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一堂口才课
16708200000021

第21章 “一张嘴”把人说得心服口服(1)

在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交际双方观点不同的情景,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给人际关系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因此,说服就成了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如果懂得运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不但不会对人际关系造成破坏,还有利于增进彼此的友谊,使双方的人际关系更融洽。

了解对方是说服的第一步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是说,在军事战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才能成功地打赢每一场仗。其实,不只战争如此,说服别人也是如此。在说服别人之前,必须首先了解被说服对象的有关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工作。

在说服别人之前,我们应该寻找一切机会,尽可能多地了解我们的说服对象。我们对说服对象了解得越多,说服的把握也就越大。

苏洵的《谏论》里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古时候有三个人,一个胆量非凡,一个胆量一般,一个胆量极小。

一天,一个谋士让他们三个人过一个深沟。他先对第一个人说:“跳过去的人是勇士,跳不过去的人是胆小鬼!”第一个人一向以自己的勇敢为荣,最怕别人看不起他,说他是胆小鬼,所以听到这样的话,立即不假思索地跳过去了。

接着,谋士对第二个人说:“你如果能跳过这个深沟,将能获得一笔巨额财富。”第二个人虽然胆量一般,但是非常爱财,他一听跳过去有钱拿,所以使劲咬咬牙也跳过去了。

现在只剩下第三个人了,他不爱财,所以钱财也无法克服他的胆怯,谋士想了想,突然大声喊道:“老虎来了!”只见第三个人立刻被吓得腾空而起,就像跨过平地一样越过了那道深沟。

这则小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想说服不同的人去做同一件事,必须根据他们自身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理由和方法去“激励”他们。而实施这一做法的前提是,必须对说服对象有所了解。也就是说,在说服别人之前,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对方的有关情况。而且,我们对对方的思想、看法、情感等了解得越清楚、越详细、越透彻,我们的说服力就越强。

那么,我们在说服别人之前,具体应该了解对方的哪些内容呢?

要掌握对方的性格

人的性格不同,接受他人意见的方式和难易程度也有差异。对方是性情急躁的人,还是性情稳重的人;是自以为是、不学无术的人,还是有真材实料、谦虚低调的人,只有掌握了对方是哪种性格的人,才能按照他的性格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服工作。

要知道对方的长处

一个人的长处往往是他最了解、最熟悉,同时也是最关心的领域。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长处各有不同,比如有的人擅长写作,有的人擅长书法,有的人擅长计算等。在说服别人时,要善于从对方的长处入手。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和对方谈到一起;另一方面,对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谈论内容;再者,可以将对方的长处作为说服他的一个有利条件,从而使说服工作变得更容易。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著名物理学家、发电机的发明者法拉第为了得到政府的研究资助,去拜访当时的英国首相。

法拉第带着一个发电机的雏形,满腔热忱地向首相讲述着这个划时代的发明。但首相的反应始终很冷淡,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英国首相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但是要他对这种周围缠绕着线圈的磁石模型产生兴趣,实在是太困难了。但是,当法拉第说出下面这句话后,立即使原本态度冷淡的首相突然变得热情起来。法拉第说:“首相大人,这个机械将来如果能够普及,必定能大大增加税收。”首相听了法拉第这句话后,态度立刻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发电机的投产能够获得相当大的利润,而利润的增加能使政府得到一大笔税收。首相最关心的事情就在于此。

要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喜好各不相同,有的人喜欢画画,有的人喜欢唱歌,还有人喜欢下棋、钓鱼、集邮等。在与人交谈时,每个人都喜欢谈论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从对方最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先打开对方的话匣子,然后再对他进行说服,比较容易达到说服的目的。

一个花匠去为一位法官美化庄园。当花匠干活时,法官为他提出了很多不错的建议,诸如在什么地方栽上一丛杜鹃花等。

于是,花匠对法官说:“法官先生,您的业余爱好可真不错啊!我一直很羡慕您那些漂亮的狗,我知道您每年都在家犬大赛中赢得很多蓝彩带!”这句赞美之词令法官喜出望外,那些狗可是法官的心爱之物啊!法官兴奋地说:“是啊,是啊,养狗真是其乐无穷啊!你愿意看一看我家的狗窝吗?”

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法官带领花匠参观了他的爱犬,并把狗获得的各种奖品拿给花匠看,甚至还把狗的谱系材料拿出来,向花匠说明自己的狗之所以如此漂亮、优秀,是因为血缘的关系。

参观完之后,法官问花匠:“你有孩子吗?”

花匠回答说:“有。”法官又问:“你的孩子想要小狗吗?”

花匠急切地回答:“当然想要了,如果他有一只自己的小狗,一定会非常开心的!”

“好吧,那我送给他一只。”法官高兴地说。

接着,法官又给花匠讲述了怎样给小狗喂食、洗澡等问题。讲完后法官又觉得有些不妥,然后热切地说:“我怕我刚才给你说的你会忘了,我还是把它写下来吧。”

最后,法官把一只价值100美元的爱犬送给了花匠。

你是不是很羡慕那个花匠?他之所以能够“满载而归”,完全是因为了解法官的嗜好。在此之前,他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来“调查研究”这位法官,因为他也很喜欢小狗,只是没有钱买。他经过仔细研究和分析之后,设计了上面的说服话术,让法官心甘情愿地送给了他一只小狗。

要看对方当时的情绪

能否顺利说服别人,对方的情绪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一般来说,影响对方情绪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种:一是交谈前对方因其他事情所造成的心绪仍在发挥作用;二是交谈时对方的注意力正集中在哪里;三是对方对说服者持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因此,在开始说服对方之前,一定要想办法了解他当时的思想动态和情绪状况,这是影响说服成败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

