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表达爱:不会爱的父母和渴望爱的孩子
16703400000030

第30章 我只是需要被尊重 (2)

很多父母总是在重申一个观点,即自己有多么的爱自己的孩子,但在实际相处的过程中,很多父母却经常表达出对孩子的不满情绪,甚至用对比的方式,将自己的情绪抒发出来,但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比较是非常伤人的。从“比较”这个词来分析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孩子们讨厌父母用“比较”这个词的原因。“比较”通常会用在平等的两件事情或物体上,也就是说不平等的东西本身就被没有比较的价值,因为它们并没有处在同一层次上。而孩子之所以厌恶父母使用“比较法”与“比较”这个词的逻辑意义有很大关系。在孩子心目中,他和别的小孩是不一样的,因为他是父母的孩子,而别的小孩不是,也就是说在孩子眼中他和其他的孩子之间并不应该存在可比性,而他对自己的父母有独占性。基于这种心理,父母一旦打破孩子本身固有的想法,就会让孩子从情感上产生被抛弃的感受,从而给孩子的心灵带去伤害。

减肥计划失败的代价

在谈到父母总是拿别的孩子和米璐作比较的时候,米璐还给我讲述了一件事。她说那件事发生在她上初二的时候,当时她很胖,足足有一般五十多斤,而她当时的身高仅有一米五三。为此她的父母为她发起了减肥运动……

访谈者:减肥的事情是父母提出来的?

米璐:对,我妈提出来的,她看到别人家的小孩都很苗条,漂漂亮亮的,就和我爸一起发动我减肥,但当时我的确自己也很想减肥,所以就接受了。

访谈者:你们是怎么做的?

米璐:主要还是靠节食加运动,也辅助吃了点减肥药,但时间不长。

访谈者:减肥的效果怎么样?

米璐:不怎么样,失败了。

访谈者:为什么会失败?

米璐:坚持不下去了,初中虽然课业负担没有高中大,但毕竟也不算轻松,节食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一直感到精神不济,坚持了大约有一个多月,大概减了五斤左右吧,但身体垮了,生理周期也不正常了,后来我妈带我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我们的这种减肥方式不好,而且我正值发育期,这样容易把身体弄坏,所以后来就不减了。

访谈者:为什么要给我讲这个事情?

米璐:因为这件事让我一直耿耿于怀。

访谈者:因为减肥失败?

米璐:不是,因为从这件事中感觉到自己在家里的处境。

访谈者:什么处境?

米璐:我父母根本不在乎我。我减肥失败了,我妈和我爸不但没有检讨他们盲目让我减肥的错误,还指责我,说我没有毅力。事后甚至还给我起外号,叫我胖妞。我妈还经常在外面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说我胖的事情。减肥失败之后,我妈还是经常拿别人家苗条的女孩和我比,我不知道他们这样比有什么意思,不管怎么说我没法变成那样也不都是我的责任。

访谈者:这件事让你感到很不舒服?

米璐:嗯,我觉得自己在这个家根本不重要,我就是父母的奖杯,如果我做得好他们就在别人面前展示我的优秀、夸我,如果我表现得不好他们就不给我好脸,拿别人家孩子和我比较。他们重视的只是自己的面子问题。

访谈者:你是什么时候有这种想法的?

米璐:一开始我只是对我爸妈的一些做法不认同,慢慢地觉得这就是他们全部的行为方式,就明白了,尤其是在减肥事件过去之后,我这种想法就更清晰了。

访谈者:有这种想法会不会影响你和父母之间的感情?

米璐:当然了,说不影响绝对是假的。现在我妈认为我越来越叛逆了,我现在基本上是有什么都不和他们说的。

做父母的几乎没有不批评孩子的,而批评孩子也不全然是错的,当孩子出现了行为偏差的时候,父母有责任从旁指导、并在需要的时候提出批评警示。然而,如今的父母显然是把“批评”这一教育孩子的利器滥用了。很多家长甚至有遇到压力就将其转嫁给孩子的倾向。无论孩子做错了什么(成绩不佳、自控能力差等),家长都应该抱有客观的态度面对孩子,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就将所有的错误归结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承担全部的责任。尤其是大范围的使用批评教育和比较法,因为这些做法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甚至让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重大矛盾。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父母遇到孩子做错事,或是仅有犯错误的倾向就使用批评的手段,那么批评的价值必然会受到损耗,这样的父母也会被看成是无能的。因为等到孩子真正需要家长“批评”教育的时候,批评这一手段就会因父母之前的滥用而显得疲软无效。就像细菌会产生耐药性一样,越是有效的抗生素越不能滥用,不然的话,有效就会因为量变产生质变,变得无效。

我的话,永远都被无视

访谈者:为什么不和自己的父母说呢?你们这一代人不是总说父母不能和你们沟通吗,那为什么你们不主动沟通呢?

