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聪明女人一定要学会的心理操控术
16710100000034

第34章 家庭不是战场,聪明女人要幸福需动心思(2)

第六,别把自己当外人。很多女性在结婚前都会被告诫:“在婆婆家可不像在自己家,做事不要太任性……”所以,很多女性结婚后便处处小心、步步留意,就如同林黛玉进大观园一般。小心翼翼已经让自己很累了,再加上婆婆时不时地唠叨几句,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其实,女人既然嫁到了婆家,就不要把自己当外人。放开自己,不要像林黛玉那样,把自己当成家里人,婆婆的心里也会舒服得多。

第七,与婆婆共享往事。人老了都喜欢回忆往事,因此,聪明的女性不妨坐下来陪婆婆一起回忆一下她的美好童年、她的魅力青春以及她的职场生涯等。即使你的婆婆大字不识几个,但她一样有值得回忆的过去。耐心地听她讲讲往事,不知不觉中她就把你视为知己了。

第八,做个“顺毛驴”。婆媳矛盾很正常,但很多时候婆媳矛盾的根源就是双方持有不同的意见而不相让。女人如果想有个和谐、美满的家,对于一些无关紧要、非原则性的事不妨顺着婆婆的意,让她有种成就感,她会觉得和你的心理距离拉近了。

将心比心,只要你对婆婆好,相信婆婆会待你如亲生女儿。

蹲下来,与孩子平等交流

很多父母或许都会有这样一些感受:孩子越大,越难交流沟通,并且还要不断地和孩子“较量”:

“你去哪儿?我也要去。”

“你不能去,好好在家待着吧。”

“我就去,凭什么让我自己在家待着?”

……

“这件衣服难看死了,我才不要穿呢。”

“两百多块钱买来的,你说不穿就不穿啊,赶紧穿上。”

“我就不穿,要穿你自己穿吧。”

……

日复一日,与孩子间的“较量”常常让父母筋疲力尽。

在熙熙攘攘的学校门口,一位母亲正在大声数落儿子:“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游戏,我说什么你都听不进去,都当成耳旁风。现在好了,你都能在全校排名中垫底了。你自己说说,这个成绩你对得起谁啊?”

看着手中儿子的试卷,母亲气愤不已,她越说声音越大,使得经过校门口的师生都投来异样的目光。而此时的儿子却只有一脸的不耐烦和尴尬,扭着脸,连正眼都不看母亲一下。

像案例中的母亲一样,没有谁看着孩子的成绩不理想而不着急的,但着急归着急,教育孩子还是应该讲究一定的方法。在众人面前责骂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收到好的效果吗?不用人说,从儿子的表现上就可以看出来:“连正眼都不看母亲一下”,他有的只是“不耐烦和尴尬”的表情。不但没有达到教育效果,恐怕接下来还会导致一连串的坏成绩,甚至有更加不良的表现。

人是有尊严的,即使再小的孩子也不例外。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当众打骂孩子、奚落孩子,处于弱势的孩子能做的只有默默地承受,而承受背后心灵受到的伤害,却会让孩子“破罐子破摔”,从而步入顽劣、堕落的程度。因此,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前还是要先学会尊重孩子,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

小区里有个小女孩,每天不管是去幼儿园,还是从幼儿园回来,只要遇见小区里的那只猫,她都要很快地跑过去,然后蹲下来和它说话。她的妈妈曾多次告诉她:“不要蹲下来,被小猫抓到了怎么办啊?”可是,小女孩却不以为然,反而一本正经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只有蹲下来,小猫才能听得见我说什么呀!”

这么小的孩子都知道要蹲下来和比自己小的对象说话,那么作为孩子的家长,你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时,又有几次是蹲下去的呢?

“蹲下来”最直接的理解是父母蹲下来,亲切地对孩子说:“怎么啦?来告诉爸爸(妈妈)。”而从深层意义上说,“蹲下来”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份平等交流的诚意,孩子会感觉自己受到了尊重,因此他更容易接受。当然,作为家长,也更容易洞悉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意愿。

