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提高孩子竞争力的36个好方法
16701300000003

第3章 性格培养篇(2)

小叶9岁那年,汤米忽然生病,躲在小叶的床底下躺了两天,第三天抽搐了几下就死了。小叶很伤心,除了哭泣外,人也变得恍惚起来。父母知道汤米在小叶心中的地位,也了解她失去伙伴的痛苦。他们知道物质是无法补偿孩子心中的损失的,言语也难以安慰孩子的心。为了尊重孩子跟这只小狗儿间的感情,爸爸提议把汤米葬到朋友家的后花园中。他们的用意是给小叶一个机会,为她的亡友做最后的一件事,也是帮助小叶在心理上和汤米永别。在去朋友家的途中,爸爸妈妈知道孩子有满怀的伤感等着发泄,所以用试探性的口吻问她:“汤米去世后,你会有一段日子很寂寞吗?”

小叶的心事被说中,情绪马上激动起来,声音也沙哑了:“我舍不得离开汤米,我不会忘记它的。”爸爸说:“是呀!我们知道你很伤心。”妈妈在旁也说:“小叶,我知道你会想念汤米的,不如你选择一首歌来纪念汤米吧,这样每当你弹奏这首歌时,你就会觉得是为汤米而演奏的,而我们也知道你在想着汤米。”妈妈为小叶抹去眼泪,紧紧地搂着她。

将不良的情绪发泄出来就是控制不良情绪的最好的办法。孩子要通过家长的积极疏导,才能把各种情绪表达出来。这样,不良情绪不至于积压下来,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

期望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家长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位父亲正在家里拖地板,刚把地板拖干净,儿子就抱着篮球带着两脚的泥一脸沮丧地回来了。这时,父亲应该怎么办?是发一顿脾气,将孩子赶出去,等再次打扫干净再允许孩子回来,还是责难孩子把弄脏的地清洗干净,或者是看到孩子难受、神情沮丧的样子,便询问他发生什么事情了?

试想,如果家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怎么可能培养孩子控制他们的不良情绪的能力呢?父母除了首先需要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外,还可以通过转移法,帮助孩子将不良情绪及时地发泄出来,教孩子通过转移学会控制情绪。

从前,有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叫吉鹏,经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一天,吉鹏的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必须用铁锤在桌子的边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吉鹏在木板上钉了38颗钉子,过了几个星期,由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愤怒,吉鹏每天在木板上钉钉子的数目逐渐减少了。吉鹏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桌子上钉钉子要容易得多。最后,小男孩吉鹏真变得不爱发脾气了。吉鹏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父亲又建议说:“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桌子旁拔下一颗钉子。”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桌子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使孩子在未来竞争中胜出的保证。

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往木板上钉钉子,倒是一个很好的发泄办法。让自己的怒气随着钉子一点点地砸进木板,钉子钉完,情绪也发泄没了。

奥斯丁是个美国小男孩,6岁时就上学了。一次,奥斯丁从学校里带回来一张漫画。那张漫画的上方写着“保持镇静”几个大字,下面是一道公式:1+3+10=镇静。漫画中有个大头娃娃在讲解这个公式,“1”是告诉你自己一句话:“要镇静,放松”;“3”指的是深呼吸三次;“10”的意思是“开始慢慢地从1数到10”。画的最下方写着“保持镇静使我能够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奥斯丁的母亲说,这是学校里老师讲“自我控制”时发的,老师要孩子们在生气的时候按着这个公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把这个公式教给孩子,告诉他们在生气、愤怒的时候,就按照公式去做。这样可以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从小对事情采取负责任的态度。

还有一种方法叫表情训练法。这是日本人的情绪控制训练法。曾有这样一则新闻:日本人善于做生意,这是举世公认的。但由于日本人强烈的东方民族色彩,他们在做生意的时候不喜欢表露自己的感情,特别是不喜欢笑。所以,日本人在谈生意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压抑、刻板。由于日本人的主要贸易伙伴大部分都是西方人,而西方人性格外向,因此这两种文化之间往往会产生冲突。为了能够在生意场上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日本人想了很多办法。有个日本公司的老板为了让职工面带笑容,在下班之前的半个小时里,训练他们笑。具体的方法是每人发一只筷子,横着咬在嘴里,固定好脸部表情后,将筷子取出。此时人的脸部基本维持一个笑容的状态,再发出声音,就像是在笑了。

