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人生的真意
16711800000026

第26章 舍与得的人生博弈(4)

出以真情,不杂私心

与人交友,最重性情。季老也喜欢与这样的人交朋友,他曾细数自己喜欢之人的优点,不外乎就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能多为别人考虑;最重要的是能分清是非,又敢分清,从而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疾恶如仇。”后来季老又总结说,做人最重要的还是要真诚,要有气节。懂得做一个性情中人,是懂得真正享受生活。性情中人,轻贫贱富贵,只在乎心灵是否被放在了高位。其实做一个性情中人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只要走出开始的几步,就可发现真正的自己,发现生命相交时的快乐。真情待人绝不会是单方面的付出,它其实饱含着一种爱别人和想要被爱的寄托,就像一只蒲公英,虽然孤身远行,但却时常获得超越想象的收获。爱国将领张学良少帅就是一个性情中人,他身处高位却并不傲慢,对于知心之人一向真诚相待,所以他的朋友才能够遍布大江南北,即使那些不能直接与他相识相交的人,也感动于他的真意,故而对他怀有深深的仰慕之情。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也是少帅的好友,他们的相识相知更是体现出了张学良为人至真的品性。张学良虽然出身行伍,但却也是一个风雅之士,他平生最喜欢鉴赏、收集古书画。那时清代画家石涛的画作很流行,不少人都以收集石涛的画作为乐。张学良自然也花费巨资购置了很多石涛的作品,然而经过专家鉴定,这些画作全部都是画坛新秀张大千仿制的,并非真迹。这件事情发生后,张大千很快听到了风声,心中不免有些害怕。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仿画竟然能够蒙过张学良的法眼,生怕张学良对此事耿耿于怀,于己不利。正当张大千在家中惴惴不安时,张学良府上却来人送了一张请帖给他。原来张学良得知自己手中的石涛画作是仿制时,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欣赏这位仿画高手,一心想要结识张大千,正巧家中举办宴会,他顺势派人到张大千家邀请他一同赴宴。可张大千对此一无所知,只能战战兢兢地接过请帖。到了宴会当天,张大千按时赴宴。他已经做好了张学良会给他难堪的心理准备,然而一场宴会下来,张学良对自己买到了仿画一事只字未提。只是到了宴会接近尾声之时,张学良才向出席宴会的各界名流们介绍道:“感谢各位莅临鄙人所办的宴会,今天我要隆重向大家介绍一位画坛新秀,石涛画作的仿制专家,张大千先生。大千先生仿制石涛的画作我也有收藏,其制作之精良实属罕见。”看着张学良,张大千感到非常惊讶。他此次赴宴不仅没有被怪罪,反而经张学良引荐,认识了不少达官显贵,从此声名大振。对于张学良广阔的胸襟,张大千甚为佩服,遂与张学良成了好友。此后,张学良与张大千之间的友谊越来越深厚,张学良对张大千的才华倾慕不已,而张学良为人之豁达、气度之宏伟,也让张大千深感叹服。后来,张大千离开了祖国,旅居在南美的巴西,他回来省亲时还特别去拜访了张学良。两位好友多年不见,此次会面让二人激动不已。说到兴起,张大千还道出了一桩往事。20世纪30年代,张大千在北平的一家古玩店中偶然发现了一幅清朝画家新罗真人的《红梅图》,他赶忙向掌柜询问价格,在他一番讨价还价过后,两人以三百银元成交。但张大千身上却没有带这么多钱,于是他就和掌柜商量,先交付部分定金,剩下的第二天他再来补足,画作也等那时再取走。掌柜爽快地答应了。然而张大千刚走不久,机缘巧合之下张学良也进了这家店,更巧的是还和张大千看中了同一幅画。由于张学良出价要高于张大千,掌柜马上将画作打包卖给了张学良。等到第二天,张大千再来取画时,发现画已经被别人买走,心中不胜欷歔,却又无计可施,只能自认倒霉离开了古玩店。回忆起这段往事,张大千感慨地对张学良说:“要是那天我带够了钱,那画如今可就要易主了。”在张大千返回巴西时,张学良亲自到机场为他送行。在登机前,张学良还交给他一件礼物,张大千问是什么,张学良却只是笑了笑,只说让他回家后再打开。上了飞机,张大千很好奇,于是提前将礼物拆开,里面正是那幅多年前与他失之交臂的《红梅图》,其中还有张学良亲笔书信一封,其大意如下:“大千吾兄台鉴,三十多年前,我在北平琉璃厂某画商处偶见此新罗真人《红梅图》一幅,心中甚喜,就强行购买了它,本不是有意夺兄所好,而是爱不释手,不能自持!如今三十年过去了,这幅画陪我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每当我看到这幅画都会自责地想起兄长。也许兄长大度,早已遗忘了此事,但我却很难忘记此事。恰好这次蒙兄来台问候,愿还君明珠,将《红梅图》赠予原主吾兄!望兄长能够恕罪。”看着手中的信,再看看那幅《红梅图》,张大千饱含热泪,心潮澎湃。回到家后,张大千拒绝了所有人的探访,一心扑在画室之中,不久后《腊梅图》问世,张大千特意让人将它送给了张学良。人人都说,真情无价,事实也确实如此。张学良与张大千从初识到成为至交好友,有共同的志趣作为支撑,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人处世少了一些私心杂念,而多了一些真性情,所以两人之间的感情才能历久弥坚。这个世界是你的,也是他的,几乎世间所有的事情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个世界无疑是网状的,而有网就会有交集,人与人即使是擦肩而过也是一种相交的状态。如果每个人都为了一己私利,肆意妄为,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为人不讲礼仪,不讲诚信,更谈不上真情以待,那么这张网就是杂乱无章,糊在每个人心头的一张心网。它将束缚这个世界中所有人的发展,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存。无论是出于高尚的情操,还是出于利己的目的,做一个性情中人,以真情待人都是智慧的选择。

