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娇不惯教女孩100招
16700700000013

第13章 尊重越多,女孩越独立(肖)(1)

尊重、信任和理解女儿,永远是父母实现与女儿良好沟通的桥梁和保证。而尊重女儿,首先就要把她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独立的个体,女儿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严,她希望父母能够给予自己尊重和平等。所以,父母要改变高高在上的姿态,真心实意地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同女儿进行沟通和交流。

当你充分尊重了女儿,渐渐地你就会发现,她越来越独立自主了。她更勇于尝试,也更执着于自己的梦想了。而且,她逐渐把你当成她最信赖的朋友了。

把女儿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

培养女儿的独立性,首先要把她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把她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让她感觉到被尊重。

因为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父母已经习惯了把女儿当成自己私有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虽然他们万千宠爱着女儿,不过女儿终究只是他们的附属品,必须听命于他们。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有一位名叫柯迪尔的美国学者,曾经调查研究过日本和美国的父母与女儿之间的关系。他的调查结果显示,日美最大的差异是,日本的母亲很少和子女交谈,而美国的母亲则经常和子女交谈。

原来,日本的父母把女儿视为自己一部分的倾向较为强烈。他们认为女儿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甚至是自己的分身,所以不必用太多的语言来表达意思。女儿只要明白他们的心意,听他们的话就可以了。

与此相反,美国的父母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女儿。即便女儿刚刚学会说话,他们也会以与成年人交谈的口吻极其认真地跟女儿说话,并不管女儿是否能听懂。

日本人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而美国人则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到底哪种方法有助于女儿的成长呢?

把女儿视为自己一部分的观念如果长期深植于人心,就会很容易造成女儿离不开父母的结果。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女儿,会习惯性地依赖家庭,听父母的话,即使走上社会之后也时时需要父母的帮助和保护。

如果把女儿当成独立个体对待,她的独立性就会在成长中逐步加强。走上社会之后,女儿就能很快自然而然地适应环境,坚强地面对事业和生活,成为一个勇敢的有担当的人。

而其实,无论我们愿不愿意,女儿终究是一个独立的人,拥有自己的人生。就像著名作家张晓风所写的那样:“我几乎可以听到他们剪断脐带的声音,我们的生命就此分割了,分割了,以一把利剪。从今而后,虽然表面上我们将住在一个屋子里,我将乳养你,抱你,亲吻你,用歌声送你去每晚的梦中,但无论如何,你将是你自己的了。你的眼泪,你的欢笑,都将与我无份,你将扇动你的羽翼,飞向你自己的晴空。”

我们都很清楚,我们不可能让女儿永远安全地待在温室里,也不可能为女儿遮风挡雨一辈子。所以,我们只有尽早地培养女儿的独立能力,让她能够自主思考、自主选择、独立承担。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有意识地把女儿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爱护她的独立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女儿的独立意识,学会为自己的行为和人生负责。

为此,我们一定要真正了解女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女儿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她希望父母能够给予自己尊重和平等。

我们只有和女儿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她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我们要真心实意地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同女儿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参考一些教育专家的意见:

和女儿说话的时候要注意语气,避免使用过激的语言。

你的意见是好的,但是你说话的时候是不是太着急,不小心就用了一些过激的语言?

要知道,好意还得用好语言来表达才行。谁都有沉不住气的时候,但是,面对心爱的女儿时,还是请你克制一下激动的心情。先冷静下来,等想好了怎么说之后再慢慢说,这样才会避免过激语言伤害到女儿稚嫩的心灵。

跟女儿说话避免重复唠叨,不要自认为她不懂事。

某些父母经常会对着女儿开始教条似的长篇独白:“当我和你一样年纪的时候……”或者“我已经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为什么就是记不住呢?你一定要去……”

女孩子们其实很不喜欢这些重复的教条式的唠叨,她们不喜欢老被父母认为不懂事。所以,请避免费尽心力的重复唠叨,因为这可能恰恰堵住了女儿的嘴巴和耳朵。

对女儿说话一定要发自真心,不要敷衍了事。

把女儿当成与你平等的人看待,所以与她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坦诚。不能欺骗她,说一些冠冕堂皇的大话。因为虚假的话语只会让女儿觉得你没有尊重她,对她敷衍了事。

