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世上没有笨孩子
16701100000020

第20章 扼杀孩子的IQ测试(2)

3。游戏加玩具

玩和学习并不矛盾,据相关专家介绍,做游戏是促进孩子智力发育的最佳方式之一。例如组词游戏,给孩子一个“白”字,然后再说出一组词:白云、白玉、白色、白天、白雪……;还可以做分类游戏:将三种形状、三种颜色、三种重量的玩具混在一起,让孩子按照重量、形状、颜色分类,以此可以训练孩子的推理、逆向思维等能力;也可以让孩子编故事。通常来讲,3岁的孩子都听过很多故事,不妨让孩子把几个故事编成一个故事,家长可以启发孩子,让孩子将故事编得完整、合理。如果孩子能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创新,那就再好不过了。

4。外出写生

大自然是孩子学习和生活最好的空间范围,所以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大自然,任孩子自由地发挥,把想象的意境抒发出来,画得像不像不是关键,也不重要,主要是让孩子贴近大自然。

5。听曲填词

让孩子听一首曲子或是歌,三遍之后让孩子自己哼唱,家长可以给予提示;还可以让孩子给熟悉的歌曲填上不同的词,以此锻炼孩子对音乐和语言的敏感度。

6。一试身手

“心灵手巧”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家长最好多给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比如教孩子剪纸;用碎布条给洋娃娃做衣服;捡几片树叶做张贴画。

误人子弟的智商测试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可以用指纹检查推断人的智力和学习能力的测试机器;还可以用脑电波监测出孩子的学习能力与人格。但自从这些测试机器面试以来,它不负责的诊断就屡屡被新闻媒体曝光,即使是这样,依旧还有许多家长到处打听为孩子测试智商的机构,想带孩子去做测试。

国内测评智商的机构不在少数,但真正权威的机构却不多,所以它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就会大打折扣。因为测试智商不像测试视力、量身高、测体重那么简单、机械。在这里我们不妨听听专家的建议。

幼儿教育专家殷红博认为,现如今智商测试的内容大致包括语言、图像、数字,这远远不够全面。人的智商因素远远超过这三个方面,所以单纯以此来衡量孩子的智力水平,对孩子本身来讲是有失公允的。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家长有意无意地给孩子施加压力或是灌输负面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成长和健康来讲都是极为不利的。因为2~15岁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镜像自我认知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通过人的反应来认识和自我判断的。另外,殷红博专家还特意强调一点:人的智商是可以变化的,一次测试只能证明此时此刻的智力水平,而不能一锤定音,将本次测试结果视为孩子一生的智力水平。

在发达国家,智商测试的评定是极其严格的:测试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而且还要懂得孩子的心理;有标准的设备,整个测试区域的环境和氛围必须“达标”,对光线、湿度、温度和室内陈设都有明确的界定;测试人员的说话方式、语调、速度以及面部表情都有可能对接受测试的孩子产生影响;另外,孩子当时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都将直接影响测试的结果。

目前在国内,只有极少的个体和机构能够达到如此合格的“指标”,包括硬件和软件。考虑到这两面的因素,殷红博建议广大父母:孩子如果没有明显的超常、弱智或是心理问题,家长最好不要带孩子接受智商测试。

“我的孩子有多聪明?”“智商高不高?”这是很多父母都希望知道的问题,有的家长甚至患上了“过敏症”,只要孩子稍微有些与众不同,他们就会担心孩子的智商是否出现了问题,还有些父母总是暗喜自己的孩子智商过人,所以非要到智商监测机构弄个明白,父母的这种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对孩子是好还是不好?