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

每个人都生活在充满了复杂人际关系的社会中,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需要一种规则,礼貌也就应运而生。中国本是一个以守礼而著称于世的国家,不过季老说近些年来,中国人不讲礼貌的行为越来越突出了,它不仅危害海内,甚至还严重影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季老还说,自有“礼”字以来,不懂礼貌的人也随之出现,不过现在的人比起过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的礼仪文化肇始于儒家先贤“克己复礼”的思想,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在儒家经典《礼记》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人们已将礼仪视为区分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准,由此可见国人重礼的程度。可以说中国的很多传统美德,例如孝悌之说,皆来源于“礼”字。可季老却说如今的人们已经数典忘祖,全然不顾礼貌的价值。年轻人如此,年长者亦是。现代人对礼貌的缺乏已经成了重要的社会问题。每当这时人们总会想起那个8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东汉文学家孔融不愧为孔子的后人,年幼时就已经成了懂礼之人。其实不仅他自己是个守礼之人,他还聪慧过人经常给那些不讲礼貌的大人上“礼仪课”。孔融自小就表现出了不同于同龄人的智慧和礼貌,父母将一切看在眼中,自然对他多了一份疼爱。每次父亲需要出门拜访别人的时候,总会让孔融同往。有一次,孔融的父亲带他到洛阳去,正巧当时久负盛名的李膺也在洛阳,孔融自己就偷着跑去见他。李膺是东汉时期非常有见地的政治家,声名远播,据说如果谁能够拜访李膺,身价即刻陡升。不过要想登上他家的大门,并不是件容易事,所以当时的人们甚至将拜见李膺称为“登龙门”。孔融这年才10岁,他到了李膺家的大门口,门卫见一个小孩也来“登龙门”,就将他挡在了门外。孔融却表现得不卑不亢,只说自己家与李膺家是世交,门卫半信半疑又怕真的开罪贵客,就进去禀报李膺。李膺听后,一时也想不起来山东孔家与自己有什么渊源,就让孔融进来了。李膺对孔融说,自己并不认识他,为什么要说两家是世交。孔融听后,呵呵一笑回答说:“我是孔子的后人,孔子曾经拜老聃为师,老聃本姓李,而你也姓李,我们这不就是世交关系嘛。”李膺见孔融小小年纪就如此睿智,语惊四座,于是欣然将他拜为上宾。就在此时太中大夫陈韪姗姗来迟,见李膺如此赞赏孔融就轻蔑地说了一句:“少小聪明之人,将来未必能成大器。”孔融听到陈韪气焰嚣张丝毫没有遵礼之意,就回答说:“如此说来,您从前肯定是个聪明的孩子。”此语一出,陈韪面红耳赤,只好独坐在一边。在座的客人听后,也纷纷笑出声来。孔融重礼所以深得父母长辈的喜爱,而陈韪为老不尊,缺乏尊重别人的基本礼貌,故而受到了孔融的讥笑。德国文豪歌德曾说:“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季老也说,人们不能孤立于社会之外,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那些自私自利、不懂礼貌之人,只会遭人唾弃。礼貌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谦让,而是内化于心的一种爱,这种爱首先来源于自爱之情,而后发展成博爱。自爱可以明智正身,博爱可以心怀天下。列子成为道家思想家以前,曾拜在壶丘子门下求教。有一次,列子问壶丘子修身自持之道。壶丘子给他讲了影子的道理。他说:“影子的姿态全由人来决定,而不是影子本身,所以只要看看影子就能得知此人到底是身正还是身歪。”可列子听后却并没有领悟,正好关尹子也在,他看列子很迷惑就为他解释说:“回音好听是因为声音本身好听,影子长是因为身体本身高大。一个人的名誉就是回声,行为就是影子。只有你先说出了严谨有理的话,别人才会给出赞赏的回答。有为自然有人跟随。圣人之所以能够预见未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别人对你的评价来源你事先恪守礼法的行为。就像我也是一样,别人爱我,我自会爱他;别人鄙视厌恶我,我自然也就鄙视厌恶他;汤与姬发爱民如子,天下人就拥其为王;桀与纣暴虐天下之人,故而世人皆叛之。”礼是一种秩序,礼字之深,如浩瀚星海,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礼是人生的真意,它与得失祸福相依,与人生造化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