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有好心态
16701000000033

第33章 不自我,不狭隘——试着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2)

(1)鼓励孩子要事前多思考。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人必须学会的事情就是独立思考。父母要知道,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孩子有利无害,这样他才能正确地决定自己的人生和前途。但父母不要因此对正确的回答奖励,而对孩子错误的回答做出惩罚。合格的父母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会急急忙忙地指出并纠正他们,他们知道这样不会让孩子获得充分的成就感和自信,更不会提升他们的自我检查和自我纠错的能力。

(2)定期和孩子交流。有的父母一高兴就整天和孩子待在一起;没有时间了或者心情不好了,父母就会很长时间都不理孩子,但事实上,这种方式是不利于和孩子建立巩固的联系的。父母应该建立一种与孩子交流的规则,如到星期六、星期日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把他一周的功课温习一遍,然后互相倾心交谈。

(3)善于倾听。许多聪明的父母都善于倾听(即使自己不感兴趣的话也要耐着性子听),让孩子十分乐意与其交谈,使交流变得容易。父母如果确实在交谈时有许多工作要做,千万不要装着在听,最好说出来,如“我希望有时间听完你说的话,但是如果现在不走的话,我就会失约了,等我回来,我再和你长谈。”以这种方式表示理解孩子的感情,就会使孩子有机会倾诉自己的内心想法。另外,倾听的过程中还要发现孩子谈话中的闪光点。发现孩子第一次正确运用成语,要给予赞赏;第一次引用了一首古诗,要表示鼓励等。这样,孩子不但愿意经常和父母交流,而且还会自动提高交流的质量。

(4)多用“我”字句型。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变换一种表达方式,最好用“我”字句型。譬如,“我对你上课不遵守纪律感到失望”,和“你上课讲话真让我失望”大有不同。后一句话,包含着父母的批评与责备,孩子会因为父母的失望而产生负罪感;而前一句话听起来父母是在同情孩子,而不是批评责备。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让孩子勇敢做自己

蔡志忠是中国台湾著名的漫画家,他的漫画曾经风靡了全世界。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他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做他自己,因为父母毕竟不是孩子,也不能代替孩子生活,所以父母不能替孩子做出选择。

一次,蔡志忠的妻子到法国去出差,于是蔡志忠便开始接送孩子上钢琴课。有一次,蔡志忠把车停在了钢琴学校门前,女儿闷闷不乐地坐在车上,根本不想下去。蔡志忠问女儿:“你为什么不高兴呢?”女儿说自己最想学笛子而不是钢琴,可妈妈却觉得她应该学钢琴,因为在妈妈眼里,钢琴比笛子更优雅。蔡志忠听到女儿这样说,就马上把车掉回头,一路开回家。女儿对爸爸的做法很担心,她怀疑地问爸爸:“妈妈刚为我交了4000元的学费,如果我不学钢琴了,这钱是不给退的,怎么办呢?”蔡志忠想了想说:“那只好算了。”女儿不放心地问:“妈妈回来说我怎么办?”蔡志忠看着女儿认真地说:“什么也没有你的快乐重要。”

4000元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但蔡志忠却始终坚持,钱损失了还可以赚回来,但孩子的快乐却是无论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而且孩子的童年也不可能倒回来重过。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学习一些他不喜欢的东西,就很可能会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丧失独立的人格,只能服从大人的意愿,而这也正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为了让女儿更透彻地明白坚持做自己的重要性,蔡志忠还专门在女儿过生日的时候给她讲了一个小故事。他说:从前,有一棵小小的番茄树苗,它每天安静而快乐地生长着。但是后来人们都告诉它,如果它足够努力,就可以长出像西瓜那样大、像香瓜那样香、像苹果那样营养丰富的果实来。于是,小番茄树拼命地获取营养,很努力地做运动。结果,它结出的果实仍然只是不起眼的番茄。而且,最让人们想不到的是,现在小番茄树觉得自己不再是番茄树了,它到处向人们夸耀自己已经变成了一棵苹果树。

最后,蔡志忠告诉女儿,做人,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内在交给别人去塑造,更不要为了物质上的满足就放弃了精神上的快乐。

可以说,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是每位家长都应该坚守的教育理念。从这个角度来看蔡志忠的女儿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位聪明的父亲。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却不能这样睿智,他们看到别人的孩子学钢琴,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也得学钢琴,看到别人的孩子参加了奥数班,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也要参加奥数班。他们甚至把孩子当成实现他们未完成或者不可能完成的梦想的工具,要求孩子为自己挣一些面子。其实,这也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因为孩子的生命不是为父母而存在的,而是为他本身而存在的,父母不过是陪孩子走一段人生之路而已。父母要用平等的观点看待孩子,教会孩子弄明白“我是谁”,让孩子“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

绝大多数父母常常教育孩子要上进、上进、再上进,却很少教孩子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实力,并教孩子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目标。其实,对孩子来说,学会正确地评估自己,能够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开心快乐地做对自己、对他人都有益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做到以下3点:

(1)父母要认识到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存在区别。人与人之间是有区别的,孩子与孩子之间也是有区别的。一些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总觉得别的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自己的孩子也应该做到;别人拥有的东西,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拥有。但这样比下去,孩子就很难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很难成为他自己。

(2)给孩子做出不同选择的权利。选择也是孩子必须拥有的权利之一,当父母遇到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时,父母要记住和孩子商量,给孩子做出选择的机会。

(3)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父母要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当做孩子的选择,以免使孩子丧失个性。

