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世界史
16702900000020

第20章 黎明前的黑夜——中世纪早期(4)

一块“奶酪”引起的战争——英法百年战争

在1337年至1453年,英法这两个隔海相望的邻邦发生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这场战争起因错乱复杂,包括领土争端、王位继承以及对佛兰德尔的争夺等问题。

先说说领土争端的事。长期以来,英国王室一直都和法国贵族通婚,因为英国的诺曼王朝(1066年-1154年)和安茹王朝(1154年-1399年)都是由法国封建主创立的,英王室还掌控法国境内北部沿海一带大片领地。后来一些领地渐渐被法国国王收回,但这时南部的加斯科尼和阿基坦仍在英国手中。于是一个想不断扩大领土,一个想完成领土的统一,双方就此产生冲突,最后便干戈相向。

再说说继承王位的事情。1328年没有儿子的法王查理四世去世,加佩王朝因此绝嗣。法国三级会议推举查理四世的堂弟——瓦罗亚家族的腓力即位登基,这便是腓力六世(1328年-1350年在位)。英王爱德华三世想以法王外孙资格要求继承法国王位,因为他的母亲正是腓力四世的妹妹,但法国以女子无继承权为由加以拒绝。爱德华三世没有得逞,便开始伺机报复。

最后说说富饶的佛兰德尔,这是一块吸引人的“奶酪”,地处法国北部,毛纺织业发达,因此物富民殷。而当时英国羊毛最重要的销售地区也正是此地,羊毛输出更是英王的重要财源。在王位争夺战中失败的爱德华三世为了报复,下令禁止出口羊毛,腓力六世则一还一报,下令没收英王在法国的领地。两国关系由此日益恶化。战争的导火索便是佛兰德尔,在政治上这块地隶属法国,但在经济上它却和英国关系更为密切。为了保持纺织原料来源,佛兰德尔最后反对法国的政策而支持英国的意见,这无疑使英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1337年英法两国开始宣战,战争就此爆发。1340年,英国海军战胜法国舰队,控制了两国间的重要通道——英吉利海峡,这场百年战争从此在法国的领土上打响了。

1346年在法国北部克勒西小镇上,英法两军进行了第一次大战,双方均是国王亲自上阵。英军阵容严整,步兵和弓箭手作为主力,骑兵则分布在两翼。而法军则以骑士为主力,弓箭手却是从热那亚雇来的,兵阵杂乱无章。结果法国损失了一千五百名骑士,英军只牺牲了三名骑士和大约四十名步兵。

克勒西战役后,英吉利海峡沿岸蔓延起黑死病,大量人员因感染而死,这场可怕的传染病迫使双方休战。1356年,英法两国打响了普瓦提埃战役,第二次交锋开始了。新即位的法王约翰二世率领了近两万人的大军,而英国王子爱德华只带领了七千人。爱德华将长弓手呈V形排列于两翼,而骑兵全部下马排为3个防御队。英军左翼首先挑战,接着再从正面发动了三波步兵冲击。双方交战的关键时刻,英军事先隐藏在背后树林中的精锐骑兵突然绕道法军背后。没有防备的法军立刻陷入绝境,最后法王约翰二世和许多贵族都被英军俘虏,英国并借此向法国索取大笔赎金。

此时法国因战争而陷于经济困境,人民生活极端恶劣,于是一场又一场起义逐渐爆发了。法国被逼无奈于1360年与英国在布勒丁尼签订和约,和约规定:法国交纳巨额赎金换回约翰二世,并割让大片领土给英国。

约翰二世回国后于1364年病逝,由王子查理即位,即查理五世(1364年-1380年在位)。

查理五世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方面整顿税收,增强国内财政实力;另一方面加强军队的建设和训练,起用杰出将领,加强陆军,组建炮兵,建立海军,重建防御工事。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军事形势逐渐好转,法军收复了大部分失地,只有沿海少数城市还在英国手里。

1380年,查理五世去世,由未成年的查理六世即位(1380年-1422年在位)。查理六世成年后患有间歇性精神病,无法正常处理朝政,大权便落到封建贵族手里,这些人结党营私、明争暗斗。当时主要有两派,一派是以勃艮第公爵为首,另一派以奥尔良公爵为首,这两派封建贵族互相倾轧,法国这种内讧正好被英国利用了,1415年英国再次发动侵法战争。由于勃艮第派暗中与英国结盟,奥尔良派则仓促应战,最后也是惨败收场,法国很快失去了巴黎以及法国北部地区。1428年,英军进攻法国南部的军事重镇奥尔良,一旦攻下奥尔良,英军便可以长驱南下。