周末,一位妈妈带着幼小的儿子去逛商场。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妈妈神采奕奕,兴致十足。可是儿子却十分不情愿地跟着妈妈往前走,当再一次听到妈妈兴致勃勃地说这不错、那也不错时,儿子停住了脚步,嘟着小嘴,说什么也不肯跟着妈妈走了。妈妈使劲地拽他,他还是不愿往前走。妈妈心里充满了疑惑,于是就蹲下来问孩子:“儿子,这么热闹,你怎么不愿意跟着妈妈一起看呢?是累了,还是饿了?”儿子不说话,只是嘟着小嘴不动弹。妈妈哄着他时,却无意中抬头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她的四周都是大人们匆忙奔走的腿脚和几乎相同的柜台外壁,而柜台里琳琅满目、绚丽多彩的商品,他根本没办法看到。妈妈突然间明白了儿子不愿跟她走的原因。

众所周知,只有管道两头高度差不多,处于管道中的水才有可能来回流动,而如果管道一头高、一头低,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就跟管道中水流的道理差不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和孩子达到同一高度,家长才有了与孩子平等交流的可能,也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上例中的妈妈当蹲下来时才发现,原来逛商场对只能看到行人的腿脚和柜台外壁的儿子来说,是多么枯燥无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早已习惯了站着对孩子发号施令,也早已习惯了将自己的思维和主观愿望强加在孩子头上,而很少注意到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当我们的愿望与孩子的想法产生矛盾时,我们则会对孩子表露出失望的神色,甚至数落、责骂他们不听话,不懂得父母的一片苦心等。诚然,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失败。可是,当我们静下心来,并慢慢蹲下去,褪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以求和孩子一样高,这时你再同他说话,你会发现他能专注地聆听你的教诲。同时,他也非常愿意对你吐露他的想法。因为,当你蹲下的那一刻,不仅让孩子在生理上感受到了与之相同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心理上也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平等。

有人这样说过:“父母因为大,他是俯视孩子的;孩子因为小,他是仰视父母的。因为俯视,父母往往能看到孩子的外表和举止,却看不清孩子的内心和眼睛;因为仰视,孩子很累,不可能长久,只能放松头颈,回到人本能的自然状态。于是,父母和孩子的窗口错开了,视线出现了盲区。”因此,要想很好地起到教育孩子的效果,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上,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而想做到这一点,前提就是尊重孩子,蹲下来与孩子平等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在孩子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顺畅沟通的桥梁。

每个孩子都是有尊严的,都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父母的尊重。因此,作为家长,我们不妨“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用我们的大手握住孩子的小手,用我们亲切的目光鼓励他,并和颜悦色地说出我们的要求。真正了解孩子的意愿,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呼唤……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愉悦的成长氛围,带给他们轻松愉快的每一天,让他们带着一颗被理解、被尊重的心,踏上他们自己的人生之旅……

鼓励孩子合作,不要“贿赂”要技巧

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今天,与人合作这一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孩子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缺乏合作机会,父母又忙于各自的工作,很少陪孩子,这就让孩子们的合作意识越来越淡漠。所以,加强对孩子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就成了父母一项很重要的家教工作。但是,让大多数父母头疼的是,让孩子合作很困难,每次都是一番波折后才能迎来孩子的违心或不得已的“合作”。甚至,为了尽快让孩子与自己合作,很多家长还以“贿赂”的形式来诱惑孩子。

又迎来了一个星期天,陆女士像往常一样放下工作,驾车带着两岁的女儿去超市购物。因为平时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因此,陆女士一定要利用这天来补偿孩子——整整一天,不管做什么都要带着女儿。

很快购物完后,陆女士带着女儿朝着超市的停车场走去,她的两只手上拎着几个大大小小的购物袋,这是他们一家人一星期所需的生活用品。每个袋子都沉甸甸的,陆女士已经有些吃力了。两岁的女儿静悄悄地跟在后面,可是没走几步,她就小跑着来到前面,抱着妈妈的腿,一脸期望地抬头望着妈妈,说:“妈妈,抱抱!”

这是每周都会上演的一幕,双手负重的妈妈根本没有办法再抱起女儿,她依旧像以往那样望望停在远处的汽车,只好又用老办法:“乖,妈妈没办法抱你了,你看咱们的车就在那里,你自己走过去好不好?如果你能自己走过去,我就给你买个会唱歌的洋娃娃。”这一招永远都是好用的,陆女士也屡试不爽,女儿听了妈妈的话,果然一脸幸福地说了一声“好”,然后放开妈妈的腿,牵着妈妈的衣襟往前走了。

女儿似乎已经找到了妈妈的“软肋”,专挑她腾不出手时提出类似的要求,这时候除非爸爸在,否则妈妈都会用一种“贿赂”的方式来说服女儿,让女儿跟自己合作。

像陆女士女儿这样两岁以内的孩子很难听懂父母的“道理”,此时,他们总要将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但是当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贿赂”就成了家长应付他们的惯用手段。

