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常识一本通
16703200000003

第3章 宏观与微观(2)

定律中有“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这句话,而下雨的时候,其他条件已经由晴天转变为雨天,这也让人们对雨伞的偏好产生了改变。所以,虽然雨伞的价格较高,但其需求量还是在增加。假如,雨一直下,其他条件保持为雨天,那么,此时再继续提价,雨伞的需求量一定会因价格上涨而下降的。所以,影响需求的除了价格这个部分,还有其他一部分元素,比如说偏好。偏好就是人的特殊喜好,你喜欢吃香蕉,可能香蕉再贵,你也会买那么多。假如我不喜欢吃香蕉,价格高一点,你就会改吃苹果。收入也是影响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你的收入增加,自然会多买一些你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很正常。假如你的收入不是很多,面对自己很喜欢的东西,就会退而求其次,去买一些劣质品。当收入增加的时候,就会积极地买一些质量好的东西;当收入较少的时候,就会多买一些劣质品。

其实,影响需求的还有其他因素,比如作为该商品替代品的价格(替代品就是可以替代这个商品的商品,比如猪肉就是牛肉的替代品)。替代品的价格越高,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比如猪肉的价格比较高,人们就纷纷改吃牛羊肉代替,一样也可以获得健康,对牛羊肉的需求量就增大;互补品(互补品就是一起消费的东西,比如咖啡和糖)的价格,如果一种商品的互补品价格提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这里所说的是需求。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供给。什么是供给?供给就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者劳务。同样,影响供给的条件也分为两部分:价格和其他因素。

跟需求不同,供给量和价格呈正比关系: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提供的产量也就越小,这叫“供给定理”。同时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还有:

(1)替代商品的价格。如果咖啡(可可的替补品)的价格上涨了,而可可的价格不变,一些可可生产者会转向生产咖啡,可可的供给量必然减少。

(2)生产技术的变动。一般来说,生产技术会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地提高。当生产技术提高时,在同一价格水平上使供给量增加。

(3)生产要素的变动。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会直接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在同一价格水平上,供应量减少;反之,则供给量增加。

(4)政府的税收和扶持政策。政府的税收和扶持政策也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政府如果减少税收,给予政策扶持,生产者的成本减少,供给便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

(5)厂商对未来的期望。厂商预期未来行情看涨,就会减少现在的供给,把产品储存起来;反之亦是。

因此,我们想要明白经济学是怎么回事,就必须掌握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二者在经济学中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这也是构筑经济学大厦的基石。

要点回顾

市场有自己本来的调节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实现了资源的配置,供需实现了动态平衡。因此,让市场稳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己走向成熟。

市场失灵:上帝的手不是万能的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市场失灵是指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

2008年,世界遭遇至今为止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了解决人类共同的危机,在10月8日,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典央行、瑞士央行进行了紧急协同减息的会议,以缓解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各大央行关于降息的联合声明全文:

为了应对目前的金融危机,各国央行已进行长期紧密磋商,并已采取了提供流动性支持、减缓金融市场紧张状况等前所未有的联合行动。一些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已经减缓,原因是能源和其他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通货膨胀预期已逐渐缩小,但仍对物价稳定有重要意义。最近金融危机的恶化,增大了经济成长的下行风险,同时也减小了通货膨胀的上行风险。因此,鉴于部分放松全球货币政策的条件已经成熟,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欧洲央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瑞典央行和瑞士央行10月8日共同宣布:降低基准利率。不仅如此,中国央行也在积极响应救市。从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2008年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

在历史上,这些国家或许面临了很多的难题,相互争执。但是这一次全球主要央行联手应对金融危机,共同挽救市场,说明全球经济面临巨大的危险。这说明市场已经失灵,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以度过危机。很长时间以来,每每出现危机的时候,始终会充斥着政府是救市还是不救市的争论。赞成的一方认为,市场短期出现大幅暴跌远超出基本因素的影响,是非理性的,市场崩溃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反对的一方认为,市场有自身的运行规律,政府干预市场只能延缓危机的发生,反而不利于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实际上,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历经过很多次的危机和灾难。每一次灾难都源于人性的贪婪和膨胀的欲望,但每一次人类也都用智慧与勇气战胜灾难。神奇的市场拥有超强的修复能力,往往被称作“看不见的手”,指挥着经济个体的行为。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的存在,市场经常会出现失灵的现象。不管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还是在欠发达的金融市场,当金融市场出现危机并有可能进一步引发更大危机的时候,各国政府都会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相比,政府干预就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当“看不见的手”失灵时,通过“看得见的手”来进行矫正,当然是最有效的手段。

这次经济危机使得美国再次陷入次贷风波并引发更严重的金融危机迹象,与历次金融危机的应对手段相似,美国政府依然采取了以直接向金融市场注资为主的救市举措。注资是美国走出历次金融危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干预,市场开始逐步实现自身的修复功能,并最终度过危机。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们该怎么办?