在法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沉重的苦难唤醒了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一个东北边境的农家姑娘贞德挺身而出,拯救了危难之际的法国。贞德身披戎装,手执军旗,带着军队向奥尔良猛进。守住了奥尔良,并又率领士兵和农民收复了许多城市,贞德成了民族英雄,被人们称为奥尔良姑娘。但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贞德最后很不幸,被勃艮第公爵以高价出卖给英国人,最后被英国人活活烧死在鲁昂的广场上。但贞德的牺牲更加激发了法国国民的爱国热情。人们开始拿起武器奋勇杀敌,最后节节取胜。1453年7月,法国将英军逐出去了,英法百年战争最终以法国收复失地和统一国家领土而结束。

百年战争虽然给法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最后却促进了法兰西国家的统一。法兰西人民都希望能过上和平稳定的生活,人们因此都主动捍卫王权,这也使得近代法兰西民族逐渐形成。

力挽狂澜的法国女英雄——贞德

经过一百多年的战争,虽然英国已经占领了法国北部的广大地区,但并没有因此感到满足,为了达到占领整个法国的目的,英国的军队继续往法国南部开进,双方由封建主之间的混战逐渐变为英国向法国发动侵略战争。1428年秋,英国将所有的兵力调集到法国南部,大举围困奥尔良城。

奥尔良城作为通往南方的必经之地,在战略地位上举足轻重,一旦奥尔良失守,英国军队便可长驱直入。如果让英国的军队抵达法国的心脏,那么法国将陷入空前绝境。情况已经到了万分紧急时刻,在偏安南方的法国国王查理七世面对英国大军步步压境,感到如坐针毡,如履薄冰。就在这紧急危难之际,一位名叫贞德(1412年-1431年)的女子毛遂自荐,请求见查理七世,并愿意亲自率领军队抗击英军。

贞德是一位出生于法国杜列米村的普通农民女孩,从小受到亲人的影响,信奉天主教。在贞德童年时,她就曾亲眼目睹英国军队在自己的家乡烧杀掠强,那些豺狼一般的英国士兵洗劫百姓的财物,骑马踏坏农田,焚烧居民的房屋,最后还将土地据为己有。从那时起,贞德的幼小心灵里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她发誓一定要将英国人从自己国家的土地上赶出去。长大后,她参加了家乡人民抗击英国入侵抗敌团队,在战火的历练中,贞德逐渐开阔了视野,得到了锻炼,并成为一名出色的战场指挥员。

像许多普通群众一样,贞德把国王当成国家最高的象征,正值国家垂危之际,她自当勇敢地站出来,请求带兵赶赴战场抵抗敌国的侵略。

当时很多大臣对这个“不自量力”的弱小女子都嗤之以鼻,有人甚至不肯让贞德觐见查理七世。最后贞德只好女扮男装,向朝野大臣慷慨陈词,大臣们最终还是被她的举动深深地打动了,带她面见了国王。贞德以自己忠心报国的精神、坚决的态度最终说服了国王。这样,年仅18岁的贞德获得了法国的军事指挥权,奉命率领六千大军去保卫奥尔良城。贞德的故事感染了国人,一路上,自带武器加入抗击英国队伍的贫苦农民越来越多,贞德的大军在不断壮大。

已经被围困半年之久的奥尔良城日夜盼望援军能够早日到来,1429年4月29日,贞德的队伍终于抵达了奥尔良城,一举冲破英军的层层围困,冲进了奥尔良城,和城里的队伍会合了。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贞德最终认为只有攻下土尔斯堡才能解除奥尔良城的压力。同年5月7日凌晨,贞德率部队向土尔斯堡发起猛烈的连环攻击,她身先士卒,不畏生死,在受伤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指挥战斗。所有的士兵都被深深鼓舞了,最后以排山倒海之势拿下了土尔斯堡。后方失火,英国军队最终放弃了围困奥尔良城,引兵北去,贞德的围魏救赵之计最终使奥尔良城化险为夷。

奥尔良城的困境解脱后,贞德立刻主张收复巴黎,然而胆小如鼠的查理七世害怕贞德功高盖主,只是表面上支持贞德,而实际上却不提供任何援助,最后使贞德攻打巴黎的计划变成了泡影。

1430年5月,毫无支援的贞德在康边城和英军孤军作战,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驻守在康边城的法国军队害怕英军闯入城内,竟然关闭城门,斩断了贞德的退路,最后贞德被英国军队俘虏。不到20岁的贞德于1431年5月30日被英军用火活活烧死。

