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哈佛大学经典法则
16701700000006

第6章 平等是最大的自由(1)

被哈佛开除的奥运第一冠军

美国三级跳远运动员詹·康诺利是现代奥运会的众多冠军中,人们最难忘记的一个。

康诺利在20多岁的时候曾经在美国哈佛大学就读,因为他从小就喜欢田径、篮球等运动,所以当他听说要在希腊举办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消息时,便激动地向校方请假,准备参加雅典的大赛。可是哈佛校方考虑到要参加如此漫长的运动会,一定会妨碍正常的学业。所以对康诺利进行劝阻,校方同时说:如果康诺利坚持要去,就要被学校除名。

面对校方的拒绝,康诺利火冒三丈,便与校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他一气之下,冒着被开除的风险,毅然与另外13名选手一起踏上了向希腊进军的德国“福达号”货轮。

当时和康诺利在一起的13名美国选手都是波士顿体育协会麾下的成员,所以他们参赛是得到资助的,而康诺利却不被这个上层社会的精英机构所接受,为此他不得不花掉了所有的积蓄——700美元,为的就是到雅典进行比赛。

1896年4月6日,第一届奥运会的第一项比赛三级跳远开始了,来自5个国家的7名选手参加了比赛。轮到康诺利出场时,只见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以猛虎下山般的雄姿,“噌!噌!噌!”便跃了出去——1371米,全场沸腾了!康诺利夺得了梦寐以求的金牌,他是现代奥运史上的第一个冠军!

运动场上升起了美国国旗,奏起了美国国歌,这在以后就成了奥运会的传统颁奖仪式。

伴随着胜利的喜悦和激情,第二天,康诺利在跳远比赛中,又以611米的成绩获得了铜牌;最后,他在跳高比赛中以165米的成绩夺得了银牌。

当康诺利这位奥运英雄戴着3枚奖牌回国时,他还在憧憬着自己一定会受到哈佛大学的热烈欢迎。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哈佛校方竟以他“破坏校规”为理由开除了他的学籍。但是,意志坚强的康诺利并没有气馁,虽然精神上受到重创,但他仍决心要参加4年后的巴黎奥运会。

1900年5月,32岁的康诺利怀着新的梦想远渡重洋,来到了法国巴黎,参加堪称“马拉松式”的第二届奥运会。最终康诺利以1397米的好成绩,获得了三级跳远的银牌。

在退出体坛以后,康诺利成了一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记者、作家。他在世界各地穿梭,写了20多部长篇小说、200多篇短篇小说和无数篇赛场报道,他也因此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赏识,并与罗斯福成为亲密的朋友。

1949年,康诺利已经是81岁的高龄,为了纪念他在奥运会上的伟绩,美国哈佛大学决定授予他“名誉博士”的学位,这也是为了挽回这位昔日的哈佛校友与校方曾经的“不愉快事件”。1957年1月20日,康诺利逝世,享年88岁。美国人民为了缅怀他,就在洛杉矶的冠军博物馆里为他竖立了一个冠军纪念碑,碑上刻着历届奥运会获得冠军的美国运动员的名字,纪念碑上第一个赫然醒目的名字便是詹·康诺利。

不分性别不论种族,

男女机会均等

2008年2月,萨默斯在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遗憾地辞去哈佛大学校长的职位,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将女子在科学和数学领域成功的几率比男子低的原因归结为是男女先天的性别差异所致。

萨默斯的这一言论触犯了哈佛坚持的人人平等的原则,引发了哈佛大学教职工的严重不满。

于是,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展开了一次对校长的不信任投票,结果,以218票对185票的不信任票宣告了萨默斯的下台。

