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哈佛大学经典法则
16701700000015

第15章 在自由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3)

包罗万象,有容乃大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象:一边是热闹的抗议游行示威,一边却是绿荫树下的悠然自得,全然不顾周围人正在忙些什么。是的,这样的景象就在哈佛校园里。哈佛大学包罗万象,她以宽阔的心胸包容各种文化、各种观念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她给予哈佛人的自由使她拥有了最丰富的色彩和最多元的性格。哈佛允许学生示威,甚至是对她的批判。

一群哈佛学生的示威活动正在哈佛校园进行,学生们一致抗议校园的服装来源于血汗工厂,他们要求哈佛大学有义务为保障劳工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做出努力,而不是变相鼓励和支持血汗工厂。有的学生高举着标语牌,牌上写着这样的话:“萨默斯校长先生,你妈妈不喜欢血汗工厂。”除了集会转圈外,学生们还四处散发传单,说明示威活动的原委,并号召更多的人加入示威队伍。关于这次示威事件,学生和校方的较劲儿已长达3年之久。

最初看到这样的抗议活动总觉得有点滑稽,几个年纪轻轻的孩子,在校园内极为斯文地围成一圈,举着小喇叭并不时地喊几句口号,似乎并不在意是否有人关注,倒是校卫队的警察来了不少,但他们却像保护孩子的大人,只在一旁观望,并不妄加干涉。

如果你以为这些只不过是学生的玩闹,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这类学生的抗议活动是非常有理性的,他们都经过科学的组织,有专门印刷的传单,言简意赅地向人们介绍抗议活动的来龙去脉。并且这些抗议绝不会失去秩序,准时开始,准时结束,就像是一次学术活动,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

这样的风格也会影响劳工阶层,2002年,哈佛大学所有看门值班的临时工聚在一起,抗议哈佛提供的待遇太低。这些劳工们聚集在哈佛门外的哈佛广场,但他们也像学生一样,准备了十分斯文的传单,绝无人身攻击或过激言语,而只是就事论事,我们不妨看一下这张抗议活动的传单:

我们为何抗议?

从去年春天起,哈佛大学就承诺要提高门卫管理员微薄的工资待遇。可是这一承诺已经过去将近一年了,数以百计的门卫管理员每小时的工资仍然不到10美金,这点钱根本无法让我们养家糊口。于是许多门卫管理员迫于生计,不得不打两三份工。

哈佛的门卫管理员和他们的家庭迫切需要公正的薪水和必要的医疗待遇。这就是今天我们为什么在哈佛广场街头集会抗议的原因。

这件事在当时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当时的地方当局如临大敌,巡逻车、消防车、救护车满街都是,甚至连警察也蜂拥而至,他们隐藏在街巷后面,准备随时应付突发事件,但这些劳工们的抗议活动始终在一个紧张激烈的言辞和规范行为的对立统一中,直到抗议活动结束。但是,也并非所有的哈佛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得如此斯文。比如在1969年,当时哈佛学生闹学潮就曾经占领了学校的行政办公楼;在2001年的一次抗议活动中,学生们为学校低收入职工争取合理的生活待遇,再次占领了哈佛校园最古老的马萨诸塞楼长达3个星期。以至于这次事件之后,哈佛不得不颁布新的校规,强调非法占据学校设施者将会受到纪律的处分。

这就是哈佛,允许学生的抗议,甚至还派出学校的护卫队来保护这些孩子,这是何种胸怀!哈佛深知,既要倡导自由,就包括学生的言论自由,甚至抗议的自由。自由的氛围是自由思想的源泉,哈佛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让他们的观点在哈佛这个大熔炉里相互碰撞、产生火花,她以包容的心态接纳了每一个人,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宿舍管理上。

在哈佛,住宿是一个大问题。哈佛大学的“住宿学院”生活是学生们人生中的一个难忘的经历。哈佛提供了足够的房间,保证每位学生在校住宿。大一新生住在学校中心哈佛园内的几座宿舍中,享受一年的熏陶后,就搬去外围的宿舍居住。

大学一年级的住宿常常是学校为学生们安排,这种安排充分考虑到了民族多元化的特点,一个宿舍里会有来自世界各地、完全是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学生。而经过一年的文化、性格的相互磨合后,学生们就有了自主选择和谁住在一起的自由。所以,在哈佛,每个学生都必须清楚“我应该和谁住在一起”,因为这个决定将深刻地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哈佛毕业生安娜在回忆哈佛大学的生活时,曾经很有感触地讲述了她的住宿生活。

