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一堂幽默口才课
16705500000022

第22章 笑料不断,让幽默口才为演讲加分(2)

在这里,得彪运用了巧妙的脱身术,为自己赢得了掌声,相比于马克·吐温的精彩演讲,也许得彪觉得自己无法超越他的水平,也许得彪觉得马克·吐温的的演讲也代表了自己的观点,总之,得彪是不准备演讲了。但作为一个著名的雄辩家,他若是直接断然拒绝邀请,就显得自己很没有礼貌,但又不能坦言自己已无话可说,所以得彪就干脆巧借马克·吐温的“演讲稿”幽默了一把,既给自己解了围,又对马克·吐温精彩演讲表示了赞赏。

所以,当演讲人陷入被动的境地时,为摆脱尴尬的局面,不妨采用这种“脱身术”来展开自救。脱身术的核心一点就是运用幽默转移大家的注意力,把庄重的事诙谐化,把枯燥的道理形象化,让听众可以在欢乐的笑声中忘记曾经关注的焦点。

一次,林语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讲,看到他对中国文化大加赞誉,一位女学生不服气地问:“林博士,你说,什么东西都是你们中国的好,难道我们美国就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上中国的吗?”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如果演讲者反过来赞扬美国,则不利于演说的主题,但是如果严肃地表示美国不如中国,又会引起听众的敌意。

这时,只见林语堂轻松地回答:“有的,你们美国的抽水马桶就比中国的好嘛。”他的话引起了哄堂大笑,一下子便把观众的注意力进行了巧妙的转移,也为自己解了围,一时之间,场上气氛更加活跃了。

所以,在演讲中,如果遇到听众有不同意见,千万不可漠视,如果处理不当,后面的演讲将难以顺利进行。

里根总统受邀访问加拿大时,在一座城市发表演讲,不巧正碰上一群正在进行反美示威的人,这些示威者不时打断里根的演说,还明显地显示出反美情绪。里根是受加拿大总理的邀请来到加拿大访问的,面对眼前的尴尬场面,作为加拿大总理的皮埃尔·特鲁感到非常无奈。面对这种局面,里根没有慌乱更没有生气,反而还面带微笑的说道:“这种情况在美国是经常发生的。我想这些人一定是特意从美国来到贵国的。可能他们想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里根一句巧妙的解释立刻便让自己从尴尬中脱身出来,使演讲顺利进行,同时也让加拿大总理摆脱了困境。

当演讲者碰到有些听众恶意的攻击或咒骂,千万不可勃然大怒或与之对骂,因为那样做不仅会对自己的形象严重有损,还会让捣乱者的预谋得逞。

英国首相威尔逊在一次演讲时,遇到了台下某些听众的激烈的抗议,一名抗议者甚至高声骂道:“垃圾!”威尔逊做何反应呢?他只是镇定地说道:“先生,关于你特别关心的问题,我们等一会就讨论。” 威尔逊没有与反对者对骂,而是很巧妙地将抗议者的谩骂转为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既为自己解了围,又使演讲现场的气氛松弛下来。

无独有偶,美国政界要人凯升首次在众议院发表演说时,因打扮得比较土气,而遭到了现场某些人的嘲笑,一个议员在他演讲时插嘴道:“这位伊利诺伊州来的人,口袋里一定装满了麦子呢!”听众哄堂大笑,凯升却不慌不忙地说道:“哎,真的,我不仅仅口袋里装满了麦子,而且头发里还藏着许多菜籽呢。我们住在西部的人,多数是土头土脑的。”这句坦诚而幽默的回答顿时赢得了大家的好感,接着,凯升又大声说道:“不过我们藏的虽是麦子和菜籽,却能长出很好的苗子来!”听众对这位不卑不亢的演讲者鼓掌赞赏,演说成功了。

这些应付临场意外的“脱身术”,均显示了演讲者高超的应变能力和充足的自信心。

利用肢体语言为演讲加分

肢体动作不仅可以调动场上的气氛,还会使演讲更加生动有趣,让观众们不知不觉跟着演讲者的思路走。

在演讲中,为烘托气氛,更好的调动听众的情绪,肢体语言必不可少,一个有魅力的演讲者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令人痴迷,肢体语言运用的好,演讲也会加分。

