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巧教妙养
16701200000037

第37章 有效沟通,蹲下来教育孩子(5)

很多时候,大部分父母都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耐心、自制力和认同度来倾听孩子的观点,这其实是父母的接受能力与价值观造成的障碍。其实,你不用先为自己加上任何包袱,成功倾听的秘诀在于:你必须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放松身心。注意自己倾听的态度和倾听的效果,尽量用耐心、关爱和信心去面对与孩子交流这件事,你就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面对孩子的叛逆,很多父母都会摇头叹息说,弄不明白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孩子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他为什么都不肯告诉我?很多家长常常这样想。由此可见,家长要和孩子很好地沟通,打开孩子的心门,探一探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要学会和孩子沟通的技巧,这也是为人父母者必修的课题。

很多父母虽然与孩子朝夕相处,却对孩子的想法并不了解。如果你不能很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就很难有效地引导孩子。而孩子也很难成长为家长所希望的人。

在节假日或者下班的时候,家长可以经常与孩子谈天说笑,这样不但主动地亲近了孩子,还得到了孩子的信任,孩子一旦认为家长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就会毫无顾忌地向父母敞开胸怀。家长在取得孩子的信任以后,要保证信任的质量,不要总是不兑现自己给孩子的承诺。这样孩子才会始终相信你。

让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最重要的就是要信任孩子。要让孩子知道,你是信任他的。平时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朋友式的谈心与游乐,也可以偶尔和孩子打闹、开玩笑,让家庭充满幽默和温暖的气氛。与孩子说话时,要让孩子学会看着你的眼睛。因为目光的接触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家长应当目光亲切,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信任,这样孩子说话时就会自然而然地看着你。

5岁的孙亮因为要上幼儿园,就从奶奶身边回到了父母身边生活。一天,妈妈炒了一盘鸡蛋。妈妈把鸡蛋端到桌子上,接着进厨房继续炒别的菜。等妈妈再端菜出来时,发现孙亮已经把鸡蛋吃光了。

妈妈并未责骂他,只对他说:“你为什么不等爸爸妈妈一起吃,就一个人把鸡蛋都吃光了呢?”

孙亮不吭声,坐在一旁默默地哭起来。

妈妈说:“你这孩子是怎么了,妈妈又没训斥你,你为什么要哭?”

孙亮还是哭着不说话。妈妈耐心地问他原因。后来孙亮说,他在奶奶家里住时,吃得越多,奶奶越高兴。如果他多吃点,奶奶还表扬他。奶奶从没有告诉过他,在别人还没吃的时候,不能自己一个人把东西都吃完。

妈妈于是耐心地告诉孙亮,要想做一个懂礼貌的孩子就要知道怎么样谦让别人。随后,妈妈又给他讲了很多关于谦让的故事和道理,孩子听得很认真。自那以后,妈妈发现孙亮再也没有那样做。

无论父母想要改正孩子什么样的习惯和毛病,做交流的时候都应该抱着朋友式的态度,同时又要满怀着父母的慈爱。要改变孩子的态度,家长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是重视自己的意见的。孩子说出了心里话,尽管有时很荒唐,父母也不能取笑,更不可妄加指责。

要想做合格的父母,就必须做到,无论再忙,也得找时间和孩子聊天交流。因为多听孩子的想法,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在倾听孩子的想法的时候,也可以多跟孩子讲道理,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学做纵向比较,人无完人

大多数父母都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往往是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很多毛病和缺点。这个时候,父母往往会用充满赞叹的口吻对孩子说你看看某某多聪明。随后开始赞扬别人家的孩子,贬低自己的孩子,这是许多父母常犯的一个错误。

家长喜欢用邻居家或者是朋友家表现优秀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父母以为这样就会激起孩子的上进心。比如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你朋友的成绩多好”或者是“你看看某某叔叔家的孩子多优秀”。孩子的耳朵里整天充斥着这样的教训,诚然有很多会受到影响,开始奋发努力,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让家长们产生严重的攀比心理,从而忽略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对孩子的教育也形成了模式化。有很多孩子因为这样的模式化教育而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样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研究显示,在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最重要的。

