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淡定的人生不生气
16708100000018

第18章 功禄财气顺自然,来之坦然,去之淡然(2)

就这样反复地折腾,到这次已经是第六次了。这让老和尚非常烦恼。突然间,老和尚灵机一动,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对那个年轻人说:“这样好了,你干脆脱掉袈裟,不用当和尚;也别到俗世中厮混,做个俗人。就在半山腰的凉亭那里开个茶馆,也省得两边跑。”

老和尚的方法实在是高明之举,像这种僧不僧、俗不俗的半拉子和尚,也只能安排他做半拉子的事情。

由此可见,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耐得住清贫和寂寞。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是甘于淡泊、乐于寂寞的。淡泊和寂寞是一种美好境界,是养生之道,是成才之路,是修心之法。只有耐得住寂寞、甘于淡泊,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刻苦钻研、认真陶冶。少了物质的羁绊,少了心灵的枷锁,做事情自然就会更加投入。

秋风瑟瑟,万物凋零。伴随着一声嘹亮的啼哭,一个非凡的小生命降临到人世间。这个婴儿就是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早年严格的家教,使他成了一名绅士,少年时完善的教育使他成了一名才子,自己的勤奋刻苦又使他成了一名艺术家。青年时期,他远涉重洋到日本留学,并在那里娶妻生子。当时的他,可算是达到了人生的完美境界:俊朗的外形,渊博的知识,丰厚的资产,可人的娇妻,和睦的家庭。

正是这样一个要什么有什么的人,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只身前往一家寺庙当了和尚。

家人和朋友纷纷前来劝他还俗,但都被他拒绝了。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他只是淡然地回答:“我想来就来了。”这句话曾令无数人无比震惊。在当今的世界上,又有多少人能够达到“心不为形役”的境界呢?诱惑无限的大千世界让多少饮食男女承担了欲望的负载,而他却轻松地从里面走了出来,不得不让人感叹佩服。自此以后,他一心钻研佛法,足不出户,终于成了一名佛学专家,被世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这是一次“心”与“形”的交战,也是一场世俗与心灵的较量,在较量中,弘一法师战胜了世俗的诱惑,成就了属于自己的非凡人生。由此可见,避开浮躁,甘于平淡,乐于寂寞,使心不为世俗外物所累,就能一步步向圣人接近。即使成不了圣人,在别人眼里,你也将成为一位圣者。

掀开人类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大凡成就非凡者,往往都是寂寞的。因为他们的思想超越时代,行为背离传统,很难得到别人的理解,所以处境难免寂寞。

但他们却能耐得住寂寞,甘于寂寞,在寂寞中探索,在寂寞中奋斗,在寂寞中前行,最终做出了不俗的成绩,流芳青史。陈子昂站在幽州古台上,感叹地说了一句千古绝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甘于淡泊,乐于寂寞,是一种觉悟,更是一种境界,能做到这一步,绝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要有精神上的高尚追求,信念上的强力支撑。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了巨大的享受时刻。”

为了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可以读书、弹琴、下棋、集邮、绘画、弄墨等,用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当我们的内心渐渐充实的时候,精神世界也会随之宽广。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阳光灿烂,天空蓝得醉人,微风拂面,浪花轻轻拍打着海岸。时间是上午,一个老渔夫悠闲地坐在海边,一边抽烟,一边凝视着大海。不远处,金黄的沙滩上停靠着他的渔船。老渔夫正在抽烟,一脸自在满足的表情。

这时,一个商人从码头上走了过来。看到老渔夫,商人问道:“你今天的收获怎么样?”

老渔夫看了他一眼说:“还不错。”说完,指了指不远处船上盛鱼的器具。

商人问他:“你要用多少时间才能抓到这么多鱼?”

老渔夫说:“才一会儿工夫而已。”

商人问:“你为什么不多花点时间多抓一些鱼?”

老渔夫说:“这些鱼已经足够我家人的生活所需了。”

商人又问:“那么除了捕鱼,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

老渔夫说:“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陪着孩子们玩耍,再睡个午觉,黄昏时去村子里的小酒馆喝点酒,跟朋友们聊聊天,我的日子过得充实而又忙碌。”

商人对他说:“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船。这样你就可以抓到更多鱼,买更多的渔船,拥有一支自己的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甚至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加工工厂。如此,你就可以控制生产、加工处理和行销整个过程。你的财富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多,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大城市,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

老渔夫问:“这要花多少时间?”