作家冯骥才机智幽默,经常妙语迭出。1985年,冯骥才应邀去美国做演讲。演讲一开始,主持人便向听众介绍说:“冯先生不仅是作家,而且还是画家,以前还是职业运动员。”主持人做完简短介绍,大厅里一片寂静,只等这位来自中国的作家开讲。此时,冯骥才也有点紧张,因为美国人参加这样的演讲场合是极其认真的,必定是西装革履,穿得整整齐齐,可见他们对演讲者的要求也很高。 只见冯骥才沉默片刻之后,突然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竟然当着全场听众的面,把身上的西服上衣脱了下来,接着又把领带解下来,最后竟然把毛背心也脱了。听众都看愣了,不知道他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演讲大厅里静得连掉根针的声音都能听见。略停了一会儿,冯骥才开口慢慢说:“刚才主持人向诸位介绍了我是职业运动员出身,这倒引发了我的职业病。按照惯例,运动员临上场前都要脱衣服的,我今天要把会场当作篮球场,给诸位卖卖力气。”

这样独具一格的开场白,引得全场听众哈哈大笑,掌声雷动。

鲁迅先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演讲时也充分的用肢体语言来幽了一默。在演讲即将结束时,鲁迅说道:“以上是我近年来对于美术界观察所得的几点意见。今天我带来一幅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请大家欣赏欣赏。”说着,鲁迅便做出一个夸张的举动,他把一只手伸进长袍里,然后故作神秘的把一卷纸从衣襟上方徐徐掏出来,然后打开——原来是一幅病态丑陋的月份牌,这个幽默的举动顿时引得全场大笑。鲁迅的幽默反语结合着恰到好处的动作表演,使听众在笑声中进一步品味到了他的话中的深意。

肢体动作可以像冯骥才与鲁迅那样故做玄虚,故意制造场上的紧张气氛,先把观众的胃口吊足,让观众不知不觉跟着演讲者的思路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制造幽默的效果。也可以用故作夸张的方法,呼应自己的演讲主题,达到出人意料的幽默效果。

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进行演讲。只见他走上讲台,不慌不忙地从一个箱子里拿出了一只大公鸡。这夸张的一幕让台下的听众全部愣住了。陶行知也不做解释,依然我形我素,接着他又从容不迫的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大公鸡的头,强迫它去吃米,可是这只大公鸡却只叫不吃。陶行知又掰开大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现场的观众这时已经笑做一团了,最后陶行知轻轻地松开了手,把大公鸡放在桌子上,然后自己向后退了好几步,过了一小会儿,大公鸡自己就吃起米来了。

这时,陶行知才缓缓说道:“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会好得多!”顿时台下欢声雷动,大家都为陶行知的精彩演讲叫好。

陶行知的演讲方式可谓出人意料,只用一只公鸡便形象的呼应了自己的演讲主题,使自己的演讲更具有说服力。

在运用肢体语言时,要注意一点,就是肢体语言要紧紧配合演讲嫩荣,使两者之间互相烘托,这样才能达到更加幽默的效果。

美国诗人詹姆斯·罗威尔在1883年担任驻英大使时,曾在伦敦的一次晚宴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餐后演讲》的即席演说。在演讲中,他运用幽默的肢体语言来配合自己的演讲内容使现场气氛非常热烈,他说:“我在很小的时候听人讲过一个故事,讲的是美国一个卫理公会的牧师。他在一个野营的布道会上布道,讲了约书亚的故事。他是这样开头的:‘信徒们,太阳的运行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向前或者说是径直的运动;第二种是后退或者说是向后的运动;第三种即在我们的经文中提到的--静止不动。’先生们,不知你们是否明白这个故事的寓意,希望你们明白了。今晚的餐后演讲者首先是走径直的方向”,讲到这儿,罗威尔突然起身离座,亲自做了一个径直走的示范,一边走一边说,“太阳向前的运动。然后他又返回,开始重复自己--即太阳向后的运动。最后,凭着良好的方向感,将自己带到终点。这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太阳静止的运动。”在欢笑声中,罗威尔重又入座。

罗威尔幽默的动作让他的演讲变得生动有趣,这样紧扣话题的传神动作表演,唯妙唯肖,天衣无缝,因此引来了现场听众的热烈掌声和欢笑声。

总之,恰当的肢体语言会为演讲增色,特别是幽默的肢体语言,可以使演讲更加生动,让听者记忆深刻,对演讲者和演讲内容日久不忘。

让你的演讲在笑声中结束

演讲既要有精彩的内容,又要有简短而有力的结束语。如果说精彩的演讲的开头是“凤头”的话,那么,幽默的结语则是“豹尾”。

艾森豪威尔未任美国总统时,1948年至1950年间,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校长,这期间艾森豪威尔经常应邀出席各种宴会。在一次宴会上,几位名人作过长篇演说之后,主持人还邀请艾森豪威尔做最后的讲话。艾森豪威尔一看时间已经不早了,并且观众们已经听得昏昏欲睡,艾森豪威尔便临时决定删去他早已准备好的演说内容,站起来即兴发挥道:“每一篇演讲不管它写成书面的或其他形式,都应该有标点符号,今天晚上,我就是标点符号中的句号。”