米璐:你以为我没试过吗?早八百年前我就试过很多次了,但他们从来都是忽视我的话,或曲解我的话。最过分的是我把真心话告诉他们,他们偷偷跑去告诉班主任,让班主任在学校看着我。

访谈者:你觉得自己的被背叛了?

米璐:没错,我信任他们,但他们却不能回报我同样的信任,你说我怎么可能再相信他们呢?

访谈者:能给我说说他们是怎么和你的班主任“串通”的吗?

米璐: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我刚上初中的时候曾经喜欢过一个男生。以前我父母在这方面一直表现得挺开明的,因为我知道我爸妈就是上初中的时候认识的,而且还是高中同学,他们是典型的早恋,所以我觉得他们应该可以接受我喜欢一个男生的事,就挺自然的告诉他们了。当时我真的没有想过要和那个男生有什么发展,就是觉得他人挺好的。没想到他们这样就认定我早恋了,第二天就跑到我们学校找了我的班主任。我们班班主任为了这件事特意开了一次班会,虽然老师当时没点名批评我,但为了这事儿她没少私下找我,我暗恋那个男同学的事情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在我们年级传开了,那个男生不是我们班的,但我还是觉得挺尴尬的。发生了那件事后,我们两个人在学校遇见都要绕着走,因为害怕别人说闲话。你说把事情弄成这样,我能不怪他们吗?

访谈者:发生这样的事情,你和父母的关系是不是受到了很大影响?

米璐:嗯,从那以后我的事情我能够不告诉他们的我就不告诉他们。我生气倒不是因为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觉得他们对我没有丝毫的信任。他们根本就没有把我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什么都要听他们的,不然他们就会不满意。

访谈者:我听你这样说,在联想到我以前接触过的一些孩子,觉得你们都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和父母无法沟通。

米璐:可能是因为父母和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吧,我也能理解他们可能就是这样过来的,但时代不一样了,他们的很多想法和做法已经跟不上时代,再这样下去,我相信我的想法会和我的父母越来越远的。

访谈者:你曾经试着了解过自己的父母吗?

米璐:我觉得我已经尽力去理解他们了,但他们不能真的理解我。如果我和他们说多理解我一点,多尊重我一点,我爸妈就会很不高兴,有时候说得生气了就骂我。

访谈者:他们一般都怎么说?

米璐:他们总说:“我们养你这么大了,供你吃供你穿还让你上学,学了半天你就学会和我们讲条件了?”他们用这种话堵我,我还能再说什么呢?

当下的人们总是喜欢说换位思考,然而事实上换位思考是存在着相当的难度的,尤其是想在家庭中实现这种换位思考。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往往还没有成熟到能够完全体谅父母的苦心的程度,让这些年轻的孩子们和父母换位思考是第一大难;而父母在家庭中也有保存威严的需要,很多家长担心一旦放下家长的架子,自己就再难在家中树立起严肃的形象,怕孩子不“怕”自己,不好管教,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换位思考的第二大难。虽然很多家长都明白和孩子做朋友、倾听孩子的话的重要性,但这种认识事实上却很难真正转换成有利的行动,因此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也就越来越深了——父母说孩子难以管教,孩子说父母无法沟通。

访谈者:听你说了这么多,我觉得你和你的父母之间的确存在许多不可调和的问题,如果让你自己总结一下原因,你觉得问题主要出在哪里?

米璐: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父母总是无视我的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但他们自己从来不承认,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开明的父母,包括我的老师和家里的亲戚朋友也认为他们挺通情达理的,但实际上只有我知道他们是多么专横的家长,他们表现出来的都是假民主。

访谈者:可以说两个你记忆中比较深刻的例子吗?

米璐:比如说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他们答应我只要我期末考试考到全班前五名暑假就带我到海南去玩,最后我达到他们定的目标了,他们又变卦了。当时他们说是没时间,现在想想我觉得很可笑,既然没时间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交换条件呢?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我一直求我爸妈带我去,因为我已经和同学们说过了我爸妈要带我去海南玩,但他们一直没答应,当时真的挺恨他们的。还有就是我上初中的时候,他们给我买了一个手机,后来手机被偷了,我对他们说丢了,他们不相信,非说说我把手机给卖了,因为这件事我和他们冷战了一个多月。

访谈者:你现在还因为这些事恨他们吗?

