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功臣的非正常死亡
16705100000038

第38章 名门之后,国之风士——李广之死(1)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他才艺过人,作战勇敢,而且体恤下属,深受广大将士的拥戴,从当时古代众多文人的诗词里都可以找到赞美飞将军李广的篇章。

李广出生于将门之家,从小勤学苦练,练就了一身武艺,特别是他的骑术和箭术在当时可以说是天下无双。他通晓兵法,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将领。汉文帝曾对李广的军事才能赞叹道:“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70余次,为将40余年,但至死未得封侯,让后人发出了“李广难封”的感叹。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同时,李广之死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争论的一个焦点。有的学者说,李广性情暴躁,个性太耿直,并且得罪了当时的权贵,因而至死未得封侯;有的学者说,大将军卫青是造成李广悲剧的一个重要责任人,这让王维在《老将行》中发出“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的感叹;还有人说,汉武帝的用人政策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而且他好大喜功,对李广的个性很不赏识。虽然李广作战有功,但是得不到皇帝的赏识,是造成“李广难封”及其悲剧的直接原因。

然而,这些说法并没有真正地反映历史,也歪曲了造成李广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更误导了后人对李广的认识和评价。要客观地评价李广,不但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李广的为人、为官和为将,还要对当时的历史事件做一个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同时还要结合汉武帝特定时期的历史状况来评判。

一、地灵人杰,将门家风

匈奴是当时中国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它乘楚汉战争之机,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奴隶主政权。西汉初年,匈奴不断入侵汉朝的北部边境,对百姓进行烧杀掳掠,对汉王朝构成严重威胁。汉高祖刘邦曾御驾亲征,并对其施以“和亲”政策。然而,匈奴统治者并不以此为满足,在汉惠帝、吕后年间,更加猖獗地入侵汉境。汉文帝即位后,匈奴为了掠夺到更多的人畜和金银财宝,大肆到大汉边境烧杀抢掠,并且肆无忌惮地攻入大汉境内。李广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中。

李广祖籍槐里(今陕西兴平县),后来才迁到陇西成纪。成纪这个地方真可谓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位置大概就是现在的甘肃省天水市一带。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那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人考证说这个地方将相辈出,从春秋到战国曾出过六十多位有名的将相。年轻时的生活环境对李广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少时的李广在思想上接受的是其父辈们纯正的先秦国士遗风,在这种风气的熏陶下,李广从小就具有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国士品格和作风。“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的先秦遗风在李广的思想深处早已根深蒂固。

李广从小亲眼看到了匈奴人的侵扰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在小的时候就立下了雄心壮志,要练好本领,将来抗击匈奴,为祖国效忠,为人民除害。

李广是从练习骑马射箭开始的。他练习骑马,开始常常从马背上摔下来,但他从来不胆怯,摔下来,再上去,坚持练习下去。到后来不管多么烈性的马,到了李广手里,只要用手摸一摸,纵身一跃,他就像粘在马背上一样,任马翻腾跳跃,也奈何他不得,最后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听他指挥。他练习射箭,不仅要求射得远,还要求射得准;要能站在地上射,也要能骑在马上射;能射静止的目标,也要能射活动的目标。就这样,他坚持勤学苦练,直到他后来做了将军的时候,也没有间断过。他这样刻苦练习,数十年如一日,最终使得自己箭法出众,达到了百发百中、箭不虚发的水平。

有一次,李广外出打猎,陡见草丛里蹲着一只“老虎”,便用尽全力,一箭射去。走过去一看,才发现是块硬石头,李广像那只箭连根部竟然都射了进去。李广自己也感到吃惊,又连射几箭,却无论如何也射不进去了。李广每到一处,只要听说有老虎,总要亲自去射猎。他在镇守右北平时,有一天去射老虎,那只虎猛地扑过来,几乎抓伤了他,但他最后还是把虎射死了。

