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
16703000000010

第10章 商朝卷商朝卷·风华正茂的奴隶制时代(4)

崇信鬼神的商朝人

商朝人崇信鬼神,他们相信神灵,相信天命。这集中体现在人祭、人殉和占卜方面,同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制度和社会性质。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都要求神问卜,反复占卜、乞问鬼神,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商朝人问卜的范围以及事项也非常广泛,涉及到战争、祭祀、气象、饮食、打猎、病患、生育、出门及奴隶逃亡等诸多方面。卜骨和卜甲是殷商统治阶级主要的的占卜方式。商朝先人利用甲骨占卜,以兆象判断吉凶,在甲骨上刻有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地下,人们将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视为鬼神的操纵。当时的人们重视山川和祖先的神灵,并祈求鬼神的庇护和赐福。商朝人崇拜“天”神,商王称自己是王权神授。崇拜和占卜是当时最重要的政治活动。

合久必分的乱世凯歌 周朝卷周朝卷·合久必分的乱世凯歌

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771年)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约791年。周朝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周朝的统治极具特色,主要有封建制、宗法制、井田制与礼乐制四大制度,对后来的社会影响很大。

人穷志不短的市井屠夫:姜尚

姜尚,也称“吕尚”,姜姓,字子牙,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尚是伯夷之后,祖先被封于吕地,故姜是尚之族姓。姜尚出生之时,家境已经败落。因此,姜尚年轻时宰牛卖肉,做过市井屠夫。他开过酒肆,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是,姜尚人穷志不短,无论家境如何困难,他始终勤奋好学,通晓天文地理,军事谋略,不断研究国家政治,寻找治国安邦之道,希望有一天能够施展才华,贡献社稷。虽然他才智过人,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在商朝时,他一直未被提拔。他年过六十,仍旧在寻求施展才能的机会。后来,姜尚遇周文王,遂辅佐周灭商,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他在周朝担任国师,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和康王,提出了顺民、爱民和举贤思想。除此之外,姜尚提出六守三宝的理财富国、富民足民的发展经济的思想主张,制定了九府圜法的货币政策。他一生阅人无数,积累了丰富经验,文韬武略,勤政爱民,在周朝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商纣王是怎么死的

商朝到帝辛(商纣王)时,已经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商纣王仍旧不纳谏言,妄杀重臣,好酒淫乐,挥霍无度,致使国库空虚,诸侯臣属纷纷离叛。他率兵远征东夷,虽然取得胜利,但致使朝歌空虚,无兵可守。居住于今陕西中部的周部落,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迅速发展,国力日渐强大。公元前1056年,姬昌对内称王,即周文王。他出兵讨伐犬戎、密须,攻取东方的黎和商的宠臣崇侯虎的崇国,切断了商朝与西部属国的联系。姬昌又将国都迁至丰(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避免戎狄的侵扰,以利于攻打商。

公元前1050年,姬昌去世,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率战车三百乘、虎贲(至精锐武士)三千人、步兵数万人,向东出兵讨伐商。同年的2月21日,周军在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组成联军4.5万,于2月26日冒雨向东,从汜地(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渡河水(黄河),向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辉县西北),再折而东行。27日,武王誓师,历数纣王暴行,次日拂晓,联军攻进牧野。《诗经》曰:“牧野洋洋,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纣王闻周军来袭,只得匆忙武装大批的奴隶、战俘,以及守卫国都的军队,于牧野应战。商军主力远在东南地区,一时无法征调。据《史记》记载,当时纣王出动的总兵力为70万,也有说是17万。周军总兵力为4.5万。《逸周书·克殷》记载,周军先由姜尚率精锐部队上前挑战,乱其阵脚,然后武王亲率主力,与对方拼杀。商军中的战俘和奴隶全无斗志,阵前的奴隶兵倒戈,商军溃败。商王见此,回到朝歌,登上鹿台。据史籍记载,商纣王“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武王到鹿台后,用“轻吕”击刺纣王尸体,斩其头颅,悬旗示众。历史称此次战争为“牧野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不吃周朝粮食的两个人

商朝末年,孤竹国居住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分别是伯益和叔齐。国君生前想将王位传给叔齐,国君去世后,叔齐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也不肯继位,让于叔齐。于是,二人都逃离孤竹国,为躲避暴虐的商纣王,他们隐居于渤海之滨,与东夷人一起生活。孤竹国百姓推举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后来,伯夷和叔齐听说周文王仁政爱民,西伯周国境内十分安定,他们就来到周的都邑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但当时,周文王已经去世,武王用车拉着周文王的木主奔袭商纣。伯夷和叔齐见此情形,大失所望,他们叩马而谏,说:“父亲去世却不埋葬,还起兵反抗商朝,这能算孝吗?臣子讨伐君主,这能算仁吗?”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姜尚及时制止,并说:“他们是讲义气的人,不要杀害他们。”周灭商后,武王就成为了天下的宗主,天下皆为周朝土地。伯夷和叔齐认为归顺周很可耻,他们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西)。他们以野菜为食。武王派人请他们出山,并承诺以天下相让。他们仍旧拒绝出山仕周。一位妇人说:“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你们吃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呀。”于是,他们连野菜也不吃了。最后,他们就饿死在首阳山脚下。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着一首歌,大意为:“登上了首阳山哪,采集野菜充饥。西周用残暴的局面代替残暴的局面,真不知道这还能算是对呀。神农、舜、禹的盛世恐怕没有了,我们上哪里去呀?哎呀,我们的生命就快要结束了,商朝的命运也已经衰息。”伯夷和叔齐让国之德和不食周粟,以及他们以身殉道的行为,被儒家大力推崇。他们宁死守节的高尚德行,被后世传为佳话。

