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
16703000000004

第4章 远古卷远古卷·扑朔迷离的大同社会(3)

许由以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赢得后人的尊敬,是古代声名显赫的隐士,他被奉为隐士的鼻祖。据说,他曾经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因此,后人称他为“三代宗师”。许由与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许或巢由,指隐居而不愿做官的人。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曾称赞许由说:“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许由因品德高尚,才智过人赢得世人的尊敬。

舜帝:道德文化的鼻祖

舜,也称为虞舜,是皇帝的八世孙,中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他生于姚地,取姚为姓氏,姚姓族人都是皇帝、舜的后裔。据传舜家世贫寒,他的父亲心术不正,母亲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还设计陷害他,他仍旧孝顺父母,礼让兄弟,多年来,从不懈怠。舜在20岁时就以孝行闻名于世。30岁时,尧向四岳(尧舜时代的四方部落首领)征询帝位继任人选,四岳推举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舜使得全家和睦,还在各方面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即“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舜劳作的地方都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他制作陶器能带动周围人认真做事,不粗制滥造。人们都愿意跟随舜。尧赐予舜衣(细葛布衣)、琴和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以孝著称于世,他的人格形象是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曾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孟子倡导人们向舜看齐,做像舜一样的孝子。舜是道德文化的鼻祖,关于他的传说事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大禹何以不避前嫌为舜治水

远古社会,天地茫茫,宇宙洪荒,百姓经常遭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在位期间,黄河流域发生了洪灾,百姓的庄稼和房子都被洪水淹没。因此,人们都向高处搬迁。于是,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征求治水的贤能之人。四方首领都推举了禹的父亲鲧。鲧花了9年时间,仍旧没能治理好洪水,最后被处死。据说,鲧临死前,嘱咐禹说:“一定要把水治好。”禹接替父亲,继续治水。禹改变了鲧的做法,他从冀州开始,带群众凿开龙门,并挖了9条河,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方法,将水引进了大海里。禹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将洪水治服。在治水期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妻子生病、怀孕,以至于生下儿子启,他都没有回家。禹治服洪水之后,浅海沼泽之地又变成平原,可以种庄稼。禹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和百姓一起劳作。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精神在后世传颂,他的事迹成为千古佳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娥皇、女英与舜帝的不朽爱情

尧帝深知舜的为人,就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出嫁前,尧帝嘱托自己的女儿:“为人妻要守妇道,以‘柔顺’二字最重要,男子个性刚强,女子如果也刚强就不好,夫妻二人不可能所有事都同心协力,做妻子的应学会见机退让。”舜和二女结婚后,带着她们回家见父母,却遭到父母的拒绝。舜的弟弟象图谋不轨,多次想害死禹,抢到两位嫂嫂。但每次都是娥皇和女英合力将舜救出。舜总是不计前嫌,一如往常地与家人和睦相处。

尧将帝位传给舜之后,舜勤政爱民,规定各部落君长每5年到蒲阪朝见天子一次,天子也每5年到全国巡狩一次。每次巡狩,娥皇和女英都与舜同行,照顾舜的生活起居,三人恩爱非常。一年,他们来到洞庭湖,因天气太热,娥皇和女英就留在洞庭湖的君山,舜继续向南巡狩。当晚,女英梦见舜不像天子模样,坐着摇车,被霓施、羽盖拥护着,从天而降,舜说他已经不在人世,让大家不要悲伤,人世之间,总会分离,他还告诉女英,他在天上是“上理紫微,下镇衡岳”。女英醒后,十分焦灼,就将做的梦告诉娥皇,娥皇还劝说女英,自己也是十分着急。不久,果然传来了舜死于梧桐山的消息,还有人将舜的遗嘱带给娥皇和女英。遗嘱的内容是:“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娥皇和女英听到噩耗后,悲伤至极,整日哭泣,眼泪都哭干了,一滴一滴的鲜血从眼中流出来。当晚,浓浓迷雾将君山罩住,天空中电闪雷鸣,乌云密布,狂风呼啸,洞庭湖也掀起层层巨浪,整个岳阳城似乎将被撼倒。娥皇和女英对舜的至诚思念感动了上天。天神将她们的血泪播洒在洞庭君山里的翠竹上。娥皇和女英装扮一番,就像昔日迎接舜远行归来一样,二人携手跳入洞庭湖。顿时间,风雨停住,波澜不惊。君山的翠竹上斑斑点点的泪迹是娥皇和女英对舜帝的一片至情。半个月后,娥皇和女英的尸体浮出水面,人们怀着敬畏之情,将她们埋葬在君山,并立湘夫人庙,以示纪念。至今君山上还有二妃墓,四周斑竹丛生,青翠欲滴,令人深思。

