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提高孩子竞争力的36个好方法
16701300000030

第30章 领导能力篇(9)

于是,老福克斯再次找来工人,让工人们在旧亭子的位置上,重新盖起一座和旧亭子一模一样的亭子,然后当着小福克斯的面,把“旧亭子”拆掉,让小福克斯看看工人们是怎样拆亭子的。后来,老福克斯说:“言而有信,对自己的言语负责,这一点比万贯家财更为珍贵!”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应首先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如果家长总也不实现自己的诺言,也就很难去教育孩子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家长要使孩子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四岁半的吉姆在萨尔马多城上幼儿园,他喜欢各种各样的植物,便苦苦地哀求爸爸给他买一盆鲜花。

爸爸趁周末带着吉姆到花卉市场买了一盆小花,两人约定,由吉姆负责照顾鲜花,给它浇水和施肥。

最初几天,吉姆非常负责任,但后来他给花浇水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好多天都不给小花浇水,也不做记录,似乎他已把养花的事给忘了。结果,小花慢慢枯萎,叶子也开始泛黄,生长的速度减慢了。又过几天,花快死了。爸爸对吉姆说:“当时你和爸爸约定要照顾这盆花的,你看是不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听了爸爸的教导,吉姆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天坚持给花浇水,小花不久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家长一旦决定将某件事情交给孩子负责,就应教育孩子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能采取“不管”或“无所谓”的态度,这样只会使孩子变得不负责任,使孩子缺乏责任心。

承担责任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如果一个人从小不会承担责任,就有可能认识不到责任,以后很难再去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一个不去承担自己的责任的人很难去领导一个团体,更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激励调动孩子潜能的驱动力二战期间,著名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曾这样说过:“历史上伟大的军事统帅,都是那种既对战争技巧和作战指挥具有深刻的认识,又注重并能激发士兵精神和品质的人。”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影响力,就必须让孩子学会激励别的小朋友,形成团结的力量。

从前,有一位富翁,家里请了一位手艺高超的厨子。这位富翁最喜欢吃这位厨子的拿手好菜“烤鸭”,但是,他从来没有赞扬过厨子的手艺。有一段时间,厨子每一次送到富翁面前的烤鸭,虽然美味可口,却只有一条腿。富翁心里觉得很纳闷,感到非常奇怪。

有一天中午,厨子像往常一样把烤鸭端上桌,富翁看到鸭子仍是一条腿,忍不住问厨子:“为什么这段时间你烤的鸭子都只有一条腿呢?”厨子回答说:“鸭子本来就只有一条腿嘛!”富翁生气地说:“胡说!鸭子明明是两条腿啊!”

厨子不再辩解,而是推开窗子,请富翁向外望去。不远处的水塘边有一群正在打盹儿的鸭子,缩起了一只脚,只用一只脚伫立。于是厨子说:“你看!鸭子真的只有一条腿嘛!”

富翁不服气,于是两手用力拍了数下,鸭子被掌声惊醒,动了起来,两腿着地。富翁高兴地说:“你看每一只鸭子都有两条腿啊!”厨子听了说:“对嘛!如果您在吃美味的烤鸭时,也能鼓掌称赞一下,烤鸭就会有两条腿了。”

富翁恍然大悟,以后每次吃烤鸭时,都不忘真诚地赞美厨子几句,从此吃的都是两条腿的烤鸭。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它说明有没有激励其结果是不一样的。激励是培养孩子领导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孩子只有懂得了有效地激励别人,才能更容易获得成功。

什么是激励呢?激励是为了实现一定目标,去激发他人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所有驱动力的总称。没有激励,人就很难动起来,更不可能鼓起冲劲,发挥潜能。

一、激励能产生无形的精神力量

激励能让人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它能充分调动一个人的潜能,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激励有时就像有魔法的指挥棒一样,能够产生让个体发挥超常作用的神奇力量。尤其在接近胜利的时候,激励的作用更为明显。有时成功靠的就是精神力量的支撑,有了激励的促进,才能避免功亏一篑的遗憾。