这则新闻说明了什么呢?一般人是不会知道其中的奥妙的。这种做法有着心理学研究的依据。如果你带着微笑的表情,即便开始你的内心并不快乐,但是微笑的表情会慢慢地使你感觉到发自内心的快乐,这样任何不愉快的情绪都不会产生了。家长可以自己试一试,也可以让你们的孩子试一试。

从小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孩子长大成人后,置身于竞争激烈的社会,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忍耐让孩子养成平和的心态世间最大的力量就是忍耐,忍耐不是吃闷亏,不是无能,而是面对讥讽、诽谤以及暂时的不利状况用率直的心释怀,用远大的目标支撑。在忍耐的世界里,没有愤怒,没有嫉妒,没有放弃,只有平和、包容和坚持。忍耐是做人处事的法宝,是从竞争中胜出的关键技巧,一个人能够忍耐,才有力量去竞争,才会脱颖而出。

林肯23岁就步入政界,但政途不顺屡遭惨败。面对冷嘲热讽、流言蜚语乃至明枪暗箭,林肯却能一忍再忍,终于在51岁那年当上美国总统。美国的斯凯勒博士将林肯的忍耐归纳为“失败十论”。林肯的每一次忍耐,表面上看似乎是一次“失利”,一次被命运的“遗弃”,但绝不是妥协和明哲保身,而是审时度势,调整目标。因而,林肯的每一次忍耐是为大步跨越做的必要准备。经过28年无数次的失败与忍耐,林肯终于成为一代伟人。他曾经给自己的忍耐做过一个幽默的注解:“宁可给一条狗让路,也比和它争吵而被它咬一口好。被它咬了一口,即使把它杀了,也无济于事。”拥有同样成功的人,忍耐过痛苦的,被称为成功人士,人人敬仰;没有忍耐过痛苦的,叫做“暴发户”,只是运气使然。孩子将来能否拥有竞争力,关键是看他能否在日后的忍耐中得到升华。

《卧虎臧龙》让华裔导演李安名噪一时。有人认为他的成功全靠运气。其实,李安能有今天,与他能够忍耐密不可分。

1978年8月,艺专毕业后,李安申请到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戏剧。拿到硕士文凭后,李安花了一年的时间制作自己的毕业作品。作品出来后,除了获得当年最佳作品奖的荣誉外,也吸引了经纪人公司的注意,除了与他签约,还表示要将李安推荐到好莱坞。

进好莱坞发展几乎是每个年轻艺人的梦想,李安也不例外。可是签约后,原以为离梦想不远,但事情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美好。原来所谓的经纪人,并不是帮他在好莱坞介绍工作,而是他有了作品后,代表他把作品推销出去。可是,没有剧本,哪来的作品?这样,毕业后的李安只能专心埋首于剧本创作。

家中的日历就像李安笔下的稿纸一样,撕了一张又一张,整整6年的时间,李安都呆在家里进行剧本创作,等待机会。

可是,要进军好莱坞谈何容易,在忍耐6年后,李安选择了在台湾发展。果然,电影《推手》一推出,便受到各界的瞩目与好评,蛰伏6年的李安终于得到了肯定。李安说:“6年不是一段短时间,如果没有相当的耐心,可能我早已消沉了。”这6年之中,李安最大的体会就是,身处逆境千万不能焦躁不安或是惊慌失措。他说:“我庆幸自己练就了忍耐的功夫,才有今日的成就。”

古人云:善忍者,成大事。如果遇事就慌张失措、急蹦乱跳,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

某位成功人士的经验就是: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要学会忍耐,即使身处暂时的失败之中,也要继续忍耐。

例如当考试失败、家长责骂,老师、同学均不理解时,也必须忍耐,不可放弃自己的目标与斗志。只要把痛苦忍耐下来,相信总有一天能够成功。

“忍耐”包括忍让、坚持、自强、坚毅,就是能在各种不同环境下忍辱负重,包括身体之忍、言语之忍、意气之忍、环境之忍、等待之忍等等。对于想要在竞争中胜出的孩子来说,对于诱惑的忍耐,或许尤其重要。

忍耐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在生活中慢慢磨练出来的,当然也可以通过一些训练,帮助孩子学会忍耐。

坚毅的意志力要从小培养,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自控能力可以从延缓满足孩子的需求开始,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美国一个教育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一组智力超群的四岁孩子分发糖果并告诉他们,如果谁能等待15分钟后再吃,可以给他更多的糖果。但是仍有不少孩子迫不及待地将糖果吃掉了,有的孩子可以忍耐较短的时间,而有些孩子可以耐心地等待下去。此后,他作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发现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有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那些善于等待的孩子大多拥有很强的竞争力,他们学业有成、事业辉煌;而缺乏耐心,不能等待的孩子的学业、事业常常不理想。忍耐是一个人磨练意志、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重要心理素质。