蹲下来,正视孩子的朋友

作家塞万提斯在他的名著中说:“以好人为友者自己也能成为好人。”赫德也说:“与恶人交,如日之影,按时递减;与好人交,如黄昏之影,不断增大,以至生命之日陨落。”不好的朋友会使人犯错,而好的朋友则能够帮助人进步,犹如前进中的一盏明灯,带领人们更快地奔向前进的目标。

18岁的少年海格立斯,正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这时,他碰见了两位女神,一个叫“恶德”,一个叫“美德”。恶德女神千方百计地诱惑他去追求能使人享乐一世,却有害他人的生活;美德女神则劝导他走为人除害造福的道路。最后,海格立斯听从了美德女神的呼唤,拒绝了恶德女神邪恶的诱惑,选择了始终为同胞做好事的人生之路。后来,海格立斯成长为希腊人们一直传颂着的英雄。

从这个神话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好朋友,孩子也不例外,孩子与同伴和谐相处,就平安健康,孩子没有朋友则容易发生问题。但事实上,很多父母对孩子的交友却有不同程度上的限制,常常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朋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1996年调查发现:虽然726%的父母表示:“我希望孩子和他喜欢的人交朋友。”甚至798%的父母表示:“我愿意孩子邀请他的朋友们到家里来。”但是,758%的父母表示:“我对孩子选择朋友有严格要求。”816%的父母表示:“我要求孩子选择学习好的同学做朋友。”649%的父母表示:“我不愿意孩子有较亲密的异性朋友。”453%的父母表示:“为了学习,我要求孩子减少与朋友的交往。”493%的父母表示:“怕孩子学坏,所以我严格限制孩子交朋友。”可见,很多父母往往以学习为主要参照为孩子选择朋友,对孩子的交友有一定的限制。也许父母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但很多孩子并不领情。

小苹觉得自己的父母很怪,认为他们对自己的朋友总是特别提防。如果小苹想和女同学交朋友,就需要经过父母严格的“资格审查”。学习不好的女孩不能交,太爱讲话的女孩不能交,打扮太漂亮的女孩不能交,眼神太灵活的女孩不能交。如果小苹想和男孩交朋友,父母就完全压制。在父母这种高压政策下,小苹简直就没有朋友。

一次放学后,小苹因为和班上的两位男同学同路就和他们一起回家,谁知吃晚饭的时候妈妈就开始盘问她:“和你同路的那两个戴眼镜的男孩是谁?怎么你在左边,他们两个在你右边走的?”小苹觉得非常受不了妈妈这种态度,但小苹没有别的办法,因为在父母眼里,小苹已经长大了,心里有了自己的秘密。

还有一次,小苹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班上的两个男同学,平时大家都挺熟的。那天,男同学说想到小苹家去聊聊,顺便认一下门好以后找她玩。虽然小苹知道父母将会怎样为难自己和自己的朋友,可小苹还是带他们到自己的家去,她侥幸地希望父母不要给她难堪。路上小苹跟男同学说,要他们对自己的父母说他们是小苹的同学,是来找她借书的。

到了小苹家,父母没有当场把这两个男同学赶走。但是,妈妈不时地到小苹的房间里来看看,表面上是送水果,其实不过是来监视小苹的。那两个同学察觉到了,他们觉得很别扭,没坐一会儿就走了。

小苹便把他们送出门,等她刚回到家,爸爸就铁青着脸问她:“他们是干什么的?”小苹说是自己的同学。他又问:“那你怎么把他们招引来了?”小苹当时就气愤不已,什么叫“招引”啊?爸爸怎么可以这样说女儿呢?

这天晚上,小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睡着的。

可以说这个孩子遭遇的情况在很多家庭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他们的父母常常有意无意地剥夺孩子的一些与伙伴交往的机会。其实,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会更快地学会与人交流的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在彼此之间的互补中学习到对方的优点。因此,在对孩子的交往问题上,父母与其限制,让孩子在孤独中成长,不如放开手,艺术地对待孩子的交友问题。以下一些建议可供参考:

1。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情况选择朋友

父母要对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孩子的朋友有什么优点或不足,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的朋友不好,不能让孩子快乐地交往和健康地成长,父母就应该和孩子一起仔细分析他的朋友到底“坏”在哪里。王宝祥老师曾经在《少年孩子研究》中说过:“一般情况下,父母眼里的‘坏’,大多可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学习成绩不佳,没有什么品质问题;二是学习成绩差,又有不遵守纪律、贪玩、旷课等行为;三是学习、纪律不好,还有抽烟、打架、引逗异性等劣迹;四是劣迹行为严重,甚至有轻度违法行为,如小偷小摸、少量骗钱、劫钱等行为。”对于前两种情况,不能说是“坏”,而是有缺点,有一定的错误;第三种错误多一些,严重一些;第四种问题比较严重,但与社会上成年人中的坏人还有区别。这时,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同时给孩子指出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让孩子做出选择。

2。见见孩子朋友的父母

父母可以和孩子朋友的父母接触一下,借此了解孩子朋友的家庭。在此基础上,父母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朋友。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也可以建议两个家庭共同开展一些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把孩子的朋友请到家里来

父母可以把孩子的朋友请到家里来,让孩子们在父母的指导下玩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饭。这样,父母不但可以了解孩子的朋友,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指导孩子们的行为。

4。给孩子制定一些行为原则

孩子们判断是非的能力毕竟有限,如果父母完全放手也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此,父母不妨给孩子规定一些行为准则,告诉孩子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