李广真正施展自己高超本领是在与匈奴作战之时。公元前166年冬,匈奴单于率十四万骑兵南下侵掠,入朝那(今甘肃平凉县西北)、萧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兵临彭阳(今甘肃镇原县东),一直深入到雍(今陕西凤翔县)、甘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甘泉山)。汉文帝大发车骑前往阻击匈奴,这对李广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按照汉朝的制度,当兵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充军的囚犯,这种人当兵叫做“谪戍”,当兵是一种处罚的性质;另一种便是“良家子”,“良家子”就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他们可以当兵,也可以做皇帝的卫士。他们大都具有恪尽职守,“士为知己者死”的先秦特征。李广就是以“良家子”的身份入军的。也就是说李广对于自己从事的军事工作有着天然的自觉,或者说成为一名职业军人是其一生中的大事。李广满腔热血地走上了抗击匈奴的战场,这一走就是47年。

李广每次在与敌人作战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与敌对阵不到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放箭,直到对方近得不能再近了才放箭,弓弦响处,敌人应声而倒。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他带兵作战屡次遭到围困,射虎时也被虎伤害过,只是凭着过人的胆气,使得每次都化险为夷。在这次战斗当中,李广冲锋陷阵,勇往直前,直杀得敌兵落魂丧胆,慌忙逃走。

匈奴在汉朝军队的沉重打击下,伤亡惨重,不得不暂时退回塞外,这样长安的威胁才算解除。李广在这次战斗当中,英勇杀敌,立下了大功。汉文帝论功行赏,封李广为中郎(皇帝宫中的侍卫),接着又提升他为皇帝的侍从官。

二、军事奇才,机智勇猛

公元前144年,匈奴大规模入侵上郡。汉景帝派一个叫“中贵人”的宦官带着几十骑人马从朝廷来边关练习作战。有一次,这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骑马奔驰,忽然和三个匈奴人相遇。当他们偶然遇见三个匈奴骑手时,以为凭自己人数的绝对优势一定能将对方拿下,谁知刚一交战,那三个匈奴人抽出箭来,射死了宦官所带的士兵,并且把宦官也射伤了。李广听说此事后断定:“是必射雕者也。”于是马上带人追了上去。那三个匈奴人没有骑马,走了几十里就被追上了。古人在记载这段历史时说:“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几十名朝廷侍卫不能对付的“射雕者”却被李广亲自“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李广的强悍便可略见一斑。

李广不仅有勇,而且也有谋。就在他将匈奴三个射雕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之时,忽然看到不远处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几千匈奴骑兵蜂拥而至。李广刚要下令迎战,说也奇怪,那些匈奴骑兵勒转马头,急忙上山,在山上摆下阵势,再不下来。

原来匈奴的主帅看到李广人马太少,起了疑心,想这么几个人怎敢前来作战?一定是用了诱兵之计,另有埋伏。因此打算看看情况再说。

李广久经沙场,一看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决定用智慧跟敌人周旋。军士们见敌军人数众多,心里不免恐慌不安起来,请求急速退兵。

李广便对他们说:“我们离开大部队有几十里,现在如果慌忙往回跑,匈奴兵追来一放箭我们就全完了。现在我们停下来,匈奴兵反而会怀疑我们是主力部队派来的诱敌之兵,一定不敢来攻击我们。现在我们驻扎下来,敌人就一定会认为我们是来引诱他们进埋伏圈的,就不敢轻易来进攻了。”

于是,他命令军队继续前进,到了离敌人所在地二里多的地方停下来,人下马,马解鞍。有些士兵非常担心,于是问道:“敌人离我们这样近,万一发生意外怎么办?”李广向大家解释说:“敌人既然疑心我们是诱兵,现在我们卸下马鞍,表示不走,就会更加坚定他们的想法。你们尽管放心,只要我们不露出破绽,他们就不敢下来。”果然,匈奴人越来越疑心,惟恐上当,不敢下山。这时候,一个骑着白马的匈奴将官走出阵来,巡视李广手下的士兵。这时李广马上带领十几名骑兵冲到山前,一箭把他射死,然后奔回原地,仍旧卸去马鞍,让马安闲地吃草,人躺在地上休息。就这样相持到日落西山,敌人始终没有敢下山。到了夜里,敌人以为汉军一定在周围有埋伏,于是便急速撤退了。次日,李广发现敌人已经全部溜走,就率领士兵们平安地回到汉军大本营。