见证了大禹和女娇爱情的望乡台

大禹终年治水,到30岁时还没有成家。一次,他在涂山(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治水,遇到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二人产生爱慕之情。但是,大禹治水的工作紧迫,要到其他地方巡视灾情,不得不与女娇分别。女娇日夜思念大禹,便写下一首诗,现今只留下两句:“等候人啊,多么的长久哟!”据说,这是流传下来最早的一首南方情诗。从中可见,女娇对大禹的倾心爱慕。女娇的侍女将此事告诉了大禹,大禹非常感动。于是,他前往台桑与女娇成婚,即“禹得涂山女,而通于台桑”。

夏禹与女娇结婚之后,依然忙于治水,4天后,禹与妻子告别,继续到灾区治水。女娇被安置在安邑(今山西省解县东北)。在安邑这段时间,女娇日夜思念南方的家乡。大禹没时间陪新婚的妻子,得知女娇如此思念家乡,就让人在城南筑了一座望乡台,让妻子登上望乡台,遥望家乡。望乡台见证了大禹和女娇的爱情。

监狱的创始人:皋陶

皋陶,也称“皐陶”、“皋繇”、“皐繇”,名庭坚,字聩,据说他是颛顼帝与邹屠皇后的第七个儿子,也有说是黄帝之子少昊之后。皋陶在舜、禹时期做过士师、大理官(即司法长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大法官。他辅佐了尧、舜、禹三代君主,与尧、舜、禹同为“上古四圣”,是先秦史中影响深远的人物。

皋陶创刑、造狱,倡导明刑弼教以化万民,为我国各个时期法律制度的制定、完善和充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说,皋陶制定了我国的第一部《狱典》。他将《狱典》刻在树皮上,然后呈给禹。禹看后命其实施。这部《狱典》归纳了多项犯罪的轻重,并给予不同的量刑,如偷窃、抢劫、奸淫、杀人等罪行。《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皋陶说:“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皋陶刑法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和制度化的刑法,是我国刑法的开端。夏代的“禹刑”、商代的“汤刑”以及西周的“九刑”或“吕刑”都是从皋陶刑法发展而来。相对于古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皋陶刑法早三四百年。皋陶是中国的“司法始祖”。他执法公正,“决狱明白”,“听狱制中”,“五刑五用”,并最终“天下无虐刑”,“天下无冤狱”。他注重教化,“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他主张的以“法制”辅助“德治”,减少了社会上的犯罪行为,实现大治局面。后代“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思想都受皋陶的治国主张的影响。

禹根据皋陶的品德,欲举他为继承人,授政于他。但皋陶未即位就去世,禹把英、六一带封给其后裔。后人称皋陶为“圣臣”。唐玄宗以皋陶为李氏始祖,于公元743年追封其为“德明皇帝”。

医学的一大进步:针灸的发明

针灸的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国石器时代,即三皇五帝时期。东汉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伏羲“尝百药而制九针”。南宋罗泌《路史》记载伏羲“尝草制砭”。《山海经》和《内经》中都有关于“石篯”刺破痈疽的记载。当时,人们感到身体有某些疼痛或不适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用手按摩或捶打疼痛的部位。后来,人们用尖锐的器物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这样就使症状减轻或消失。人们使用的最早的针具就是砭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使用的针具逐渐发展成为青铜真、铁针、金针和银针,以至于现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密切联系。当人们身体感到不适时,用火烘烤,使症状得以减轻,人们用树枝作为施灸的工具,并发展成为针灸。

针灸的发明是医学的一大进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完善。

颠沛流离的传世兵书《握奇经》

《握奇经》也称《握机经》、《幄机经》、《风后握奇经》,是中国古代关于八阵布列的兵书,全书共三百八十余字。据传,此书是黄帝的大臣风后所写,周朝的姜太公进一步引申,汉朝的公孙弘为其做了注解。

书中曰:“经曰:八阵,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奇。或总称之。”该书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握奇经》这部兵书中叙述了八阵,其中天地风云四阵为正,龙虎鸟蛇四阵为奇,四正、四奇总为八阵。大将在八阵之中掌“余奇(机动兵力)”之兵,故称为“握奇”。据书中描述,布阵时,游军先在阵前两端警戒;布阵结束后,游军再撤回到阵后待命。作战时,四正与四奇的士兵与敌军进行正面交锋,游军主要从阵后出击,以四正、四奇的八阵之兵作战。大将居中,指挥战士作战,并以“余奇”之兵策应重要作战方向。经文简略,对于四正、四奇之八阵兵在布阵和作战中的作用,以及二者在作战中变幻演化的关系,后人的解释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