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有出息女孩的101个细节
16701900000021

第21章 少一点限制,多一些鼓励(3)

有人在猴子的笼子外架起一台摄像机,把它一天的饮食起居拍下来,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假如把这个片子播出来,猴子固然是不爱看的,尽管它们是主角,相信它们对桃子的兴趣一定会大于这部片子,而爱看猴子一天生活的只是满怀好奇心的人。

事实上,孩子所面对的处境大多数时候和猴子是很相似的。许多在“秀场上”的孩子,不管他们愿不愿意,都要遵照父母之命去参加选秀,他们也许学会了装帅扮酷,也许说出很有“深度”的话,台上的他们是主角,娱乐了台下的父母和所有观众,但最爱这些项目的也许并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父母们以爱的名义让孩子完美地演绎着他们想要的东西。

当然,在这之前,父母付出的可谓很多,无论是从财力还是精力上说,父母们都如飞蛾扑火般为孩子付出,满足孩子提出的条件,给他们最好的物质生活,这一切都只是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

比如,近些年来,许多教育专家及科学家都大力鼓吹音乐对智力潜能的开发有极大助益,于是很多父母为了让女儿有个好气质和以后能出名,就一定要让孩子学习音乐,无论家庭条件如何,甚至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学,当然,他们也不会问孩子是否乐意学。

不可否认,学习一些特长的确对孩子有好处,可是对孩子来说,与其说是学东西,不如说是玩东西,孩子的生活就是游戏,在游戏中学习效果更佳,在丰富业余生活之余,更重要的是学一些东西让他的生活更充满乐趣,这才是父母首先应该考虑的。如果在孩子还没玩之前,即使是“为了孩子好”,硬要他坐在钢琴边,对孩子来说也是残酷的,孩子不快乐,学习对他而言也失去了意义。只能说,在父母本身就带有功利色彩的目的下,孩子们过得并不快乐。

一个17岁的女孩就读于某重点中学,读高三的她成绩优秀。可是有一天,妈妈突然让她暂时休学,目的是准备参加《红楼梦》剧组的海选活动。

这位妈妈说:“我女儿在上幼儿园时,我就开始让她接受艺术班培训,表演、舞蹈样样精通,从那时起,我就想着让她当明星。”十几年来,这位妈妈不惜巨额投资培养女儿,她还经常请假陪女儿参加各种培训班。“假如她能入围,就算演一个丫鬟也对得起我多年的培养了,所以我决定让她休学,全力以赴地去实现这个梦想。”

虽然国家广电总局曾规定:选秀节目的参赛选手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17岁并不符合条件,而“红楼梦中人”的选秀活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年龄是第一道门槛,未成年人不允许报名,但是这个女孩的妈妈却到相关部门修改了女孩的年龄。

这位妈妈陪着女儿到达海选现场的时候,看到很多来报名的人,许多孩子都是由父母陪着来的。最后,这个女孩虽然外表靓丽,演艺才能也很出众,但是,因为她连《红楼梦》的作者都说不出来,此次海选便以失败告终了。

这位妈妈并不泄气,她说:“不知道有什么关系?我们这就回家恶补去。给你报名参加个艺术培训班,由专门老师开小灶,帮你啃读小说,了解人物的基本线索和性格,下次去其他赛区再报名……”当有人问及女孩的学业问题时,妈妈的回答是:“学业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可是现在考上大学将来工作都难找,如果能赶上这班车入选剧组,一夜成名后,选择的机会就会多很多。”这位妈妈高兴的背后,是女儿并不高兴的脸。

“选秀”这个词起源于中国封建社会“宫廷选秀女”,现在引申为演艺圈为引进新人开展的表演比赛。“选秀”这个词的典故本来就含有“一人得势,鸡犬升天”的意味。父母想让儿女“一夜成名”,和曾经逼迫孩子挤高考独木桥的道理是相同的,鼓励女孩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是应该的,但让孩子休学孤注一掷并非理智的做法,这只能说明父母的培养功利心太重。

参加选秀节目,可能是成年人热衷的事情,它折射出成人世界复杂的心态,但对孩子而言,选秀也只不过是一次游戏,如果父母非要把如此功利的思想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不会开心,而这种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常常也是功利且自私的。如果孩子过于关注这场游戏,尤其是脆弱一些的女孩,一旦失利,她们可能会走向崩溃的边缘。