后世将这一战事作为疑兵之战的典型战例,其实仔细分析李广此战固然有其足智多谋之处,但也不排除他蛮干的成分。他在听取宦官的报告后不加仔细分析匈奴的军事力量,而贸然带了百余骑出巡,显然是违背了一个将领带兵的原则,他只是单纯地以为只有三名匈奴兵,而没有考虑到会有匈奴大军前来。这乃是兵家的大忌。不过,他临危不乱的作战勇气却不是人人都能效仿得来的,这也是他威名远扬的先决条件。

三、伐吴楚受命平叛,夺军旗威震昌邑

西汉初年,刘邦在消灭异姓王国的同时,又分封了一些同姓王国。随着他们势力的壮大,这些王国同汉中央政府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汉建立政权五十年后,各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一天比一天严重。景帝即位后,接受晁错在《削藩策》中的建议,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卬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发动叛乱。

公元前154年,刘濞把吴国十四岁以上、六十二岁以下的男子二十多万人编成军队,亲自率领向汉朝京城长安进发,同时,又命令赵王勾结匈奴,从北方边境入侵,企图互相呼应,夹击中央。

景帝看到这次叛乱的规模很大,又听信了大臣袁盎的建议,杀了晁错,然后派袁盎前去和刘濞讲和,表示要恢复他们的封地。刘濞听说朝廷已经把晁错杀了,并派人前来讲和,不禁哈哈大笑道:“我现在已经成了东方的皇帝,哪里还用得着再拜谁呢?”说完,刘濞就派人把袁盎关押起来。

汉景帝感到此战责任重大,于是就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等率领军队,分头出击叛军。这次战争中,李广在周亚夫的率领下,攻击力量最强的吴楚联军。当时,李广被任命为骁骑都尉,随着周亚夫进兵至梁国的昌邑(在现在山东金乡西北)。在昌邑城下,他每逢打仗都抢在士兵的前头,英勇杀敌。有一次,他亲自夺取了叛军的军旗,立下了大功。

七国叛乱平定以后,李广因为在梁地作战有功,梁孝王便封他为大将军,同时把印信发给他。李广回朝以后,汉景帝以其私受梁王封赏为借口,将罪抵功,没有给他赏赐,只任命他为上谷郡太守。李广到了上谷以后,照旧为国家效劳,抵抗匈奴。他先后在陇西、北地(现在甘肃庆阳西北)、雁门(现在山西右玉南)、代郡(现在贝北蔚县西南)、云中(现在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上部(现在陕西榆林东南)做太守的时候,也都因为同匈奴作战勇敢而闻名。

四、战雁门重伤被俘,假昏迷夺马归营

汉武帝刘彻,是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公元前141年汉景帝病故后,刘彻即位,即汉武帝。

从汉高祖至汉武帝即位时的五六十年间,西汉的社会经济欣欣向荣,政治形势也比较稳定。但繁荣的背后也潜伏着一些危机,各王国的分裂行为对西汉的稳定还是有着一定威胁的。汉武帝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了皇帝,他一方面继续推行汉景帝时期的各项政策,另一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封建主义专制集权制度。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各王国的封地被分割,削弱了各王国的实力,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体制基础;其次,巩固皇权。汉武帝加强了原有的监察制度,并建立了“州刺史”制度,设置了一个司隶校尉和十三个州刺史,对各郡国进行严密的监督,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方面,颁布“算缗”、“告缗”令,抑制了商人的兼并和投机活动,稳定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实行盐铁专营专卖的经济政策,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解决了财政危机,保证了汉武帝时期庞大的军费需要;统一货币,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加强了经济的交流。在军事方面,集中兵权,充实中央军事实力。在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过文景之治后,汉朝的国力增强,社会繁荣。汉武帝继位后,汉朝进入到了鼎盛时期。这时汉朝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和匈奴对抗,于是汉武帝决定对匈奴进行沉重的打击。汉武帝听从大臣的建议,把李广从上郡太守任上召回长安,叫他做未央宫卫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