颔首道:“没错。对于这些天来您送给我的礼物,我一概拒绝接受。”说完这话,禅师微微一笑,转身走了。

那人却楞在原地,好半天也没回过神儿来。

佛心悟人生

谩骂和诽谤,就像一支射出去的箭,射不中人,会反弹到自己身上。

《四十二章经》里佛陀说:“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而堕其面。”佛陀又说:“如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飞其身。”意思是说:朝天吐唾沫的人,最终弄脏的往往是自己的脸;又像逆风时,把尘土扬起来,灰尘不会飞到别人那边,却会搞得自己一身尘土。

面对别人的误解和非议,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和忧伤,我们何不把它当作一份礼物呢?只要轻轻说一声拒绝,你就会换来一份好心情,神清气爽,天地无碍。

常怀谅解之心,方能快乐处世

天刚破晓,一位居士抱着供果和香烛,兴冲冲地赶到寺院想参加寺院的早课,谁知才一踏进大殿,从里面突然跑出一个人,正好与他撞个满怀,他手中的水果、香烛顿时洒了一地,这位居士看着满地狼藉,忍不住粗声粗气地叫道:“你看你!干什么这么粗心,你怎么给我一个交待?”

那人本来很有歉意,但一看他态度这么粗暴,非常不满地回敬道:“我又不是故意的,顶多赔个礼,给你拣起来就行了,你干嘛这么凶?”

居士更是生气,大声道:“你这是什么态度?自己错了还要怪人!”

接着,两人彼此咒骂,互相指责的声音此起彼落。

广圄禅师此时正好从此经过,就将两人带到一旁,问明原委,开示道:“莽撞的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为。能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及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举止。”

佛心悟人生

对人恭敬,就是在善待你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协调的生活层面太多了,如:在社会上,如何与亲族、朋友取得协调;在教养上,如何与师长们取得沟通;在经济上,如何量入为出;在家庭生活上,如何培养夫妻、亲子的感情;在健康上,如何使身体健全;在精神上,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如此,才不会辜负我们可贵的生命。

一直向前走,幸福快乐就在我们的前方

从前有一个人,总是感到闷闷不乐,他找到一尘禅师,询问有什么方法能使自己快乐起来。

一尘禅师对他讲了一个故事:

一只大狗看到一只小狗老是绕圈子,咬它自己的尾巴。于是大狗疑惑地问小狗说:“你为什么老是转圈子,咬自己的尾巴呢?”

小狗回答道:“你难道不知道?人类说我们狗的幸福就在我们的尾巴上,我正在找自己的幸福,所以要咬我的尾巴。”

大狗又问:“你老是这样转着身子咬自己的尾巴,找得到幸福吗?”

小狗不解地问道:“那你是怎么寻找你的幸福和快乐的?有什么好的建议教导我吗?”

大狗答道:“我找幸福快乐是向前走,只要我向前走,我尾巴上的幸福快乐自然会跟随着我。”

佛心悟人生

有些人一直在猜忌、怀疑、忌妒里面打转,在三心二意中踌躇,当然找不到幸福快乐。只要我们很本分、很真诚、很实在,并且负责、勤劳、努力、奋发、向上,一直向前走,幸福和快乐就会在前方等着我们;只要我们有目标,看准方向,用道德心,用智慧,以及慈悲的方法,向前途迈进,那么我们必定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有谅人之雅量

方能快乐永恒,烦恼不再

一个小和尚在化缘的时候,受到一位农夫的嘲笑,于是俩人吵了起来,最后竟然打成一团,农夫的衣衫被扯得七零八落,小和尚的脸也被抓破了。周围的人终于把他们拉开,并把小和尚送回寺院。

老禅师了解情况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找出些布料,并亲自带着小和尚去给农夫赔礼道歉。

面对专程来赔不是的师徒二人,农夫也变得通情达理了,他连声埋怨自己,不该嘲笑和辱骂前来化缘的小和尚……

回寺院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上山的时候,老禅师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腿上摔出了血。小和尚慌忙扶起禅师,然后狠狠地朝地上的石块踢了几脚,仍不解气,还想把石块抱起来摔到悬崖下去。老禅师先是连声念阿弥陀佛,然后对小和尚说:“石头本来就在原地,它又没动,是我不小心踩上它的,一点也不怪它啊,这次磕绊是我自找的,理应向石头道歉的……”

小和尚怔了一会儿,终于明白了师父的开导,羞愧地说:“对不起,师父,是我错了,今后一定注重个人修养,学会尊重他人、感化他人,不再犯错。”

佛心悟人生

每个人都会犯错,包括自己,可是我们往往能很快原谅自己,却无法原谅别人。这种自我原谅但不原谅别人的行为是懦弱的表现,因为你只敢面对别人的过错,却不敢或不愿面对自己。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有的错误还是无意间造成的,是无心的。如果换个角度想想,你是那个犯错的人,你正在因为犯错觉得担心,不知所措,是不是希望你“得罪”的那个人能原谅你?如果对方原谅你,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对人要有宽容之心,有的时候对方的做法可能不是有心的,是无意的冲动行为,知道他不是有心的,就不要把这件事再放在心里,而应该忘了它。

苦即是苦,乐即是乐,贵在真性情

昙照禅师每日与信徒开示,总是说:“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呀!”

可是有一次他害病了,在生病中不时叫:“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听到了,就来责备他:“喂!一个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苦呀,似乎不太得体啊。”

昙照道:“健康快乐,生病痛苦,这是当然的事,为什么不能叫苦呢?”

住持说:“记得当初你有一次掉进水里,即使快要淹死时,你仍面不改色,那种无畏的样子,视死如归,而今你那豪情何在?你平时都讲快乐!快乐!为什么到病的时候,反倒要叫喊痛苦呢?”

昙照禅师对住持和尚道:“师兄请到我床前来!”

住持到了他床边,昙照禅师轻轻地问道:“你刚才说我以前讲快乐,现在都是说痛苦,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住持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昙照禅师道:“苦即是苦,乐既是乐,为什么要刻意掩饰呢?”

佛心悟人生

苦即是苦,乐即是乐,可以苦中作乐,却没有必要顾忌面子死撑硬扛,要想生活得快乐就要活出真性情!只要不被乐迷惑,不被苦打败,就没有必要刻意掩饰,这才是生活中的智者。

留一点空间,容自己转身;

余一些时间,容自己思考

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禅师!我常常打坐,早起早睡、时时念经、心无杂念,自忖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就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说道:“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

学僧接过葫芦和盐,遵示照办,过不多久,跑回来说道:“葫芦口太小,我把盐块装进去,它不化;伸进筷子,又搅不动。”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再装进盐块,只摇了几下,一会儿盐块就溶化了。

禅师慈祥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难道不用功就可以开悟吗?”

禅师:“修行如盐,无水不化,而水太满又缺乏律动,怎能很快地融化呢?所以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学僧终于领悟。

佛心悟人生

佛曰:“人不极思,不知吾生可乐;人不极思,不知吾生可乐;知哀吾生者,可以破情矣;知乐吾生者,可以破圣谛矣!”

应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保持一颗平常心,张弛有度,方是入道之门。倘若心灵没有余地,整日里无暇思考,岂能便得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