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有好习惯
16700600000025

第25章 赞美赏识篇(5)

陶行知用表扬的方式唤起了学生的悔意,并且,一直从学生的错误中发现他的优点,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承认了错误,接受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让人能真心地改正错误,完善自我。这种方法,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也可以借用。

其实,无论是乖孩子还是那些“坏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夸奖和关心,而且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秀的品质,这就要靠父母去发现和挖掘了。所以父母一定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就算是他有什么失误,也能在错误中找到优点,从而给予肯定和鼓励。

每个孩子都免不了会犯错误,而孩子也正是在不断的犯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说,重要的不在于孩子是否犯错误,而在于父母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让孩子认识并纠正错误。那些善于在孩子的错误中发现其优点,用赏识的态度去教育孩子改正错误的方式,要比严肃的批评和打骂更有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错误并不难,难的是从错误中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用赏识的态度和语言,在对孩子的赏识和肯定中完成“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要想找出孩子在错误中的优点,就必须先了解孩子犯错误的过程,通过对过程的分析来发现孩子的优点。

另外,对于孩子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点父母也要及时地给予赞扬。

我们常见有一些父母一看到孩子犯了错误,就不问青红皂白地责骂孩子,这样又怎么能从孩子的错误中发现其优点呢?父母应该像陶行知先生一样,先了解孩子犯错误的过程和原因,然后再分析和发现孩子的优点。要知道不当的责骂或体罚,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孩子。如果父母善于在错误中找到孩子的优点,然后赞扬和鼓励孩子,这不仅能让孩子更充分地认识到错误,还会从内心愿意悔改,从而养成良好的对待错误的习惯。

面对孩子犯的错误,父母还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有时候,孩子犯错误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大人的误导。比如孩子和老师顶嘴,可能是因为父母经常在他小时候说,“等你上学了,让老师去管教你”之类的话,这就让孩子在无形中形成了老师和自己是对立的印象,从而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如果父母明白了这一点,发现孩子犯错误是因为自己的误导,就必须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在教育孩子尊敬师长的同时,对孩子的敢于怀疑和敢于挑战的优点给予适当的赞扬。

最好的方式就是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先调查清楚事情的起因和经过,从中找出孩子犯错的原因,并且积极地发现孩子在错误中显露出来的优点。父母可以这样说:“虽然你做错了,但是你的表现很勇敢。只要你改正了错误的方式,你的勇敢是非常可贵的!”切忌用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来处理。

夸孩子从不贬低别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适当地夸奖孩子,有利于激励孩子努力上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但父母的夸奖也要讲求一些方法,父母要注意,在夸奖自己孩子的同时不要贬低他人,因为这样的夸奖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教育专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指出:没有夸奖就没有教育。但是,父母如果一味地滥用夸奖,也不是教育孩子的灵丹妙药。夸孩子要讲究恰当性和准确性,如果夸得不恰当,就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了。而且,在夸孩子的时候不要去贬低别人,否则孩子会形成盲目自大、唯我独尊的心态,以后想改过来都很难了。

小莉上小学一年级,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人也很聪明,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父母特别娇惯她,全家人都把她当做掌上明珠。

父母对小莉的学习很满意,经常引以为豪。每次小莉向父母汇报成绩的时候,父母都会夸奖她:“我女儿就是棒,每次考试都是班里前几名。比起你大伯家的表哥来,真不知道强多少。看他每次考试都是倒数第几名,小莉你要在学习上多帮助你表哥呀。”对于父母的夸奖,小莉早就习以为常了,不过她还是颇为得意。

小莉的表哥叫小军,他们在同一个班级,而且两家还是邻居。他们经常在一起做作业。小军头脑没有小莉聪明,但他属于那种比较踏实勤奋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其他方面表现都很不错。小莉经常取笑小军:“哥,你怎么老是这么笨啊!每次考试都排在倒数几名。如果你成绩再不提高的话,以后在大家面前不许说我是你妹妹,我可嫌丢人。”