父母的功利心让他们对孩子产生了许多期待,这种功利的期待往往让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比如,父母执意让女孩去学习音乐,只为让她参加某项比赛夺得冠军,这样不但起不到促使孩子学习的作用,反而会加重她们的负担或者让她们产生逆反心理,这些对女孩以后的成长都是不利的。也有些孩子在父母的高期待下,无法正确面对失败,从而影响自信心的树立。

最后,一场期待变成一场战争,父母以失望面对孩子,而孩子以眼泪来结束这场期待。

孩子不是阿拉丁的神灯

《一千零一夜》中的阿拉丁是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穷小孩,在巫师的引导下得到了一盏神灯和一枚神戒以及许多漂亮的宝石果子。因为有了神灯,他可以实现任何愿望,所以每个人都羡慕阿拉丁,希望能得到外力的帮助得偿所愿。然而,当这种不容易实现的愿望被现实阻挡后,有了孩子的父母仿佛看到了一丝新的希望。例如,许多父母期待女儿成才,上名校,以弥补自己没有机会读大学的遗憾;还有一些父母希望女儿成名,过上衣着光鲜的生活;还有的父母未能如愿成为各种“专家”,于是便朝着这个方向培养自己的孩子。在女儿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对她施压,殊不知,女儿不是阿拉丁的神灯,更不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她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

父母不应该把自己未完成的目标寄托在孩子身上,更不能因此对他们施加压力,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往往比给他们限制的条条框框好得多。当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时,就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一旦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意愿,父母就有了恨铁不成钢的念头,进而限制孩子的自由,最明显的是不允许孩子玩耍。其实,家长不清楚,玩耍也是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玩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还有些家长认为男孩比较爱玩,而女孩就不是那么喜欢玩耍了,所以他们就给女孩安排这安排那,让女孩几乎没有玩耍的时间,这样做其实是限制了女孩的成长。

虽然在许多情况下,父母的期望也可以让孩子奋发向上,可是更多的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会成为孩子肩上沉重的担子。所以,父母对女儿的期望应该把握好度。作为父母,该如何正确地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呢?

1.设立积极恰当的期待

作为父母,给女儿提要求是必须的,因为小孩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需要有人帮其树立目标并促进其前进。可是这种要求和期望应该现实一些,假如女儿的基础较差,父母就不要给她定过高的目标。因为女孩如果觉得自己和这个目标差距太大就会丧失信心,她们比男孩更容易产生自卑情绪。日久天长,将会对她们的一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一般来说,给女孩设立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目标是最恰当的。教育专家认为,对女孩提出恰当的期待和要求,将很容易产生良好的“期待效应”。

2.善于夸奖孩子的进步

要求尽善尽美的父母常常是期望值太高,批评太多,夸奖太少,总是在挑女儿的毛病。当父母在孩子身上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时又不断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时,就会让孩子失去勇气,降低孩子的自信心。这些父母常常忽略了孩子比较小的进步和积极的行为,这样就很容易犯苛求和越权的错误,漠视孩子的权利。假如父母能注意到女儿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夸奖,就会让女儿充满活力,并且产生要做得更好的欲望。

3.激发孩子的动力

父母要想让自己的期望成真,就会让孩子把期望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现在的孩子都享受着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种生存空间内,孩子会不知不觉地养成一种被动的习惯,习惯于等着外来的指令和安排,而真正源于内心的需求和动机则非常缺乏,这导致了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水平下降,如果是这样的话,对孩子的期望在他们身上只能起副作用。

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且成才,这就要求父母先要正确地对待期待,以平和的心态适度地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减少孩子的压力,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制定合适的奋斗目标。父母应该学会倾听女儿的心声:她是菊花,就别让她在夏天开放;她是白杨,就别指望从她身上摘下果实。

女儿无罪,“造反”有理

就像霍华德·瑟曼说的:“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种愿望,它在等待和倾听着我们内心真我的声音,那就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的、真正的向导。而且,假如你听不到这种声音,那么你的一生都会有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同样的,决定女孩未来的只能是她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个声音会帮助女孩找到自己。没有父母愿意看到自己的女儿过得不快乐,没有父母愿意看到女儿迷失方向,可是企图牵着女孩鼻子走的,有时往往正是以爱为名义的父母。

