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过人生峰与谷:祸福相依的人生哲学
16707600000018

第18章 常虑忧患,低调敛锋芒(4)

而刘封见死不救其实也和关羽的“伤害”有关,刘备称王后,立嗣便是大事,诸葛亮不管主公家事。可是关羽不同,他甚至公开反对立刘封为嗣,并极力主张把刘封送去遥远的上庸山城,以绝后患,刘封自然是记恨于他的。

关羽英雄一生,却因不通人情而死于无名小卒之手。

我们不应在自己处于顺境时,就不顾别人的感受,做人应收敛一些,真正的聪明人都精通含而不露的道理,这正是他们有城府的地方,人生在世,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既需要别人的帮助,也要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帮助别人,所以能不伤人时,别把人都伤了,多留下一份人情,也是为自己找条退路。

为人谦逊,闻过则喜

人们往往因为成绩而骄傲,尤其是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更是目空一切,自以为是。然而,这样的人即使满腹经纶,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伟大的人物。因为不懂得谦逊之人是很难成功的,瞧不起别人会连自己仅有的成就都抹杀掉。

一位骄傲的青年人坐在一艘小渔船上出海航行。船上只有两个人:青年和船夫。青年自负清高,想在船夫的面前卖弄一下自己的学问,让他知道自己并非一个普通的船客。于是,面对着茫茫的大海即兴朗诵了一首诗。

朗诵完了以后,他回头瞧了瞧船夫,看见船夫不为所动,继续努力地摇动着船桨。青年人很扫兴,决定考考这个“无知”的船夫。

“亲爱的船夫,你的船摇得的确不错,可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能只懂得摇船,有很多广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了解。”青年人说。

“可我不过是个船夫,我的工作就是摇橹,运送客人到对岸。”船夫依然努力地摇动着船桨。

“难道你只会摇橹吗?哦!太可怜了!对了,你懂得数学吗?”青年人问。

“不,我不懂。”船夫回答说。

“真是太可悲了!如果你连数学都不懂,就等于你失去了一半的生命!那么你懂得历史吗?”青年人一脸的藐视。

“不,我不懂。”船夫依然目视前方,努力地划着船。

“天啊!你居然对历史一无所知?真是无法想像,如果你连历史都不了解,那么就等于你失去了另一半的生命!”青年人惊奇地说。

这个时候,小船突然被一阵飓风掀翻了。两个人都落入水中,船夫问青年人:“知识渊博的人,我现在问你,你会游泳吗?”

“不,我不会……”青年人拼命地挣扎着。

“很遗憾,你马上就要失去整个生命了!”船夫边游边回答他。

总把骄傲之事挂在嘴边的人,往往都难得善终,甚至为自己招致祸端,就像故事中的青年一样,让人想救他却又提不起兴趣。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保持谦逊,放低姿态,勤勉做事。山姆·沃尔顿是一位商业才子,他以5美元起家,到最后拥有了550亿美元的沃尔顿王国。不过,身为商界大亨的他从不满足于呆在他的公司总部里,而是坐着他的飞机到各地去考查他的那些为数众多的连锁店。

普通人若做到他这个位子,多数都会变得骄狂起来,而沃尔顿却表现得平易近人,他称员工们为“同事”,而且经常耐心地倾听各种各样的“同事”们的牢骚,以从他们的言谈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他还会亲自站柜台把商品装在购物袋里递给客人。可以说,沃尔顿成功与他的谦卑和谨慎是有一定关系的,竞争者往往看不上他甘于做小事,亲近员工,也会因此而低估了他。可是他却让雇员对他无比信任,老沃尔特留下的一句箴言是:“我们并不精明,我们只是能根据意见善于变化而已。”不得不说,沃尔顿是个懂得居安思危的人,他没有因为身在高位,就狂妄得意到看不到所有小事。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在把自己看得过高,有些人喜欢炫耀自己,拿自己的聪明优势招摇,唯恐别人不知道,甚至对别人的才能说三道四,这样的人即便幸运地成功了,也最终会因为自负而走下坡路。那些卓有成就的人的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聪明人从来不会在成功时得意,他们只会更小心地为人处世,以便守住自己的成就。

在20世纪60年代时,陈明远刚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从事语言声学工作。他就郭沫若发表在《人民文学》和《人民日报》上的白话诗给郭沫若提了些意见,其措辞十分尖锐,信中写道:“读完那些连篇累牍的分行散文,人们能记住的只有三个字,就是你这位诗人的大名。编辑同志大概对你的大名感到敬畏,所以不敢不全文登载;但广大读者却对你的诗名寄托希望,所以不能不表示惋惜……”

郭沫若接到信后,立刻去信给陈明远:“我告诉你,你的信一点不使我‘烦扰’,而且是非常高兴。”并对陈明远敢于说实话表示赞赏。后来,郭沫若因此约见了陈明远,笑着问他:“假如你做诗歌编辑,我写的诗落到你的手中,你将怎么处理?”