只有发自真心的话语,才能让女儿感觉到你的亲切,感受到被尊重。

尊重女儿的意见,让她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在讨论比较普通的家庭事务时,不妨也让女儿来参与一下。你要让她自由地发表意见,认真倾听她的话语。

不管最后是否采纳了女儿的意见,这种“参与”已经让她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了。她会认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员,自己也可以为这个家做点事情。如此,她的独立感和责任感就会逐步加强。

避免用家长的权威命令女儿,让女儿感受到平等和被尊重。

有些父母喜欢用家长的权威来压制命令女儿,比如“我是你爸,怎么就连句话都不能和你说呢?”“你敢不听你妈的话!”“按我的话乖乖地去做就可以了!”

这些命令式的话语,不仅让女儿感觉到不平等,而且容易激起她的叛逆心。女儿做得不对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对她的心理进行一番“研究”,想想自己在女儿这样的年龄遇到同样的事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只有这样设身处地地思考,才可以发自内心地理解女儿,从而从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改善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女儿做自己的主人

如果女儿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她的心头上就会笼罩着的一片乌云,她会在父母的暗示里觉得自己是无能的,进而陷入冷漠和恐惧之中,形成“自卑”的心理障碍。

总是由父母作决定的女孩,长大后常常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而且缺乏责任感,甚至不知道如何对自己负责。因此,父母应该尊重女儿的意愿,让女儿做她自己的主人,给她机会学会如何作决定。

在美国,有一个三口之家到某个餐厅用餐。服务生先问母亲点什么,接着问父亲点什么,之后问坐在一边的小女儿:“亲爱的,你要点什么呢?”女孩说:“我想要热狗。”

“不可以,今天你要吃牛肉三明治。”妈妈非常坚决地说。“再给她一点生菜。”女孩的父亲补充说。

服务生并没有理会父母的提示,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女孩,继续问道:“亲爱的,热狗上要放什么?”

“哦,一点番茄酱和黄酱,还要……”她停下来,怯怯地看了一眼父母。而服务生一直微笑着耐心地等着她的回答。女孩在服务生的目光鼓励下,终于说道:“我还要一点炸土豆条。”

服务生点点头,径直走进厨房,留下目瞪口呆的父母。

这顿饭小女孩吃得很开心。回家的路上,她还在不停地又唱又跳。最后,小女孩走近爸爸妈妈,开心地说:“你们知道吗?原来我也能够受到他的重视。”

仅仅是点菜这么一件小事,就让小女孩感觉到被重视和被尊重。另外一方面,小女孩的父母却连这样的小事情都要替女儿做主。他们的心意是好的,希望女儿吃得更健康,但是关心过度,反而压制了女儿的自主性,让女儿因为不能自己做主而感到沮丧。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这种无视女儿感受,事无巨细都要替她操心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有一天早上,5岁的安娜正在穿一件妈妈昨天特意为她买的小毛衣。安娜很喜欢这件粉色的毛衣,但是她分不清毛衣的正反面,所以翻来翻去过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穿好。

“安娜,好了没有,要不要我帮你。”妈妈在客厅里焦急地喊道。

“我要自己穿!”安娜坚持着自己的努力。又过了一会儿,妈妈终于沉不住气了。因为她必须在8点以前赶去上班,在这之前,她还要送安娜去幼儿园。

妈妈走进安娜的房间,伸手要帮安娜,说:“来,我来帮你穿。”

“不!我不要你帮!”安娜摇晃着身体大叫。

“别再耍脾气了,时间已经不多了。快过来,妈妈给你穿。”妈妈看着手表,焦急地说道。

“我说过了,不用你帮!”安娜叫喊着,使劲往后退了一步。

妈妈真的生气了,她一把将安娜拉了过来,骂道:“你真是在浪费我的时间,怎么这么不懂事!”妈妈边说边强行从安娜手中夺过毛衣。而安娜则试图挣脱妈妈的控制,她委屈地哭起来,拒绝妈妈将毛衣套进她的脑袋。