在19世纪末的美国,有一个爱跳舞的小女孩,她的家庭十分贫寒,可是妈妈发现了女儿的舞蹈天赋,于是筹集了一笔钱,送她到正规的舞蹈学校上学。但是,小女孩刚学了几次就不愿意再去学校了。

她觉得那种站在脚尖上的舞蹈不但不美,而且有悖于自然。这种舞蹈根本不是她想学的。妈妈认真地听了小女孩的解释,很长时间没有说话,毕竟这花去了她一笔不小的生活费。但是最终,这位妈妈还是决定尊重女儿的意愿。她说:“假如你觉得只有自己的舞蹈才能真正体现自己,那么就勇敢地继续跳吧。孩子,你可以选择自由地表现艺术的真理。”

在妈妈的支持下,小女孩开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艺术。这个女孩突破了古典舞蹈的古板和教条化,用充满生命力和灵魂的飘逸舞姿激发了人们对她这种舞蹈的激情和热爱,她创立了和古典芭蕾相对立的现代舞派。这个女孩就是后来被称为“世界现代舞之母”的伊莎多拉·邓肯。

邓肯后来回忆说:“妈妈给了我一个充分自由的空间,让我学会真正的生活,勇敢地追求艺术。如今还有许多为人父母者不知道他们给予孩子的教育,只会让孩子走入平凡之途,丧失创造美好事物的机会。”

一个女孩在5岁时从收音机里听到大提琴的声音,她说:“我想要这样的声音。”这个女孩是杰奎琳·杜·普瑞——世界最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其实女孩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外界的束缚让有些女孩失去了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失去了倾听这种声音的能力和勇气,而这种束缚多数来自于父母。于是女孩开始刻意地逃避自己的真实想法,力求和现实世界接轨,力求让父母“爱”她们,她们开始遵循条条框框的生活,听从别人的指挥,最后却在这种条条框框中迷失了自我。

邓肯和杰奎琳·杜·普瑞是幸运的,事实上,和她们一样在小时候就展露自己独特风格的女孩并不少,只是其中的大部分都被教化转换了想法,她们摒弃了自己对独特梦想的追求,回身踏入那条所谓规范的道路。“你是女孩子,应该听话,你应该这么做……”这种教育让很多女孩屈服,从而失去自我,也让一些女孩走向逆反,女孩失去的是自我,父母失去的是本该优秀的女儿。

所以,作为父母,不妨放开束缚女孩思想、行动的那只手,不再以爱的名义扼杀她们的独立能力,让她们自由自在地飞翔。

也许有的父母会反问:“照这样说,我们应该让女儿做她想做的任何事情,那她还不造反了?”

其实,不是女孩“造反”了,她所做的每件事都是有理由的,父母可以静下来认真地倾听女儿的诉说,也许你会发现,她所做的看似糟糕的事情背后隐藏着她积极的愿望,因为淘气和破坏绝对不是女孩的本意。

可是,很多父母在面对这些行为时是不冷静的,他们或是批评、指责,或是嘲笑、惩罚,父母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不能这样做,你要那样做才对……”这种权威式的语气总是让女孩屈服,当然极有可能是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因为她内心的委屈与不平还未发泄出来。

一个小女孩因为上课时把书桌盖开了又关、关了又开,遭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妈妈并没有责怪她,只是平静地问她原因。原来,这个小女孩只是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书桌,她太好奇了,所以才不断地开合书桌,捣乱并不是小女孩的本意。

小女孩委屈地问妈妈:“我做了什么坏事了吗?”

妈妈回答:“不是做了坏事,你是因为好奇,不过老师正在讲课,你打扰到老师和同学了,所以你是不是应该道歉呢?”

第二天,小女孩向老师和同学道歉,而且以后再也没在课堂上搞类似的小动作。

每个女孩做事都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给别人带来麻烦,更不是被父母泼一盆冷水。假如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真实意图被理解,就会表现出合作的态度,这将有助于父母帮助她找到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父母不要怕女儿有想法,反而应该鼓励她有想法。如果父母能够好好挖掘女孩的潜力,对她们抱有希望,相信你的女儿也可以成凤,前提只需给女孩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对她们加以适当的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