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功臣的非正常死亡
16705100000036

第36章 平乱四方,功盖其位——周亚夫之死(2)

一件就是废太子的事情。汉景帝的长子刘荣,于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被立为太子。最初,景帝的姐姐长公主打算把自己的女儿陈娇许配给刘荣,但是却遭到了刘荣生母贾姬的拒绝。长公主因而怀恨在心,退而求其次,长公主把陈娇许配给了景帝的另一个儿子、王夫人所生的胶东王刘彻。在皇宫中广有影响的长公主从此和王夫人结成了同盟,图谋用胶东王刘彻来取代太子刘荣的地位。长公主经常在汉景帝的面前诋毁贾姬,同时总是夸赞刘彻的英俊和聪明,而王夫人则也使用种种手段陷害贾姬。最后,终于导致贾姬的失宠以及景帝产生另立太子的想法。但是,古法有制,储君的确立在封建帝国时期可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单单皇帝一个人同意是不行的,必须要得到朝中重臣的支持施行起来才不会引起太多非议。汉景帝找来朝中的重臣周亚夫,与他一同商议此事,景帝的内心是希望周亚夫能够支持自己,能够支持刘彻,能够让更换太子的事情更加顺利。但是他没有想到,生性耿直的周亚夫从国家的大局考虑,居然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不仅反驳了景帝的想法,还直言劝谏,据理力争地希望景帝打消这个念头。

在这个问题上,周亚夫的处理是极其失策的,刘荣虽为长子,但是,其母贾姬已经失宠,其父景帝对他也不是十分的喜欢,再加上朝中并无有力的支持者,他这个太子的位置其实是不会坐得稳当的。而反观刘彻,母亲王夫人正受宠爱,岳母又是颇有影响力的长公主,景帝对他还颇为重视,两相一比较,哪个更具备稳坐太子宝座的条件,不是十分清晰的吗?但是,周亚夫并没有分析这些,或者他即便分析出了以上种种,但是由于他耿直、忠贞的性格而不允许他做出违背原则的事情。其实为官从政是要拿身家性命作为赌注的,这样的豪赌如果仅仅因为原则而输掉,岂不是得不偿失。像周亚夫这样螳臂挡车的行为,除了被景帝所厌弃以外,是不会产生任何逆转性结果的。最后景帝还是册封王夫人为皇后,并且改立刘彻为太子。从此以后,景帝始终认为周亚夫是站在刘荣派系那边的,因而开始对周亚夫心存芥蒂。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前面讲过的,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周亚夫由于坚持既定的战略方案而没有及时搭救梁王的事情,梁王本是个心胸狭窄的小人,从此就对周亚夫心存怨恨。每次上朝后,他都会在母亲窦太后的面前述说周亚夫的坏话。起初窦太后还半信半疑,但时间长了,窦太后也开始厌恶周亚夫了。窦太后在朝中势力很大,得罪了太后一个人就等于得罪了朝中的一大批官员,但是周亚夫并不知道这一点,当然他也不会知道自己已经处于一个相当孤立的位置了。

随后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周亚夫还是秉性不改。

梁王倚仗自己特殊的地位以及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的军功,因而骄横傲慢,目空一切,他这种无视国法的行为引起了许多朝中大臣的不满。由于这个原因,梁王竟然派刺客暗杀了对他不满的十余位大臣,这件事最后被景帝知道了,景帝十分恼怒,决定要予以严惩。梁王急忙请来王皇后的哥哥王信替自己求情,最后凭借王信的三寸不烂之舌真的保住了梁王的性命。因此,为了报答王信,梁王和窦太后就一起联名为王信请封爵位。其实厚封王信也符合景帝的心意,只不过他还需要象征性地征询一下其他大臣的意见。因此,景帝兴致勃勃的找来丞相周亚夫商量这件事情。不料,周亚夫泼了景帝一头的凉水,周亚夫一听皇帝要封王信,并不知道其中内情的他,当即就援引大汉的制度予以反对,因为汉高祖时就明令规定过,不是对国家有大的功勋的人,不得封侯。周亚夫认为,王信虽然是皇后的兄长,但是对国家并没有任何的建树,因而不能封侯。周亚夫的见解持之有故,言之有理,虽然太后和景帝十分恼怒,但是也没有任何办法。