贞德最后成了法国历史上的民族女英雄,像中国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穆桂英一样,她的英雄事迹流传千古。贞德虽然慷慨就义了,但她的精神鼓舞了法国民众的士气,人们纷纷拿起武器,加入到抗击英军的行列,最终将英国军队从国土上赶了出去,并收复了被英军占领的土地。

老子英雄儿好汉——奥斯曼帝国

土耳其人本是突厥人的一个分支,且他们属于黄种人,当初是因为躲避蒙古人的铁骑才逃到了小亚细亚半岛,后来,他们依附于塞尔柱人建立了自己的王国——鲁姆苏丹国,并信奉了伊斯兰教。14世纪初,鲁姆苏丹国分裂成了10个酋长国,埃尔托格鲁尔是其中一支部落的领导,1288年,他的儿子奥斯曼继承了酋长的职位,从此掀开了土耳其历史的新篇章。

奥斯曼不仅有雄才伟略,还有雄心勃勃的野心,继任酋长后不久,便开始向东扩张,使土耳其迅速强大起来。

奥斯曼接二连三地吞并了临近的部落,1300年,已经有相当势力的奥斯曼自称苏丹,在卡加希沙尔定都,就此宣布为独立的公国。善于领兵打仗的奥斯曼把部落成员训练成一支组织严密、战斗力极强的军队,这支队伍所向无敌,每次战争胜利后都将土地分给有功劳的将士,以此鼓励他们英勇作战。此外,奥斯曼借用古老的伊斯兰“圣战”思想武装自己的部队,并积极笼络各地圣战者及其他突厥部落的成员,他的队伍很快就壮大起来。

在“圣战”思想的鼓动下,那些半宗教性质的牧民、商人和手工业者也都纷纷响应,“圣战”思想则成了奥斯曼发展开拓基业的重要精神力量,可见信仰的力量如此之大。奥斯曼的军队蚕食了东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的领地,1306年,东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西北部的重要城市布鲁沙城也被沦陷。不久,奥斯曼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布鲁沙城的一座教堂里。土耳其人迁都到布鲁沙城,从此控制了通往欧洲的咽喉要道——达达尼尔海峡。

奥斯曼的儿子吴尔汗继承了王位,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将东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的领地全部纳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吴尔汗一边领兵作战开疆扩土,一边对政治实施改革,加强帝国的综合国力。吴尔汗还利用东罗马帝国和塞尔维亚的矛盾,找机会插手欧洲的事务。1354年,土耳其人攻占了加里波里岛,并以此作为进军欧洲的桥头堡。

1359年,穆拉德一世苏丹即位后,东罗马帝国的城池相继被他攻陷,最后只剩下首都君士坦丁堡。1363年,可怜的东罗马帝国再也没有抵抗的能力了,只好向奥斯曼帝国求和,并自贬为奥斯曼的一个附属国。

然而土耳其人的无限扩张遭到了巴尔干各国人们的激烈反抗,双方进行了数十年的战争,最终奥斯曼帝国耗费了很大的精力才控制了巴尔干半岛。

该更新换代了——胡斯的宗教改革

从10世纪开始,捷克就只是神圣罗马帝国统辖下的一个王国而已,捷克国王和贵族之间存在着长期斗争,他们都想寻得强大帝国的支持。在此期间,大量的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涌向捷克,捷克国王和贵族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壮大起来,因为长期的争斗令他们早已没有能力对日耳曼人加以控制,相反,双方不顾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对,反而去讨好罗马帝国的皇帝和日耳曼诸侯,因此日耳曼人最后控制了捷克的经济和政治命脉。然而,内斗的毕竟是兄弟,外人终究是外人,捷克民族和日耳曼人的矛盾日渐激化。

在捷克国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最后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势。教会不仅在捷克享有特殊的地位,还是各种矛盾的聚焦点。于是,一场由杨·胡斯领导的反宗教斗争在捷克上演了。

胡斯(1370年-1415年)出生于捷克南部胡西茨村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1396年,胡斯毕业于布拉格大学,经过两年实习成为该校的正式教授。1400年,胡斯被任命为神甫,他曾受到英国宗教改革家约翰·威克里夫的著作影响,所以立志也要在捷克进行一场宗教改革。

从1402年起,胡斯在布拉格的伯利恒教堂开始担任传教士。在与现实的亲密接触中,胡斯发现普通百姓是深受教会压迫的。于是,胡斯开始反对天主教会和德国封建主对捷克民众的剥削压迫,揭露教会的种种丑行,以及教会那些无情地谴责和榨取穷人的残暴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