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当好孩子的引路人
16700800000004

第4章 做孩子情感的守护者(3)

孩子把录音机拆了,把电视弄坏了,把卧室的墙弄得一塌糊涂等,这个时候,家长不要生气。孩子是顽皮了一些,然而事情都有两面性,家长需要冷静下来,才能真正看到孩子顽皮背后的可取之处。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做这些具有破坏性的事情时,往往会对孩子大声呵斥道:“你能不能老实一些,听话一点。”这种呵斥其实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对孩子能力的一种扼杀。

孩子不是机器人,他不需要家长全程操控,更不需要按照父母的行为和思维去做事。孩子应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家长需要做的是,努力在孩子的一举一动中发现他的兴趣,并进行开发。

现在有很多所谓文明家庭的文明孩子,家长要求孩子懂事、有礼貌。家里来客人,看到男性就要叫“叔叔”,看到女性就要叫“阿姨”。文明的孩子往往很听话,果然按照爸爸妈妈交代自己的去做。但令人尴尬的是,有时候,孩子往往不会分辨叔叔和爷爷之间的区别,看到男性,无论老幼,一律叫叔叔。看到女性,也不分年龄大小,一律叫阿姨。这个时候,家长能说听话的才是好孩子吗?

家长要求孩子听话,而不是让孩子思想僵化。听话是分情况来说的,更多的时候,家长应该做的是注意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的想法。

根据很多教育学者的研究证明,淘气的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孩子更具有创造力。因为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到的刺激较多,而这些刺激往往可以激活孩子的智力,因此,不太听话的孩子的创造力往往超出听话的孩子。

调皮好动往往是孩子创造力萌发的表现,只要不太出格,家长都不应该干涉,不要对孩子限制太多,也不要让孩子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

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在美术课上用蓝色的笔画苹果。老师发现以后,并没有批评他,而是摸着他的头表扬了他一番。很多老师不赞成这个老师的做法,指责道:“你怎么不去纠正这个孩子呢?他的表现显然是错误的。”这个老师说:“怎么会呢?他可以画出蓝色的苹果,说不定长大以后,他也会培育出蓝色的苹果。”这个老师很显然尊重了孩子的想象力,而这样的做法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最好的。

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表明,创造力强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1)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2)所作所为往往超出常规。

(3)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一些,也要分情况,比如,孩子需要在行为上听话,不能整天打架、骂人,但是思维上可以不听话,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对事情可以有自己的见解。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为了怕孩子犯错误,可以适当地对他进行引导。但是,也应该给孩子适度的不听话的自由,比如,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或引导孩子朝他感兴趣的事情发展。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在他的《领袖们》一书中说道:“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式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父母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创造需要时间和空间,更需要不束缚的环境。父母要做的就是掌握好度,懂得在什么时候引导孩子,让孩子变得听话一些;什么时候给孩子适当宽松的条件,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出创造力,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活动、去思考、去创造。

爱不应有前提和排序

3岁的周妙每次去奶奶家的时候,奶奶都会拿很多好吃的、好玩的给她,待周妙说出:“奶奶真好,我最喜欢奶奶了。”这句话以后,奶奶就会一本正经地问周妙:“周妙,你最喜欢奶奶了是吗?奶奶是不是最疼你啊,是不是比妈妈还疼你。如果奶奶和你妈妈吵架的话,周妙会帮谁呢?”

3岁的周妙总是冲口而出:“我会帮奶奶。”

奶奶赶紧接着问:“为什么呢?”

周妙回答:“因为奶奶最疼我,对我好。”

这个时候,奶奶往往会像得到了什么肯定似的,高兴地摸着周妙的头,直夸周妙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其实,3岁的孩子根本没有是非观,也根本不知道吵架是什么意思。但是,大人们有时候往往会用成人的思维来要求孩子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在中国的家庭中,有一个存在很久的矛盾问题就是婆媳关系。婆媳之间好像总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和睦的时候少,充满火药味的时候多。而婆婆和儿媳妇一吵架,孩子夹在中间就会左右为难。

晓棠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爸爸是奶奶的独生子,爷爷去世比较早,尽管晓棠有几个姑姑,但是奶奶坚持要和儿子、儿媳妇一起生活。奶奶是个慢性子,而晓棠的妈妈是个急性子。她们生活在一起,摩擦不断。

