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世界史
16702900000040

第40章 革命的狂飙——时代的悲与喜(5)

到1866年以后,法兰西第二帝国开始日渐衰落,路易·波拿巴妄图以战争来挽救衰亡的局面。经过缜密的规划后,他发动了普法战争,但却惨遭失败。9月2日,路易·波拿巴被迫率众投降,两天后,法兰西第二帝国被推翻,路易·波拿巴对法国长达18年的统治就此结束了。

“电”才——爱迪生

19世纪是一个以科学的技术化和社会化为突出特征的世纪,正是因为科学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所以也被誉为科学的世纪。这一时期的科学开始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涌现出许多伟大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学技术。那些发明创造者也被人们牢牢记住。托马斯·阿尔沃·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就是其中之一。

爱迪生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社会地位相当低微。他的一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因为,他总是会提出一些古怪的问题问得老师张口结舌,老师相当生气,甚至还当他母亲的面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因而让他退学。母亲没有办法,但她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是一个傻瓜,她亲自教育爱迪生。这时,爱迪生的天资得以充分地展露。在母亲的指导下,爱迪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还在家中建了一个自己的小实验室。可是实验室的维持需要经费,他只得外出打工,当报童、办报纸。最后他又用长期积攒下来的钱在火车的行李车厢里建了个小实验室,继续进行他的化学实验研究。不料,化学药品起火,几乎把整个车厢烧毁,暴怒的行李员把爱迪生的实验设备都扔了出去,还打了他几记耳光,据说这也是爱迪生终生耳聋的原因。

虽未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爱迪生却成为美利坚民族崇尚的那种传奇般的人物,凭借个人奋斗和非凡的才智获得巨大成功。几乎可以说他完全是自学成才的,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罕有的热情、精力从千万次的失败中一次次走出来,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最终成为美国伟大的发明家、企业家。他早年曾实验并制成双工式和四工式电报系统,发明自动电报帮电机。1877年至1879年又发明了留声机,实验并改进了电灯(白炽灯)和电话。随后又制定了照明系统,并在多年来为实现集中供电进行了多次实验。他提出并采用直流三线系统,制成当时容量最大的发电机,1882年世界上第一座大型发电厂在发电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同时期,他还做了铁道电气化的实验。1883年发现“爱迪生效应”,即热电子发射现象。在电影技术、矿业、建筑、化工等方面也有不少著名的发明,仅在1869年到1901年间,爱迪生就获得了1328项发明专利。后人经过推算得出,他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新发明,因此被誉为“发明大王”。

爱迪生淡泊名利,他的一生几乎都献给了科学。在研制电灯时,一位记者对他说:“如果你真能造出电灯来取代煤气灯,那你一定会赚大钱。”爱迪生并没有为了这句话而沾沾自喜,他告诉记者:“一个人如果仅仅为积攒金钱而工作,他就很难得到一点别的东西,甚至会连金钱都得不到!”他一直被称作“现代电影之父”,但是在电影界人士为他77岁寿辰举行的盛大宴会上,他却说:“对于电影的发展,我只是在技术上出了点力,其他的都是别人的功劳。”

爱迪生胸襟开阔,即使是逆境也没有让他悲观。耳聋几乎伴随他大半辈子,他却很豁达地说:“走在百老汇的人群中,我可以像幽居森林深处的人那样平静。耳聋从来就是我的福气,它使我免去了许多干扰和精神痛苦。”1914年一个晚上,爱迪生的电影实验室突遭大火,损失惨重。爱迪生没有悲痛,他反而安慰伤心至极的妻子说:“不要紧,别看我已67岁了,可我并不老。从明天早晨起,一切都将重新开始,没有哪个人会老得不能重新开始工作的。”第二天,爱迪生开始动工建造一个新的车间,同时他开始了新的发明——一种能够帮助消防队员在黑暗中前进的便携式探照灯。

为找到合适的灯丝,爱迪生不畏艰辛试验了数千种材料。在发明一种新的蓄电池时,他曾失败了8000次。因此,爱迪生常常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80岁的爱迪生仍然保持着发明家的精神,坚定地进行着发明创造活动。1927年,他投入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成立了爱迪生植物研究公司,开始寻觅化工新材料。81岁高龄的爱迪生成功地从野草中提炼出橡胶,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

