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心智语悟人生
16712200000005

第5章 真正的智慧在于隐藏,真正的才华在于沉默

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

谦卑地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寺院请来的画师刚在大殿的墙壁上完成了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画中的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众僧看后虽觉画面很精细,却总感到气势不足,但他们又说不出是什么地方画的不对。画师也感觉出来了,但做了数次修改也总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适逢无德禅师云游回来,总僧就把他请到画前评点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并没有表现出来!要明白,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前扑时,头必然向下压低。龙颈向后回缩的幅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在出击时方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画师豁然开朗道:“这位禅师真是一语道破,我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缺乏一种气势。”旁边的众僧也欢喜异常。

无德禅师回顾众僧,借机说教道:“须知为人处事,参禅修道亦同此理,做好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跑得更远,经过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冲得更高。”

学僧浑然不解,问道:“师父!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笑道:“这里有禅诗一首,且听好——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说完便负手而去。

众僧低头品味,似有所悟。

佛心悟人生

人之智者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犹如龙抬头虎欲扑;有时自谦自检,犹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龙为兽中之灵,虎为兽中之王,禅者乃人中之贤,以退为进,以谦为尚,不亦宜乎?

低头与退步,并非消极,真正的龙争虎斗,并不是张牙舞爪,而是龙退缩,虎低头。蓄势而待发,不击则已,击则必中!

柔可克刚,不可与无聊的人争短长

有一位青年脾气非常暴躁、易怒,经常与人打架,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有一天他无意中游荡到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休禅师正在说法,听完后他深受启发,发愿痛改前非,就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争口角、打架了。就算是受人唾面,我也要忍耐他,默默地拭去!”

一休禅师说:“何必要拭去呢,就让唾涎自干吧,不要拂拭!”

青年道:“那怎么可能?没有人可以这样忍受!”

“没有什么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作是蚊虫之类停在脸上,虽受吐沫,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微笑着接受吧!”一休说。

“如果对方不是唾我,而是用拳头打过来时,那怎么办?”

“一样呀!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一休说的实在是岂有此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一休禅师的头上打去,打过后马上想到自己刚刚决心不再动拳头了,于是惭愧地说:“和尚,我又犯戒了。”

禅师并不恼怒,只是悠然说道:“下了决心并不代表就一定能做到,要实现你的决心,首先约束你的内心,否则即便决心再大,亦是无用。”

青年愧然。

佛心悟人生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世间无论什么事,说很容易,做很困难,说不发脾气,但实际状况一来,就不能把持自我。禅者曰:“说时似悟,对境生迷。”就是这种写照。真正的悟,不但要在心里有所悟,更重要的是要付诸于行动,这才是最终的落脚点。

真正的智慧在于隐藏,真正的才华在于沉默

泥无华彩外衣,且整日无声无息地委身在地,受人践踏,似乎毫无用处可言,于是有人便嘲笑泥的一无是处。

泥不卑不亢,答道:“谁说我一无是处?我为花草树木提供充足的养分,它们才能蓬勃生长,开花结果;我将天赐的雨露承接下来,储蓄起来,人们才有水喝;我将数千年前的文物埋藏起来,充分地保护着它们,今天它们才能重见天日,人们才能了解历史……这还不够吗?难道必须将这些整日挂在嘴边,人们才知道我的用处吗?”

佛心悟人生

真正的智慧在于隐藏,真正的才华在于沉默。做人也一样,我们不需要过多表面的虚荣与浮华,一天到晚把自己的功劳挂在嘴上的人,是浅薄虚浮的人,因为他们必须靠整天向别人提醒自己以往的功劳才能让人们想起他的价值来。学会闭上自己的嘴,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事情,别人自然会发现你,你的价值并不会因暂时不被人发现而泯灭。

相互赏识可以让人

多一分平和,少一分躁动

雪峰禅师在给弟子们讲禅的时候,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心情不佳,倒了一杯茶,想了想,又倒了一杯酒,一起放在桌上。