拿别人的孩子给自己的孩子做榜样或者用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这样的父母有很多。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称,比较的方法,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通常有两种功能:第一是认识自己;第二是确立目标。人会通过自己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寻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然而在比较的过程中,父母却会抱着不切实际的希望和要求,总是拿着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让孩子变得没有自信。没有人会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孩子也是这样。孩子更希望得到家长的肯定,孩子的进步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来自于家长的肯定。如果父母总是强调孩子比别人差,就会使孩子经常自我否定,导致孩子在成长中遇到困难就恐慌、退缩,这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每个孩子都有着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这个孩子的长处可能是别的孩子的短处。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呢?因为大人有一种喜欢攀比的心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更多的方面超过别的孩子。经常进行比较的结果让很多家长感到失望,从而不停地斥责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消极。

晓华与朵朵是同班同学,两个孩子从小一起长大,学习成绩都比较优秀,两位妈妈经常暗地里“攀比女儿”。学校举行期末考试,晓华考了年级第一,朵朵考得却不怎么理想。朵朵妈妈感到心里极不平衡,整天给女儿脸色看,还趁着放假给朵朵报了英语、数学、物理补习班,督促女儿提前学习初三的课程。其间她不断告诫女儿:“朵朵,你必须努力学习,一定要超过晓华!”

从那以后,朵朵苦不堪言,三天两头就要被妈妈劈头盖脸骂一顿。有时候妈妈还不让她吃晚饭,把她关在小卧室里“闭门思过”。然而,朵朵的成绩并没有如妈妈所愿,反倒和晓华越拉越远,个性越来越压抑,甚至有了厌学的念头。

不断的比较,是因为每个家长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痴心,然而一面攀比一面打击孩子的习惯,从根本上说,是在慢慢毁掉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成长的动力来自于自我肯定,以及家长对他们的肯定。而这样的比较会让孩子缺乏自信,可能一生都会由此变得碌碌无为。而且家长不断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也会让孩子渐渐失去安全感。

3岁的石晶每天总是听妈妈说自己不如邻居和同事家的小孩聪明、健康、活泼,心里渐渐产生了一种压力,她觉得妈妈可能会随时抛弃自己。在逛街的时候,她总是紧紧地抓住妈妈的手。有一次,妈妈奇怪地问她:“石晶,你怎么把我的手抓得这么紧啊?”

石晶先是不说话,过了一会儿才和妈妈说:“因为我怕你不要我了。”这样的话虽然使妈妈感到有些奇怪,但是并没有引起妈妈的注意。所以,妈妈并没有改掉她喜欢拿石晶和别的孩子比较的习惯。在这样的比较中,石晶渐渐地长大了。在知道妈妈不会扔掉自己的同时,她也在比较中产生了一种疲沓的心理。这就成了妈妈口中的“越长大,越不如人。”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说过:“不要对孩子说,他比别人差。”父母为孩子寻找一个出类拔萃的榜样,并且让孩子向这个榜样学习,这是正确的教育方法,但是千万不要拿孩子和这个榜样进行比较。这样孩子在向榜样的学习过程中,才会尽心尽意地追赶,努力到极致。在此过程中,家长还应该观察孩子的个性,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要按照孩子实际的个性发展,不要让孩子成为其他人的复制品。

爱孩子就不要拿孩子和别人进行比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该从内心深处杜绝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的想法,父母应该学会全面看问题。比较有两种,一种是横向比,一种是纵向比,不仅要横向地看孩子和别人的差距,更要纵向地看孩子比从前取得了哪些进步。

父母总拿自己孩子的短处来比较别人孩子的长处,其实是忽略了自己孩子的长处,同时也是忽视孩子之间存在的差异。别人家的孩子也有缺点,别人家的孩子也并不一定是天才。自己家的孩子虽然有缺点,但是也有很多优点。家长在比较的时候,应该这样看、这样想。只有不断地肯定孩子的优点,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取长补短。即使孩子脑子笨一些,反应慢一些,也要告诉孩子笨鸟先飞的道理。只要孩子尽力了,即使成绩不优秀,家长也不要责怪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孩子变得更优秀。

时刻注意自己的动作和表情

加拿大、英国和意大利的一些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项测试,测试的对象是一岁到两岁的孩子。让这些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在一个房间里玩耍,同时让两个陌生人在房间的另一边交谈。开始的时候,这两个人是用平和的语言交谈,脸部表情也比较平静。渐渐地,两个人交谈的声音开始高起来,脸上出现了愤怒的表情,并且开始挥舞起双臂。