女儿也是一个独立的权利主体,她希望“做自己的主人”,受到尊重。而安娜的妈妈虽然是出于好心,但她没有尊重女儿的意愿和权利,把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强加给女儿,所以才会导致安娜在穿衣服这类小问题上抵制母亲。

我们还可以经常看到这种现象:父母让女儿向客人展示画画技能,父母自己满面笑容,但是女儿却不高兴,因为她可能正想去和小伙伴玩。

当女儿正在兴致勃勃地在地板上玩拼图时,这时父亲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他。于是,父亲要求她立即把散乱一地的拼图收拾起来,然后带着她到客厅见客人。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是为人父母的却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女儿去作选择,总是忍不住凭自己的兴趣任意安排她的生活,他们不跟她商量就操纵她的生活。

于是,女儿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渐渐地,她会感觉到沉重,她很想对父母说不。但是,她又一直被教育要听话,所以连“不”也不能说了,只好用被动的方式去叛逆。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管父母怎么压制,女儿的自主意识都会越来越强,她已经不再愿意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了,她有了自己做决定的需求。

而如果这种需求长期不被满足,她的自主意识就会被抑制,自信心会受打击。这样,很可能导致她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如果这种消极心态一直深植于她的内心,势必影响她以后的人生路。

为了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父母们应该注意:

决定事情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女儿的需要,不要漠视她的感觉。

不要因为自己的过度关心而过度频繁地打断女儿的兴趣。如果自私自利地置女儿自身的需要于不顾,而且在她反对时仍坚持成人的立场,完全无视她的权利,这必然会导致与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

给女儿留一些自由的空间,不要凡事都替她做主。

父母要建立这样的意识:女儿虽然年幼无知,毫无经验,体小力弱,需要自己的保护,但是这并不表示自己有权利决定女儿的一切。

要尊重女儿,要适当放手,适时给她一些成长的空间,有些事情让她自己做决定。这样,女儿才不会感到沮丧、失落和失败。

当女儿充分感受到自主权利,并能够自己决定事情的时候,她的生命力才会生机勃勃起来。也许因为一些不成熟的决定,女儿会遇到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终和成就一起,会让她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

尊重女儿的个人兴趣

每棵树苗都有自己不同的姿态,同样道理,每个女孩的身上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往往通过女孩的兴趣爱好反应出来的,而且,很多女孩成年后所取得的成就都与她幼年时期的兴趣爱好有关。

但是父母首先要明白一件事情,世界上并没有哪个科学家、作家是凭靠着父母的强迫而发展兴趣爱好,最后成就事业的。所以,女儿长大后能不能有一番自己的成就,关键在于父母是不是尊重女儿的兴趣爱好,有没有正确引导她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爱好。

卡尔·威特是德国著名的法学教授,在他只有八九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卡尔9岁时就进入了哥廷根大学,16岁时已经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这样一位天才式人物,对于孩子的教育也独树一帜,他曾写下了蜚声中外教育史的奇书——《卡尔·威特的教育》。在这部书中,卡尔·威特有一个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就是“教育不能强迫”。他认为,不管想教孩子什么,都必须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础,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以此为出发点,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卡尔在培养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当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他往往能够全力以赴;相反,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放弃他极感兴趣的事情,做一些孩子不喜欢做的事情,孩子必然会与父母发生冲突。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经说过:“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雨琪是个多才多艺的小姑娘,只有九岁的她,不但会弹古筝、画画,还会打乒乓球、摄影,很多同学都羡慕她。可是,有一天,雨琪却流着泪对妈妈说:“我不想学古筝了。妈妈您饶了我吧。”

雨琪的妈妈感到很惊讶。这几年为了将女儿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完美女孩”,她花费了无数的心血和金钱。然而现在女儿竟然一点也不懂得珍惜,除了喜欢画画之外,其他的几样都没有学好。妈妈感到非常伤心。

其实,很多父母都有雨琪妈妈这样的想法。他们觉得自己小的时候没有条件学习才艺,现在条件好了,一定要让女儿完成自己未竞的心愿,所以天天逼着女儿去学习棋琴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