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把工作做到极致:做最好的执行者
16706100000003

第3章 伟大源于平凡,小事不可小瞧(2)

无论做什么,都要有机会才行。很多人想成就大业,可是事与愿违,大多数人始终都没有成功,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机会。然而机会就是从做小事中来的。

对此,你或许会嗤之以鼻:做小事还谈什么机会?生活之中,鸡毛蒜皮,所在多有,随便一个转身,就有无数的繁琐小事,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机会。有人甚至觉得,自己之所以没有成就伟业的机会,就是因为琐事缠身,分身乏术所致。

这样的认识是偏颇的,也是不对的。在人类社会中,真正准确的生存法则是:只有做好小事,才有机会成就伟大的事业,获得成功。若连小事都办不好,别说做好大事,就连做大事的机会也没有。

有位企业老总讲起自己的一个经历:“那个时候,我刚刚毕业于某知名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机关单位工作。有这样好的开始,我自然豪情万丈,一心只想鹏程万里。

“然而,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到了工作岗位上,我并没有接到特别要紧的任务,每天上班都在处理一些琐碎事务,既不需太多智能,也看不出什么成果。渐渐地,我失去了耐心,整日无所事事,开始对工作敷衍起来。

“有一次单位要开会,整个单位的同事都特别忙碌,都积极地准备开会的文件,可是我却不以为意,依旧懒懒散散,在一旁喝茶、看报纸。

“我并非没有任务,我也分配到了任务:装订文件,把文件封套。只是我觉得那任务对我而言,只是小菜一碟,根本不用着急。

“尽管处长再三叮嘱我:一定要把准备工作做好,不要到时弄得措手不及。但我却把这些话当成了耳旁风,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终于同事们准备好的工作文件交到我手里。我开始一件件装订,很快,也很顺利,转眼之间,我就订了十几份。

“我订得正起劲的时候,订书机里的订书针没有了。当时我还不以为意,掰开订书机,准备换上订书针。

“然而,当我漫不经心地打开订书针的纸盒,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订书针已经用完了!我当时就慌了。

“我请求大家帮忙找订书针,然而,大家翻遍抽屉,竟连一个都找不到。那时已是深夜十一点半了,而文件必须在第二天8点开会时发到与会人员手中。这怎么办?

“处长了解情况后,非常生气,对我一顿大骂:‘不是叫你做好准备的吗?连这点小事也做不好,什么大学生啊,简直就是废物!’

“处长的话就如同一记耳光,重重地打在我的脸上。你知道我有多难受吗?后来,几经周折,我在凌晨4点找到一家通宵服务的商务中心,买来了订书针。算是把任务完成了。

“不过,这个教训让我认识到了一个道理:小事往往决定着大事的发展,不做好小事难以成大事。”

这位老总的经历是个很好的教训。它告诉我们,小事做不好,大事也难成。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真正的障碍有时只是一点点疏忽与轻视,比如,那一盒小小的订书针。千里马失足,往往不是在崇山峻岭,而是在柔软的青草地。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而做好小事,就是做好准备的第一步。在工作中,如果我们关注了小事,看到细节,就能有所准备,为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那些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的人,往往看不到伟大的踪影;而对于那些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件小事的人,伟大的机遇却不期而至,让人领略到水到渠成的惊喜。这就是做好小事的魅力。

1959年10月,苏联首位宇航员的选拔工作在全国展开。加加林从3 400多名35岁以下的空军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20名入选者中的一员,并最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其实,当初在选拔进入太空最佳人选时,所有人都感到很为难。因为从体能、技术、品德素质等方面来看,符合条件的航天员有加加林、季托夫、涅留波夫三人。而为什么加加林最终获得了这次机会呢,他究竟以什么样的优势赢得决策者的青睐呢?