商人回答:“大约要十几年。”

老渔夫问:“然后呢?”

商人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富翁啦。只要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啦!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赚钱!”

老渔夫又问:“然后呢?”

商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里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睡个午觉,黄昏时,到村子里喝点酒,跟朋友聊天。或者像现在这样,坐在海边的阳光和微风下,悠闲地抽烟。”

老渔夫淡淡地说了一句:“你说的这些,不就是我现在这样的生活吗?”

一个人生活得快乐与否并不在于有多少钱,而在于他自身的感觉。如果强求自己必需拥有一些东西,刻意追求奢华的生活,即使成功了,结果也不一定感到快乐。所以不如拥有一颗平常心,坦然地享受平淡的生活。

明朝永乐年间的进士耿九畴一生清廉,做官时,在朝中颇有声望。正统初年,他出任两淮盐运司同治,为革除旧弊,拟奏五条措施上呈皇帝。皇帝对他加以赞赏,并批准其奏章后以律令下达施行。后来因他的母亲去世,需要奔丧守孝,于是辞去了盐运司的职位。由于他为官清廉、不贪不奢,深受百姓爱戴,离职之时,竟有数千盐民呈请皇帝留任。

正统十年,耿九畴任都转运使。有一次,他微服视察民情,走到一条河边时,不禁对着碧波荡漾的河水感叹道:“这水真是清啊!”这时,在一旁玩耍的幼童说:“水清不如耿使君清。”可见,耿九畴清正廉洁的作风已深入人心。

身在那样的环境中,却不为富贵名利所动,这样的人品又怎么会不让人敬佩呢?

明朝的颜茂猷评价当时的官场说:“能够考取功名做官,都是熟读诗书礼乐的人啊!怎么会不知道应该要崇尚廉洁呢?只是因为看惯了官场上的文化,为了营求官位,请人推荐提拔,不惜借债送礼,若是没有钱,怎么行得通呢?在最初开始贪污的时候,还有点分寸,心中还有羞愧不安;日子久了以后,则积习难返,愈贪就愈厉害;这时候的性情已经被染污得和腥膻一样的肮脏、臭秽不堪了;而且人心贪得无厌,贪得了一百两的金子,就会想:若是能够贪得一千两金子,岂不是更好吗?等到贪得了一千两金子,必定会想:若是能够贪得了一万两金子,岂不是更佳吗?更厉害的则是权位势力煊赫一时,金银财宝堆了满屋,有的财宝甚至因为积存的时间过久而变旧了,这时候还感到不能满足;旁观的人都在笑他,而当局者迷,却是浑然不自知啊!实在是因为他已经爱钱成癖了。”

这样做人,累是肯定的。因为有了一万,还想着百万的人,已经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看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真谛了。

然而,这世界上毕竟有一些怀着“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情怀生活的人,这样生活才会逍遥自在,这样处世才不至于被富贵、金钱所累,就算身处权利的高端和无数的奇珍异宝之中,心中依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看淡浮华泡影,看破尘世喧嚣

名利财富,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古往今来,多少人为此心迷神醉,永无止境地追逐,结果往往是在一夜之间,浮华的泡影就幻灭了。

金钱和名利会使人掉入万丈深渊之中,所以,人生在世,智者往往会将名利看得很轻,以平常心对待名和利,方能超然于物外,活得轻松快乐。

有一天,善慧大师正在讲授经文时,梁武帝驾到。于是,众人都站起来迎接,唯有善慧大师依旧端坐着不动。

此时,梁武帝的一位侍臣赶紧上前对善慧说:“圣驾在此,为何不起立呢?”

善慧坦然回答:“法地如果动摇,一切都会不安的。”

依照古代礼节,帝王所到之处,众人就应立即起立迎驾,以此来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但这却不是佛场中事。梁武帝的行动本身就说明,他是一位不懂得或者不信奉佛法的人,他之所以标榜信佛,只是假借信佛礼佛的手段,从中获取好处,以达到巩固帝王之位的目的,可以简单地视为一种交易。

佛家说,众生皆平等,人人能成佛。所以,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如果佛法真理能够屈从于帝王或者其他势力,想必是法地也能够动摇了。法地如果动摇,那么周围的一切都将不安,世界也将陷入黑暗之中。