被称为“铁胆将军”的巴顿,声名鹊起不仅是因为他立下的赫赫战功,同时也来自他激励士兵的本领。这位被潘兴将军戏称为“美军中的匪徒”的职业军人之所以能在战场上率领部队所向披靡,不仅因为他本人的勇气和意志,更源于他那激发热情的手段。

激励所产生的无形的精神力量有时是任何物质力量所无法比拟的。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能够取得骄人的业绩,除了他自己讲过的“集中心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那种激励员工的方法。

在管理学尚未萌芽的时代,卡内基深知高薪所能产生的激励效果。查理斯·许瓦伯称赞卡内基说:“最能激励别人,能使别人成为积极努力的行动家。”卡内基本人也曾自豪地说:“把我的设备、市场、资金全部拿走,只留下我的人员与组织,四年后我仍是钢铁大王。”他之所以敢于充满自信地说此话,主要因为他懂得激励他人所产生的力量是无限的。

孩子也应该从小学习激励其他小朋友的本领,只有不断地对他人产生一种激励作用,才能使每个小伙伴的潜力超常发挥,才能有力地承受外界的威胁,不会被困难所击垮。在成功激励他人方面,法国的拿破仑可以说是孩子学习的典范。

有一次,拿破仑在与敌军作战时,因遭遇敌人的顽强抵抗,队伍损失惨重,拿破仑自己也因一时不慎掉入泥潭中,被弄得满身泥巴、狼狈不堪,形势非常危险。

在这危难时刻,支撑拿破仑的只剩下一个信念,那就是无论如何也要打赢这场战争。他大吼一声“冲啊”,他手下的士兵见到他那副滑稽模样,虽然忍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但也被拿破仑的自信所激励。刹那间,战士们群情激昂、奋勇当先,终于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

家长要教育孩子拥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并去感染别人,朝目标勇往直前。

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善于激励他人的将领。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当时正是盛夏季节,天气炎热无比,大地都快被烤焦了。他的部队已经行走了很多天,士兵们又累又乏,口干舌燥,饥渴难耐,但是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

士兵们有的已经因中暑倒下,其他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看到这种情况,曹操心里非常焦急,但是想尽办法,也无法找到一滴水。于是曹操开始心里盘算想个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这片干旱地带。他突然灵机一动,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士兵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立刻振作起来。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出了那片旱地。

曹操利用士兵对梅子的渴望,成功地激励他们克服了干渴的困难。有时在面临绝境的时候,人们就需要用信念来支撑,只有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二、成功激励他人,首先要激励自己

让孩子成功地去激励其他的小伙伴,使其他小伙伴对自己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要激励别人首先要学会激励自己。一个没有信念和意志力的孩子是很难去成功地引导和感染他人的。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带兵进攻越国时受伤,不久死去。三年后,夫差为报父仇,带兵攻打越国,在会稽俘虏了越王勾践,并将勾践夫妇二人押解到吴国,关在阖闾墓旁的石屋里,为他的父亲看墓和养马。

勾践为报仇雪恨,重新积聚力量,甘心忍受了许多折磨和屈辱,才被吴王夫差释放回国。勾践为了激励自己,晚上睡觉时不用垫褥,就躺在柴草上,并时刻提醒自己,国耻未报;他在起居的地方挂着一个苦胆,出入和睡觉前,都拿到嘴里尝一尝,提醒自己不能忘记会稽被俘的痛苦和耻辱。他还常常扛着锄头掌着犁,下田劳动。勾践经过十年“卧薪尝胆”,终于起兵灭了吴国。

三、与小伙伴打成一片

除了自我激励,以身作则之外,孩子还要学会与小朋友同甘共苦,不要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不搞特殊,才能在同伴中间形成一种凝聚力。那么怎样教育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呢?

