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表达爱:不会爱的父母和渴望爱的孩子
16703400000004

第4章 “打是亲,骂是爱”这句屁话(3)

如果可以我真的很想离开那个家,去看看别人的家,我不知道究竟是我太不知足了,还是我们家一如我认为的那样的确是畸形的。但我知道你们是不会允许我这样做的,所以我很想快点长大,独立起来,去做很多我曾经没有权利做的事情。

爸,多少次我都想问你,你真的是我的亲生爸爸吗?为什么你可以对自己的下属们都能够宽容,却不能对我宽容一次呢?妈,人家都说“打在儿身,痛在娘心”为什么我从来感受不到呢?为什么在他打我的时候,你从来没有站出来保护过我一次呢?

我真的很想快点长大,也许长大后我会有新的烦恼,但我依旧想要早点长大,哪怕只早一天。我想独立,我想离开那个不是我的家的家,我想开始一段新的生活,重新认识对我的生活来说十分重要的人,你们真的懂我需要什么吗?

这是我和廖子凯面谈之后,他发到我邮箱的一封信,在信的最后他写了一段话,说他很想将这封信交给自己的父母,让他们了解他的真实想法,但同时他也表示其实自己并不寄希望于这封信,因为他不相信自己的父母能够从一封信中就能理解他,或者说他不相信他们会有想要理解他的欲望。

从和廖子凯相识,到有了一些接触,我渐渐了解了廖子凯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比起同龄的孩子,他细腻、敏感、早熟、压抑、自卑,同时又极度缺乏安全感,比较孤僻,甚至还有神经衰弱症的困扰,而这些显然与他的父母“打是亲,骂是爱”的教育方式有关。

现在这个孩子崩溃了,他选择了离家出走,虽然被找了回来,但显然他依旧怀有很深的焦虑,想要离开他口中的“那个家”,渴望独立、渴望一种崭新的生活。面对这样一个明明在内心中渴望着父母的爱,但又不敢言说的孩子,父母们除了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挽救一个孩子的心,还有什么可以做的呢?

点评:不打骂,给孩子健全的人格

“如果你打了狗,就是虐待动物;如果你打了人,就是刑事犯罪。但是,父母在家打孩子,却往往被认为是为孩子好——我们应该纠正这种观念。”欧盟欧洲理事会儿童权利委员会的委员长艾尔达·莫瑞诺如是说。

在中国对孩子实行暴力,是很多家长不可避免的一种“教育方式”(如果这真的也可以称之为一种教育的方式的话)。虽然对现在的中国人来说,“人权”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了,但很多家庭中孩子的“人权”依旧藏在父母的口袋中不见天日。

通常来说,中国的父母都或多或少地认为孩子就是调皮捣蛋的小恶魔,因此他们总结出了一条至理名言“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而且很多现在做了家长的人,自己就是在父母的体罚之中成长起来的,故而如今很多家长依旧对不受教的孩子实行鞭笞教育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这样的方式真的能够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吗?

不可否认,当父母将不听话的孩子痛揍一顿、辱骂一番之后,孩子时常会选择就范——顺从父母的意志。然而,这种顺从往往只是表面的顺从,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犯错——打骂——犯错——打骂……犯错——打骂……。从这个循环圈来看,父母的打骂教育从长远来看,往往不能对孩子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而部分心理学家的说法则显示,父母对孩子使用暴力,很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孩子的情况变得更糟糕。

有心理学家对那些在家庭中受到家长打骂的孩子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孩子被父母打骂之后,心理会受到非常严重的伤害。如果父母经常打骂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养成暴躁易怒的性格,并且这样的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那些每周受打骂在两次以上的孩子的情况则更为糟糕,他们不仅会养成偷窃和撒谎的恶习,而且还是名副其实的破坏王,喜欢四处搞破坏同时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不会产生任何罪恶感,如果父母继续采用殴打、责骂的手段来“教育”孩子,他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离父母期望的其走的道路背道而驰。

心理学家们还发现,那些经受过父母责打和咒骂的孩子,即使能够在其他人那里得到关爱,或者说父母在打骂之后,表现出关心的情绪,也很难抚平孩子已经受到的创伤、弥合其受伤的心灵。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时常成为一个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因素,一些已经成年的人时常展现出很多性格缺陷,而这些往往都是受其童年时代的经历所影响,在年幼的时候遭到父母的毒打和恶语相向就是非常典型的导致孩子长大之后人格发展不健全的原因。

0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被写成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在报告中有一个数字令人震惊,这个数字为18.7%,而这个数字归属于中国高中生的离家出走率。虽然这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并不一定都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孩子家长的教育水平让人堪忧,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正在戕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成为在心灵上的流浪者,而打骂孩子就是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中最严重的一种。

每年几乎我们都能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一类社会事件:弑父拭母或对自己的父母暴力相向。当很多心理专家介入到这样的事件中,为悲剧的发生寻找原因的时候,苗头最终的指向往往是事件中的受害者——父母。我们今天的父母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对于孩子的意义,那么必然也就无法正确的判断孩子之于自己的意义。孩子是稚嫩的,也是公平的,也许他看不懂大人的世界,他无法用严密的逻辑理性的思考父母的行为,但他明白你究竟爱不爱他。而这种情绪会一直伴随孩子成长,那些长期受到压迫,感受不到爱的孩子,也就难免会酿出一出出人间惨剧。

当然,这并不是说打骂孩子的父母就真的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父母时常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迷失自己选择错误的教育方式。每一对父母在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时候,都认为自己可以担负起一个父亲或母亲的责任,然而这些被喜悦所蒙蔽的父母,时常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认为与能够之间的现实距离。在教育孩子 的问题上,很多家长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过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知道孩子究竟需要些什么,怎么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但诸多事实证明,那些自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往往是最不懂得尊敬别人,尊重自己的人。

在面对那些不受教的孩子的时候,如果父母可以先放下自己“封建大家长”的架子,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反思自己的错误,那么父母就可以剖析出孩子真正的需要和心之所系。虽然孩子是由父母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但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是独立的、有尊严的个体,而对于尊重的需求实际上与年龄的长幼无关。

另外,从一些资料显示,家长们对与男孩子们更容易采用打骂的方式,因为家长普遍认为男孩子皮糙肉厚比较禁打,而且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更强。然而事实证明,即使是男孩子,在面对父母的责打和辱骂时也和女孩子一样,会产生很多负面的情绪,形成不自信的性格。

同时,喜欢简单粗暴地使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家长,通常来说更重视的是“教育”而不是“爱”。爱与教育相辅相成,但又是有区别的。老师对于自己所教的孩子,有教育的义务,但没有爱的义务,而父母则不是这样。合格的父母不尽要善尽自己教育子女的责任,对子女也应怀有一份真诚的爱。如果说父母的教育满足的是孩子社会化的需求,那么父母爱孩子则是在满足孩子在情感上的需求,只有将爱与教育融合在一起,才能让一个孩子产生足够的安全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