对此,北京大学心理研究所郭勇博士认为,家长对智商测试的认识存有四大误区。

误区一:智商等于智力

受技术和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的发展水平还不足以将智商测试的所有内容全部都显示出来,所以测试智商的高低不足以证明孩子的智力水平。

误区二:孩子都需要测试智商

通过门诊的大量检查,智力迟滞的儿童和智力超群的儿童只占很小的比例。据最近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智力超常的儿童和智力滞后的儿童,其总人数相加也不足全部儿童的10%,换言之,90%以上的孩子其智商都属正常,没有必要进行测试。

误区三:智商高就是“天才”,智商低就是“庸才”

孩子到底是“天才”还是“庸才”,部分家长总是希望通过智商测试得出答案,这显然是荒谬的。智商测试只是儿童心理咨询中的一项科研或治疗评定的手段,而单独的智商指数并不能证明孩子是“天才”还是“庸才”。

误区四:一测定终身

在心理学界有一个著名的试验,一位心理学家以做智商测试为名,选出若干位学生,事先不告诉他们测试的真实目的和情况,只是随意将他们分为两组,然后任意指定其中一组学生的智力高,另一组学生的智力低。半年之后发现,被认定智力高的那组学生其智力水平果然高起来,而另一组学生的智力不但没有增长,反而降低了许多。这就证明人的智力水平是变化的,一次智商测试只能证明此时的智力状态,而不能作为预测将来智力的依据。

事实上,无论是指纹检查还是脑电波检测,医学界和心理学界都已证实智商与大脑运作没有直接关系。但有些父母还是在商业广告的诱导下步入了这个误区,最终使孩子受到莫大的伤害。

提示一:不要让孩子受父母认定的影响

妈妈自从带梁聪做完智商测试后,就整天在他耳边说:“我也不盼望你能有什么出息了!”“智商不高的孩子,即使努力也是白费的。”起初,梁聪并不认可妈妈的话,认为妈妈看不起自己,但时间一长,梁聪就开始不自信,即使在课堂上也不认真听讲,对老师和家长的话更是充耳不闻,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架势。

许多父母都这样想过,若是能通过指纹、脑电波或是智力测试来获知孩子的潜能,就可以因材施教,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和培养,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预想发展。但是,家长可能没有想到,对未成年的孩子而言,这样的“自验预言”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发展,因为成人怎么认定孩子,孩子就会怎样成长。事实上,最了解孩子的人还是父母,根本无需让孩子接受测试。

提示二:正确看待智力测试

正规的智力测试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研究人员采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对人的智力水平进行科学测量的过程。但是,智商测试并非绝对正确,更不是金口玉言。因为:第一,智商测试存在技术误差,若智力相差10分之内,可能就反映不出孩子的真实智力水平;第二,智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有些孩子的智商其实并不低,只是因环境不良、教育失当或是健康因素导致智力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只要改变这些因素,智商是有可能提高的。此外,即使是智商正常的孩子,也会出现学习困难的状况,比如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等。

因此,家长不可对智商过高的孩子掉以轻心,也不能对智商较低的孩子灰心丧气,家长应该全面地了解孩子,对孩子的综合能力做出正确的评断,从而找出影响智商的不利因素,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

提示三:在日常生活中看出孩子的能力

许多家长在描述孩子计算、美术、阅读能力或是其他特长时,总会习惯性地问道:“附近哪有做智力测试的吗?”“周围人都说我家孩子有多动症,我想带孩子做个智力测试,这样也好放心呀!”

对此,专家称:“没有必要接受智商测试!”因为,父母不需要依赖智力测试了解孩子的智商水平,只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就可以了解孩子的智力水平和能力。

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在聊这样的话题:“别看我们家小美是个女孩子,但是照图示搭积木一点都不输给同龄的男孩子,有时甚至超过男孩,这令我和她爸爸都吓一跳。这么复杂的图纸,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并非易事,但是,她却弄得非常清楚,没想到女孩也这么厉害。”

实际上,孩子不需要依靠智力测试鉴定他们的智商水平,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细心的父母只要通过观察就能够知道孩子的能力,这是最科学有效的方式之一。至此,家长应该明白,绝大多数孩子是不需要“测验”鉴定的。

孩子的分数不是家长的“荣辱牌”

今天,是某小学发布期末考试成绩的日子。读六年级的曲阳刚刚踏进家门,妈妈就迎上前,迫不及待地问道:“儿子,这次考得怎么样?”

