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20几岁学点口才学(每天学一点时尚阅读书系列)
16707000000029

第29章 完美演讲,培养信心的康庄大道(2)

(1)要有一个好的开头。演讲开头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吸引并集中听众的注意力。一般可以讲一些新鲜的事例、有趣的逸闻(名人或者成功人士为宜)、演讲者自己有趣的经历或者小笑话等。

(2)可以在演讲中给听众提供一些知识背景。比如,马云在演讲中提到关于互联网的一些信息。

(3)要善于突出主题。比如,马云在演讲中不断围绕着“创业”“梦想”这些主题展开话题。主题明确,给在场的听众解开疑问,自然能抓住听众。

演讲时可多用哲理名言

名人的话大多都是对自己成功或者失败的智慧性总结,是他们的经验之谈。通过借鉴名人对自己的总结,会让接受者在自己成功的路上少绕几个弯,所以名言很具有说服力。

当然,对演说者来说,引用名言的目的并不一定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有时候,名言和哲理性的话还可以拉近演说者和听众的距离。

福田康夫是日本前首相,有一年,新年快要来临的时候,他在北京大学作了一场演讲。

在演讲中,他多次引用中国的名言,借此拉近与现场学生的距离。

福田康夫演讲中以《易经》“立则对”开篇。他说,《易经》中有一句话是“立则对”,他想如果能够使中日两国持续交流给周边带来滋润的话,那就更好了。

谈到两国之间的分歧问题时,福田康夫引用《论语》中的名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来阐述两国首先应该坦诚相见,互相承认差异,然后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真实面貌。

最后,福田康夫引用鲁迅的话说:“希望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表示了他的希望,希望日本的青年和中国的青年能够多沟通,加深了解,为两个国家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在演说的过程中,如果演说者能在恰当的时间说出合适的名言警句,会让自己的演说更具有说服力,而且也会为自己的演说增色添彩。

当然,并不是说演说者只背熟名言就能够让自己的演讲更加动人,演讲者要使自己的演说更加精彩,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背诵大量的哲理格言

名言警句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名人所具有的影响力也是恒久存在的。因此,演讲者应抓住听众的心理,恰当地引用哲理名言或权威人士的论述,让它们服务于自己的理论观点的论证,加强演讲的说服力。

2.尽量多背诗词歌赋

诗词歌赋是文学创作的几种形式。在内容方面,它高度集中、全面概括,并具有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在形式方面,语言必须精炼、准确、富于表现力,同时,要有鲜明、和谐的韵律和节奏,这样才能便于人们口头传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个成功的演讲者就应该多读一些诗词歌赋,多记一些诗句在脑海里。在演讲时,适当地引用一些诗词歌赋能让演讲产生美的意境。

3.搜集大量古今中外动人的故事,并加以记忆

演讲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和鼓动,也就是说:演讲不仅要以理服人,而且也要以情动人。如果演讲者只讲一些空洞的、毫无说服力的“大道理”,就不可能增强演讲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事实胜于雄辩,演讲者引用的事例越具体、越全面、越生动、越感人,对于演讲观点的证明就越有力,越能打动听众,说服听众。演讲者用生动通俗的语言随口讲出与内容有关的故事情节,能使听众保持轻松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从而更易于接受演讲者的观点。

4.记住大量幽默有趣的笑话

一般情况下,听众都渴望听到轻松有趣的演讲。演讲者应当善于在演讲过程中穿插一些幽默、笑话等方面的内容,使演讲的观点既能形象化、生动化,又能够加深听众对观点的理解和记忆,增进演讲者与听众的交流,调动演讲气氛,振作听众的精神。

同时还能给听众带来欢乐,让会场充满笑声,使听众更喜欢和信任演讲者。

5.掌握大量的在不同的场合下说话的要领

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场合需要我们说几句话,而且有时就是这么几句话,如果说得恰当得体,就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平时应注意积累在不同场合中讲话的要领。

