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世上没有笨孩子
16701100000007

第7章 鼓励比责罚更有作用(2)

有一天,陶行知看见学生王友正用泥块砸同学,于是,他便立即前去制止,并让王友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来一趟。放学之后,王友如约来到校长室等着挨训。当陶行知来到办公室门口时,随意掏出一块糖递给王友,并说:“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奇地接过校长手中的糖果。随即,陶行知又拿出一块糖放到他的手中,并解释道:“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我叫你停止追打时,你就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被校长的两块糖果弄得迷惑不解。此时,陶行知又拿出第三块糖果,并且说道:“我经调查得知,你砸人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所以你是位见义勇为的好同学,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

说到这时,王友感动得哭了,他忏悔地说:“陶校长,您批评我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

此时,陶行知满意地笑了笑,继而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为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待王友接过糖果,陶行知说,“我的糖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

面对学生王友的错误,陶行知既没有批评,更没有严加惩治,而是换另一种方式和角度,用充满欣赏的眼光和心态,善于从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如诚实守信、尊师重道、敢于承认错误、为人正直等,并针对这些优点及时给予了称赞。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唤醒了孩子的良知,还让他主动承认错误,自觉地接受教育,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完善自我、纠正错误的愿望。

这个经典案例告诉我们:赏识加正确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成年人都喜欢被人赏识,更何况是孩子呢!

有一次,教语文的朱老师在做课堂延伸时,问道:“同学们,你们认为幸福是什么?”此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上次老师夸我们班学习认真时,同学们都很高兴,我听了就非常幸福。”

由此可见,赞赏会让学生更有学习的信心,也能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煊泽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大事三六九,小事天天有,为此经常受到父母的打骂,但是,丝毫不见煊泽有悔过之意。煊泽调皮归调皮,但是人很机灵,在一次校运动会上,作为全能运动员的他,为班级赢得了很多块奖牌。看到煊泽从跑道下来时,老师赞赏他说:“煊泽,你的表现实在太出色了!”

“太出色”三个字,让他一发不可收拾。从那以后,他做什么事情都非常积极,从未及格的英语,连着几次都考到60分以上,还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

由此可见,鼓励的话语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当然,赏识孩子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还应通过行动让孩子们感受到,这样才更具有激励作用。

赏识要恰到好处,不能滥用、过度。要了解孩子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孩子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孩子,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和家长的信任度。同样,赏识不能过度,否则会导致孩子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此外,赏识要因人的性格而适当操作。比如:对胆小的孩子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孩子,要适当赏识,同时要多提出新要求,帮助其克服不良习惯。

发现孩子的错误并不难,难的是在错误中找到孩子的优点,并且用赏识的态度和充满爱心的语言来感动他们,从而将错误化解在赏识和鼓励中。但是,很多家长见不得孩子犯错误,通常会采取某种方式责备孩子,如责骂、体罚、威胁等,这些方法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激起孩子的仇恨心理。

反之,如果家长善于从错误中发现孩子隐藏的优点或长处,然后从赏识的角度鼓励他们,这样一来,孩子不仅能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还能继续保持这个优点,从而养成良好的对待错误的习惯。

此外,孩子犯错误一定有其原因,所以家长有必要了解一下事情的全过程,在批评中适当地给予表扬或是鼓励;如果孩子积极主动地承认错误,家长也应该适当地给予表扬,千万不要对错误穷追不舍,或是念念不忘,算老账。

多数家长都把赏识等同于赞扬,以为赏识就是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其实则不然,赏识孩子远远不止说一句“你是最棒的”这么简单。赏识是一种欣赏孩子的心态,而赞扬只是一种赏识的手段,只有将两者完美地结合,才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赏识的力量和效用。

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这样写道:“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音,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出的话产生共鸣,你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很多家长、老师会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将他们划分成三六九等,这是极端片面、错误的方法。

嘉铭读高中时成绩一直平平,属于中下等生,在老师眼里根本就没有高考资格。他的作文曾被语文老师当成反面教材,并且在全年级公开示众。班主任也曾暗示过嘉铭的妈妈,让嘉铭放弃今年参加高考的机会,来年再考。

对于儿子的实力,妈妈一直都没怀疑过。于是,她鼓励嘉铭说:“老师说‘你高考还是有希望的,但是必须努力,否则希望非常渺小’。儿子,妈妈一直没有怀疑过你的实力。”

“知耻而后勇”。从此之后,嘉铭暗地里铆足了劲,拼命地学习,将高考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有了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嘉铭一直坚持不懈地在努力。出乎众人所料,他竟考了全校第一名,被某重点高校录取。

高考成绩出来之后,语文老师一见嘉铭的面就迫不及待地问道:“你学习平常不是不好吗?这次倒是一鸣惊人!”嘉铭笑着回答道:“碰着运气了呗。”老师之所以对嘉铭说出这样的话,就是因为他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依旧拿着从前的成绩作参照物,以此来判断学生的成长趋向。嘉铭的成功绝非偶然,这是他长期勤奋努力的结果,只不过没被老师注意罢了。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在我们的头脑中,经常会有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以第一印象决定一个人的好坏,第一印象觉得这个人不好,如果没有被特殊的事件冲击,那么,这个印象是很难改变的,这种固定不变的看法被称为“成见”。

“成见”无论是对学生本人,还是对家长、教师来讲都是极为不利的。当家长对孩子感到厌烦,觉得孩子无药可救时,经常会做出这样的评价:“你这个孩子,真没出息!”多年之后,再遥想当年的预言往往不准确。