“大一时,我被分配到的宿舍就像一个‘大杂烩’。我们一共6个人:两个犹太人分别来自纽约和波士顿;一个从加州来的盎格鲁-撒克逊后裔;一个从佛罗里达州来的印第安人;一个中国人;还有我。

“为什么说是‘大杂烩’呢?因为,就我们的种族、背景和兴趣而言,确实像个大杂烩。我们的专业不同,有生物化学、物理、社会学、工程、经济等,大家将来想从事的工作也不同,有律师、医生、商人、工程师等。但是我们相处得非常和睦,就像一家人一样。有一次我病了,他们就像家人那样照顾我。一个室友每隔两小时就把我叫醒,让我吃药。他们还帮我请假。我们朝夕相处,像真正的一家人。直到现在,我们还常常聚会。那一年的经历太难忘了。我认为是多元化赋予了它最重要的意义。

“那个从奥朗日来的室友有些保守,我们常常在一起争论政治问题,甚至还会为某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他信仰社会主义,而我主张政治自由。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们的友谊,我真的很喜欢他这个人。拥有和自己不一致的好朋友,我认为是件好事。”

哈佛规定一年级的学生不能自主选择同宿舍同学,必须由哈佛大学统一安排住宿。学校常常安排2个人或4个人结为一组住同一间宿舍。由于哈佛宿舍的建筑结构特点,经常是两组学生住一个套间,中间有门相通。于是,就出现了很多6个人甚至8个人在内的大宿舍。

哈佛新生入校后,最早遇见的就是同宿舍的同学。哈佛大学为每一个宿舍指定一名学监,学监由住在这里的研究生担任。他们负责召集学生聚会,组织交流会、生日庆祝会之类的活动。学监还会组织学术方面的讨论。

哈佛的这种宿舍安排受到学生们的普遍认可。学生反映,他们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之间交往,这让他们感到新鲜又有趣,也充分体会到了哈佛的“多元化本科生群体”的真正含义。

在哈佛,多数宿舍都包括了多个民族的不同学生。每个新生宿舍里的本科生都来自不同的民族和种族,他们之间看上去差别很大。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兴趣和观点来到哈佛,然后在新的大家庭里朝夕相处整整一年。这些背景迥异的学生从到校的那一刻起,通过第一次一起用餐、第一次宿舍会议、第一次周末活动等,迈出了最关键的第一步,并找到了集体归属感。

哈佛的学生住宿是个大问题,每个学生都认为它非常重要,哈佛认为:“不论学生以后是否还继续选择与一年级时的同屋住在一起,大一的集体生活经历对他们的影响都非常有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民族多元化为学生们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哈佛明确提出:“从第一天起,不论白天、黑夜,还是平时、周末,让一群不同的学生们生活在一起,是哈佛的一个标准和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学生们能够从中感到快乐。”哈佛学生普遍对这种住宿安排制度响应积极。大一结束后,学生在自由选择室友时,他们就有了自己的明确想法。有的学生甚至在第一学年的春季,就想好了二年级要和谁住在一起。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个白人男生打算和另外一位来自俄罗斯的白人男生、一个海地人、两个美籍亚裔女生、一个黑人女生和一个黎巴嫩女生住在一起;一个西班牙人打算和两个黑人、6个白人、一个伦敦来的巴基斯坦人住在一起;另一个墨西哥人计划和一个拉丁人、3个白人、两个黑人和一个美籍亚裔住一起;一个美籍华裔女生准备和另一个美籍亚裔、一个黑人、一个犹太人、一个夏威夷人、还有10个白人住一起……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部分本科生到了高年级,在选择自己的同屋时都会有明确的目标,他们愿意和各式各样的朋友住在一起,享受多元文化带来的快乐,而这样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一年级住宿经历的影响。哈佛的住宿安排体现出哈佛教育的良苦用心,这不仅是基于平等的、包容的心态,她也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哈佛学生们。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最初的住宿安排不仅会影响学生在哈佛的生活和学习,也会对学生未来的所有社交,特别是民族之间的社会交往产生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