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20几岁学点口才学(每天学一点时尚阅读书系列)
16707000000031

第31章 完美演讲,培养信心的康庄大道(4)

有一天,子禽问自己的老师墨子:“老师,一个人说多了话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说:“话说多了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整天整天地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两三声,大家听到鸡啼知道天就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所以话要说在有用的地方。”

墨子的话揭示了说话的真谛:“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语言的精髓在精而不在多。只要留心观察不难发现,最会说话的人都是那些语言简洁明了的人,没有哪个能说会道的人是絮叨不休的。口才最差的人却往往可能是那些喋喋不休的人,说了一大堆也没有说出主旨,这种没有主旨的说话方式也常常会让人厌烦。

要真正地将自己的话说得高效,就必须让自己的语言简练,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对方明白你所说的意思。无论我们平时和什么样的人说话,要让对方被自己说服,就必须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也就是说,“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话不在多,说到点子上就行。只有讲话简练有力,才能使人体会到余音绕梁、兴味不减的感觉。因此,我们要追求的就是用最凝练的话语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意思。

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毕业典礼上,大礼堂里坐着上万名学生,他们都在等待伟人丘吉尔的到来。在随从的陪同下,丘吉尔准时到达,并慢慢地走入会场,走向讲台。

站在讲台上,丘吉尔脱下大衣递给随从,接着摘下帽子,默默地注视着台下的观众。1分钟后,丘吉尔才缓缓地说出了一句话:“永不放弃!”

说完这句话,丘吉尔穿上大衣,戴上帽子,离开了会场。整个会场鸦雀无声,之后,顷刻间掌声雷动。

这次演讲是丘吉尔一生中最后一次演讲,也是最精彩的一次演讲。他仅仅用了几个字就将自己要演讲的内容说了出来,语言贵精不贵多,丘吉尔正是运用了简洁的语言达到了这个目的。

说话要做到简洁就需要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善于综合概括。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交流语言才能准确、精辟,有力度、有魅力。

另外,要使话说得简短就要学会浓缩。浓缩就是语言的提炼,浓缩的语言是语言的精华。人们最讨厌废话连篇,半天说不到点子上的人。言简意赅、不说废话,才能显出说话人的干练。所以,在与人交往时,要注意说话简洁,这样才能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与人交谈时,其实只要能抓住关键点不放,将主要的意思说到,就能达到你所要的效果了。相反,那些说话冗长而拖沓的人常常败在自己的说话方式上。

林肯曾说过:“在一场官司的辩论过程中,如果第7点议题是关键所在,我宁愿让对方在前6点占上风,而我在最后的第7点获胜。这一点正是我经常打赢官司的主要原因。”下面看一下他是怎样用他的办法打赢一场著名的官司的。

在林肯接手的一场官司审判的最后一天,对方律师整整花了2个小时来总结此案。林肯本来可以针对他所提出的论点加以驳斥,但他并未那样做,而是将论点集中到了关键点上,总共花了不到1分钟的时间。最后,林肯打赢了这场官司。

说话是否精彩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抓住了关键,是否说到了点子上,是否能打动听众。听众最喜欢的是有什么说什么,对于那些空话、套话,他们不但不愿意听,甚至觉得是一种精神折磨,是浪费时间。

林肯正是把握住了听者的这种心理,才选择了最精简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不仅清晰明了、节省时间,其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

需要注意的是,说话简洁绝非“苟简”,为简而简,以简代精。说话简洁要从实际效果出发,简得适当、恰到好处;否则,如果硬是掐头去尾,只能捉襟见肘、得不偿失。首先需要承认的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简短的语言有时很难将复杂的思想感情十分清晰地表达出来。与人交往,过简的语言则有碍于相互间的了解,有碍心灵的沟通。所以简短也应该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此,不仅要做到“言简”更要做到“意赅”,只有如此才能既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又能更好地达到说话的目的。

特殊情况,适当重复

说话要适量,“适量”是以表达清楚说话者的意思为标准的。在特殊的情况下,说话是需要适当地进行重复的。也就是说,“适量”并不都是少说为佳,适量与否应以是否达到了说话的目的为衡量标准。

请看下面几种情景中的话语重复:

情景一:您看,这么晚了还来打搅您,真过意不去。您要休息了吧?真对不起,对不起……

情景二:我不同意这个意见!我明确表示不同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就是不同意。

情景三:那不是我说的,我怎么会那样说呢?您想,我能说那种话吗?那确实不是我说的。

上面的几段话初听起来似乎都是在重复,甚至有些是“废话”,但这些都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不得不说的“废话”,是必须要保留的语言长度。情景一中是表示道歉的话,反复重复显示了态度的诚恳;情景二中的重复是为了表示说话人态度坚决和不容置疑;情景三中则是说话人急于表白自己的心情而采取的必要的重复。这种语言现象在社交场合经常出现。由此看来,说话的适量,并不排除为达到说话目的必要的重复,而是指根据对象、环境、时间的不同,该多说时不少说,该少说时不多说。

在与人说话时,有时为了强调某个意思,加深听众的印象,可以采用有目的的重复这种方法。例如孙中山先生在一次演讲中为了强调国人必须觉醒而一连重复了4次“醒”。在这里,孙中山先生是有计划、有目的的重复,这并不是啰唆。

在口语中,人们接收信息不像看书可以一目十行,句子长一点也可以一眼扫到。听话时语音信号是按线性次序一个挨一个进入耳朵的,如果句子长了或者结构复杂了,那么当句子末尾进入脑海中时,句子的开头或许已经印象不深了。在听话人的脑海中,句子便不完整。所以,口语中的句子千万不要太长。如果说话者感觉自己使用了较长的句子时,就需要用适当的重复来唤醒别人的注意,加深别人的印象。

有些人在说话时会出现机械的无意义重复的现象。有的人总是重复一句话的末尾几个音节,甚至不管这几个音节是否是一个词。这种重复时间长了就会令人生厌。特别是夹在句子中间的“这个”“的话”“就是说”等口头语更是一种毫无积极作用的冗余成分,会使语句断断续续,使听众感到语句很不流畅。听这种讲话不但不是美的享受,反而有一种受折磨的感觉。因此,这种口头语的重复是讲话时应该避免的。

但是,这并不是反对在口语表达中加进一些冗余成分。冗余成分在口语中适当地穿插可以使语气舒缓,还有助于听众理解。在以下几种情况中出现的冗余成分的重复是有积极作用的。

1停顿性的冗余

在语句的主谓语之间,或者在话题说出后加一个语气词“呢”(当然不能重读)可以起到停顿作用,句中多一个停顿可以使语气变得舒缓、亲切。

话语一:这个时候呢,活动筋骨也是必要的,所以我就喜欢打羽毛球。

话语二:不去呢有点抱歉,去呢实在没有兴趣。

这两句话中的“呢”都起了停顿的作用,并且也使语句变得舒缓、亲切了。

2强调性的冗余

这种冗余部分是为了强调句中某一个词。多半用重复的方法来加强信息。

话语一:何况我们都是同龄人,我们同龄人相处应该是非常融洽的。

话语二:他就是阿里,阿里是最棒的!

在话语一中,后半句重复了“同龄人”,这是为了强调。话语二同样如此,是为了加强别人对“阿里”的印象而做出的刻意性的重复。

3解释性的冗余

这种冗余是为了使听众更清楚明白。例如,“近日的上海街头出现了无人售报摊,无人售报摊就是没有人卖报纸,是靠每一位读者自觉地把钱投进箱子里,然后拿一份报纸。”

这段话里“无人售报摊”如果写在书面上,应该说很容易理解,但在口头一晃而过时,就难免抓不住要领,而且这是一个新出现的、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所以,说话的人先重复了这个词,再加上一段说明,这是出于解释的需要。

有时候,一件事在脱口而出之后,觉得说得不够清楚,也可以用加上修饰语再重复的方法来为自己的话作某些注解,这也是一种解释性的冗余。例如,“就在那天我花了半天的时间制作了,亲手制作了一张卡片。”

这句话中后半句“亲手制作”就是说话人为了进一步强调说明,这张卡片不是一般性制作。口语与书面语相比,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可以边说边修正。这种修正部分常常是通过冗余部分的重复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