1931年10月18日清晨3时24分,爱迪生带着宽慰的微笑离开人世,享年84岁。临终时他坦然地说:“我为人类的幸福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葬礼举行的那天,为了表示深深地哀悼,全美国熄灭电灯一分钟。这是人们表达对爱迪生无限怀念之情的最隆重的方式,也是人们献给这位伟大发明家的一曲无言的赞歌。

承认动物为祖先的人——达尔文

查理·达尔文,著名的生物学家,1809年出生在距离西海岸100千米的古城施鲁斯伯里,他有一个非常有名望的医生父亲——罗伯特·瓦尔宁·达尔文,达尔文同时还有一个哥哥和4个姐姐。8岁那年,他被送到学校读书,但学习成绩非常不好。在那么多的课程里,达尔文最喜欢自然史,并且能够记住所学的所有植物的名称。达尔文十分讨厌学校的教学方法,他喜欢到校外去活动。他还对地方动物志相当熟悉,他阅读过很多关于鸟类的书籍,对鸟类的活动和习性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他还做了很多的鸟类标本。除此之外,达尔文非常迷恋化学实验和打猎。

达尔文不喜欢学校生活,所以他也从不好好学习。他不仅打猎、养狗和猫、捉老鼠、抓虫子,还对那些鸟类标本念念不忘,这个不认真学习的孩子让校长感到非常头疼,他叫来达尔文的父亲,强烈要求他将达尔文领回家。无论达尔文的父亲如何央求,校长始终坚持让他退学。无奈之下,父亲罗伯特·瓦尔宁·达尔文不得不把这个淘气的孩子领回了家,并且狠狠地斥责了他一顿,可达尔文一点儿也不在乎。

1825年,达尔文再次被父亲送进了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但那里的授课情况也没让达尔文对学校生活有所改观,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那么的枯燥乏味,唯独生物课和自然史能让他找到乐趣。

后来,在朋友汉斯教授的推荐下,达尔文登上了“贝格尔”号科考船,开始以生物学家的身份对自然界进行考察。在“贝格尔”号科考船航行的过程中,达尔文被颠簸得晕头转向,为了减轻晕船反应,他只能靠阅读那些描写热带自然界的著作来转移注意力。“贝格尔”号到达热带后,达尔文捕捞了很多浮游生物,将甲板堆得满满的,船上的其他人十分反感,让他赶紧扔了这堆垃圾,但达尔文却如获至宝,终日和那些“垃圾”打交道。之后,达尔文又随“贝格尔”号到达了佛得角群岛的普科亚港和巴西的巴伊亚市等地,在那里他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历时5年的环球考察结束了,在此次旅行中达尔文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一回国,他就赶紧整理、查阅大量资料,终于在1842年写出了《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经过二十多年艰苦卓绝的研究,达尔文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终于在1859年11月出版了,他在书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阐明物种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演变的过程。该著作的问世,强烈震撼了当时的神权统治的世界。之后,达尔文又出版了《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和《人类的由来》等著作。

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因病不治身亡,这位伟大的生物学家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所热爱的自然界,但他留下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

第一双“透视眼”——伦琴的X射线

1895年11月的一个寒冷的夜里,一个穿着厚厚外衣的人走进了实验室,他迅速脱去外套换上工作服,开始了他的研究。这个人就是沃兹堡大学的校长、著名的物理学家伦琴教授。端坐在实验台旁边的伦琴,小心翼翼地用黑纸将一个真空放电管严密地包裹起来,以免散发出任何可见的光线,然后,他站起身来,关闭所有的门窗,认真地拉上窗帘,所有都准备妥当之后,他接通了电源,弯腰检查黑纸是否漏光。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一个从未见过的现象,在距离真空管不到一米的实验台上,有一道绿色的荧光。

光是从哪儿来的呢?伦琴奇怪地向四下里看了看,并没有发现可疑的事情,他感到非常纳闷,于是他切断电源,而绿光也随之消失了。伦琴更加奇怪了,他又接连实验了好几次,每次只要一接通电源,绿光就会出现。于是他划了一根火柴,想看看实验台上是不是放了什么东西。伦琴发现那里只有一块上面镀着一层氰亚铂酸钡晶体材料的硬纸板,神秘的绿光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伦琴用一本书挡在放电管和纸板之间,结果他惊奇地发现,神秘的绿光原来是从放电管内射出的,他将纸板挪远一些,绿光仍然存在。伦琴欣喜若狂,他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他又用木头和橡胶作为障碍物,反复地进行了多次实验,结果发现射线能穿过那些物体。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伦琴每天都如痴如醉地进行着射线的研究。他为了实验一个经过改良的阴极射线管废寝忘食,他又用各种金属做了实验,结果发现除了铅和铂以外,无名射线可以穿透其他的任何物质。