一个人之所以要坚持某一种想法,除了一些表面上的原因之外,往往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些深层次的原因才是他真实的想法。但是,很多人害怕把真实想法说出来会被别人看不起,所以常常觉得难以启齿。如果我们能真正了解对方难以启齿的隐衷,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他解决问题,进而说服他。

如何了解对方是有许多学问的。很多人不能说服对方,就是因为没有仔细研究对方,也没有采取适当的表达方式,就急于下结论,还以为自己“一眼就看穿了对方”。这就像那些粗心的医生,对病人的病情不了解就开了药方,只能使病情更糟糕。因此,要想说服别人,你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地了解它。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衡之以利

在人际沟通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衡之以利”,是最常用的3种说服方法。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晓之以理

晓之以理,说白了就是讲道理。在说服别人时,如果是比较简单的事情,一两个典型事例,再加上一些简明扼要的分析,道理就可以讲清楚;如果是比较复杂的事情,由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触动一点就有可能牵动全局,所以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一系列的说服工作,最好从多方面展开心理攻势,并辅之以严密的逻辑推理,然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结论不宜由自己单方面推断出来传递给对方,最好以征询意见的口气引导对方和你一起来推理,由双方共同探讨得出结论。这样,对方就会把你的意见、主张当成他自己要寻求的答案,从而自愿接受,无须你多费唇舌。这样说服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在运用“晓之以理”的方法说服别人时,一定要信心十足,争取主动,先发制人。如果等到对方已经明确表示了“不行”“不干”“不同意”等之后,再去说服他,说服工作就会比较困难了。当然,先发制人也要注意运用委婉、商榷的语气,切忌盛气凌人、以势压人。否则对方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到时候再想说服对方,恐怕就难上加难了。

动之以情

“通情才能达理”,“晓之以理”有时候还要结合“动之以情”,才能成功达到说服的目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说服别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对方情感的征服。因此,只有善于运用情感技巧,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才能达到说服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矛盾和冲突往往伴随着情绪上的对立,如果一个人与我们意见相左,在情感上也与我们对立,就算我们把最严密的逻辑学搬出来,也无法使他同意我们的观点,因为情感的对立已经蒙蔽了他的理智。一个人的理智一旦被情感所蒙蔽,他是很难被迫改变自己的意见的。这时候,我们只有首先动之以情,缩短与对方的感情距离,在情感上先俘虏对方,才有可能使对方改变主意。

福特汽车公司的经理布莱克是一位出色的领导者。在美国工人运动如火如荼的时期,布莱克曾经以诉诸感情的方式成功解决了工人罢工的问题。当福特汽车公司两千多名工人因要求加薪而罢工时,布莱克不但没有发怒、斥责或威吓罢工者,反而夸奖了他们。他在克利夫兰各大报纸上刊登了一段广告,庆贺工人们“放下工具的和平方法”。当他看到工人纠察队没事做时,就买了很多棒球和球棒让工人们玩。

布莱克这种做法,其实是以情动人,即在感情上接近对方,从而使得对方愿意接纳自己。那些罢工的工人很快借来了扫帚、铁锹、垃圾车,开始清扫工厂周围的废纸、火柴棍以及雪茄烟头。在劳资双方严重对立的情况下,其他工厂的工人都在为提高工资而罢工,福特汽车公司的工人们却在工厂周围做清扫工作,这种情形在美国劳工斗争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不到一周的时间,那次罢工就获得圆满解决了,双方没有产生任何厌恶感和怨恨。

感情是沟通的桥梁,要想成功说服别人,首先必须跨越情感的桥梁,这样才能攻破对方的心理壁垒。因此,在说服别人(尤其是在情绪上与我们处于对立面的人)时,我们必须学会以情动人,运用情感手段去感染对方、打动对方,这样才能让对方感到亲切可信,引发对方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为说服对方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衡之以利

所谓衡之以利,就是权衡利弊得失,讲明利害关系。对那些利益观极强的人来说,理难以说服他,情也难以打动他,唯有衡之以利,才是最切实有效的一招。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种人“一切以利益为出发点”。当你把利害关系对他讲明白时,他为了趋利避害,就会以接受你的说服为上策。

当然,那些明事理、重情义的人并不会过分讲究利益。但是,我们也应该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切身利益。在此基础上进行说服,才算得上真正的通情达理,同时也更能令人心悦诚服。人生在世,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如果丝毫不考虑对方的需要,双方交谈就难以有共同语言,说服就更无从谈起了。如果懂得把握和满足对方的需求,说服就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总之,我们在说服别人时应该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衡之以利”,使对方觉得我们是在公正地交换各自的意见和看法,而非抱有任何私人目的,更没有任何不良企图。我们要让对方感觉到,我们是在真心诚意地帮他,是在为他的切身利益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说服对方。

登门槛效应——循序渐进地说服对方

在现实生活中,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向他人求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是容易遭到拒绝的;倘若我们先提出比较低的要求,等对方同意之后再伺机增加要求的分量,就能更容易达到目标。这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也叫得寸进尺效应、循序渐进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之后,为了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会继续接受一个更大的、更不合理的要求。登门槛效应原本是指推销人员一旦能够踏进客户的门槛,那么他就有很大的机会获得推销的成功。后来,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将登门槛效应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用来泛指提出一个比较大的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要求,从而增加让别人接受较大要求的可能性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就如同登门槛一样一级一级地拾阶而上。下面这则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一个乞丐到一个富人家要饭。仆人一看是个乞丐,大声呵斥道:“滚开!别来骚扰我们!”乞丐饥寒交迫,苦苦哀求道:“求求你行行好,让我进去吧,我的衣服已经湿透了,我在炉火上烤干衣服就走。”仆人心想烤烤衣服也没什么影响,于是就让他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