虽然晓棠的学校离家很近,但是她坚持住校。她和好朋友说:“我一点也不想回家,我奶奶和我妈动不动就吵架,我爸整天出差不在家,我就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小时候,晓棠是跟着奶奶长大的,那时候妈妈工作忙,顾不上照顾她,所以在心里,晓棠对奶奶心存感激,觉得奶奶那么大年纪了,妈妈应该让着奶奶。但是,有时候看见妈妈委屈地掉眼泪,她又觉得妈妈可怜。因为有时候奶奶的确很霸道,甚至有些不讲理。

每当吵完架,妈妈总是对晓棠说:“女儿,你和妈妈一起离开这个家吧,妈妈谁都可以不要,但是不能没有你。”

奶奶听到这话,就站在客厅里嚷嚷:“谁想带走我孙女,先得问问我这个老太婆同意不同意。棠棠,你过来,奶奶问你,是奶奶疼你,还是妈妈疼你?从小到大,她为你付出多少,奶奶为你付出多少。现在你长大了,倒让你跟她走,她怎么那么不讲理。”

每当这个时候,晓棠就会很痛苦,她不知道该怎么劝说奶奶,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妈妈,所以到了最后,她只能选择搬到学校里住,长时间不回家。即使过年过节,也喜欢约同学出来玩,不待在家里。

晓棠对同学说:“我真是害怕,一到家,我就如坐针毡,连大气也不敢出。后来,我干脆想了一个办法,她们俩我谁也不理。管她们怎么吵架,我就静静地在一边看着。说实话,我现在既厌恶我奶奶,也讨厌我妈妈,没有她们我的世界就清静了。”

如果妈妈和奶奶听到晓棠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不知道作何感想。她们拼命想着让孩子更喜欢自己、更维护自己,到最后却都遭到孩子的厌恶。

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曾经说过,家庭系统排序隐藏着不易被人觉察到的动力,而这些动力都在操控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果家人关系和睦,相处很好,那么家庭气氛就会生机勃勃,孩子也会健康地成长。但如果人们忽略了它或一直受到这种序位的困扰,家庭不会和谐,孩子也不可能健康成长。

在家庭中,长幼之间应该有序,但爱是无序的。尤其是大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让孩子说自己更爱谁或更在乎谁。家庭在出现不和睦因素的时候,也不要让孩子看见,更不要让孩子参与进来。

一对夫妻因为感情破裂离婚,但是他们始终没有在孩子面前吵过一次架,也没有问过孩子更喜欢谁,更爱谁,更愿意和谁在一起。一切都让孩子自己来选择,自己来判断。孩子因为父母离婚受到的伤害,父母都用圆满的爱做了补偿。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始终保持着身心的健康,既懂得爱别人,也懂得爱自己。

而有些夫妻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每每在孩子面前争论的时候,总是会和孩子说一些诸如“你爸爸为你做了多少,妈妈才是最爱你的人。”“你妈妈多小气,每次都是爸爸给你买礼物,爸爸才是最疼爱你的人。”之类的话。

其实,父母不明白,在孩子心中,父母是一样重要的,父母的爱也同样重要,缺了任何一个,孩子的身心都不会健康。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在孩子的面前争论到底是谁更爱孩子。

爱孩子不应该有排序,更不应该有前提。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聪明伶俐才更爱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笨一些、丑一些,就不愿意爱孩子。

有一位母亲曾经向幼儿心理咨询师诉说自己的心情,她说:“我的孩子长一对招风耳,小眼睛,个子也瘦小,皮肤又干又黄。我一看见他,就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失败的。”

孩子虽然年纪小,也感觉到了母亲不喜欢自己。为了引起母亲的关注,孩子时不时地会伤害自己。比如,割破手指,故意跌倒等。母亲在一起偶然的事件中发现,原来孩子所受到的伤害都是他有意为之。母亲非常担心,于是,向幼儿心理咨询师询问孩子做出如此举动的原因。同时也向心理咨询师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其实,像这位母亲一样的家长,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因为孩子长得丑或学习成绩不好,就不关心或漠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并且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很大的阴影。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孩子,家长最重要的态度就是爱。当然,是一种适度的爱。爱孩子,孩子的心里才能有温暖的感觉,孩子才会懂得爱并懂得如何爱别人。

