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淡定的人生不生气
16708100000013

第13章 人生似鸟同林宿,退也一步,进也一步(2)

生于天地之间的人,有人赞誉,就一定有人诋毁,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就像多姿多彩的天空一样,有晴空万里时,就有阴雨密布时,所以与终日的阳光普照相比,阴雨绵绵的天气也就不足为奇,有时反而会增加生活的情趣,成为五彩世界的点缀。

现实社会中的人,谁都免不了会遇上小肚鸡肠、心怀嫉妒的人,对于这种人无端的谩骂与指责,你大可放在一旁,不必理睬。因为明事理的人们都知道这种嫉贤妒能之人,本身就缺乏做人的最起码的水准,会的就只是搬弄是非。所以面对这样的人,根本没必要浪费时间与精力,更没必要与这种人论长短。假如你与这样的人计较,岂不是自降品位?要知道,当你面对无聊的谩骂与诽谤时,最有效的还击武器就是一笑置之。

在我们短暂的人生路上,与其百般思量,不如顺其自然,试着慢慢地放下心里的一些东西,让它随性、随时、随缘。在这个过程中,时刻反省自己,不软弱,不失做人的原则,率性而为。学会放松自己,因为走什么样的路,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由上观之,人活在世上,还是得有点“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的本事才行。否则,胸无沟壑,浮躁浅薄,一捧就飘,一骂就跳,这样岂不是会永远痛苦?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挖掘潜力

很多人总爱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不能顺利地成功,或者抱怨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其实,他们不知道,失败正是由于他们自己造成的。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抱怨上,没有做好事情的决心,不肯在工作上集中全部心思和智力,做起事来无精打采、委靡不振,这样怎么能成功呢?

在一座深山名刹里,有一位新近剃度出家的小和尚,他被安排每天早晚各撞一次钟。小和尚认为,这样简单的工作,谁都能做,也没什么大的意义,虽然不喜欢,也只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就这样,小和尚在百无聊赖中撞了半年的钟。

有一天,方丈宣布调小和尚到后院挑水劈柴,小和尚对方丈的安排很不服气:难道自己每天撞的钟不是很准时,很响亮吗?为什么反而让他去做琐碎的事情?

方丈好像看出了小和尚的心思,微微一笑,告诉他说:“你撞的钟是很响亮,但是钟声空泛无力。这是因为你没有意识到‘撞钟’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所蕴涵的深意。钟声不仅仅是寺院里的作息时间,更重要的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为此,钟声不仅要洪亮,还应该浑厚、圆润、深沉、幽远。心中无钟,即无佛。不虔诚、不敬业,怎么能做好神圣的撞钟工作呢?”

小和尚从一开始就抱着不喜欢的态度去撞钟,他从心里面就不认可这项工作,心态决定行动,所以他的钟声也就无法达到方丈要求的境界。

而那些真正怀有敬业心态的人,总是像对待自己的人生事业一样热爱着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天职,并对此怀着浓厚、深切的兴趣,这种状态有效鼓舞和激励着他们采取积极的行动。

所以,与其抱怨连天,不如从自己入手分析情况,挖掘自己的潜力,让自己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以这样的心态对待工作,不久你就会发现,那些不好的情况都在改善。

用心与不用心的效果,绝对是不一样的。

有个年轻人从乡村到城镇里去找工作,很幸运地被录取了。然而,老板并没有交代什么重要的工作给他,只是让他做端茶倒水的活儿。

刚开始,年轻人还挺乐意的,因为这项工作比较简单。但是过了三个月,他还是在端茶倒水。这时,他就有点儿沉不住气了。

心里的怨气一上来,工作也就不那么有精神了。泡出来的茶,味道也一天不如一天。

有一天,老板端起他泡的茶,喝了一口,就全吐了出来。“这茶是怎么泡的,这么难喝?连茶都泡不好,实在太没用了。”

年轻人听了这话,差点被气晕了。当天他就有了一个决定,不干了。他准备下午就向老板提出辞行。

正在这时,有客人进门。年轻人心想:好歹这是最后一次端茶倒水,泡完这壶茶,我就要走了。因为想着要离开,所以年轻人泡这壶茶时特别用心。

没想到,客人和老板喝了茶,大声赞扬。特别是老板,很诧异地看了他一眼,心想:这小子刚刚泡的茶还如此难喝,怎么这会儿泡的茶却这般香呢?

