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哈佛大学经典法则
16701700000024

第24章 打破思维定势,大胆创新(1)

你的决定灭了谁

下面是出自一本商业杂志的几个测试问题,你不妨也来做一做——

问题一:如果你知道有一个女人怀孕了,她已经生了8个孩子,其中有3个耳朵聋,两个眼睛瞎,一个智力不足,而这个女人本身又有梅毒,请问,你会建议她堕胎吗?

问题二:如果现在要选举一名世界领袖,而你这一票很关键。下面是关于这3位候选人的一些事实:

候选人A:他跟一些不诚实的政客有往来,而且会咨询占星专家。他有婚外情,是一个老烟枪,每天要喝8~10杯的马丁尼。

候选人B:他过去有两次被解雇的记录,睡觉睡到中午才起来,他在大学时吸过鸦片,而且每天傍晚会喝一夸脱的威士忌。

候选人C:他是一位被授勋的战争英雄,素食主义者,他不抽烟,只偶尔喝一点啤酒。从没有发生过婚外情。

请问,你会在这些候选人中选哪一个?如果按照我们惯常的思考方式,本着优育的原则,很多人会建议“问题一”中的女人去堕胎,而且大多数人会选“问题二”中的候选人C做世界领袖。但是答案却是这样的:

问题一:如果你选择建议女人去堕胎,那么你杀了贝多芬,因为这个女人是贝多芬的母亲。

问题二:候选人A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候选人B是温斯顿·丘吉尔、候选人C是阿道夫·希特勒。

这样的结果让人震惊,也让人深思:思维定式和传统标准一定正确吗?答案是否定的。

独立思考,说出你的观点

一次,某大学举办了一个特殊的活动,校方请了一位“德国化学家”来展示他最近发明的某种挥发性液体。

当教授将满脸大胡子的“德国化学家”介绍给阶梯教室里的学生后,这位“德国化学家”便开始了他的实验,他用沙哑的嗓音对同学们说:“这就是我最近研究出的那种具有强烈挥发性的液体,现在,我要当场进行实验,看看这种液体要用多长时间,才能从讲台挥发到整个教室,请同学们配合我,凡是闻到一点味道的,请马上举手,我来计算时间。”说着,他拿出一个瓶子,打开了密封的瓶盖,让透明的液体挥发……不一会儿,阶梯教室里前排的同学举起了手,接着是中间的同学,然后后排的同学也举起了手。

从打开瓶盖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整个阶梯教室里的同学就全都举起了手。这时,面带微笑的“德国化学家”一把将他的大胡子扯下,又摘掉眼镜,原来,他就是本校的德语老师。同学们都愣住了,这位德语老师接下来笑着说:“其实,更惊讶的还在这里——”他举起手里的瓶子,“我这里装的只是无色无味的蒸馏水!”

这个实验充分地说明了你我之间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盲从——看到别人举手,自己也跟着举手,当然,这并不是撒谎,而是被某些言语和别人的行为暗示、牵引着,没有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最后,跟随众人一起举起了手。盲从是独立思考的大敌。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就培植自主与独立思想而言,除了哈佛大学,无出其右者。”在哈佛,独立思考被看做第一教育原则,它要求思考主体坚持以真理为友,不拘泥于守旧思想,不盲从于别人的观点,不屈从于权威的压力,一切从实际出发。哈佛挑选学生不一定是考高分者,但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有人问我对理科学生有什么忠告,我要劝他们的就是:每天以一小时的时间抛弃别人的意见,自行思考问题,能做到这样不容易,但却很有收获。”

在哈佛,教授们在讲课时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教授常常使用一些有启发性的案例来引导学生,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教授再根据他们的回答慢慢引到自己想要谈论的问题上面。

所以,如果一个学生课前不做大量的预习,就会跟不上教授的思路。哈佛教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直接给予答案,他会做出一点提示,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图书馆,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找到答案,通过这种方法比直接灌输答案要有效得多。

庞德曾经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院长长达20多年,在他任职时,有一天,一名学生从庞德的办公室走出来,手里抱着一大摞书,他满脸不高兴地说:“总是这一套,我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他完全可以用一个是或否来回答,但他却没有,反而给我十几本书,让我在书里寻找答案。”庞德后来说:“这就是我学到的读书方法,艰难费事的方法。如果那个孩子能仔细地钻研这些书,他就可以真正理解那些问题,将来也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

哈佛教授常常问他的学生:“你的观点在哪里?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不盲从别人。”哈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地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时,即使那个观点很可笑,教授也会鼓励他勇敢地说出来。

独立思考还意味着不随便剽窃他人的观点。为避免剽窃,哈佛大学事先都会给学生发一本《学会引用——大学生论文写作指导手册》,其中规定了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地使用参考文献的工具书,尤其是当你准备任何形式的论文时,必须明确指出,在你的文章中哪些观点是别人的著作或者你是从何种文字材料上借鉴来的。哈佛大学对剽窃他人文字、思想的行为会给予严惩甚至开除出校。