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后,“东方1号”的总设计师罗廖夫的回答令人感到十分意外:“其实当时被选送来的航天员的各方面素质都很优秀,不过在当时的选拔过程中,我总感觉航天员们的表现有些不足,但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我一直都不太清楚,直到加加林进入飞船的那一刻。”

罗廖夫显然有些激动,他说:“在进入航天飞船之前,加加林轻轻地脱下了自己的鞋子,只穿着袜子进入了座舱。就是这个微不足道的举动一下子打动了我,从他的这一举动中,我看出了他平时追求完美的习惯,而且还感受到了他对航天飞船的无比珍爱,同时也是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在后来的技能测试和知识问答中加加林的表现也非常完美和出色,所以最终我们决定让加加林执行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神圣使命。”

很多人都没想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里往往隐藏着非比寻常的机会。正如罗廖夫说的那样,加加林的举动虽小,但绝不是偶然,而是他长期以来对小事重视的必然结果,也正是这种长期以来对小事的重视为他赢得了机会。

看似偶然的幸运和机会,其实都是习惯的自然流露,是素质的自然表现。所以,你要记住,做好小事,别让机会从自己身边溜走。

不拘小节是借口,小事才见真功夫

古人有言:“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现在很多人将之奉为成功之圭臬,作为个人行事的准则,殊不知,这句话其实是那些已经成就大事的人说的话。

爱因斯坦一生有很多贡献,但对穿衣打扮却一窍不通,不修边幅,这其实是他的缺点,不值得效仿。我们要学习的应该是他的优点:他能够一心扑在工作上,废寝忘食。扪心自问,你可以吗?

若你也能够做到像他那样,那么不拘小节也就没什么了。还有一点,我们必须看到,那些伟人不拘小节的“小节”都是什么。他们通常只是在生活方面没什么要求,而对于工作、事业,却从来不忽视小节、小事。

记住,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即便以后有机会成为伟人,也不能忽视工作上的小节、小事。

现在不少人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说穿了,其实是居上位者为自己不拘小节的行为找的依据而已,而居下位若还不拘小节,别说成功,就是想更进一步都很难。即便是居上位者,有些小节也不能忽视。

某省人才市场举行人才交流会,有位女士去应聘,她仔细阅读某单位的招聘简章后,坐下来准备向面试考官咨询。

然而,让她郁闷的是,没交谈几句,面试官就顺手从口袋里摸出香烟,点燃一支后开始吞云吐雾。女士原本希望通过交流更多地了解该公司的详细情况,也想向考官展现自己的优势,可是一个接一个的烟圈向她飘来。

这位女士很爱干净,更何况她发现对方对女性缺乏最起码的尊重。她认为自己无法和这样的“烟鬼”做同事,只好找借口走人。

有位小伙子遇到的情况也差不多,他为了不影响招聘人员吃午饭,便尽量避开正在就餐的招聘展台。当他发现某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吃罢午饭,就赶紧上前咨询。

然而,在谈话间,考官随手拿起桌上的一枚回形针,拉开针的一端塞入牙缝中“鼓捣”起来。他一边“搅动”,一边翻阅小伙子递上去的个人简历,还不时地抬头与他“热情”地交流。

看到这种情况,小伙子不由地进退两难了。实际上他根本不用担心用人单位给不给他这次机会,可是考虑到拥有如此“形象代表”的单位,他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去。

如此“不拘小节”的做法,难怪会让人困扰。试问,若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如今,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工作方式,都转向细致化,以前的不拘小节而今有了不一样的含义。事实上,不拘小节已经不仅仅是形象问题了,更多时候,它代表了一个人的素质和一个集体的文化。

有什么样的企业,有什么样的集体,就有什么样的员工,而有什么样的员工,则意味着企业和集体的文化怎么样。

有些事情貌似小事一桩,不值得一提,可在别人眼中看到却大不一样,从你做的一桩小事里往往会体现出大问题。或许在不经意之间,你就会被人看透,甚至看轻。

在一次商务宴会上,有位年轻主管与邻座的一位外企总经理交换名片。这位外企总经理姓徐,在海外生活二十多年。关于如何称呼这位总经理,年轻主管有以下几个选择:

(1)入乡随俗,按照国内的习惯称呼他为“徐总”。

(2)亲近称呼,称呼他为“徐哥”。

(3)直接称呼他的英文名。

(4)称呼他“老板”,表示尊重。

年轻主管想了一会儿,选择了第三种称呼。在外企环境中,人们一般喜欢直呼英文名,若按照国内的习惯称呼什么哥什么姐,会让人感觉很不职业,也会让人误会想套近乎。而若称呼老板,则会让人感觉俗气。至于称呼某某总,也只是国内企业的习惯。

很显然,年轻主管的选择是正确的。虽然怎么称呼别人只是一件小事,但体现了这位年轻主管的职业化,他了解海外人士的习惯,也懂得外企特定的文化。

像这样的一些小事,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还有不少,你若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注意。当你忽略了或做错了某件小事时,别总拿所谓的“不拘小节”来搪塞,实际上不拘小节根本就是一种借口,甚至可以说是粗心马虎的代名词。

当功未成、名不就的时候,切忌不拘小节,我们没什么可值得骄傲的。

我们应该明白,骄傲必须有资本、有实力,有资本、有实力的骄傲叫做自信,而没有资本和实力,若还骄傲,那就是自大。没有资本和实力的人,若不注意小节、小事,就会让人看扁,失去机会。

但凡还有些头脑的人,都会注意自己的行为,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也会特别注意。

就算实力雄厚,也没什么值得炫耀和骄傲的,若不懂得节制自己,一味地不拘小节,迟早会迎来失败的一天。

对工作而言,小数点的后几位,忽略了,可能会引起大纰漏;在生活中,朋友之间的几句玩笑话,可能会让人耿耿于怀,永远记挂于心,甚至让彼此反目成仇。

因此,不要再说“不拘小节”,而应该抓住小节,在小事上下功夫。要分清孰重孰轻,有些事不能斤斤计较,而有些小问题也绝不能轻视。

君子坦荡荡,得失方寸之间,如何拿捏得恰到好处,是我们一生都要修炼的。

小事不可小看,关键时刻也是大事

当你看不起小事,耻笑那些做小事的人时,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那些做小事的人,最终会获得成功,而所谓的小事,到了关键时刻也会变成大事呢?

事实便是如此,很多在平时看似寻常的小事,到了关键之时都成了大事,甚至严重的事。

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有一个大广场,从大广场往北走,穿过一段碎石小路,在一条名叫“狗街”的转弯处,竖立着一尊铜像,这尊铜像既不是政治领袖,也不是科学家,而是一个“撒尿小孩”。

然而,这尊撒尿小孩铜像却举世闻名,被比利时人引以为豪并誉之为独立精神象征。那么这尊铜像有什么故事呢?

这个小孩名叫于廉,被称为“布鲁塞尔第一公民”。关于他的故事,已经由来已久了。据说17世纪末,法国企图把布鲁塞尔纳入自己的统治,向布鲁塞尔疯狂进攻,被击退后恼羞成怒。一天晚上法军潜到城边,安放炸药,点燃了导火线,要炸毁城墙。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从屋里跑出来准备撒尿的于廉发现了这一切,他用尿把导火线熄灭了,又叫醒睡着的大人们,投入战斗,打败法军。市长亲自授予于廉奖章,并把他看做是布鲁塞尔第一公民,给他戴上桂冠。为了纪念于廉的救城之举,人们制作了这尊铜像,并竖立在当年浇灭导火线的那条街上。

也有的人说,故事不是发生在17世纪,而是更遥远的古代,西班牙入侵者撤离布鲁塞尔时,准备炸毁全城。在危急时刻,一位勇敢的儿童急中生智,用尿浇灭了炸药的导火索,保住了城市,而这位儿童却中箭身亡,他就是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