这一句简短而幽默的结束语顿时赢得了听众热烈的掌声。后来艾森豪威尔还对别人说,那是他最著名的演说之一。

演讲的精彩之处不在于长短,而是在于主题鲜明而有分量,演讲既要有精彩的内容,又要有简短而有力的结束语。如果说精彩的演讲的开头是“凤头”的话,那么,幽默的结语则是“豹尾”,演讲若要成功,就一定要精心设计好结尾,因为结尾其实承担着收拢全篇的任务,既要概括全篇又要耐人寻味,如果用一句幽默让演讲在笑声中结束,可以给演讲者和听众双方都留下愉快的回忆,让人觉得意犹未尽,这也是演讲圆满结束的标志。

作家老舍不仅文章写得好,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幽默的人。在一次演讲中,老舍开头就说:“我今天给大家谈六个问题”。接着,他便开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逐条谈下去,当谈完第五个问题时,老舍发现离散会的时间已经差不多了,便他提高嗓门,一本正经地说道:“第六,散会。”听众先是一愣,马上就愉快的鼓起掌来。

拖延时间是演讲的大忌,无论多么重要的演讲,一旦超过预定的时间,常常会使很多听众把注意力转移到与演讲无关事情上去,这样就会让演讲的效果大打折扣,引起观众的反感情绪。所以,老舍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才干脆利索的用一句幽默语结束了演讲,因而赢得了阵阵掌声。

通常来说,幽默的结尾不应该拖沓冗长,更不能画蛇添足,最好做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如果可以做到让整个演讲在高潮中结束,必然给听众造成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美妙感觉。

1903年12月17日,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驾驶飞机飞行成功,在实现了这一举世轰动的创举之后,莱特兄弟到欧洲去旅行。在一次庆功会上,当时的社会名流都希望莱特兄弟可以给大家讲一讲他们的成功经历。于是莱特面带微笑走上了讲台,他的演讲只有一句话,他说:“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莱特的这一句话的精彩演讲,谦虚而幽默,顿时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曾获得奥斯卡女主角大奖的美国著名演员珍惠曼也有一次精彩的一句话演讲。那是在1948年,珍惠曼因在电影《心声泪影》中成功扮演了一名聋哑人而获奥斯卡大奖。在发表获奖演说时,珍惠曼的致词只有一句:“我因一句话没说而得奖,我想我该再一次闭嘴。”

这样的幽默结语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给听众带来了愉快的感受,让人终生难忘,所以才受到听众的一致赞誉。

其实,以幽默的结尾结束演讲的方法是不胜枚举的。在做幽默结尾时,演讲者的幽默感是最关键的,除此之外,他还要能在演讲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住演讲的气氛和听众的心态,才能让自己的结束语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应。

在一次延安座谈会上,毛泽东正在发表演讲,因为毛泽东烟瘾很大,他一边讲,一边习惯性的掏出一盒香烟,然后用手指在里面慢慢摸,但摸了半天也不见他摸出一支烟来,贴身随从见状,十分着急,以为主席的烟可能是抽光了,便立即动身去取烟。毛泽东还在一边讲,一边继续摸着烟盒,过了一会儿,他笑嘻嘻地从烟盒里掏出里面仅有的一支烟,夹在手指上举着对大家说:“最后一条!”

这个“最后一条”指的是毛泽东的演讲的最后一个问题,同时又是最后一支烟。一语双关,妙趣横生,另全场大笑。

无独有偶,里根总统也曾经在一个不寻常的时间空当——午宴之前发表过讲话,他的最后的两句话是这样说的:“感谢你们,愿上帝保佑你们。下面是你们期待从我嘴里听到的话:‘我们吃吧。’”

总之,演讲的最后几句话非常重要,若想让自己的演讲耐人寻味,让人意犹未尽,就要学会使用幽默的方法做结语,找出一个与听众们情感上的联系点,让听众笑,让听众共鸣,让听众们站起来为你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