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很远的路,他来到一个偏远的山林里,此时,从山上突然冲下一队野蛮人,他们两三下就把皇帝五花大绑地带回他们的居住地。原来这些人是原始部落的人,而今天恰巧是满月,这支原始部落每逢满月时就会下山寻找祭祀神的贡品。
皇帝心想,这次真的没救了。皇帝对这支部落的人大声喊:“我是皇帝,只要放了我,我可以给你们许多金银财宝。”不过这些人却开始嘲笑他,根本没有人相信他是皇帝。
当皇帝看到一口大锅时他的脸色更惨白了。这时部落首领当众脱了皇帝的衣服,他们看到了一件完美无瑕的祭品,既漂亮,又没有一点疤痕。
原来他们要祭祀的满月神是象征完美的神,所以,祭祀品不能有丝毫残缺,以往的祭品虽无瑕疵,但皮肤是无法与皇帝相比的。正在此时,部落首领却发现皇帝的小指头缺了半截,他咬牙切齿地咒骂了很长时间,才下令说:“放了这个废人,再找另外一个完美的人。”脱困的皇帝十分高兴,他飞奔回宫,马上叫人释放了宰相,并在花园中设宴款待他。
皇帝一边向宰相敬酒一边说:“你说的果然一点不错,这一切居然都是最好的安排,假如我不是被狮子咬了一口,恐怕今天就要丢了性命。”
宰相回敬皇帝说:“贺喜皇上对人生的体验又深了一层。”过了一会儿,皇帝忽然问宰相说:“我幸运地捡回一条命,当然算是最好的安排,但是你却被毫无道理地关在监狱里一个月,这又怎么解释呢?”
宰相喝下一口酒,不在意地对皇帝说:“皇上,您把我关在监狱里,的确也是最好的安排,您想一下,假如不是我在监狱里,那么我一定会陪您去微服私巡,等到这个部落的人发现皇帝您不适合拿来祭祀神的时候,谁会被当成祭品呢?是不是我呢?所以,我要为皇帝将我关进监狱而向您敬酒,您同样救了我一命。”
在对待成败、得失、幸与不幸的问题上,应该有一种豁达的态度,珍视人生的每一段经历,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应该认为是最好的安排,都是人生必须经历的。这样,在很多挫折和不幸面前,你才能坦然面对,走好以后的路。
人生极乐,在于安贫乐道
佛家有云:一切烦恼都来自贪、嗔、痴。就是来自对于自我的执著,一切都是虚空的。人生在成长的过程里只有不断地修剪欲望,才能使心灵更加明静,人生的欲望只有在自我的不断修剪里才能给人带来福音。
人生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没有满足的时候。有人为名奔波,有人为利操劳。人在追求“一”的时候还在看着远方的“二”,就这样不断地去挣扎,去追逐,去满足自己的欲望。那样的人生会很累,只有不断地修剪自己的欲望,生活过得才会平和而宁静。
有一座香火很旺的寺院。一天,寺院里来了一个客人。这个人衣着光鲜,气宇不凡,但看起来似乎神色凝重。他向寺院的住持请教了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
住持微微一笑并没有说话,而是转身进内室拿来一把剪子,递给客人说:“施主,请跟我来!”住持把来客带到寺院后面的山坡旁,只见满山的灌木都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很好看。
住持看着有点发愣的客人说:“您只要能经常反复修剪某一棵树,这样您的欲望就会消除。”客人疑惑地拿着剪子,走向一棵灌木树,“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
过了一盏茶的时间,住持问客人感觉如何。客人笑笑说:“虽然修剪树枝很累,但是我感觉身体舒展、轻松了许多,但是心头的那些欲望好像并没有放下,他们还在我的心里。”
住持点点头微微颔首道:“刚开始是这样的,只要经常修剪,慢慢就会好了。”
客人要走了,临行前住持邀他10天后再来。
10天后,客人如约来到了寺院,还是一样地修剪树木;16天后,客人又来了,还是如以前一样地修剪树木。就这样,3个月过去了,客人已经将那棵灌木修剪成了一只初具规模的“兔子”。
这时住持问客人的感觉如何,客人告诉住持自己每次修剪树木的时候都能够气定神闲、心无挂碍地做事情。可是,离开了寺庙,所有欲望就会像往常那样冒出来。
住持听完来客的话笑而不言。当客人的“兔子”完全成型之后,住持又问了他同样的问题,客人的答案还是一样的。就这样又过了3个月。客人再次回答住持相同问题的时候,住持对客人说:“施主,你知道当初我建议你来修剪树木的目的吗?”客人摇摇头,疑惑地看着住持。
住持接着说道:“我只是希望你每次修剪前都能够发现,你先前剪去的部分,在再次修剪的时候又会重新长出来。这些树木就像我们的欲望一样,不可能完全消除,因为每次剪过以后还会重新长起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把它修剪得更美观,使它看起来不是那么的糟粕。欲望只要经常修剪,就能成为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客人恍然大悟。
对于名利的欲望,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不但对自己有利,而且能惠及别人。那样欲望就不是心灵的枷锁了,而是前进的利器。但是有人却沉迷在自己的欲望牢笼里,不懂得修剪欲望,最终成为欲望的俘虏,被欲望所吞噬。
有一位修道者想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于是,他准备离开村庄,只带了一块布当做衣服,然后就一个人到山中隐居去了。
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日子,他的衣服脏了,可是他身边没有可以换洗的衣服。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里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衣服。山下的村民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就不吝啬地送给他一块可以当做衣服的布。
修道者回到自己居住的山中茅屋,他发现茅屋里有一只老鼠,而且这只老鼠常常会在他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用来换洗的衣服。想起之前在佛祖面前的誓言,自此以后都不杀生,他没有忘记那个戒律,所以他任由老鼠咬破他的衣服也不去伤害它。后来他想到一个制服老鼠的办法,猫是老鼠的天敌,只要有只猫就可以使老鼠安于本分了。想到这,修行者去山下向农人乞讨一只猫。
猫讨来之后,修道者又在考虑要给猫吃什么,他不想猫去吃那只老鼠,因为那样也是杀生。但是猫又不能跟人一样吃得如此简单,猫不需要过修行者的清苦日子。于是,他又下山向村民要了一头奶牛,这样猫就靠喝牛奶维持着生活。
山中修行的日子异常辛苦,修行者除了修行以外还要花大量时间照顾那头奶牛。他觉得他的宝贵时间都用在了照顾奶牛的身上,应该有专门的人来照顾这头奶牛。于是他下山找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奶牛。