这个时候,研究人员发现,所有的孩子都停止了手中的游戏,开始关注这两个正在激烈争吵的人。在这两个人用正常的语调开始交谈的时候,孩子们几乎都没有关注他们。但是后来争吵的声音以及发怒的表情让孩子受到了惊吓,很多孩子因为这两个人的争吵开始哭泣。

惊恐和害怕是这些孩子哭泣的主要原因,多伦多大学的肯杰斯博士认为,虽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懂得大人为什么要争吵,也不明白他们争吵些什么,但这并不意味着大人激烈的感情流露对孩子就毫无影响。

更何况是正在发怒的父母,瞪着眼、咬着牙、脸部肌肉扭曲,这种样子无疑是孩子害怕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孩子因为在很小的时候,见惯了家长这样的表情,所以在心里留下了阴影。很多家长动不动就发火,不管是为了孩子的事情还是因为家里别的事情,这些习惯性发怒的家长给孩子的影响会是一辈子的。

一个男孩在描述父亲发怒时的情形时说:“爸爸发脾气的时候,简直就是一头狮子,连头发也都竖起来了,我看他的样子,真的非常害怕,总是想找一个地方躲起来。但是,腿就是不听使唤。”

显然,家长发火的样子,给孩子的心里造成了一些阴影。家长偶尔一次发怒或者是失控,可以原谅,但是如果频繁地在孩子面前表现这些失控的表情和动作的话,无疑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

王鹏的爸爸妈妈都是大嗓门,而且特别喜欢吵架。王鹏很小的时候,就见识到父母在吵架时候的模样。父母吵架的时候,王鹏就安静地待在自己的屋子里,一遍又一遍地玩魔方。

到了王鹏8岁的时候,父母要离婚了。但是在离婚的那段时间里,父母吵架吵得更凶了,常常在三更半夜的时候,吵得王鹏从梦中惊醒。从门缝里,王鹏看见爸爸皱着眉头在抽烟,而妈妈正在指着爸爸大声吼着什么。妈妈的表情看起来就好像要把爸爸吃掉似的,王鹏吓坏了,躲在自己的衣柜里,瑟瑟发抖。

离了婚的妈妈,带着王鹏。妈妈的脾气本来就不好,又因为离婚,所以对王鹏动不动就发火,指着王鹏的鼻子骂:“你怎么和你爸爸一个德行啊。”

每当这个时候,王鹏就会想起妈妈那天晚上的表情,然后就会瑟缩着蹲在地上,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这样次数一多,妈妈不禁有些担心,于是带着王鹏到医院里进行检查。医生的结论是孩子受惊吓过度,所以造成了类似的条件反射,一见到愤怒的表情或者是听见大吼大叫的话,就会出现这样的反应。而且,王鹏的性格变得非常古怪,总是喜欢拿着魔方在黑暗的地方一个人玩。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针对孩子做出的一些动作和表情,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寥寥的爸爸和妈妈在生气的时候都会对孩子大打出手。所以,孩子就形成了这样的一种习惯:在和小伙伴玩耍的时候,这个孩子只要一不乐意或者和小朋友有了什么口角,说不到两句,他马上就会把别人揍一顿。

老师说寥寥有暴力倾向,因为他在班里动不动就打人,并且,还把他的这个表现告诉了他的父母。爸爸妈妈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回到家里依然又把寥寥打了一顿。父母的行为,没有帮儿子改掉坏习惯,反而让他越来越猖狂。长大了以后,他成了一个到处打架,惹人讨厌的小混混。

大人们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在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地观察、认识、学习。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生活在一种过于激烈或愤怒的情绪氛围下,不仅会使孩子感到害怕,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模式——他们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与人交往的方式,以为吼叫、发怒就是最佳、最自然的方式。

父母要知道,你们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孩子都会去模仿,都会去探究。其实,在和孩子的相处中,父母最应该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因为这些如果运用得好,对孩子的教育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的。

孩子在做得好的时候,不仅仅需要一句鼓励的话语,有时他们还需要一个拥抱。父母运用身体语言,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