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提高孩子竞争力的36个好方法
16701300000017

第17章 智力训练篇(7)

这样的经历丰富了安徒生的想象力,为他日后成为广受喜爱的童话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安徒生在他以后的写作生涯中能够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等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童话故事,与他小时候父亲对他的有意培养是分不开的。

高度发达的创造性,需要推理、思考及研究等方面的配合,但出发点仍在于少儿自己主观的感受。儿童那种在大人看起来完全不切实际的幻想或想象,正是创造力发展的起点。因此,家长应当努力保护孩子的创造力,避免因过分苛求导致孩子创造能力的缺失。

陶行知是中国著名教育学家。有一次,他的朋友来找他,告诉他一件很痛惜的事:孩子在玩耍时,把他的金表拆坏了。

“你怎么处理这件事呢?”陶行知听完朋友的话,扶了扶自己的眼镜问道。

朋友不无得意地回答说:“我把孩子痛打了一顿,他讨饶了!”

陶行知听完此言,不禁一拍桌子大声感叹:“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

陶行知建议朋友说:“还有补救的办法,请你把孩子和金表一块送到钟表铺里去,让孩子在旁边看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孩子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得到满足了。”

由此可知,从不同的教育视角出发,可以得到不同的教育结果。陶行知朋友看到的,是孩子的调皮和任性,而陶行知则从这件事背后,发觉到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同样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有一次,他坐在教堂里,眼睛盯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用右手按住左手的脉搏,看着天花板上来回摇摆的灯。他发现,灯的摆动虽然越来越弱,以至每一次摆动的距离渐渐缩短,但是,每一次摇摆需要的时间却是一样的。于是,伽利略做了一个适当长度的摆锤,测量了脉搏的速度和均匀度。通过实验,他找到了摆的规律,钟摆就是根据这个规律制造出来的。

想象力是孩子思维的翅膀,凡是创造力和想象力发达的孩子,大多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有学习研究的热情。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想象力是一个人能量的体现。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拥有一份异于常人的发散思维能力,敢于想象和创造,是让孩子在竞争中出类拔萃的最大优势。因此,父母要把对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动手让孩子的智慧之花在指尖开放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是加强脑功能锻炼,发展智力的极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孩子的肌肉发展尚不完善,特别需要从周围生活寻找学习内容,在动手操作中使脑和手都得到锻炼。

俗话说“心灵手巧”。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在大脑中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有20万个,而负责躯干的神经细胞却只有5万个,可见大脑发育对手部灵巧的重要性,而灵敏的动作反过来又会促进大脑的发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一、让孩子的智慧之花在手指上开放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对他们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应以“学会生活”作为切入口。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意识地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些生活化的动手操作能使孩子充分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上学后,孩子有一定的学习任务,要适应集体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首先要让他在练习常规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然后让他在参与各种主题活动中锻炼动手能力。

许多美国父母看见孩子在墙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乱拼,他们会很高兴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东西被损坏了,然后还会耐心地指导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在美国,孩子七八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坐在特制的桌子前自己抓饭吃,父母并不担心孩子因此弄脏衣服。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作报告时说:“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有动手做各种用具、家具的习惯。18世纪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中国人搞的,因此不会动手绝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现在的学生不重视动手,这显然是错误的。”我国青少年与外国青少年相比,动手能力远远不及他们。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和家庭忽视了孩子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有统计数据表明,学生每天参与家务劳动的时间,美国是121小时,泰国是11小时,韩国是07小时,法国是06小时,英国是05小时,日本是04小时,而中国孩子仅为0.2小时。上海市家庭美德调查与研究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只有312%的家长“每天要求子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天津的一次对低年级小学生生活能力的调查显示:一年级小学生,不会洗脸的有49%,不会穿衣服的占37%,而不会整理书包的占90%以上,这样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得到锻炼,就更谈不上家务劳动了。另一个调查显示,1/3的城市小学生极少参加家务劳动。这是孩子动手能力教育严重不足的真实写照。

德国人的动手能力很强,这与德国人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很大关系。在德国,孩子的“劳动”明明白白地写进了法律: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干家务。德国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每周有两小时以上的义务劳动才能算品行合格。

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方面,存在着极大的误区。如果不及时改变,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对于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来说,极高的动手能力是他们能够在众人中脱颖而出的秘诀之一。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对很多事情都非常感兴趣,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却并没有因此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的“教练”。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成了物理界的一位大师级人物。

出生在一个贫穷家庭的法拉第,也是擅于动手的典型。

有一次,法拉第装订一本书名叫《关于化学的对话》的书。他看入了迷,便用仅有的钱买了药品,按照书里的说明做起实验来,并从此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法拉第去听著名科学家戴维的科普报告,又经戴维推荐,成了英国皇家学会实验室的助理,从此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当时所有的科学家都相信:电流既然可以产生磁场,那么磁也应该能够生电。但是,戴维和法拉第研究了10年,都没有找到用磁生电的办法。虽然如此,法拉第仍然不灰心,他有信心在磁生电上取得突破。1831年8月,法拉第做了一个新的装置。他在一个直径为6英寸的铁环的半边,用铜丝绕成线圈,接上电流计;在铁环的另一半也绕了一组线圈,然后接到电源上。