在教师节前几天,孙老师接到了学生张小海的电话,他是一个看起来普通却很有潜能的小男孩。小海个子不高,相貌一般,在老师、同学的印象中他的模样很滑稽,口中常常出现冷幽默,属于那种古灵精怪的孩子。刚入学时,小海的学习成绩很差,常常拖班级的后腿,而且还有很多坏习惯。起初,孙老师并不喜欢他,甚至有些讨厌这个孩子,因为他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还总是走神,属于那种屡教不改的孩子。

有一次,小海犯了错误,孙老师要见他的家长,但是一连3天都没见到小海的父母。于是,孙老师决定做一次家访。在得知小海的家庭情况后,孙老师彻底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小海有一个不幸的家庭。在他3岁时,妈妈因受不了爸爸的暴打而抛下他远走他乡,爸爸常常喝得烂醉如泥,有时还会把他打得青一块紫一块,只有奶奶对他最好,祖孙两人相依为命。

小海的身世感动了孙老师,他决定不抛弃这个苦命的孩子,也对最初的大意深感内疚。有一次,孙老师看见小海满脸都是伤,就问起缘由,小海平静地说:“是昨天晚上爸爸打的。”孙老师很惊讶,惊讶于一个10岁的孩子会这么冷静和不动声色。

小海属于那种好动的学生,上课不能安静地听讲,手里总会拿一点东西摆弄。孙老师认为这样会分散他的注意力,所以就以课后辅导的名义将他留下来。小海本以为老师会批评他,但是出乎他的意料,孙老师和他谈起的却是他的妈妈,问他想不想妈妈。那一刻,这个调皮的小男孩突然变得安静、腼腆起来,认真地点点头说想,并且和孙老师说:“我妈妈给我打过电话,她说她会回来看我的。”

孙老师因势利导,对他说:“你要好好努力学习,做个好孩子,这样妈妈才会更喜欢你。”小海一脸稚气地问:“是真的吗?”老师也学着他的样子,认真地点点头,那一刻,小海笑得特别甜。

在孙老师的引导下,小海渐渐喜欢上学习,而且上课能认真地听讲,也不再做小动作了。因为小海之前的基础很差,所以学起来非常吃力,以前他很害怕老师给他补课,而现在,他却主动问老师课后有没有时间。看着他的变化,孙老师很欣慰。

小海的进步很快,他的作文写得非常好,常常能够别出新意,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向往、期盼,读来让人深思。有一次,他还自编了一首名为《我想》的诗,更让老师、同学们刮目相看,大家都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小海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后来他主动向校园广播电视台投稿,而且多次被选中。

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是的,世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等待家长和老师发现、挖掘,漠视孩子的优点无异于抹杀他们的潜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孩子,他们都是值得雕琢的艺术品。

家长一定不要以固有的眼光看待孩子,有些孩子虽然当时在学习上默默无闻,但是有朝一日则会一鸣惊人,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

铭顺的父母都是外地进城的打工者,刚进城时铭顺的普通话讲得很差,只要他一说话,顿时同学们就哄堂大笑,所以他总是羞于和同学打招呼、做游戏。上课时老师提问问题,他也从来不积极主动回答,有时候老师点到他,他也总是低着头说不会,渐渐地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

因为铭顺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所以在拼音学习上有很大困难,声母、韵母怎么都记不住,更不要说拼读了。每次作业都是最后一个交上去,而且总是擦了又写,本子都有明显的破损。所以,老师就将铭顺的妈妈请到学校,希望铭顺重读一年级。

对此,铭顺的妈妈极其反对,他很了解自己的儿子,认为这样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于是,妈妈就和老师协商,如果铭顺这次考试能进前20名,就让他继续读二年级。

老师认为以铭顺现在的成绩来看,他肯定没希望进前20名,所以就渐渐地放弃了他。但是,从此之后,妈妈却始终如一日地坚持鼓励他,并且每天下班后会抽出两小时陪铭顺学习,教他练习说普通话,并且专门请了辅导老师。

一个学期后,铭顺的成绩突飞猛进,不仅会读拼音了,而且字写得也很好,作业几乎没有错误,成绩也跃进前十名。当初那个动不动就脸红、腼腆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有自信的男孩。

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这就告诉我们,孩子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多元智力的、发展的人,更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而已。作为家长,不应该用定势思维去衡量判断孩子,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可以积极地成长,是有培养价值的,是可以获取成功的,是能够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所以,家长应对孩子充满信心,按照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加以引导、激发、培养,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为孩子搭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无数个事实告诉我们,孩子的可塑性很大,所以家长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包容孩子的缺点,善待他们的不聪明,多看他们的长处,不要吝惜你的鼓励和肯定,要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切忌因孩子的一时落后而放弃教育的信心。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家长就会留心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以便教育孩子防微杜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家长就不会斤斤计较孩子的考试分数,而是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家长眼中就全是可塑性强的孩子,因为他们会因材施教,培养出多元化的人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家长才会正确处理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最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赏识孩子才能造就英才

他被称为“中国最牛的班主任”,2003年,他所在的班级有49个学生参加高考,其中37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10名考入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国外名校。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老师,而且还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他将没有考上高中的女儿送入了北大。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副校长兼网校校长王金战。那么,他是如何造就英才,当好家长的呢?

家长会后需要“备课”

很多孩子都害怕父母去参加家长会,不少父母开完家长会后主要有两种态度:孩子受表扬,家长往往一脸笑容;孩子受批评,家长往往气不打一处来,回家之后会将火气发泄到孩子身上。

在王金战看来,开完家长会后父母有必要认真“备课”,特别是在家长会上挨批评孩子的家长,更要好好地准备怎样鼓励孩子。比如,家长会上老师说了孩子的缺点和毛病,家长最好先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然后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好好谈一下。切忌对孩子大吼大叫,更不要质问孩子:“为什么老师总是批评你?”这对孩子的伤害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