从“六守三宝”到“九府圜法”

姜太公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他担任国师辅佐了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康王,成为四朝元老。他的文治武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多年的从政经历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他经国治军,其理民化俗之论、之策、之术,为以后的治国之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世人称颂。周武王封姜太公于齐,称为齐国。

《六韬·文韬·六守》记载: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宝。”其中“六守”为仁、义、忠、信、勇、谋。“三宝”是指大农、大工、大商。“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群昌;三宝完则国安。”姜太公被封于齐,“三宝”被列入建国方针之一,即“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农业和工商业共同发展,重点发展工商业。正是这“六守三宝”的政治策略使得齐国发展成为一个民富、国强的大国。

九府圜法是姜太公的货币政策。颜师古《注》曰:“《周官》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皆掌财币之官,故云九府。圜谓均而通也。”“九府”是“掌财币之官”,职责就是“通货币,易有无”。九府圜法就是政府实行相关政策,以行政手段保证财货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这样就使得钱币和布帛不断流通,散适宜,无积滞,无匮乏,以达到“国以之富,民以之足”的目的。

分封制——春秋战国的序章

周朝时期,周王室将土地划分给诸侯,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而且各诸侯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需要尽的义务就是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这就是当时的分封制。分封制规定,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而且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税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各诸侯不仅要治理好诸侯国,还有保卫国家的义务。同时,在自己的封地内,诸侯还对卿大夫进行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士。同样,卿大夫和士向上一级进贡,并承担作战的义务。周朝的土地就是这样一层一层分封下去,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制度。在理论上,诸侯的土地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并重新分配。但事实上,一般是世袭,诸侯国继续拥有土地。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诸侯争霸战争的不断发展,周王室逐渐衰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取代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逐渐丧失。分封制成了春秋战国的序章,并开始被破坏。秦统一后取消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孔子最崇敬的儒家楷模:周公

古代的周公是周朝的爵位,得爵位者的职能就是辅佐周王治理国家。孔子所崇敬的周公是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他姓姬,名旦,也称为叔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封地在周而被称为周公或周公旦。周公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被尊为儒学奠基人,称为“元圣”,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当国。《尚书大传》将其功绩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建造东都,制作礼乐,建立典章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周王朝统治,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周公非常重视教育奴隶主贵族以及弟子教育,如政政治道德教育、治术教育以及勤政教育,主张“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有孝有德”和“力农无逸”等,用“颂”和“诰”影响奴隶主和平民。因此,周公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开创者。周公提出了以治绩考察、选任官吏的原则。他一生注重礼仪,尊重贤能之人,善待众人。其言论见于《尚书》。周公为周朝制定礼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儒家学派奉为宗。孔子推崇周公,向往周公的事业,赞叹“周公之才之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将周公奉为儒家的楷模。

叛臣管叔在周朝的地位

管叔姓姬,名鲜,周武王弟,管国是他的封国。周灭商后,武王将商王畿的一部分土地分给纣王之子武庚,并设置“三监”监督管理。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周公辅政,管叔勾结武庚发动三监叛乱。周公平叛,管叔被杀,管国被灭。虽然管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但他在周朝的地位非常重要。据史籍记载,武王通过叔鲜居管监殷来控制东方诸侯国,当时管叔是兼王官和地方诸侯的双重身份,他受周王之命,掌控东方大权,为“三监”之首。他是周初第一位被授予方伯地位的重要诸侯。作为东方诸侯之长,管叔的地位高于武庚和其他诸侯。管叔叛国正是周朝初年,是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矛盾冲突的体现,周公平叛,标志着中央政权的的胜利。后来,周公迁分康叔于卫,卫国和齐国成为东方的方伯。

不敢打招呼的周朝人

公元前858年至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在位期间,横征暴敛,残酷剥削。他不仅压榨劳动人民,还剥夺贵族权力,他任用荣夷为卿士,实行“专利”,垄断社会财富和资源,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周厉王多次向南征伐荆楚。西北的戎狄、猃狁不时侵扰。曾经臣服周的东南淮夷因不堪忍受剥削而反抗周朝。周厉王为了压制国人,任用卫巫,令其监视国人,如果发现有人口出怨言,卫巫就将这些人报告给厉王,厉王立即将这些人处死。当时的周朝人,都不敢说话,见面也不敢打招呼,在路上遇见就用眼睛互相望一望,“道路以目”,百姓敢怒不敢言。但是,国家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公元前841年,国人发生暴动,人民将王宫包围,周厉王仓皇而逃。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今山西霍县)。国人拥立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年号为共和。自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的历史有了明确纪年。

葬送了东周的荣夷公和卫巫

荣夷公是西周时期诸侯国荣国的第六任国君。公元前9世纪,周厉王三十年,荣夷公得厉王宠信,被任以卿职,用事于朝。他迎合厉王的心意,建议衽专利政策,垄断周朝山林川泽的收益,命令禁止人民采樵、渔猎和压榨百姓。大夫芮良夫谏言说,荣夷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荣公若用,周必败也”。厉王不听,继续重用荣夷公。在荣夷公的建议下,周厉王征伐邻邦,剥削百姓,倒行逆施,横征暴敛。民间百姓,怨声四起,朝野上下,危机四伏。荣夷公的倒行逆施,加剧了周朝的各项矛盾,并不断激化。百姓对此满腹怨言。但周厉王又任用卫国的巫者,监视百姓,禁止百姓议论国事,发现口出怨言者,立即处死。在这样的残酷统治下,平民百姓终于不堪重负,发起国人暴动,将厉王赶出王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