不让孩子承担自己的心伤

相对孩子来说,大人的社会角色要复杂得多。尤其是现在年轻一代的父母,所承受的压力超出很多人的想象。然而,父母无论承受多少压力,在回到家后,面对孩子都应该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不要把心中的不愉快或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受到的伤害带给孩子。

有些父母不懂得其中的利害关系,一有不顺心的事情,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做自己的出气筒,让孩子承受自己的心伤。

13岁的孙倩在语文课上写作文《我的家庭》。她写道:“我觉得我不是爸爸妈妈亲生的孩子,因为妈妈一生气就常常骂我。爸爸总是对我说:‘当年为什么要生下你,真是个累赘。’”13岁的孩子,开始怀疑自己生命的来源和真实性,不能不说孩子小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孙倩的爸爸是公司的销售人员,平常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妈妈也不喜欢做家务,整天就想着打扮和玩。每次父母吵完架,爸爸总是会大声呵斥孙倩。在以后的两三天里,总是不断地挑孙倩身上的毛病。这个时候,孙倩不犯错误还好,如果犯错误,爸爸总是会说:“真后悔当年生下你,一点也不争气。”

每当父亲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孙倩的心里总是很难过。所以她在作文里写道:“我真不喜欢做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总是想着逃离这个家。我感觉不到温暖,总是觉得父母讨厌我。一吵架,他们就更加讨厌我。”

孩子就是这样被伤害的,本来健康的心灵,因为这种伤害变得扭曲。本来活泼的孩子,因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变得阴郁早熟。

其实,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好家长。但是,要做好父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父母总是要面对很多的不如意、不顺心,工作的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使父母的许多烦恼无处发泄、难以倾诉。这时,和他们关系最亲密的孩子往往会成了受害者。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好动又容易犯错误,且反抗的力度不够,所以自然就成了父母不顺心时的出气筒。诚然,父母是出了气,却对孩子造成难以估量的生理及心理创伤。

现实社会中,谁会没有脾气呢?对父母来说,有了脾气,应该找正常的渠道发泄,而不是把年幼不懂事的孩子当做出气筒。

张阳的爸爸在单位里受到了领导的训斥,一脸怒意地回到家里。此时,张阳写完作业,正在玩变形金刚。看爸爸回来了,张阳高兴地跑过去,说:“爸爸,和我一起玩变形金刚。”

爸爸推了一下张阳说:“我没有时间和你玩。”

爸爸略显严厉的口气让张阳有些吃惊。吃饭的时候,妈妈把芹菜夹到张阳的碗里,张阳扭着身子说:“我不吃芹菜,妈妈我不吃。”

这时,爸爸把筷子啪的一声摔在桌子上说:“你为什么不吃,谁允许你不吃了,你乖乖地把它给我吃了。”说完,用带着怒意的眼神看着张阳。张阳忍不住哭了起来。

爸爸把张阳从椅子上拉起来说:“要哭你到一边去哭,不要在这里影响我们吃饭。”

张阳被爸爸罚站,哭了好一阵子才停下来。从那天开始,张阳在爸爸下班的时候,再也没有热情地叫过爸爸。他总是忧心忡忡地看着爸爸的脸色,如果爸爸的脸色好,他心里松一口气,如果爸爸的脸色差,他整天都不敢吭声。

渐渐地,张阳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古怪,没事的时候总是喜欢对着自己的书包、课本或文具盒发呆,变得不喜欢和别人交流,沉默寡言。

成人每天都得面对很多压力,每天都有不顺心的事情,每天都可能受到情绪污染。所谓情绪污染,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每个在这个环境中的人都会不自觉地觉察或体验其他成员尤其是主要成员的情绪状况,从而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很多时候,家长会把受到污染的情绪传递给孩子。许多家长以为,这是小事情,其实不然,家长如果不断地将受过污染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就会引起孩子很多异常的反应。

赵安的父母最近正在协议离婚,这件事情赵安也知道。他心里虽然十分难过,但是也表示理解。因为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会吵架,现在他们离婚了,以后就不用再听他们吵架了,这样反而好。想到这里,赵安不禁暗暗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