年轻人也恍然有所觉悟。

常听一些人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抱怨自己倒了大霉,总是与伯乐擦肩而过。其实,如果他们能够在工作上多用点儿心,即使是很卑微的工作,也能做出非凡的业绩。

俗世的人们,常以工作为谋生的手段。但事实上,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还是锻炼身心的法门。工作做得好的人,心态修炼也是上乘的;而工作做不好的人,心态修行必定不成。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他的人生态度,而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成就。

牢骚满腹,整天叫喊怀才不遇,抱怨个没完没了,不如改变自己,主动一点,努力一点,去适应环境。是金子总会发光,而平日里越是抱怨的人,越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然而,生活中偏偏就有很多人不愿用心工作,却要盲目地攀比,然后哀叹命运不公,给自己增添烦恼。实际上,他们在摇首叹息之际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别人,这样是在自毁前途。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长,所追求的目标也不一样,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用心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就不难成就自己。

难得糊涂,何必辨明是非

佛陀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你永远都管不完、看不清。所以,清醒的时候人就难免心烦意乱,难得安宁,郑板桥说得好,“做人难得糊涂”,有时还是糊涂一点更快乐。糊涂一点,顺其自然,天地悠悠,人间得以恬静,心灵得以安宁。

世间的事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有时越是想弄得清楚、明白,却越是会糊里糊涂,难分青红皂白。所以,许多事还是不要太明白了,朦胧一些也好。

正如《菜根谭》中所云:“心体澄彻,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常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当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迁就,少迁就则失从违之正;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

寺庙中有两个小和尚,他们只因为一件小事而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谁也不肯让谁。

第一个小和尚怒气冲冲地跑去找师父评理,师父静心地听完他的话之后,肯定地笑着对他说:“你说得对!”于是第一个小和尚得意扬扬地跑回去炫耀。

第二个小和尚看了自然很不服气,便也跑去找师父评理,师父在听完他的叙述之后,也肯定地笑着对他说:“你说得对!”

待第二个小和尚满心喜悦地离开后,一直待在师父身旁的另外一个小和尚终于忍不住了,心中充满疑惑,不解地问道:“师父平时不是教我们做事要诚实,不可说违背良心的谎话吗?可是您刚才怎么说两位师兄都是对的,这岂不是违背了平日对我们的教导吗?”

师父听完之后,一点也不生气,而是微笑地对他说:“你说得也很对!”这个小和尚此时才恍然大悟,立刻拜谢师父的教诲。

其实许多事从个人的立场来看都是对的。只不过因为每个人都坚持己见,无法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别人的想法,所以最终冲突与争执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果能够有一颗善解人意、宽宏大量的心,凡事都以“你说得对”来先为别人考虑,那么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与争执就可以避免,这样做人也一定会很轻松。谅解别人也正是给自己更多的迂回空间。

历史名人曾国藩从小就立志要成为圣人,但其才能有限,当别人都飞黄腾达了,他还屈居乡里。一天他闷闷不乐地到郊外散步,偶然间看见一座破庙,就信步走入。

破庙中,有一个老僧正拥炉看书,看得津津有味,偶尔还会笑出声来。曾国藩忍不住上前,想看清楚那是一本什么书这么值得看。但就在他刚瞟到书名的那一刹那,那位老僧竟然把书扔进了炉子里烧掉了。曾国藩大吃一惊,呆在那里。

老僧却哈哈大笑,并向曾国藩解释说:“我是疯子,我是疯子。”随后进屋睡觉去了,再不理人。这件事给曾国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很多年后他向学生李鸿章说起此事,问李鸿章是否明白那个疯和尚的用意。李鸿章聪明绝顶,但却偏不说,假装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并谦虚地说:“学生实在想不清楚,还请老师为我解惑吧。”

曾国藩微微叹息道:“疯僧烧书之举,是在有意点醒我。”

“哦?原来如此啊!”