陈明远想了想,说:“对于您的来稿,我会分三类处理。像《罪恶的金字塔》、《骆驼》等好诗或少数合格的诗,会发表出去;第二类是尚有可取之处但要斟酌的,会提出意见让您修改,之后再定;对第三类诗味索然的当作杂文功散文来看,要不就干脆扔掉。这样才能真正爱护您的诗句。”郭沫若听后,哈哈大笑,连声说:“遇到你这样的编辑事情就好办多了,真是求之不得!”

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假如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就该知道,要向别人学习,而不是因为对方有不如自己的地方,就看不起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如借对方的长处来补己之短,这样我们便能学到新东西。向郭老这样的大文学家尚且能向别人学习,做到“闻过则喜”,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更应该及时向人学习。不要因为别人指出我们的毛病而恼怒,这是别人在帮我们进步,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虚和礼让,懂得向身边的人学习,把他们的长处为己所用。

无论成就多大,都应多学习

即使一个人有再大的能耐,多看多听也是有益无害的,而只顾着自己说话而不懂倾听的人,只会惹人讨厌。哲学家喀隆说:“不要让你的舌头超出你的思想。”斯多噶派的芝诺也不太欣赏聒噪之人,他曾遇到一个青年对他滔滔不绝地说话,他打断青年人说:“你的耳朵掉下来变成舌头了。”就像上面故事想表达的: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这正如一句话所说的:沉默是金。造物主给人两个耳朵一个嘴巴的时候,本来就是希望人类能够多听少说。

我们经常在自己有所成就的时候变得夸夸其谈起来,有时候甚至是盛气凌人的,如果你有这样的表现,一定要改掉它,这样才不至于让自己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果你不想给人这种感觉,就要谦让一些,尽量多看,多听,这既是尊重别人,也能得知更多的信息丰富自己。

多听能让我们得到更多的资料。比如你是一位记者,那么你所看到和听到的每件事都可以让你有灵感,相反的,如果你固执地不考虑别人的意见,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可能也无人欣赏,成了一堆废纸。多听多看的好处不胜枚举,蒲松龄因为虚心听别人的述说,所以才写下了那么多有趣的聊斋故事;唐太宗也因为广开言路,最终成为一代明君;韩非子主张通过多听别人的言谈,分析其心意,从反面来说,说得多了,反而容易暴露自己的弱点或无知。

我们应意识到,即使自己是天才,也总有不知的事物,也有无知的时候,所以适时的时候学会闭上嘴,听听周围人的声音,看看周围人在做什么,在别人的一言一行中,我们不但能获得一份知识,还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赖。

如果你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就先要让自己融入到这个领域中,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听多看,以弄清各种人和事之间的规律,时间长了,你便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这个领域,并能避免一些不利于自己的风险。还有,就像老话说的:“一天学一个乖。”跟谁去学乖?当然要靠自己去找那个人,有一双谦逊的耳朵是学乖的最好方式,多听听别的见解,看看别人怎么做,那么,你就能把别人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多学习一些技能于我们而言,总是没有坏处的。

大学刚毕业那会儿,张屏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林区小镇当教师,工资非常低,基本上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其实张屏一直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不仅专业基本功扎实,还擅长写作,还多次获得过奖学金,以及一些先进称号,积极参加学校里的社团和各种比赛、活动。但是事实已经如此了,张屏抱怨命运的不公平。而许多昔日同窗都有着一份体面、薪水又高的工作。来到这个小镇没多久,张屏连最喜欢的写作也没了兴趣,整天想着怎么能换调到一个好些的城市或者跳槽,拿着高些的薪水。

两年间里,张屏联系了几家中意的单位,但都没有音讯。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塌糊涂,没什么进展,写作方面更耽搁下了。

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张屏,想着就这样每天“撞”下钟,做点事情,表明自己还并不错。

学校开运动会了,这对于偏远的小镇来说,可是件大事,来看比赛的人特别多。小小的操场被人们围的密不透风,像一道道坚固的人墙。

张屏也去晚了,只能站在人墙外面,什么都看不到,只能听到嘈杂的声音和广播声。张屏就在人墙外面站着,这时,有个小女孩,开始在人墙后面垒一个小台子,石头和砖头不够,她就从旁边不远的地方来来回回的运送。不知道走了多少趟,垒了一层又一层,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那里便起来了一个足有半米多高的台子。当她站到自己垒砌的那个台子时,冲着张屏笑了笑,那是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一瞬间,张屏愣住了,她不知道小女孩能看到多少精彩 的比赛,但是小女孩的璀璨笑容留在了她的心上。同时她也知道了:想要透过密密麻麻的人墙看到精彩的比赛,其实很简单,只要在脚下多垫些东西就行了。

那以后,张屏改变了以往满不在意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去。认真的对待工作中的每个细节,没过多久,张屏就获得了些荣誉称号,编辑的各类教材大受欢迎。课余时间,张屏也拾起了笔,报刊文摘中经常可以看到她的文字作品,同时,她也成了许多报刊的特约撰稿人。后来,她被调到了自己中意的一个学校任职。

生活中,难免会有好高骛远的心理现象,比如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追求过高等。可是人们却常常空有追求,又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不愿意去努力学习,甚至情愿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抱怨上,事实上,假如我们用心去学习了,总有一天,在机会来临时,我们会有能力抓住它,而不是看着它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