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就不满山中清苦的生活,因为他除了照顾奶牛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于是他向修道者抱怨:“我跟你不一样,你需要修行,我不需要,我只需要一个妻子就可以了,我要过正常人的家庭生活。”修道者听完流浪汉的话,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跟他一样过苦行僧的生活……
就这样,需求一件件地满足,事情发展的结果是整个村庄的人都搬到山上去了。
人的欲望是无节制的,就像是一条锁链,一环连着一环,永远都难以满足,也无法填平。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总是不停地找借口,不懂得修剪欲望,不对欲望加以节制,这样到头来就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每个人都有欲望,欲望是人生追求的动力。但有的人却不懂得控制欲望,任欲望自由泛滥,不懂得拿起欲望头上的那把剪刀修剪它,结果只能是沉沦于无底的欲望中,被欲望所掩埋,看不清楚自己的灵魂和心灵。欲望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修剪。只要握好心头的那把刀,就可以在名利场中游刃有余,不被欲望所累,人生过得充实而平和。
幸福多少无关名利大小
有人认为,拥有了金钱与名誉就意味着收获了幸福,还时常把功名利禄作为评判幸福的标准。然而不论是功成名就的人,还是穷困潦倒的人,他们都无法用名利来定义自己的幸福。拥有得多的人害怕失去,一无所有的人又急于求成。这些都是他们不甘于寂寞的结果,所以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幸福。
人活一世,要淡泊名利,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认为得到了幸福就是最大的幸福,而这个幸福与名利的关系不是很大。
庄子在《逍遥游》里讲了一个“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
尧被中国古人认定为圣人之首,是天下明君贤主的代称。而许由则是一个传说中的高人隐士。
尧召见许由,很认真地对他说:“当太阳和月亮都出现的时候,我们还打着火把,要和日月比光明,这不是不可能吗?天空下了大雨,万物都得到滋育,而我们还挑水去浇灌,我们的行为对禾苗来说不是徒劳吗?”
尧继续对许由说:“先生,你的出现使我知道,我来治理天下就好像是火炬遇到了阳光,一桶水遇到了天降甘霖一样,我是不称职的,所以我请求把天下让给你来管理。”
听完尧的谦让之词,许由淡淡地回答道:“我看到天下在你的治理下已经非常好了,如果把这样的天下交由我来治理,对我而言难道就图个名吗?名与实相比,实是主人,而名是宾客,难道我就为了这个宾客而来吗?天下还是交由你吧。我向往的幸福生活是自由自在的,名利不是我衡量幸福的标准。”
淡泊是一种心境,幸福是一种追求。尧和许由这种宁静致远的淡泊心智,可以连天下都辞让出去,就是一种博大的境界和情怀,也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在一座深山里有一座寺庙,庙里的方丈是位得道高僧。方丈年事已高,心里就琢磨起了接班人的事情。方丈有两个得意的弟子,一个叫明慧,一个叫悟静。这天,高僧把他们叫到床前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我的弟子,做接班人的只能有一个,你们两个谁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就是我的接班人。”
明慧和悟静一同来到寺院后面的悬崖下,那是一面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身体健壮的明慧开始信心百倍地攀爬起来。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因为那崖确实很陡峭。紧接着明慧再次开始爬起来,这次他更加小心翼翼了,但结果还是爬到半截的时候从山坡上滚落到原地,虽然摔得鼻青脸肿,但他依旧没有放弃。明慧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但气力已经用尽了,又无处休息,再一次重重地摔了下来。因为劳累过度加上摔伤,所以晕了过去。
悟静开始攀爬了,他刚开始的时候和明慧一样,努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悟静紧握着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决定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众人很不解,只有高僧点了点头,微微地笑了笑。
悟静整了整衣衫,然后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接着就扭头向着山下走去。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以为悟静就这么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然地看着悟静的去向,面带微笑。
不一会儿的工夫,悟静走到了山下,他看见一条小溪,于是顺着流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平安到达了山顶。当悟静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又开始议论了,他们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还可能会将他逐出寺门。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高僧却微笑着宣布悟静是新一任的住持。众僧都疑惑地看着悟静和面带微笑的高僧而不明就里,都在猜测这是怎么回事。
看着众人疑惑的表情,悟静向他们解释道:“寺院后面的悬崖不是凭人力可以攀登上去的。但是在山腰处低头往下看,就可以看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我想就是教导我们要知道取舍和进退吧。”
高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如果被名利所诱惑,心中就只有面前的悬崖峭壁。但是天不设牢,而人们在自己心中建牢。有的人在名利的牢笼里苦苦挣扎,坎坷求索,结果还是一无所得,甚至会丧失性命。”
说完这段话,高僧就将衣钵、锡杖转交给了悟静,然后语重心长地对众僧说:“要他们攀爬悬崖,是在有意测试他们的心境,看他们是否被名利所圈绕,是否心中有名利的欲望。能够在利益和名利面前坦然自若的人,就是我中意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