爷爷过生日的时候,全家人都聚在了一起。吃饭的时候,爷爷让小莉和小军每人当着大家的面背诵一首古诗,还说背得好给红包。大家都兴致勃勃地看着两个孩子。小莉平时不太喜欢背诵,不过她还是勉强地背了一首唐诗。而小军从小就乐于背诵诗词,他用稚嫩的嗓音背诵了岳飞的《满江红》,博得了大家的喝彩,大家都说小军在这方面有才华。爷爷也夸奖了小军。这时候小莉不高兴了,她大喊着:“我哥他就会背那么几首古诗,其余的什么都不会。每次考试他都是倒数几名,他怎么能比我优秀呢?我学习比他好多了!”说完她就红着脸流着眼泪跑出去了。

亲戚们面面相觑,爷爷说:“小莉是很聪明,也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也不知道你们大人平时都是怎么教孩子的,这孩子的攀比心理、嫉妒心理也太强了。这样下去,骄兵必败啊!”听了老人的话,小莉的父母很久没有抬起头来。

小莉父母的做法就很不可取,夸奖自己孩子的同时贬低了别人,给孩子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然而在生活里,往往有一些父母在夸奖自己孩子的同时总会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作比较,这本来是很正常的。而且每个孩子都会有各自不同的优点,正确的比较能让孩子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别人学习。但孩子也往往会以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定位自己,如果父母看到的都是别的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并以此来突显自己孩子的优秀,这样的夸奖容易在孩子心里形成“我比某人强”的心理暗示。长期发展下去会滋长孩子的攀比和骄傲心理,形成过分争强好胜的性格,难以养成健康上进的心理。

孩子都喜欢也希望受到表扬和鼓励。如果夸奖得当,可以巩固优点,增加自信,促进他们不断地进步;如果夸奖不当,或者父母经常夸自己的孩子而贬低别人,就会使孩子越来越骄傲,进而看不起别人,认为只有自己最好,别人都不如自己,甚至当有人说别人好时,他就会难以接受。产生这种心理是因为孩子还小,自我意识刚开始萌芽,他还不会全面地看问题,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所以,父母要适当地指出他的长处和短处,使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在此,还要提醒父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是以父母对他的评价为标准的。所以父母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孩子,不能在夸奖孩子的同时去贬低别人,用别人的不足来比较自己孩子的长处,以免孩子产生不正确的印象,进而养成不健康的好胜心理和竞争心理。

包容孩子的过失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些小的过失,比如说不小心摔坏了杯子、打翻了桌子等事情很常见。孩子往往会对自己不小心造成的过失感到难过,甚至会感到恐惧。这时候,父母应该包容和安慰孩子,而不是去批评和指责。因为,批评和指责不仅于事无补,还会造成孩子与父母感情的疏远。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孩子有可能会故意隐瞒父母,从而使他养成说谎的习惯。

面对成长中的孩子,父母的关心也应该体现在对孩子不小心的过失给予一定的包容。这样不仅可以安慰孩子的心灵,还可以让孩子通过这件事得到有益的经验教训。而一味地训斥和打骂,只能让孩子感到恐惧,却会淡忘事情本身。

有时候,孩子可能会因为好意而不小心给父母造成一些麻烦,在这种时候,父母的包容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父母在包容中教育孩子,可以真正地让孩子吸取教训。

当孩子本意正确但行动方式有误的时候,父母首先应该对孩子的本意给予赏识,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失误在哪里,并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去处理类似的事情。这样可以让孩子在愉快的心理体验中接受父母的建议,并能时刻记住自己的过失,以后逐步改进或提高自己做事的能力。

比如,当孩子不小心损坏了家里的一些物品时,父母不要对孩子发火,而要多给他一点儿包容和安慰。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不过,以后要注意一点!”当孩子出于好意却做了坏事,造成比较大的损失时,应该告诉孩子:“谢谢你的好意,但是你的方法似乎不太对,以后是不是应该这样……”

有一位叫大卫·柯珀菲尔的医学家,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能比一般人更有创造力的时候,他告诉记者,这与他两岁时发生的一件小事有关。

一次,柯珀菲尔尝试着要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牛奶,因为瓶子很滑,他一失手将瓶子掉在了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用妈妈的话说“像一片牛奶海洋”。

他的母亲来到了厨房,看到这个场景,并没有对他大呼小叫或是教训、惩罚他,她说:“哇,你制造的这场混乱可真棒!我还没见过这么大的奶水坑。嗯,牛奶反正已经不能喝了,在我们清理它以前,你要不要在牛奶中玩几分钟?”