看着桌上的茶和酒,迟疑着不知要先喝哪一杯才好。他想:心情不好的时候应该喝酒,因为喝了酒,一醉解千愁,正可沉沉睡去。于是端起了酒,但是随即又想:心情不好时应该喝茶,因为喝了茶,使人清醒,可以观照情绪的起伏,情绪清明,烦恼自然就消散了。想来想去,正不知怎么才好时,突然听到桌上的茶说话了:“我是百草之王、万木之心,从前都是供奉帝王之家,出入五侯的宅院,当然要先喝我了。”

人见茶这样说,便要伸手端起茶,谁知酒立刻笑了起来:“真是可笑!从古到今,茶贱酒贵,帝王喝了酒,自称万岁;大臣喝了酒,就无所畏惧。连能定人生死的神仙,都喜欢酒的供奉,茶怎么能比呢?当然是先喝我了!”

茶怒道:“我是茗草,是万木之心,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天下的名僧大德也都知道,喝了我可以使神智清明。供养弥勒、奉献观音亦少不了我,千劫万劫以来,连诸佛都钦佩。而酒只能使家财败坏,使人淫乱,只要喝上三盏,就会罪孽深重,世上的错事不知有多少是酒的唆使?”

酒很不服气:“茶是平民之物,一文钱就能喝饱,好酒却是贵人公卿所梦寐以求的。酒会让赵主弹琴、秦王击缶。茶呢?不能喝了茶而高歌,也不能喝了茶而跳舞,你不见古来的诗人才子,都借了酒兴,才有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如果光喝茶水,谁敢动管弦呢?”

茶听了有些生气:“你说喝酒可以养贤,喝茶却会生病,但是我却只听说喝多了酒会中毒和生病,却从来没听过喝了茶得了茶疯茶癫的。喝酒的人杀盗淫妄,在衙门的状子里,常常可见酒醉乱性的事,却从来没有一张写着醉茶闹事呀!所以好酒的人如果改喝茶,就不会惹是生非,定会一生平安顺利!”.

茶与酒,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正在难分难解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清脆的声音说话了,说话的原来是水:“你们两个不用在这里争功了,也不用在这里互相毁谤了。人生四大,地水火风,水难道不重要吗?茶得不到水,是什么样子?酒如果没有水,又是什么样子?米面干吃,损了肠胃;茶叶干吃,划破喉咙。所以,我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只有我,就失去了茶的清香,也不会有酒香的醇厚,失去了我们中的任何一个,茶就不是茶,酒也不成酒。这世界上本就没有万物之主、五谷之宗,如此相争,又有何意义?”

酒和茶听后大惭,不再作声。

佛心悟人生

一个常常只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我们在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学识不高,修养不够,却总是目空一切,到处炫耀自己那点可怜的学识。这样的人是浅溥的,他们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独木不成林,独峰不成山,惟有相互尊重,相互合作才能酿出最醇的酒,泡出最香的茶。

聪明的人总是先夸奖别人

而后才谈自己

三个和尚在一所破落的寺院里相遇。这个寺院是如此的破,以致于连一个能栖身的地方都没有。

“这所寺院为什么荒废了?”三人不约而同地想到这个问题。

“必是和尚不勤,所以庙产不修。”甲和尚说。

“必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乙和尚说。

“必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萨不灵。”丙和尚说。

三人争执不休,最后决定留下来各尽其能,重新打理寺院,也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里如此颓败。

于是,甲和尚整理庙务,乙和尚化缘讲经,丙和尚礼佛念经。果然香火渐盛,寺院恢复了往日的壮观。

“都因为我勤加管理,所以寺务周全。”甲和尚说。

“都因为我劝世奔走,所以香客众多。”乙和尚说。

“都因为我礼佛念经,所以菩萨显灵。”丙和尚说。

三人争执不休、各自负气、不肯再出力,渐渐地,寺院里的盛况又逐渐消失了。就在三个人各奔东西的那一天,他们总算得出一致的结论:这座寺院荒废的原因,既非和尚不虔,也不是和尚不勤,更非和尚不敬,而是由于和尚不睦。