曲阳一边脱鞋,一边说:“成绩还行吧,就是……”说到这儿,方才还绽放在妈妈脸上的笑容顿时化为乌有,只见妈妈坐回沙发,打断曲阳的话:“我要的是你的成绩,不是‘就是’,我曾经说过,你的成绩不能低于90分,说说你考试的成绩吧!”

面对妈妈的质问,曲阳立刻显得局促不安起来,随即躲闪妈妈凌厉的目光,低着头回答道:“除了英语之外,我每门都达到了您的要求。”说话间偷偷地瞟了妈妈一眼,看着妈妈的脸色丝毫没有好转,曲阳继续解释道,“因为这次英语考试太难了,所以我只考了88分……这已经进了班级前十名呢,我们班还有好几个同学的英语没及格呢……”

妈妈顿时就火了,高声斥责道:“你就是不上进,整天就知道和成绩差的同学比,怎么不和学习好的同学比呢?一点进取心都没有,将来一定不会有出息的。说,你们班有没有考过95分以上的?”

曲阳点了点头。此时,妈妈更加生气,继续说道:“都在一个班级内听课,人家能考过90分,你为什么就不能呢?依我看,你就是不努力,没有上进心。我说过你多少回,将来想有出息,现在就必须好好学习,我再告诉你一遍,每门功课都不能低于90分,你给我记好了。”

曲阳小声嘟囔着说:“又不是我自己说英语题难,同学们都是这个看法,就连老师都说这次的考题难。就您说我不上进、不努力,老师刚才还夸奖我进步了呢……”

刚要转身去厨房的妈妈听见曲阳的话后,顿时火冒三丈:“你还敢狡辩!真是气死我了!”随即就给曲阳一个耳光,并且警告他,“我最后告诉你一遍,不管题目难不难,你每门的成绩必须考到90分以上。对了,这个暑假哪都不许去,在家里好好复习英语。”

古今中外,所有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有所作为。但是,许多家长对成绩的理解都相对片面和狭隘,认为孩子只有学习成绩好,将来才会有出息;还有些家长会把对孩子的亲疏、宠爱与考试分数直接挂钩,为此,一些家长常常逼着孩子为分数而学习,结果不仅事与愿违,而且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人民日报》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不满15周岁的初中女孩,因为期末考试成绩不好,为了躲避爸爸的惩罚——可怕的毒打,就离家出走一年。直到女孩出走以后,父母才彻底醒悟过来,但追悔莫及……

很多家长都把教育孩子的重点放在他们的学业上,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分数就成为一些父母评定子女的重要标准之一,甚至是唯一的标准。

分数原本是检验孩子学习情况的一个因素,是向家长、老师和孩子获取反馈信息的一个渠道或是手段。除此之外,考试分数的高与低,不仅与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有关,而且还与试题难度、考场心理以及评分标准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分数往往决定了孩子的升学、就业等现实情况,由此,分数由最初的手段变成了最终的目的,继而成为家长、老师、孩子们争先追逐的唯一目标。

在中学生中曾流传着这样一段话: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测,测,测,老师的对策;

抄,抄,抄,我们的绝招。

为了取得高分,为了向父母交代,有些孩子会采用抄袭、作弊等方式获取高分;也有些孩子因为承受不住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压力而焦虑、烦躁,甚至自杀……

其实,孩子最需要的是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而不是不择手段的采取高分。

有一个题为《你最想向爸爸妈妈说的心里话是什么》的问卷测试,有的孩子回答道:“爸爸妈妈!请不要看到我的考试分数,就打骂我,说我是最笨的孩子!”还有的孩子说:“我已经尽全力了,还要挨你们的打骂,我真的很委屈,有时候真想离家出走。”

家长要明白分数不是判定孩子各方面发展情况的唯一标准。分数只是描述或是记录孩子掌握知识的一个量化方面。所以,家长需要了解的是在个性特征、身心发展、意志品质等方面是不能量化的,也是无法描述的。

孩子的健康发展对其一生来讲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忽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最终只能造就出高分低能的孩子。此外,如果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分数,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压力,以及不正确的学习动机,孩子也会因此将学习视为一项沉重的负担,而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当然也不会引发内在的学习动机。结果只能是家长“望子不成龙,望女不成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