就在这个时候,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汉,景帝想要赐封他们为侯,以此来鼓励更多的匈奴人降汉。但是,周亚夫从传统的忠信观念出发,认为徐卢等人的行为已经背叛了他们的国家和人民,这样不忠不信的叛臣,怎么能给予奖励并且封侯呢?他劝诫景帝说:“他们背叛国家投降陛下,陛下却把他们封为王侯,如此这样,以后怎么来约束那些不守节操的臣子呢?”

景帝对于周亚夫的直言不讳、不识时务已经很是厌烦了,因此当着所有朝臣的面斥责说:“丞相议不可用。”于是,径自坚持封徐卢等人为侯。

不久,对周亚夫的耿介刚强和他的不善承旨顺意早已不堪容忍的汉景帝,便以周亚夫年迈患病为由,罢免了周亚夫的相位。

周亚夫能够在两军对垒的疆场上堂堂正正地统率千军万马,运筹帷幄,纵横驰骋,所向披靡,但是,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朝廷中,他却既不善于玩弄权术也不屑于逢迎拍马、曲意奉承。这些都源于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坦诚耿直,忠正不阿,刚毅坚贞,威武不屈;他恪守职责,坚持原则,直言不讳。这些都是他为人处事的闪光点,但同时也是他的致命伤,是导致他在朝中无立锥之地,最后惨死的主要原因。

赋闲在家的周亚夫已经风光不再,不再是朝中重臣,也没有了军权,然而失去一切权力的周亚夫也并不能够让景帝放心,景帝对于这个功高震主的臣子自始至终都是心存猜忌、满心戒备的。因而,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周亚夫又奉汉景帝的诏书入宫了,周亚夫以为景帝还念旧情,其实汉景帝只是以设宴赐食为名,继续对周亚夫进行试探。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周亚夫入席之后,发现自己的桌子上只有一块完整的大肉,既没有被切开,也没有放筷子。这种违反常礼的做法,对于像周亚夫这样的名将老臣,无异于是一种侮辱和戏耍。周亚夫看见这种情况十分的惊愕,他心中愤懑不已,立即向负责筵席的官员索要筷子。一直在密切留意周亚夫会有什么样反应的景帝,在这个时候冷笑着说:“这样的待遇还不能让你满意吗?”周亚夫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景帝设宴赐食只是虚名,着意试探自己才是真正的目的。他急忙起身,脱帽谢罪后愤然退出宫去。景帝目送着周亚夫退出大殿的身影,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这个愤愤不平的人,怎么能是太子的臣子呢?”其实在这个时候,虽然周亚夫已经不再位高权重,但是他那一身的桀骜对景帝自己乃至对以后的皇帝都是一种威胁,是对至高无上的皇权的一种挑衅,这样一匹没有办法驯服的野马,即使是一匹千里马,也终将会伤及主人的。不仅如此,周亚夫反对废掉太子改立刘彻的旧事,始终是心胸狭隘的景帝担忧的事情,他害怕周亚夫会对未来的天子不利。因此,此时的景帝已经起了杀意。自古以来功盖天下的功臣、大将,除了那些能够自觉的淡出权力漩涡的先知先觉者能独善其身外,其他的无一例外的下场悲惨,正如韩信临刑之前的感叹:“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良将何用?周亚夫杰出的军事才干和显赫的战功,此时在景帝的眼中,反而成了猜忌、疑惧的理由和根据。周亚夫的不懂变通葬送了他的性命,汉景帝的狭小气量也注定他不能成为一代贤君。这不能不说是周亚夫的悲哀,也不能不说是汉景帝的悲哀。

四、饿死在狱中

对于即将来临的祸事,周亚夫并没有察觉,而汉景帝杀机已动,等待的只是时机的问题。终于一个机会从天而降,最终,周亚夫因为这件事情而饿死狱中。

《史记》对这件事情也有详细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