佛心悟人生

做任何事情都少不了别人的协同,只看到自己的的人是目光短浅的人,智慧的人总是先看见别人而后才谈自己。无论你在成功的过程中自己付出了多少,一定要先想一想别人的付出,相互赏识,全力合作,方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处世不但需要宽厚大度的胸怀,还需要无我的精神

有一位信徒到寺院礼完佛后,便到客堂休息,刚坐下来,就听到一位年轻的知客僧对身旁年事已高的无德禅师喊道:“师父!有施主来了,请上茶!”

过了一会儿,又听到那位年轻的知客僧叫道:“师父!佛桌上的香灰太多了,请把它擦拭干净!”“中午别忘了留施主用饭。”

这位信徒见年老的无德禅师在知客僧的指挥下东奔西跑,有些于心不忍,就问无德禅师:“老禅师!知客僧和您是什么关系呀?”

老禅师居然非常自豪地答道:“他是我的徒弟呀!”信徒大惑不解地问道:“这位年轻的知客僧既然是您的徒弟,为什么还对你呼来喝去,如此不敬?”老禅师却非常欣慰地说道:“有这样能干的徒弟,是我的福气。施主来时,只要我倒茶,并不要我讲话;平时佛前上香换水都是他做,我只要擦一擦灰尘;他只叫我留施主吃饭,并不叫我去煮饭烧茶。寺内上下一切都是他在计划、安排。我不但不用操心,而且只用做一些很小的杂事,否则,我就要很辛苦了!”

信徒听后,仍满脸疑惑地问道:“不知你们是老的大?还是小的大?”

无德禅师道:“当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更有用呀!”

佛心悟人生

同是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的,又何必在乎老小?作为师父,放下架子听徒弟指挥并不容易,这不但需要拥有宽厚大度的胸怀,还需要无我的精神。谁说无我只能产生消极懒惰?看看无德禅师:真正的无我,不仅产生了生产力,还产生出了成功和快乐。

嘴上说得漂亮不如多多修炼内心

苏东坡与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为方外至交,他们经常在一起谈禅论道十分快活。

有一天,苏东坡自觉修持有得,于是便写了一首诗,来阐述自己对于禅道的理解,并洋洋得意地命书童送给佛印禅师。

诗曰: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意思是说:我蒙受到佛光的普照,心已经不会再受到外在的干扰了,好比佛陀端坐莲花座上一样安详自在。

佛印看了他写的诗后,笑着在上面写了“放屁”两个字,然后就叫书童带回去给苏东坡看。苏东坡看了回执后恼怒不已,马上动身去找禅师理论。

他气呼呼地来到金山寺,远远看见禅师站在江边。

禅师笑着说:“我已经在此恭候多时了!”

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我写的诗,即便入不了禅师法眼,但也不能侮辱人呀!”

禅师一脸无辜地说:“我并没有侮辱你呀!”

苏东坡气呼呼地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说:“那这又是何意?”

禅师呵呵大笑说:“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听完惭愧不已,方知自己修为尚浅。

佛心悟人生

修行,不是口上说的,行到才是功夫。其实,我们又何尝不这样?论生死,侃侃而谈,但死神真的来临时,吓得魂飞魄散;谈名利,把它看成是身外之物,恨不得将其视为粪土,但当利害得失摆在面前时,无不争得是你死我活,视名利为生命。不要说宇宙人生,生死存亡不曾了悟,就是名利得失还未全放下,只能是说说而已。

五指有长短,惟有贤者为尊长

我们一只手有五个手指头,有一天,这五个手指头为了谁是老大的事情吵闹不休。

大拇指说:“大家看,当人在表示‘顶好’、‘第一’时都是伸出拇指,而且数我长得结实,所以当然我是老大。”

食指不服气地说:“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们把我和天放在一起,所以我应该是最大。”

中指不甘示弱:“你们看,我个子最高、位置最中间,当然我最大,你们都该听我指挥。”

无名指更振振有词:“你看人在结婚时戴钻戒,都套在我身上,就凭这份待遇,当然我最大。”

大家吵得不可开交,惟有小拇指不吭气,大家感到很奇怪,就问它怎么不说话?