正是因为善慧大师看出了梁武帝的私心,所以故意藐视他的到来,并且以“佛法大于帝法”给予他回敬。在善慧心中,佛法更大,众生平等的信念也更崇高。

与那些趋炎附势的人相比,善慧的心完全没有被名利诱惑,在他的心中,帝王的威胁和宠辱对他是构不成威胁的,因为他视名利为粪土,毫不介意自己能否获得帝王的喜欢。

寒山与园清寺的僧人拾得是私交甚密的好友,二人经常在一起吟诗作偈。两人常用桦树皮做成帽子,然后穿得破破烂烂地站在长廊的一端大声吟诗,时而还在村中引吭高歌,世人都视他们为疯子。

闾丘胤要前往丹丘做官,临行前,恰逢刚从天台回来的丰干禅师。于是,闾丘胤便问丰干禅师:“天台那个地方,有什么贤人可以招做人师表?”

丰干禅师回答:“园清寺里的寒山、拾得,就是文殊、普贤二菩萨。”于是,阎丘胤在到官三天之后,便亲自前往园清寺。一看见寒山和拾得两位诗僧,就立即施礼下拜。寒山大笑着说道:“丰干真是多嘴!您连弥勒佛(丰干)都不认识,何必对我们施以礼拜呢?”说完之后,就拉着拾得走出寺院,回到岩窟之中,此时,只见洞穴的门自己就合上了。

寒山经常会在竹子、树木以及石壁上记下诗句。其中一首诗为:“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长伴白云闲。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怀着一颗清静之心的人,恰如“圆月上寒山”。因此,当闾丘胤这个官府中人来参拜寒山和拾得两人时,他们便看出闾丘胤的来意,所以不愿与之交往,目的很明显,就是怕污染了他们清净的生活,所以便毫不客气地让闾丘胤吃了闭门羹。

爱财曰贪,爱食曰婪,从古至今,获得不愉快之人,都是因为欲望太多,无论是对钱财的欲望,还是对权力的欲望,欲望越大,则痛苦越多。反之,如果一直保持一颗平淡的心,做一个知足常乐的人,自然会过得平安喜乐。

离了名利场,钻入安乐窝

常言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许多人很难摆脱物质欲望,甚至着了魔一样地追求它们。社会的诱惑很多,人们不择手段地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而不择手段的后果,就是让自己迷失在物质的迷宫中再也无法出来。

善于支配物质的人,认为赚钱是一种享受,他们不是简单地从物质中得到,也用一颗感恩、和善的心来帮助弱者。他们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与尊敬,得到了更多成功的机会。

对这些人来说,赚取钱财,获得丰富的物质生活,并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

获得精神上的升华,能够帮助别人,才是他们生活的意义。换句话说,这样的人才真正是对物质有知足之心的人。

一天早上,禅师外出宣讲佛法,看到一个年迈的老妇一边拿着一个瓷瓶在河边取水,一边大哭。

禅师上前问道:“施主缘何如此悲伤呢?”

老妇人答道:“我每天从早到晚地工作,没有任何休息时间,而只要做得不好,就会受到虐待。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年纪这么大了,生活还这么困苦,我觉得我没有办法活下去了,但是也没有办法去死。所以才在这里悲伤地大哭。”

禅师问道:“施主你既然这么贫穷,为什么不把贫穷卖了呢?”

听见禅师的话,老妇人十分吃惊。她不禁问道:“贫穷可以卖吗?谁又愿意买呢?”

禅师说:“当然是可以卖的,如果你不再计较,照我说的做,你就可以卖掉你的贫穷。”

老妇人赶紧说:“禅师,我会照你说的去做,你说说我怎样才能把贫穷卖掉吧。”

禅师告诉老妇人,让她先回家去沐浴更衣,然后再来找他。

于是,老妇人照着做了,当她再次来到禅师那里时,禅师对她说:“如果你想卖掉贫穷的话,就布施给我吧。”

老妇人说:“禅师,我只是一个贫穷的老太婆,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没有钱财,怎样布施给你呢?”

禅师拿出自己的钵盂,对老妇人说:“你去用这个钵盂打点清水回来吧。”

老妇人拿起钵盂,取回清水,恭敬地递给了禅师。禅师马上为老妇人送上祝福,并给她讲了一些佛法。老妇人听着禅师的佛法,心中的结一个个打开,忽然不觉得像以前那样痛苦了。

禅师问道:“施主,你现在还觉得你是一个贫穷的人吗?”

老妇人回答:“虽然我并不富有,但是也不再贫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