“过去我什么都想弄明白,其实还是什么都不明白,疯僧此举看似疯狂,其实用意颇深。他是在告诉我:很多事情是永远看不清的,其实看不清就看不清,这也并无大碍。做人只管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

曾国藩这话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佛家的深刻道理。曾国藩奉旨镇压太平天国后,为朝廷立下大功,却为朝廷所忌,当时又被“天津教案”弄得名声不好,开始时他搞不清楚为什么自己会变成这样,但随后他看清了这一切都很必然,这一切也并不重要。因此他终于彻底放弃功名,以善始而善终,可谓明智之举。

郑板桥的四个字“难得糊涂”包含着人生最清醒的智慧与禅机,只可惜很多人能说出此话却无法真正悟得其中的智慧,所以,终日忙碌不停,郁郁寡欢,事事要争个曲直,处处要求个黑白,最后才发现因为太清醒、太清楚反倒失去了该有的快乐和幸福,留给自己的就只剩下清醒之后表露无遗的创痛。难得糊涂,糊涂难得。留一半清醒留一半迷醉,才能在平静之中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道理很简单,正如《菜根谭》中所云:“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人活得太严肃,要求太苛刻,也就没有了朋友。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你如果紧抓着这些缺点不放,当然也就没有人敢接近你。做事也是如此,有时只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可以了,把事做绝了,做得太清楚了只能让人害怕你的苛刻。所以,当你再次要求别人去做事时,别人当然是能避则避、能推则推,这时的你也许还会觉得别人不够义气,却不知是因为你活得太过清醒,要求太过严格。因此,人何必活得那么清醒,自己太累,别人也会不舒服。

只有糊涂一点,人才会容易清醒,才会保持冷静,才会有大气度和宽容之心,才能平静地看待世间喧嚣熙攘、尔虞我诈的争斗;才能超功利、拔世俗,善待世间的一切,大量宽容为上,事事从容自如,才能居闹市而有一颗宁静、清醒之心。有了“糊涂”这种大智慧,你就会感到“天在内,人在外”,天人合一,神游天外,心灵自由,解脱肉体的束缚,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解放。凭着这颗自由的心,人不会再为物所累,为名所诱,为官所动,为色所惑。有了这种大智慧,你才会翻然醒悟,参透人生,参悟生死,明白“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糊涂才是清醒、才是聪明,过犹不及,太过明白就不明白了。

不敢生气的是懦夫,不去生气的是智者

一天,宰相请来一位理发师给他理发,而他自己则边理发边想其他事情。

在理发师给宰相理完发后,开始给他修脸。可是刚修了一半的时候,理发师忽然停下来不动了,而是拿着剃刀直直地看着宰相的肚子。

宰相被看得有些不自然了,心想:肚子有什么好看的?难道他看到什么东西,于是便问:“你不修脸,却盯着我的肚子看,我肚子上有什么吗?”理发师听完宰相的话,回答:“我常常听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所以我才看着大人的肚皮,可是您的肚子并不大,怎么能撑船呢?”宰相听完大笑道:“人们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度量大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人对小事从来不计较,能忍则忍。”

理发师听后,连忙跪在地上,说:“小人有罪!”宰相见此情景问道:“怎么了?”理发师说:“小人有罪。刚刚给大人修脸时,一个不小心把大人右侧的眉毛剃掉一块儿,希望大人能原谅小人。”宰相听后,十分生气,他想少了一道眉毛,怎么去上朝呢,在家中又怎么能会客呢?他刚要发怒,又一想,自己才说过宰相的度量大,对小事从不会计较,现在又怎能为了一道眉而治理发师的罪呢?于是宰相对理发师说:“你去拿一支笔来,把剃去的眉毛画上就好。”理发师立刻给宰相画上了一道眉毛。

有时,放弃进攻的语言和愤怒的冲动,就很容易谅解他人。因为放弃报复的欲望,本身就是一种宽容,而这种宽容比攻击他人要轻松得多,也比报复他人要快乐得多,更比伤害他人要得到得多。烦恼,都是自己找来的。因为心胸不够宽阔,所以事事斤斤计较;因为斤斤计较,所以觉得生活不如意。有些人心里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斤斤计较,处处与人争斗,使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俗话说“将心比心”,只要你不敌视别人,别人也不会与你为敌。

对于别人的怨恨、不解和埋怨,不去解释,也不去报复,只是用一颗博大的宽容之心去包容、去谅解。事情终有真相大白的一天,而此时你的包容之心也显得更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