总之,只有用心地记,经常地记,反复地记,那么随着知识的储备的增多,口才也就会越来越出色。

演说的速度与语调

演讲的时候,慷慨激昂、口若悬河固然是有优势的。但演讲者必须知道的是,语速太快会造成听众的困扰,因此,说话的速度也是演讲的要素。

为了营造沉着的气氛,说话可以稍微慢点。但要注意的是,如果通篇只用一个速度,听众是很容易厌烦的。

另外,当你想说“嗯”“啊”这样的语气词时,可以停顿一下或者深吸一口气,但是,如果这样的语气词出现太多,就会令听众很反感。

语调变化对表达演说者的感情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演说者在演说中,可以运用不同的语调来表现自己的喜悦、悲哀、坚定、豪迈等复杂的情感。

同时,语调的变化还可以造成声音变化的多样性,容易把听众带入不同的情境,这样就可增加演讲的趣味性,从而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美感。一般来说,语调有以下几种运用技巧:

1.注意语速快慢的变化

演讲者说话的习惯不同,但要根据演讲需要来调整语速,而不能依照自己的说话习惯。如果演讲的内容需要表达热烈、兴奋、激动、愤怒等这样的思想情感时,演说者就要将自己的语速调整得快些,有时要给人滔滔不绝或者势如破竹的感觉。如果演讲的内容需要演讲者表达庄重、怀念、悲伤等感情的时候,演讲者就要将自己的语速调整得慢些,娓娓道来的感觉最好。

演讲者在演讲中掌握语速的变化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始终保持一个速度就会让人觉得没有感情的起伏变化,这样的演说很显然是不能够吸引听众的。

而且没有变化的语速也很难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演讲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起不到演讲的作用。

2.注意音调高低的变化

当然,演讲者也可能因为一味要强调演讲的精彩性,更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在表达激动的情感时,将声音抬高太多,喊破喉咙,这样的效果也不是很好,而且突然提高说话的音调可能会吓到听众。只有使音调的高低随意而变、随情而变,才能获得最佳的演讲效果。

3.注意语气轻重的变化

对演讲者来说,语气的轻重变化就如同在文章中重要的地方加着重号一样。为了突出演讲的重点,在需要强调的地方一定要加重语气。

比如演讲者在演讲关于爱国的话题的时候,在关于爱国的人物事迹和如何爱国以及爱国的表现上都要加重语气以强调。演讲者语气轻重的变化不但能让自己演讲的内容重点突出,更能够调动听众的情绪,使听众印象深刻。

另外,一段结尾的时候或者遇到需要重点强调的段落,都需要重音强调,以形成强烈的气氛,突出结尾所概括的演讲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旨,把整个演讲推向高潮,给听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借助权威论述

聪明的人说话总会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因为他们知道借助权威的理论和“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们在分析某一个问题、论证某一个观点的时候,为了把问题分析得更透彻,把道理论述得更充分,把观点论证得更准确,往往需要引用论证观点。

引经据典,借助权威来论述其魅力不同凡响:一是在引用权威的时候传承了这些优秀的文化;二是言简意赅,用较少的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比较复杂或比较深邃的思想和观点。

有时借助权威的观点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显示了自己深厚的学识,更巧妙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有极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让人信服。

从领袖人物的经典著述,到普通百姓的只言片语;从名人的名言警句到作家的鸿篇巨作,都不乏用典之例。毛泽东、朱德、叶剑英、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诗中多有引经据典,他们常常信手拈来,意到笔出。

毛泽东所用之典不但自然贴切,恰到好处,绝无雕琢、刻意之嫌,而且往往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譬如,一次《愚公移山》的演讲,通篇讲述古代的一个寓言,从而成为名篇经典;一篇《别了,司徒雷登》5次用典,酣畅淋漓;一封仅300字的《致邵力子》书信,一连用了范仲淹的“一路哭”、孟子的“越人弯弓”、庄子的“河汉”、罗贯中的“话说天下大势”。

有人据《毛泽东著作大辞典》的词条统计,引用过的成语典故就有500多个,马列的名言警句更是不计其数。所达到的境界可以说“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真是前无古人。

2003年秋,温家宝总理在陕西灾区视察时用白居易的“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当地官员要心中装着人民,要执政为民。