战国前期,吴起将军就能与士兵同甘共苦,不搞任何特殊。史书记载:“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最令手下感动的是,有一个士兵身上长了疮疽,有毒脓,吴起身为将军,居然用嘴去帮这个士兵吮吸疮脓。

大将军吴起并没有在意自己的将军身份,甘于为士兵吮吸疮脓,与士兵亲密无间,士兵能不受到激励吗?孩子要激励小伙伴,同样需要与他们打成一片,比如多体贴关心并且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才能在同伴中间产生凝聚力。

四、欣赏之后懂得激励

教育孩子懂得欣赏其他小伙伴的长处,懂得欣赏别人,才能激发别人的热情。日本企业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欣赏别人长处,比批评别人的短处更容易使人成功。”

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而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激励和批评两者之间的收效差异甚大。家长也要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会欣赏其他小朋友,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点,对别人的长处懂得去赞美,可以激励别人发挥他们的潜能。有一位心理学家曾说:“抚育孩子没有其他窍门,只要称赞他们:当他们把饭吃完时,赞美他们;当他们画了一幅画之后,赞美他们;当他们学会骑自行车时,还是赞美他们。”

另外,告诉孩子从日常的小事做起,比如记住小朋友的名字,见了小朋友喊他们的名字,这不仅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气氛,也是一种不错的激励方法。

历史上任何一个出色的人都会凝聚士气、激励部下完成一定的目标。尤其在讲求合作的今天,更需要通过激励的方法发挥共同的力量,来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主动让孩子走出自我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习惯于越俎代庖,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什么都代劳,过度溺爱孩子,使得孩子遇到问题往往希望直接从家长那里获得答案。在这样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孩子对“主动”感到非常陌生和遥远,长此以往,孩子失去了积极、自由发展的个性,出现懦弱、依赖性强的心理特征。

为了说明家庭中孩子主动性培养与孩子身心健康的关系,动物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两只刚会走路的小猫放在同一个可以转动的笼子内,让一只猫自由走动,另一个猫坐着。两只猫所处的视觉环境和食物条件是相同的。经过一段时间,这两只猫的行为习惯及其能力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差异:坐着的猫放出笼子后,走路不稳,视觉和动作的协调变得非常困难。另一只猫则恰恰相反,变得活蹦乱跳。专家对两只猫的视网膜进行解剖后发现,它们的某些神经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个实验说明,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果一味地把孩子当成还未成熟的幼儿,而忘记孩子本质上也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有着自己主动性的个体,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非常有害的。要想使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就必须培养孩子大胆、积极主动的精神。只有主动大胆的人,才会有力量从失败走向成功。在当今社会中,唯唯诺诺、被动消极的胆怯者是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的。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枚鹰蛋被阴差阳错地放到了母鸡的巢里,结果一只小鹰被母鸡孵化出来。这只小鹰把自己也当成了一只“小鸡”,在母鸡的带领下,每天做着与其他小鸡一样的事情:在垃圾堆里找食物吃,与它们嬉戏,学小鸡咯咯叫。它从来没有大胆地试着飞向天空。

突然有一天,这只小鹰看见一只鹰在高空中展翅翱翔,就问母鸡:“那种美丽能干的鸟叫什么?”母鸡回答说:“那是一只鹰,它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鸟。你不会像它那样飞的,认命吧。”于是,这只小鹰接受了母鸡的教导,从来没有想大胆地去飞,没有大胆主动地去想做与小鸡们不一样的事。久而久之,它丧失了鹰的天性,像鸡一样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这只小鹰看上去带有很强的悲剧色彩,它本来具有鹰的高飞的天性,但因听从了母鸡的教导和受到周围小鸡的影响,不去积极主动地追求和尝试,懒惰成性,最终一事无成。

人也有惰性,能克服惰性的人就成了积极主动的人,他们会大胆主动地学习、交往、探索,遇到问题主动地寻找方法;无法克服惰性的人就成了被动的人,他们一味地依赖别人的帮助,一旦离开他人便难以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