小拇指笑着说道:“虽然我个头最小,不过当人在向圣贤、佛祖合掌,对别人表示尊敬行礼的时候,只有我最靠近佛祖,最靠近圣贤。”

佛心悟人生

我们对人要秉持尊敬、慈悲和友爱的态度。谁能谦虚处世、恭敬友好,谁就是“最大的”。

有些人看不起别人,总以为自己是老大,其实真正的老大就是一个对人有恭敬心的人。我们做人处世,只要自己有很多美德,有很多爱心,平常又有服务奉献的精神,这样的人才是最大的。所以,“大”不是争取来的;“大”是要自己表现宽容、谦卑,表现仁慈、友爱,那样的人才是真正伟大的人。

多检讨自己,少笑话别人

有一僧人途中内急,迫不得已即于路旁解小便。

路上行人见了皆讥笑道:“佛门弟子行步皆有法度,被服皆有威仪,这个和尚大白天的在道旁小便,真是有辱佛门的尊严,笑死人了!”

恰逢一个佛教信徒路过此地,见大家讥笑和尚,心下暗想:“我等世俗之人,一向视裸身为常事,大家并不以失礼而责怪,为什么大家见了和尚在道旁小便,而纷纷讥笑他呢?”

回家后他反复思量,终于心有所悟,原来世人纷杂,素无法则,大家对于裸身而行、道旁便溺等均习以为常,所以人们并不觉得怪异。而佛门弟子素来清净,讲究威仪,因而易为人所议论。

佛心悟人生

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缺点,但常常因为大家均是如此,由此潜移默化,以致见怪不怪,并感觉不到有什么不妥;反倒是见到素来优秀的人犯一个小的过错就揪住不放、指指戳戳,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正确,但却从来不曾想过自己的不足,其实这时已有高下之分,俗雅之别!

帮了别人,也就帮了自己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位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寂然无人,连一星灯火都没有。

苦行僧转过一条街道,忽然看见有一团昏黄的灯正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走近了一看,原来是他白天见过面的一个瞎子。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完全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看不见高山流水,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但是他却挑着一盏灯,岂不是可笑?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盲人:“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人吗?”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人说:“现在是夜晚吧?我听说在黑夜里如果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点燃了一盏灯笼。”僧人若有所悟说:“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微笑着说:“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茫然了。盲人缓缓问僧人说:“你有没有在漆黑的夜中行走被其他行人碰撞过?”僧人说:“当然有,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盲人听了,就得意地说:“虽说我是盲人,什么都看不见,但我就从来没有被人撞过,因为我挑了这盏灯,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着找佛,没有想到佛就在我们身边,人的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却会看到我自己的。

佛心悟人生

予人方便何尝不是为自己方便?为他人,更是为自己,不要吝啬照向别人的灯光,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平稳地前行!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别人也就等于帮助自己。如果成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问题,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了解对方心情的人,不必担心自己的前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与好感,并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识人应看本质,做人应重内在

一位禅师借花喻人:

“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但颜色愈是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

“早上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已经开始盛开的。”

“每一株玫瑰都有刺。”

佛心悟人生

一、人也是一样,看人更不能单看外在,朴素单纯的人,更有内在的芳香。

二、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开了。人也是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雄心壮志,中年或晚年就很难有所作为了。

三、每一个人的性格中,都有我们不能容忍的部分。欣赏一朵玫瑰,并不要非得努力把它的刺根除,而是要欣赏美丽的花瓣,至于它的刺,我们只需要学习如何不被它的刺刺伤,还有如何不让自己的刺,刺伤自己心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