有一天,他无意中将手挡在了光电管和纸板之间,他立刻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他不仅清楚地看到了每个手指的轮廓,还隐约看到了骨骼的阴影,“天哪,这恐怕是人类第一次看到活人身体内的骨骼!”伦琴暗自惊叹道。他告诉自己必须迅速地冷静下来,他决定先从理论上将这一现象弄清楚,然后才能向外界公布,他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许久都不说一句话,其实他是在思考,设法解决遇到的难题。

但他的反常举止还是引起了妻子的注意,他的妻子一再追问他到底在干什么。实在瞒不过时,伦琴将妻子带到实验室,他让妻子充当实验对象。按照伦琴的指示,妻子满腹疑问地将手放在装有底片的暗盒上,伦琴接通了电源。15分钟后,伦琴拿过来一张照片,他的妻子看到后顿时目瞪口呆,她不敢相信照片显示的骨骼就是自己的。伦琴给这种射线取名为X射线。

伦琴在彻底弄明白了射线之后,发表了一篇名为《X一种新的射线》的文章。这一轰动全世界的伟大发现,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但仍有一些持怀疑态度的人对伦琴表示强烈的谴责,认为这是对人体的亵渎,伦琴以科学的态度给了他们有力的回击。

探索原子世界的领航人——居里夫人

玛妮娅·居里(1867-1934)是镭的发现者,她于1867年出生于波兰。不幸的是,在她出生不久之后,她的母亲就因病去世了,而她的父亲副学监的头衔也被免除了。在那段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玛妮娅和父亲以及4个哥哥、姐姐都在生命线上苦苦地挣扎着。让父亲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孩子们个个都很有出息,儿子考上了大学,女儿玛妮娅也中学毕业了,而且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金奖章,玛妮娅的姐姐布罗妮雅去了法国留学。

中学毕业后的玛妮娅,经人介绍去了一个律师家里做家庭教师,一年的薪水只有400卢布。那个非常吝啬的律师不仅不肯多出一分钱,还经常指使玛妮娅干一些繁重的家务,玛妮娅只能默默地忍受着,因为她要用这些微薄的工资资助在法国念书的姐姐。即便如此,玛妮娅的家境还是一天天地恶化着,年迈的父亲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再也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了。为了能增加家里的收入,玛妮娅毅然地去农村当了家庭教师,只有这样每年才可以多挣到100卢布。在此后漫长的5年时间里,玛妮娅都是在农村度过的。

后来,姐姐布罗妮雅从巴黎医科大学毕业了,她写信要求玛妮娅马上去巴黎求学。可是一想到自己走了父亲就无人照料了,玛妮娅于心不忍,但父亲却极力主张她去法国学习。经过一番思想斗争,1891年24岁的玛妮娅终于踏上了通往巴黎的路途。玛妮娅进入了法兰西共和国大学理学院学习,晚上就住在姐姐家里。为了能有一个更为安静的学习环境,玛妮娅以低廉的价格在外面租了一间小阁楼后便搬离了姐姐家。玛妮娅当时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只有40卢布,所以她每天都步行去学校,放学后又总是在图书馆待到很晚才回家,因为那样可以节省一些灯油,从而将开支降到最低。两年后,玛妮娅以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物理学的学士学位。后来,她又克服重重困难攻读数学,并于1894年获得数学学士学位。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她接受了一个朋友之托,从事钢铁的磁性研究。由于实验的条件实在太差,研究一度被搁浅。幸运的是,旅居瑞士的波兰籍物理学家科瓦尔斯基夫妇来到巴黎旅行,在见到玛妮娅之后,了解到玛妮娅的苦衷,他们便给玛妮娅介绍了一位在理学方面颇有成就的青年才俊,他就是皮埃尔·居里,两人一见钟情,并且很快结婚了。婚后不久,他们的女儿降临了。玛妮娅只好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女儿。就在女儿出生3个月后,她发表了钢铁磁化的研究报告,从此以后一举成名,她也被人称为居里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