在哈佛,每年都有因剽窃而被除名的学生,哈佛在校生每个学期都要在“如果剽窃,甘受任何惩罚”和“学问正直备忘录”上签名。

在哈佛看来,独立思考就要求学生在真理面前做个诚实的人,哈佛毕业生爱德华·黑尔是美国著名作家,他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有一句话永远铭刻在我心里,就是‘真理的殿堂里没有虚假’,这是我在哈佛大学4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它使我走向了成功,使我赢得了荣誉和尊敬。”接着,爱德华·黑尔讲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本杰明·皮尔斯的故事。

皮尔斯老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品格正直的人,他的一头白发总是梳得整整齐齐,上课时穿着笔挺的西装,庄重地向大家问好。皮尔斯讲课时喜欢时常穿插一些幽默的富有启发性的小故事,把学生们逗得大笑。他从没有发过脾气,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和蔼的老头”“幽默的老头”“有教养的皮尔斯”。

一次,在商业数学课上,皮尔斯要求大家做一套考试题。可是,就在考试过程中,一个学生抄袭了以前的作业,被皮尔斯发现了。皮尔斯当堂宣布,商业数学课立刻停止,改为修养课。只见皮尔斯站在讲台上,脸色苍白地说:“一定要诚实,我们来到哈佛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虽然通往真理的道路困难重重,但是只要认真、严肃地对待问题,你就有机会发现真理。如果你在这里弄虚作假,就永远也没有机会看到真理的光芒。请大家相信,真理的殿堂里没有虚假。”

皮尔斯的声音充满了正气,他在讲台上足足讲了20多分钟,他的每一句话都震撼着在场的同学的心灵。当他讲完时,那位作弊的学生站了起来,走到皮尔斯面前,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又惭愧又激动地说:“谢谢您,皮尔斯先生,这是我这二十几年来上的最有价值的一堂课,您教会了我怎样做人。”这时,皮尔斯亲切地拍着那位同学的肩膀说:“记住这句话,真理的殿堂里没有虚假。”

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所有同学都从位子上站起来,向皮尔斯深深地鞠躬,他的演讲震撼了每一个同学,这些同学毕业以后都在事业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们不得不对哈佛精神感到由衷地崇敬。在哈佛,有无数个像皮尔斯这样的教授像明灯一样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步伐,他们的学生有什么理由不优秀、不成功呢?

大胆辩论,真理越辩越明

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他是个风趣的老小孩,喜欢光着脚四处走,在他40岁的时候,他已经秃顶了,却跟一个19岁的姑娘结了婚。他被尊为“历来最能影响纷扰世界的劝导者”之一。苏格拉底学识渊博,富有智慧,以论辩闻名于世。被公认为最聪明的人,但他自己却从不这样认为,他总是说:“我唯一知道的事情是,我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所创立的问答法至今仍被人们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所谓的“劝诱法”是指以得到“是的,是的”的反应为依据,苏格拉底所问的问题都是反对他的人必然会同意的,他持续地得到一个又一个同意,直到得到许多的“是”,直到那些反对者们不知不觉发现自己所得出的结论,竟然是自己在几分钟前就反对的。

苏格拉底的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后来被哈佛大学借鉴采用,并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案例教学法”。我们先来看苏格拉底是如何运用聪明的“劝诱法”成功说服他人的。

格劳孔是柏拉图的堂弟,在不到20岁时他就想着做城邦政府的领袖。按理说,一个年轻人有这样的人生理想,并不是什么坏事。遗憾的是,格劳孔并没有领导方面的知识和才能,他的家里人都劝说他这是好高骛远,想入非非,就怕他冒冒失失地闯上讲坛,弄不好会被人拖走,落下笑柄。可是格劳孔就是一门心思想站在讲坛上像领袖那样发号施令。没有一个人能说服得了他。这件事被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知道了,于是,苏格拉底决定开导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

有一天,苏格拉底看见格劳孔迎面走来,他便故意装出十分热情的样子,很远就喊:“嘿!格劳孔,听说你决心做城邦的领袖,这是真的吗?”苏格拉底选择了格劳孔最感兴趣的话题。

“当然。我的确是这么想的,苏格拉底。”格劳孔回答道。

“那太好了。如果是的话,这真是又为人间增添了一桩大好事。因为,如果你的目的能实现,你将会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你将为你的家庭扬名,为你的祖国增光,为你的朋友助力。你的名声在传遍全城之后,还会传遍整个希腊,甚至异邦。那时候,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格劳孔听了这番恭维话,果然大为高兴,便停下来继续同苏格拉底交谈。苏格拉底接着说:“看来很明显,格劳孔,你若要想得到人们的尊敬,就必须对你的城邦有所贡献。”

“当然,正如你所说的。”格劳孔非常同意苏格拉底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