可是,现在的父母把大量的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普遍存在溺爱心理,往往轻易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要什么就必须立即到手的坏毛病,甚至一会也不能等待和忍耐。

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克服困难,不要埋怨环境,不要挑剔他人,不要求别人顺从、满足自己的意愿。要让孩子知道,世界并非只为他一个人存在,人的愿望不可能都得到满足。

下面来看看孩子的忍耐力是如何伴随他的成长而发展的。

1对于18个月左右的孩子。

这时候,孩子只有很小的忍耐力,鼓励婴儿忍耐是从简单的语言开始的。当几个月的婴儿听到你的说话声,他就会停止烦躁,这表明他已经懂得你的意思,而且这也是他得到满足的一种表现。因为语言联系着因果思维,所以它能帮助婴儿学会延迟满足。

但是,妈妈要记住:对一个婴儿来说,忍耐意味着只能等待两三分钟。如果不及时地满足他的需要,他的哭声就会逐渐升级,他已经学到的所有关于忍耐的东西将被忘记得一干二净。如果你的反应迅速而且具有一致性,孩子就会信任你,并且你可以下次鼓励他等待更长时间。

忍耐训练项目一:“吃苹果”的等待

对于1岁左右的孩子,当他提出出去玩的要求时,妈妈可以拿出一个苹果说:“请等一下,等妈妈吃完半个苹果再带你出去玩。”然后让孩子也吃一小片苹果,同时与孩子亲切地说话,说说遇见的小朋友或是小动物、小食品等感兴趣的话题,这会使孩子感受到等待中的小小乐趣。延长等待的时间,就需要告诉孩子时间的观念,可是时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可以利用视觉辅助,帮助孩子理解时间。

比如,孩子总是盼着去动物园时,妈妈就可以告诉他:“这儿有4个苹果,我们每天吃一个,吃完了就到星期六了,爸爸妈妈就可以带你去动物园了。”

忍耐训练项目二:“听歌曲”的等待

当孩子想要妈妈抱的时候,妈妈不要急着伸手抱他,先微笑地看着孩子,唱一首孩子熟悉的童谣,然后伸手抱起他,让他感受到在短暂的等待中,爱一直陪伴着自己。

如果孩子坐车超过一个小时,你可以放一盘磁带对孩子说:“我们得在汽车里听完这盘磁带里所有的歌曲,然后再下车。”

这是利用听觉上的辅助,帮助孩子理解时间概念。

2对于18个月到3岁的孩子。

这时的孩子已经会用语言向你倾诉他的要求,但他还不大懂得调整自己去等待和忍受,而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急切愿望,迫切希望得到他需要的东西,因此常常显得毫不讲理。

家长要明白:这时候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是这个年龄段发展的一个健康、正常的特点。缺乏忍耐力和有限的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因为他仍习惯于把他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

忍耐训练项目一:“宝贝,请你等一等”

当孩子向你提出要求时,微笑着对他说:“给妈妈念一首《小兔子》的儿歌,你念完《小兔子》,妈妈就过来了。”或“等一等,妈妈在喝水,你给妈妈唱首歌,然后我们就出去买。”

你也可以使用帮助孩子判断时间推移的装置,比如说指着造型可爱的小闹钟告诉孩子:“看,等小闹钟的铃响,妈妈就要开始给蛋糕点一枝蜡烛啦!”

你还可以用积木来教孩子计算天数,让他学会等待。对于孩子喜欢并且急切想要的玩具,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时间,或者约定孩子做到什么事以后再买。比如孩子想要一辆玩具车,你可以告诉孩子说:“如果,你每天自己洗脸,到了一个星期,妈妈就给你买玩具车。”这样,让孩子在劳动中体会等待的滋味。

忍耐训练项目二:角色互换

和你的孩子玩一玩角色互换的游戏。比如,由你来扮演没有耐心的孩子,让孩子来扮演爸爸或妈妈。然后,在“爸爸”或“妈妈”在为你做事时,夸张地模仿孩子平日不愿意等待的焦急,比如大叫“爸爸(或妈妈),你好了没有啊?我要吃蛋糕,我不要等!我现在就要吃!”让孩子体会到模仿的幽默,并领悟到不愿等待的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