4岁的冰冰像大多数小孩一样不喜欢去幼儿园,尤其是逢年过节,休了一个长假后就更不愿意去幼儿园了,一旦家长要他去幼儿园,他马上就哭得昏天黑地。

妈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试图好言相劝,希望冰冰能心甘情愿地去幼儿园,可是效果却不佳,苦口婆心地说了半天最后还是赢得了冰冰的一句“不去”。

最后,妈妈只好拿出杀手锏:“冰冰,你今天如果能乖乖地去幼儿园,周末放假时我就带你去买你喜欢的卡丁车。”但是冰冰立刻回应道:“你现在就带我去买,要不我就不去幼儿园。”

“好,我现在就带你去,但是有一个条件,买完玩具后你一定要去幼儿园。”妈妈强调了一句,生怕冰冰买完了玩具又不去幼儿园。

冰冰点点头,母子俩的条件“成交”。至此,一场孩子的“罢学”行为就在妈妈的物质贿赂下结束了。

“如果你现在做完作业,我就带你去游乐园!”

“如果你能取得好成绩,我就给你买阿迪达斯球衣!”

“如果你……那么我就……”

相信这种“行贿”式的方法,在很多家庭中都上演过,家长用这种方法来应对孩子短期内的任性行为,让孩子立刻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事。

看似是一种很聪明的方法,而且或许会激励孩子朝着眼前的目标努力;但从长远来看,会给亲子间带来很多负面效应。

首先,这种“贿赂”式的方法很少能让孩子持续努力下去,他们往往会在受到多次“贿赂”后,变得依赖“贿赂”,一点小事情都能用哭闹的方法赢得家长的“贿赂”。

其次,在“如果你……那么我就……”的“贿赂”做法中,隐含着对孩子能力的怀疑,这种“如果”的假设并不能给孩子以积极正向的鼓励,却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比如“如果你考出好成绩,我就给你买玩具。”言外之意就是“我不能确定你能考出好成绩”,这是对孩子的否认以及对孩子极大的不信任。

第三,父母“贿赂”成性之后,孩子也会“受贿”成性。因此,为了每次都能得到奖赏,孩子会故意“找茬儿”,一定要让父母拿出“贿赂”后,他们才肯罢休。或者他们会故意犯错,只有当父母用物质奖赏他们后,他们才会保证改错,并且每次对奖赏和利益的要求都会增加。孩子这种看似跟家长讨价还价的不良行为,时间长了会成为一种惯性,很容易让孩子走上歧途。

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有时的确是必要的,但如果总是用“如果……那么……”的方法,势必将物质与服从父母的愿望直接挂钩,这样就把奖励变成了贿赂。其实,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一旦形成“贿赂”的模式,就等于让孩子在银行签了一张没有户头的支票。

因此,让孩子合作要讲究方式方法。既然合作,就是彼此的事情,父母在回应孩子的需求时,一定不要忘了孩子更愿意回应父母的要求。鼓励孩子合作,有许多好办法,只要家长稍微动一下脑筋,可能就有比“贿赂”更“便宜”的办法。比如,上例中的陆女士完全可以不“贿赂”孩子,而是换一种带有鼓动性和游戏的口吻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对女儿说:“宝贝,咱们比赛好不好?看宝贝和妈妈谁先跑到汽车那里。”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般都会忘了自己的要求,而开心地和妈妈比赛。

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可以鼓励孩子与家长合作,只要你善于从细微处入手,孩子一定愿意做合作者。下面几个小技巧或许能帮上你的忙。

技巧一:请求孩子做事,而不要命令。让孩子合作就是逐渐让孩子接受你的要求,并对你的要求做出回应。因此,这就需要你学会有效地指导孩子。这时候命令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诸如对孩子说:“快点,别磨磨蹭蹭的。”“把这个拿走,别放在这里。”“不要大声吵闹。”“吃饭时不要说话。”“赶紧关掉电视睡觉去。”孩子处理这些已经听了无数遍的话的唯一办法就是充耳不闻。

因此,家长需要用要求或请求来达到目的:“你自己穿衣服好吗?”“把玩具收拾起来好吗?咱们要吃饭了。”“小点声音说话,爸爸在打电话。”“把垃圾丢在垃圾桶里。”“现在关掉电视,我们去睡觉吧。”用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