在2004年到武汉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看望戒毒人员时,他引用了《游子吟》中的前四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慈父般温暖的话语使很多戒毒人员领会出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深刻涵义,他们的脸上淌下了激动的热泪。

需要注意的是,借助权威论述需要巧妙地“借用”,而不能乱用、滥用。如果用典到了堆砌典故的程度,使得“文章殆同书抄”就是失败的;但如果做到“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古为今用、用得恰当则是成功的。

如果像唐朝的李商隐尽兴改造用典,写了像《锦瑟》那样的好诗,一连化用“庄生”“望帝”“南海珠”“蓝田玉”4个典故,不愧千古绝唱,就是成功的;但如果像南唐彭利用不顾对象、场合,“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便是大失败。

借助权威论述的关键在于:要表达的必须是真情实感,是正确的思想和理念,引经据典的“经”不能念歪了;要有较好的文学修养,文化底蕴,如此才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不可滥用,要避免僵化刻板,穿靴戴帽,迂腐滞涩;要恰到好处,准确、得体,不是什么场合、什么文章都可以用;要巧妙运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说话要有明确的中心

说话如同写文章,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不能东拼西凑。如果说话不能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来表达,就会让听者听得糊里糊涂,不知道说话者究竟想表达一件什么事情。如此说话就不能达到明确表达自己、说服别人的目的。

在某公司一年一度的例会上,总经理端坐在会议桌旁,开始汇报这一年来公司的发展情况。他先从公司的创建史说起,谈到了今后公司的发展前景,又谈到了公司里的人员配置,最后说起公司的规章制度。在会议结束时,他谈到了公司存在的几个问题,但是此时会场里的员工已经被总经理的汇报工作搅得头脑发胀,根本不知道总经理究竟在这个年度会议上要侧重阐述的是什么问题。因此,大家也一直保持沉默,会议就在总经理一长串的汇报中尴尬地结束了。

这个总经理的失败之处就在于,他妄想表达出这一年来公司里所有的事情,也正是这样的想法反而让他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所以,他的长篇大论只会给人漫无目的、毫无头绪的感觉,最终只会让人糊里糊涂地听,丝毫没有起到开会的目的。说话切忌这样的错误,因为你所说的话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听者来说就如同一盘散沙一样,让听者听起来非常混乱。

只有一段有中心的陈述才能表达得有条理性。因此,如果你想说服别人,首先就应该理出一个头绪,明确你想要表达的最终意思是什么,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论述。这样所表达的意思才会清晰、明了、有条理性。对说者来说表达得也轻松、清晰,表现了说者的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口才,对听者来说也能听得明白,容易接受,执行起来也不会出差错。

说话是否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不是看你说的话是否冗长,而是你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否有层次性、连贯性,是否能体现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你所陈述的内容是否在为这个中心服务。只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在里面,就会给人提纲挈领的感觉。

做生意的人说的话有的繁杂冗长,有的简短精练,但是他们的吆喝里几乎每句都在明确地表达一个核心:销售产品。

有一次张先生去集市买东西,远远地看到路边有十几个卖万能胶的小摊,但只有一个小伙子的万能胶卖得火,许多人都围着购买。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个小伙子有一个小喇叭,很远就听见他在那儿不停地吆喝:“万能胶,胶万能,胶什么它都行;胶飞机,胶大炮,还能胶那火车道;能胶铁,能胶铜,还能胶那玻璃瓶;胶雨衣,胶水靴,还能胶那摩托车。”听起来这段吆喝有些冗长,但是你再细细听这段吆喝的说辞,就不难发现他句句都是在夸奖自己的产品,从而能够吸引别人的兴趣和好奇心。而这段冗长反复的话借助不同的说道来夸赞自己的产品,同时也让人加深了印象,但每句说道里又都离不开“万能”胶的意思,因此这个小伙子的万能胶卖得红火也是理所当然的。

说话要有中心,这也便于说话思路的展开。只要把握住说话的中心就可以围绕这根主线进行铺垫或润色,使话语听起来更加圆润、动听。有些话虽然很长,但是因为中心的存在就不会显得杂乱无章,使原本听起来冗长的话语也能被欣然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