柯珀菲尔的确这么做了。几分钟以后,母亲说:“你知道吗,亲爱的,每一次当你制造这样的混乱时,最好还得把它清理干净,你想这样做吗?我们可以用一块海绵、一条毛巾或一只拖把,你喜欢哪一种?”他选了海绵,于是他们一起清理了打翻的牛奶。

之后,母亲又对他说:“如何用两只小手拿大牛奶瓶,你已经做了一个失败的实验。来,试一下,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怎样才能拿得动它。”就这样,他很快就学会了用双手抓住瓶颈,这样就可以拿住它而不会掉了。

这位科学家在那一刻懂得了过失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因此并不需要害怕过失的道理。

父母要认识到,当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正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孩子急于求助,在这个时候,他们明白的道理会更加刻骨铭心。此时,父母要保持冷静,既不能简单粗暴地训斥或打骂,也不要毫不介意地不理不睬,而是要当场给孩子讲清道理,并指出弥补过失的方法,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从过失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

父母应该明白,孩子的成长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不断减少过失的过程。包容孩子的过失,其实也就是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父母如果一味地以暴怒来对待孩子,不但于事无补,伤害了孩子的积极性,而且会掩盖过失的本质,可能会让孩子一错再错。

孩子犯错是很正常的,面对孩子的错误,如果父母不注意教育的方式,或者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责骂和惩罚,这不但不能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相反还会使孩子形成胆怯、退缩或叛逆、攻击等不良的心理。所以,要多包容孩子的过失,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过失,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记住,当孩子有过失的时候,首先要体谅孩子的过失,知道他并不是故意的;要区别对待孩子的过失,不能一概而论;当孩子无意犯错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好处。

天底下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只有父母客观地面对这一现象,宽容孩子的失误,才能帮孩子看清楚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成长。

包容孩子的坏情绪

人都会有情绪,孩子也不例外,只是有些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比较温和,而有的比较强烈。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将那些不好的情绪找到合适的宣泄方式。不过,要记住,不让孩子成为“野蛮孩子”的前提是自己千万不要先成为“野蛮父母”才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支配自我行动的需求也会随之不断增加。一开始,因为能力上的限制,孩子的负面情绪会随着注意力的转移而很快就消失了;再大一些的时候,情况就会有所改变;随着思维的不断成熟,孩子可能会因为不顺心而发脾气,或者会用摔、敲东西等方式表达内心的愤怒。随着孩子的自主能力越来越强,他们会有自己的意见,也就有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和想做的事情,但由于能力不够,表达的能力也就有限,这个时候,孩子不知如何去处理情绪,所以会通过一些行为来表达他的不满,而且他的反应和方式都是比较直接的。

心理专家指出,在成长时期,多数时候人们会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想发展自我但能力不足,又加上表达情绪的能力有限,往往会形成动作比嘴快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孩子用比较“野蛮”的行为来表达情绪的原因。其实,父母应该明白,当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用一些行为表现出来,是想告诉大人他有事情要说,父母要及时地给予关怀,千万不能对孩子指责和打骂,否则会适得其反。

心理专家以学前儿童为例,告诉家长可以用下面的技巧来面对孩子的坏情绪。

1。父母应该给孩子适当的规范,并且要心平气和地制止他

3岁以前的孩子还没有自行分辨对错的能力。所以,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就要制止并且建立一些规范,避免孩子养成坏习惯。比如当孩子想出手打人的时候,父母可以抓住他的手来制止,然后对他说“不准”。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如果父母每次都能够用肢体或语言果断地表示“不准”,孩子就能够了解“不准”的意思,并且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专家们提醒,父母在做这些示范的时候,要心平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