米璐:我之所以举这两个例子就是想说他们根本不尊重我的意见,我说什么他们都不相信、不认可。但毕竟事情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肯定不会再因为这些事恨他们。但经过这么多事情,我不得不说我父母真的很不合格,如果我可以选择,我绝不会选择这样的父母。

点评:不轻视,爱就不会变成“碍”

《爱的艺术》的作者、著名德裔美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说过,爱有几个基础,而且不管任何一种爱的形式都不可缺少这些因素,即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如果一位母亲不能发自内心的关心、尊重自己的子女,参与子女的生活,她就不能被看成是合格的母亲。而关心和尊重子女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不轻视孩子。

不轻视孩子首先要从关心他们的成长需要做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种需要,除了最基础的生理上的需要,孩子对父母的爱的需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称,孩子从刚刚出生到十岁以前都是处于被动地被爱的状态中,此时如果父母(主要是母亲)不能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孩子就会产生恐慌的情绪,从而影响未来的性格的成长。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他们获得爱的方式也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了,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学会用自己的行动来博取父母的关爱了,但即使如此孩子依旧需要父母的重视与认同,如果他们付出了努力,却不能得到父母的回报,就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行动产生怀疑,对自己得不到爱的现实感到绝望。

从这个角度来说,米璐之所以对自己的父母产生这么多的不满,甚至怀疑他们的爱,都是有理由的。因为她无法从父母那里感受到重视的情绪,虽然她考得很好,但父母却并没有真正履行自己的承诺,这让米璐产生了父母根本不重视自己的感觉,而一旦这种感觉产生又无法很快得到纾解,就会长时间潜伏在孩子的心中无法散去。这种不良情绪在父母和孩子相安无事的时候并不会体现出过多的破坏性,但每当孩子和父母产生矛盾冲突的时候,这种不良情绪就会涌现出来,折磨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做出消极的举动,同时让父母产生孩子不好管教的感觉。

在这里我不得不插播一个心理实验,这个心理实验后来被人们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有人称之为期待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找来两个人,让他们分别训练两组老鼠,罗森塔尔在让这两个人训练老鼠之前,他对其中一个实验员说:“我交给你的这些老鼠都是非常聪明的。”然后,他又对另外一个实验员说:“你要训练的这些老鼠都是最平凡的老鼠。”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这两名实验员分别带着这两群老鼠进行训练。在最后验收实验结果的时候,罗森塔尔为这些老鼠们设计了一次“考试”,考试的内容是“走出迷宫”,考试的结果并不出乎人们的意料,聪明老鼠组全部跑出了迷宫,而平凡老鼠组的表现则差多了。然而,直到这时罗森塔尔才说出了实话:这两组老鼠在刚刚交给实验员的时候在智力水平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之所以最终“聪明”的老鼠取得了好成绩完全是因为实验员在训练老鼠时一直坚信它们是最聪明的,所以一直将它们当成聪明的老鼠对待,所做的训练也都是按照“聪明”的规格进行的,而“平凡”的老鼠之所以平凡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此后,罗森塔尔还将这项实验应用到了人类孩子的身上。他来到一所小学做了一次测验,然后故技重施,对老师们说出哪些孩子的发展潜力超强,并嘱咐这些老师们不可以将这次测验的结果外传。然后在此事发生后的八个月后,罗森塔尔重返这所小学,并对当初那些参加了测试的孩子进行了新一轮的测试。奇迹再次降临了——那些被老师们认定为最具潜力的孩子们果然表现得比别的同学都要好。可事实上,这些孩子就像那些“聪明”的老鼠一样,都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的。

这个实验说明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希望和相信自己的孩子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就会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情感影响他们。作为家长,如果我们在情感上轻视孩子,在言语上蔑视孩子,那么他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优秀的人才,因为家长本身就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杰出的。孩子是最易受到环境影响的人,同时他们也是可塑性最强的人。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首先自己的心中就充满了爱,这种爱可以包容一切,同样也可以影响一切。无法真正欣赏自己的孩子的父母绝不会是成功的父母,而他们那虚伪、软弱的爱就会成为孩子成长之路上的“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