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常识一本通
16703200000039

第39章 金融与贸易(1)

如果你不是贸易的直接参与者,你可以认为金融与贸易离你很遥远,于是财富就离你很遥远。贸易是自愿的货品或服务交换。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先有贸易后有金融,但是后来贸易却依赖于金融。

M0、M1、M2、M3:货币状态表

M0、M1、M2、M3都是用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

狭义货币(M1)=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

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

另外还有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2008年7月17日,我国统计局公布了国家2008年上半年里各项经济数据。其中有一项为:钱币供给量整体稳定,存款余额提升较多。6月末,广义钱币(M2)余额44.3万亿元,同比提升17.4%,较去年同期增长0.3个百分点;狭义钱币(M1)15.5万亿元,提升14.2%,回落6.7个百分点;流通中资金(M0)30181亿元,提升12.3%,回落2.3个百分点。

尽管M0、M1、M2在经济报道里经常出现,但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仅了解为广义与狭义的钱币,不了解具体表示何意。

具体来讲,M0、M1、M2为货币供给量的范畴。人们正常依据钱币流动性的大小,把供给量划分成异样的层次加以衡量、研究与调控。我国当前把钱币供给量划分成3个层次,其含义分别为:

M0指流通内的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之外流通着的现金。此类钱币和消费变动紧密相关,极为活跃。

M1即狭义钱币,事实上就是指流通内的钱币量累积商业银行里的活期存款。此类货币拥有极强的流动性,即刻能够用来支付。

M2即广义钱币,是指在M1的基础上,再累积商业银行里的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正常来讲,因为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都不可随时支取,因此其流动性略微差点。

这三者之间的关联可以用公式表明:

M0=流通中的现金,M1=M0+非金融性的公司活期存款,M2=M1+非金融性的公司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在日常生活里,M0数值高表明老百姓生活宽裕、富有。在衣食无忧的状况下这种可能性更高。M1映射居民与企业资金松紧转换,为经济周期动态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低于M0。M2流动性偏低,映射的是社会总需要的变化与以后通货膨胀的压力情况。一般所讲的货币给予量主要指M2。货币投入的渠道有两个,一是外汇占款投入,二是通过银行信贷投入。其投入增长愈快,M2的增速愈大。

我们一般能够通过M1与M2的提升率转换来展示宏观经济运作状况。把M2的提升率与M1的提升率展开比较,有极强的分析意义。若M1的提升率在较长时间内高于M2的提升率,表明经济扩张比较快,活期存款以外的其他类型资产收益比较高。如此更多的人将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提出展开投资与购买股票,大量的资金展现为可随时支取的形式,让商品与劳务市场普遍遭受价格上浮的压力。

影响M1数值的因素极多,比如股票市场火暴就会影响M1的数值改变,大多数人会把定期存款与部分资产变现投入股市,促使M1加快上扬。

相反,若M2的增长在较长时间里比M1的增速快,那么表明实体经济内有利可图的投资时机在减少,能够随时购买商品与劳务的活期存款,大量转换为利息较高的定期存款,钱币构成中流动性比较强的部分转换为流动性比较弱的部分,这无疑会影响投资,继而影响经济提升。

要点回顾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而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利率:钱生钱

利率又称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利率。其计算公式是:利息率=利息量÷本金÷时间×100%。

从借款人的角度来看,利率是使用资本的单位成本,是借款人使用贷款人的货币资本而向贷款人支付的价格;从贷款人的角度来看,利率是贷款人借出货币资本所获得的报酬率。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向银行贷款较困难,但向银行还款极其容易。可是,目前却出现了如此的情形,贷款极易,还款极难。

《工人日报》上曾刊登了一件事情:

张先生在北京一家有名的IT公司工作,5年前其月收入为2000多元,当下的月收入为6000多元。2003年前,他贷款30万元,加上由家里凑的10多万元,在北京南三环附近买下一套96平方米的楼房。当时房价为4600元/平方米,张先生每月拿出工资的一半,也就是1000元用以还房贷。可就张先生当下的收入水平来看,他每月还贷3500元,就可缩短还款期限,又能节约利息支出。

但令张先生不理解的是,他提前还贷银行为何还不高兴呢?原来,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牵涉到国家利率。

利率是经济学里一个主要的金融变量,几乎一切的金融现象、金融资产均和利率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目前,世界各国频繁使用利率杠杆实行宏观调控,利率政策已然变成各国中央银行调控钱币供求,进而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钱币给予,刺激经济发展;在膨胀之时,提升利息率,降低货币给予,制约经济的恶性发展。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钱币政策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上例里中现的“贷款极易,还贷极难”的问题,就有深刻的经济背景。在2007年,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很突出,为了抑制膨胀,制约经济过热,我国多次提升利率。

对贷款买楼的消费者来说,无形中增加了利息负累。为了不多掏钱,他就会选取提前还贷。但是对银行来讲,利率提升是好事,能够多收利息,而此时消费者却提前还款,银行肯定不高兴了,出现推三阻四的情形也是必然了。

利率是市场经济中最主要的变量之一,其变化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影响极大。

所以,我们就有必要对利率展开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利率到底受什么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什么因素会致使利率的改变?一般情形下,影响利率的原因大致有4种:

(1)货币政策。

政府制定货币政策的原因就是为了促使经济平稳增长。抑制货币供给与信贷规模,能够影响利率,进而调控经济提升。扩大钱币供给将致使利率下滑,相反,将造成利率提升。

(2)财政政策。

一个国家的财政政策对利率有极大的影响,一般而言,在财政支出高于财政收入之时,政府将在公开市场中借贷,用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这将致使利率提高。可扩张性的经济策略,常常扩大对信贷的需要,投资的进一步升温又会致使利率下跌。

(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意指在信用货币环境下,国家发行过量的货币,过量的货币追求极少的商品,促使物价普遍上浮的一种情况。通货膨胀成因较复杂,所以,通货膨胀促使利率与资币给予之间的关系相对复杂。若货币给予量的大幅度提升非通货膨胀引起的,如此利率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提升,促使高利率情形,用以弥补货币贬值带来的亏损。所以,利率水平跟着通货膨胀率的提升而提升、下滑而下滑。

(4)企业需求与家庭需求。

企业对于信贷的需要常常变成信贷利率转换的“晴雨表”,每当经济跨入复苏与高涨之时,企业对信贷需要增加,利率水平开始提升与高涨,但经济发展滞留之时,企业对信贷的需要也随之降低,那么,利率水平转趋下滑。家庭对信贷的需要也影响利率的转化,当需求增加时,利率提升;当需求减弱时,利率就下滑。

要点回顾

利率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金融变量。合理的利率,对发挥社会信用和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合理利率的计算方法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货币:聪明人创造了货币,糊涂人迷上了货币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是以某一权力机构为依托,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推行的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及作为完全流动的财富的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凭证。

通俗来讲,货币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钱”。我们坐车需要花钱,买衣服需要花钱,看电影需要花钱,进行技能培训需要花钱……货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无处不在,是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货币并非一直存在的,货币的产生源于人类为生活而展开物品交换的需求,是以物品互换的媒介而存在的。在人类最早的生活中是没有钱币的。那时,人们需求的物品并不多,想要何种物品,就能够用自己拥有的物品直接交换。假设某个人狩猎时获取了一只鹿,他想获得食盐,刚好另一个人拥有食盐,而他想获得食物,于是两人直接互换即可。后期,人们需求的物品越来越多,只能寻求一种互换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物品。

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钱币。此种物品在当时是极其珍稀的,人们不容易获取。

历史上有过很多物品作为钱币运用,例如中国人用龟壳、布帛、烟草、贝壳,法国人使用兽皮,阿兹特克人使用可可豆,危地马拉人使用玉米,印度原始居民使用杏仁,蒙古人使用砖茶,巴比伦人使用大麦等。这些物品之所以能被分离出来充当钱币运用,是源于随着人类社会分工与互换行为的逐渐频繁,易货互换需要一种大家广泛愿意接纳的物品作为媒介。

人类对于用哪种物品作为货币的选择也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后期,人们看到金、银、铜、铁等金属极易建立重量与质量标准,更易收藏与携带,并且需要人工制作,无法由自然界大量获得,就用它们来取替早期的钱币实物。为数稀少的金、银与冶炼极难的铜逐步变为重要的钱币金属。在金属货币之后又产生了纸币,源于其自身的价值与其所代表的价值不相等,因此被称作信用钱币。当下,某些新的钱币形式正在涌现,例如最新的电子货钱币等。

钱币是商品,但又非一般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它的特殊性并不在价值方面,而是在运用价值方面。黄金被稳固地充当普通等价物,被当做钱币后,它的运用价值就被“二重化”了,它既拥有自然属性所决定的特定的运用价值,例如制作器皿、用于装饰等,又拥有社会属性所决定的正常的运用价值,即充当普通等价物与交换手段。很明显,当它以第一重运用价值出现时,就为一般商品,而以第二重运用价值出现时才是钱币。钱币在充当普通等价物时有两个基本特点:

第一,货币可以展现所有商品的价值。钱币出现后,全部商品世界便分裂成为两极,一极为特殊商品——钱币,另一极为一切的一般商品。一般商品以五花八门的运用价值的方式出现,而钱币却是以价值的尺度出现,一般商品只有经过和钱币的比较,其价值方能得以体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只有经过和货币的相比较之后,互相之间才能够对比。

第二,钱币对所有商品拥有直接交换的能力。因为钱币是价值与社会财富的普通代表,谁拥有了钱币,就等同于拥有了价值与财富。在现实交换中,钱币作为普通的交换手段,是不存在对方对其运用价值特殊需要方面的阻碍的,钱币的交换能力是超越运用价值特殊性制约的,是拥有直接交换性质的。普通等价物是商品互换赋予钱币的属性,和钱币材料是否有价值与运用价值无关,一般商品的意义在于经过互换满足人们生产与生活方面的特殊需求,而钱币的意义就在于担任表现所有商品价值的材料、担任普通的交换手段,为商品互换服务。

这就是钱币与一般商品的本质差异。可见,考察钱币的本质应将其质的规定与存在方式区分开来。不管钱币由什么来担任,它作为普通等价物的本质绝不会改变,否则就不能称其为钱币。

钱币固定地担任普通等价物的本质,决定了钱币的主要职能:

(1)价值尺度。

即货币作为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可以是想象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价值尺度是货币最基本、最主要的职能。

(2)流通手段。

即货币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价值尺度职能的发展。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3)贮藏手段。

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只能是足值的金银。

(4)支付手段。

即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货币的这一职能是随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5)世界货币。

即货币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中发挥作用。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