尽管萨默斯对哈佛大学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并且他本人也在财经界赫赫有名(他曾担任美国财政部部长),但是在崇尚平等的哈佛校园里,即使是校长也不能享有特权。萨默斯的辞职是哈佛精神地生动诠释,它告诉人们:无论他的身上有多少光环,只要是哈佛人,就必须遵守哈佛的精神,即使是作为校长也不能有任何例外,校长的偏见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则会背离“坚持以真理为友”的精神实质。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托马斯·杰弗逊,不畏强大的英国殖民势力的压迫,第一次把“人人平等”写入了《独立宣言》,并在美国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获一致通过,以此作为美国国家的立国之魂。尽管当时的美国距离实现真正的“人人平等”还十分遥远,然而这作为一种理想,照耀着每个人的心灵,点燃了人民的激情之火。

哈佛大学也传承着“人人平等”的观念。她提倡要坚持真正的平等,不论性别、不分种族,男女机会均等,并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这一点,在2007年7月哈佛大学第一位女校长福斯特上任时,表现得更为鲜明。

对哈佛大学来说,福斯特不仅是建校300多年来的第一位女校长,更是第一位郑重表明自己男女平等理想的校长,她说:“希望我的任命能成为机会均等的象征,这是我们的上一代人难以想象的事。”

福斯特是“一名有造诣的领袖,一名出色的学者,更是一名专注的教师”。

有趣的是作为校长,福斯特却从未在哈佛就读,这也突破了哈佛大学以往的传统。

在获得任命之后,福斯特表现得异常谦虚:“我想,我们这一代人性格中都有一个特点,总觉得生活会给我们很多惊喜。所以,我总能做得比我预想的要出色,我在成为教授之前,从没想过我会成为一名教授;出书之前从未想过能出书;博士学位的取得也是在之前没有考虑过的。我的人生从来都是一步步走的。”

福斯特在就职演说中表示:“我希望我的任命能成为机会均等的象征,这在一个世纪之前是不可想象的。我不是哈佛女校长,我是哈佛校长。”

当被人问到她的当选是否意味着性别歧视在大学中的终结时,福斯特给出的回答是:“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福斯特看来,真正实现男女平等需要继续努力,但是如果一个社会女性一旦杰出甚至超越男性后,更是一个需要人们多加思考的课题。

所以,哈佛教授这样教导学生们:不要特别地从性别上去判断一个人,而要从能力上来判断。

因为在人的层面,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如果机会均等,无论男女都可能取得杰出成就,拥有美满的人生,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印证。

正因为如此,福斯特校长才特别强调:“我是哈佛的校长,不是哈佛的女校长。”

人人平等当然也不排除种族平等。哈佛大学在坚持种族平等方面曾作过不懈的斗争。

早在1848年,在艾佛雷特担任哈佛学院的院长时,当时的校方决定招收一位名叫威廉姆斯的黑人进入哈佛深造。在种族歧视比较严重的时代,这种做法无疑引起了一些白人学生的强烈不满。他们涌到院长办公室提出强烈的抗议,甚至威胁院长说,如果校方坚持招收这名黑人入学,他们将会以集体退学来反抗。

面对这种情况,艾佛雷特院长没有让步,他只是静静地回答说:“如果这名黑人学生通过了考试,他将会被哈佛录取。如果你们退学,那么哈佛的收入将会被用作这名黑人学生的教育费用。”最终,那名黑人成了哈佛校史上第一位入学的黑人学生。

同样,作为另一位著名人物、现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来说,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的当选打破了白人垄断美国总统的历史。

奥巴马胜选总统的消息让整个哈佛校园都沸腾了,尤其是哈佛法学院,整个法学院都为这位杰出的校友感到骄傲。因为奥巴马就是从这里走出,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的。

1988年,28岁的奥巴马来到了哈佛法学院,攻读三年制的法学博士学位,之前他一直在芝加哥黑人社区从事一份低薪的社区组织工作。两年后,奥巴马当选为《哈佛法律评论》的一位黑人主编。

《哈佛法律评论》是哈佛学生自己编辑出版的刊物,在美国甚至世界法学界拥有很高的地位,是哈佛大学最重要的一个学生期刊和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之一。

奥巴马的当选无疑在当时成了各大报刊的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