G30主席雅各布·弗兰克尔表示,面对金融市场失灵和信用市场失效,真正的问题已不只是流动性不足或流动性定价问题,而是怎样使用流动性,解决方案则在于恢复信心和信任。

怎样恢复市场信心,这是一个难题。雅各布·弗兰克尔指出,鉴于金融危机引起的问题不是某个城市、某家银行或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问题,因此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在方案实施上,一是不可单纯依靠投资者和投资机构自我的约束力,而需加强监管体系。从以往的经验教训来看,大部分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不是“健忘”,就是“失忆”。稳健推进自由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严格约束的基础之上。二是全球金融监管体制面临革新需求。当前,经济、金融一体化使得各国金融市场相关性加强,某一市场失灵将会殃及全球市场。然而,现有的监管体系仍是各自为政,监管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基于本国国内因素和利益考虑。为保证国内利益与国际市场需求的一致,便需要国际间的协作与协调。

要点回顾

市场失灵在某些经济体的存在通常引起究竟是否应该由市场力量引导运作的争论。而这也产生了要用什么来取代市场的争议。最常见的对市场失灵的反应是,由政府部门产出部分产品及劳务。然而,政府干预也可能造成非市场的失灵。

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

宏观调控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影响的。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后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所以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通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来达到计划经济的目标。

我们知道,美国著名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是一位非常棒的运动员,是NBA中最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之一,他能跳得比其他大多数人都高,投篮也比大多数人都准。此外,他在其他行业也比大多数人出类拔萃。比如:乔丹修剪草坪比其他任何人都快。但是仅仅因为他能迅速地修剪草坪,就意味着他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

假如乔丹可以用两个小时就把草坪修剪完,那么在这两个小时当中,他能拍一部运动鞋的电视商业广告,并且可以赚到1万美元。与他相比,隔壁的女孩珍妮弗可以用4个小时修剪完乔丹家的草坪。同样,在这4个小时中,她可以在麦当劳打工赚20美元。

那么,应该让谁出来修剪草坪呢?假如让乔丹修剪草坪,他付出的机会成本是1万美元,而珍妮弗的机会成本是20美元。乔丹在修剪草坪时,有绝对优势,因为他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做完这个活。但是珍妮弗在修剪草坪上有比较优势,她的机会成本比较低。

所以,乔丹不应该修剪草坪,而应该去拍广告,他应该雇佣珍妮弗去修剪草坪。只要他付给珍妮弗的工资大于20美元而低于1万美元,双方的状况就会更好。

宏观调控是国家调节经济的一种手段,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协调,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到国家经济宏观发展的轨道,及时地纠正经济运行中偏离宏观目标的趋势,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学认为:宏观调控的手段和作用是通过制订计划(经济手段),指明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通过制订法规(法律手段),规范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行为;通过采取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手段,直接、迅速地调整和管理经济活动。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补救“看不见的手”在微观经济运行中的失效。如果政府的作用发挥不当,不遵循市场规律,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实际上,经济学家把“宏观调控”理解为宏观经济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宏观调控的含义在逐渐地转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长期引领西方经济的自由经济主义观念跟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一致。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慢慢改称为“宏观调控”,这是因为政府部门对经济的控制有所加强。宏观调控由此转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概念,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政府监管上。政府监管是指政府对市场与社会的监管,也就是政府的外部监管,这是广义上的政府监管,而不包括政府对于自身的监管,它的手段包括经济性监管和社会性监管。

经济性监管就是指通过制定特定产业的进入、定价、融资以及信息发布等政策对主体行为进行有效的调整,以达到避免出现竞争主体过多或过少而引起过度竞争或竞争不足,造成资源浪费或者配置低效率,妨碍社会生产效率和服务供给的公正、稳定。经济性监管主要包括价格管制、进入和退出管制、投资管制、质量管制、信息管制等内容。

社会性监管主要针对外部不经济和内部不经济,前者是市场交易双方在交易时,会产生一种由第三方或社会全体支付的成本。比如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和枯竭性开采等。政府因此必须对交易主体进行准入、设定标准和收费等方面的监管。后者是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一方控制信息但不向另一方完全公开,由此造成的非合约成本由信息不足方承担。比如说假冒伪劣药品的制售、隐瞒工作场所的安全卫生隐患等。所以,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监管方式,政府要对产生这些不好经济现象的源头予以严厉监管和打击,并加强对信息的介入、搜集和监督。

要点回顾

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力,如果只是寄希望于“市场”或者“宏观调控”,社会经济不免要在震荡中徘徊。

凯恩斯主义:指挥大手的智囊

凯恩斯主义是在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