“合闸!”法拉第亲眼看到电流表的指针摆动了。可是,当他再定眼一看时,那电流表的指针又指向了零,这是为什么呢?法拉第决定断开电源再重新做一下实验,谁知,在断开电源时,指针又摆动了,但是这一次的方向与上次相反。法拉第总想让第二个线圈产生持续的电流,可是实验的结果总是只有合闸和断电的一瞬才能“感生”出电流来。法拉第想使电流感生出来的应该是一个运动着的磁场。于是,他把一块条形磁铁插进空心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摆动了,磁终于产生了电。凭借着这样伟大的发现,法拉第一举成名,成为了著名的物理学家。

二、指导孩子在动手中成长

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出人头地。因此,许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家长认为孩子从小掌握一些艺术类的知识与技能是必要的,但是,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看,除了必要的艺术类的知识和技能外,父母不要忽略一个既简便易行又可以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环节。这就是,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动手做事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孩子智力、培养优良品德的手段。家长要注重让孩子在做事中成长,指导孩子在做事中开智明理,培养其做人成才。做事,就是让孩子动手解决他生活中自己能解决的事情。这包括孩子生活中自身需要的事情和孩子亲自动手可以解决的事情。强调孩子生活的自身需要,这是孩子动手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

任何孩子都有内在的需要,家长首先要区分孩子的需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应尽力满足孩子的积极需要,克制消极需要。其次,当孩子在正确需要驱动下表现出“我要做”的想法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必要时还应创造一定条件让孩子亲自动手做事,满足其自身的需要。

有个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自行车脚蹬子坏了,回到家他自己拿工具准备修理。母亲说:“你会修吗?修不好倒麻烦了,送自行车修理部吧,花不了多少钱。”母亲的话是对孩子能力的怀疑,会打击孩子的动手积极性。很多孩子的积极性就在家长这样的随意问话中被抑制了。将来一旦孩子不会做这件事情,家长又会说:“这点小事都不会做,真笨。”孩子的感觉是“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最后就什么都不想做了。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做。家长关心孩子学习是不错的,但是孩子的生活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回到家里,孩子需要丰富的家庭生活。他应当和成年人一样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让孩子干些轻活,例如,剥圆白菜、剥洋葱皮、摘豌豆荚等。这种细微的手指运动可以刺激大脑。手的神经与大脑中枢神经直接相连,孩子手的活动越灵活,头脑的活动也就越灵活,可以说对手的刺激就是对头脑的刺激,动手是日常生活中的“头脑体操”。

无论孩子动手做什么事情,第一次体验可能不是成功,而是失败。这时有的家长就斥责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而聪明的家长会鼓励孩子:“找找原因,再仔细地总结一下。”当孩子想做却又不知从何处下手时,家长就有必要给予具体的指导。

不仅要让孩子动手做事,还要让孩子在做事中动脑,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作为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孩子动手做事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手脑结合、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如果您真的爱孩子,就创造条件满足孩子做他想做的事,给孩子一个动手做事的机会,而不要用“过度爱心”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被木工誉为行业祖师爷的鲁班,小时候双手就很灵巧,会制作各种各样漂亮的风筝。他还喜欢玩泥巴,用泥巴做各种各样的东西。母亲对于小鲁班的动手能力相当赞赏,并且一直给予鼓励。在母亲的支持和教导下,鲁班后来成为了建筑专家。木工师傅们用的工具如锯、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等,相传都是鲁班发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自己亲自动手反复试验研究出来的。

动手做事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手脑结合、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给孩子一个动手的机会,是教育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三、脱离“温室”,让孩子自己动手创造未来

媒体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大一新生,第一天去学校报到时甚至连最为简单整理床铺都不会,于是,只好在床铺上铺报纸睡觉。更为荒唐的是,她竟然拿着个熟鸡蛋不知道怎样剥壳,因为在家的时候都是父母帮她剥好了才给她吃!

最终这名学生被学校劝退,理由很简单:一个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学生,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大学生。这名学生的前途也就此终结。

如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在“温室中长大的花朵”,这些孩子的典型特征是心理脆弱,缺乏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能力,动手能力更弱。上面的那个大学生的故事,也给广大的家长敲响了警钟。

因此,要想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家长就需要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家庭中,让孩子在经济独立之前先能生活自理。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为其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从洗衣、叠被、扫地等小事做起。

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会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感会进一步推动他喜爱劳动,并形成习惯。

家长要注意的是,不要用奖励金钱的方式来引诱孩子做家务,这会让孩子对做家务更为反感,也不要把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要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参加劳动。

家长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要持之以恒,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应鼓励孩子不要放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培养不出人才的。

家长必须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各种动手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