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有好习惯
16700600000012

第12章 交流沟通篇(2)

听到儿子这样说,在我的声带没有病的时候,我一定会很严厉地批评他。但是,那天我没那样做,我更想看一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我眼看着愤怒的儿子走过来伏在我身边,把头搁在我的膝盖上,伤心地哭起来,他对我说:“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当众指出了这个错字,引起大家的哄堂大笑,我窘极了!”我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胳膊紧紧地搂着他。他沉默了几分钟后,挣脱了我的怀抱,平静地对我说:“妈妈,我要去公园找同学玩儿了。谢谢妈妈!”

我用沉默和聆听换来了儿子的信任和理解,使他能向我吐露出他内心的痛苦。这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情:实际上,儿子不需要我的教训,他受到了伤害,他需要的是能有人认真地听他诉说内心的痛苦。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父母叹息说:“孩子有什么话也不跟我说,我说什么话,孩子也听不入耳了。”孩子也会抱怨说:“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讲明白。”“父母光说自己想说的话,我想说的话,父母根本都不听。”这种令人担忧的状况在不断蔓延之中。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人能听自己说话,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与人不能更好地沟通是因为常常只有人说话而没有人认真地去听。一个挽回家庭关系、成绩优良的调解人说:“我能令一家人言归于好,真的不用费什么劲。我只是让每个人有发言的机会,让别人都去听,但听的时候不准他们插嘴。往往这就是全家人多年来初次细心聆听彼此说话。”

聆听是一件多么简单、美好的事。如果父母都能做到更好地聆听孩子的心声,那么,沟通与实施教育都不会太难了。

要改变孩子,先做好自己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虽然孩子的成长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后天影响。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彬彬有礼,能招人喜欢,但如果只要求孩子做到,而自己对人不礼貌,孩子是不可能成为彬彬有礼的人的。事实证明,父母对人是热情、礼貌的,孩子都差不了,而那些待人苛刻、斤斤计较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也是比较自私的。

一般规律上,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效仿的榜样。所以,如果看见一些孩子的言行冷漠或者自私,先不要去怪这些孩子,也许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他,而在于其父母。父母如果对孩子的言行举止有什么不满意,更多的时候应该反省一下自己。

英子的儿子5岁了。因为她是晚婚得子,所以特别宠着儿子。

一次,儿子在客厅玩,不小心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跌倒在地上,他就大哭了起来。孩子的爸爸在书桌那边问:“儿子没事吧?别哭,爸爸知道你是坚强的,赶快自己站起来。”孩子听了,看到妈妈不在跟前,爸爸也没有要过来扶的意思,只好停止了哭泣,慢慢爬起来。正爬着,英子从厨房里走过来,边走边说:“怎么回事?儿子跌倒了?怎么没听到哭呢?疼不疼?”

孩子听到妈妈的声音,“哇”的一声就哭了,而且越哄他,他哭得越凶。反而刚才没人哄他,他自己就停止了哭泣。英子一直没发现儿子还有摔倒不哭的时候,从这件事情上,她开始感觉到自己太宠爱孩子了。从那以后,她开始反省自己溺爱孩子的行为,并且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态度。从此以后,儿子很少再没完没了地在她怀里撒娇了。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就算是偶尔宠爱一些也是人之常情。但是,父母要明白,自己不是孩子永远的“避风港”,随着孩子不断地成长,有很多事要孩子自己去面对和承担。所以,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变得坚强起来,首先要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教育方式,抛弃溺爱心理。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为孩子树立榜样呢?

首先,父母要矫正自己不正确的观念

我们常说人无完人,父母也不例外,在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他们的观点和立场也会有不正确的时候。如果针对某些问题,父母和孩子发生了分歧,父母不能一味地让孩子听话或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做出反应,而是应该反思问题出在哪里。父母想让孩子这样做,那么父母应该考虑到,自己是不是也能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比如父母要求孩子进门先洗手再去拿东西吃,那父母就要先做个饭前便后勤洗手的榜样,不能因忙于家务就不注意这些。

其次,父母要改变教育孩子的态度

经常听到有的父母这样说:“自己洗衣服有什么好炫耀的?早应该学会这样了。”“这次考试很难吗?才考了八十几分。”孩子终于会自己洗衣服了,成绩终于能考得理想一点了,在这个时候,父母应该表扬孩子。但是,父母常常在孩子最需要表扬的时候,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在不知不觉中打击了孩子的信心。其实父母的赞扬能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动力和积极性,让孩子不断地进步。如果孩子明显地进步了,父母还是吝于赞美,那么父母就需要转变一下教育的态度了,要明白赞美和鼓励能让孩子进步得更快,而父母的消极语言是换不来孩子积极的响应的。

最后,父母要把视线转到孩子的优秀处

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的长处和闪光点,一定要给予正面的鼓励和肯定,这样,孩子的行动更会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一面,缺点就会越来越不明显了。父母不要总觉得孩子太过平凡和普通,没有什么特长,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如果父母能多去挖掘孩子的独特处,就会发现他原来那么天真、可爱。而多用赞美和肯定的表情和话语,更能引起孩子的积极响应,使他被认可的心理感受得到满足;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成就表现冷淡,那就不要怪孩子不懂得上进了。所以,我们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很重要,要想让孩子有所改变,父母自身先要有所改变,改变那些不好的言行和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告诉孩子什么是诚信

几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说过:“言而无信,不知其可”。自古以来,诚信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成为评价一个人的最基本准则。不论年纪大小,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别人打交道,信守诺言也是与人交往的一个首要原则。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能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但事实上这需要父母为孩子做出榜样,并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来引导实现。不过,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说谎话,而父母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同样的情况下,也有的父母会恼怒不止,冲孩子发火,甚至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不能实现帮助孩子树立诚信意识的目标,只有父母耐心地教导孩子,并以身作则地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才会按照父母的教导诚信待人。

华盛顿小时候常去自己家的农庄里玩。有一天,他把园子里的一株樱桃树砍倒了。父亲知道树被砍了以后非常生气。这时华盛顿赶忙向父亲承认了错误,说树是他砍的。华盛顿本来以为父亲会怪罪他,甚至会骂他或者打他,但父亲没有责备他,反而赞扬了他,说他是诚实的孩子,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就这样,在父亲的教导下,华盛顿有了诚信的观念,“绝不说谎”成了他做人做事的原则,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异曲同工的还有列宁打碎花瓶以后,家长因为他的诚恳认错而表扬了他。然而,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到孩子犯错了不生气、不责骂,所以,有人说,列宁打碎花瓶认了错后来成了革命导师,华盛顿砍坏了树承认了错误后来成了国家领袖,而生活中有的孩子在犯错后还一直是普通人,甚至成为对社会有危害的人。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因素不在别处,关键就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导方式。

我们常说,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对孩子来说,它能让孩子保持正直的心,能够光明磊落地做人,还能给孩子一份力量和耐力。所以父母要随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深入孩子的内心,帮助他成为一个诚信的人。不过,孩子是否诚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和言行。如果孩子经常表现出言行不一的行为,父母就要从自己的日常言行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去找原因。

要想培养孩子的诚信,父母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想要孩子养成诚信的习惯,父母要诚信在先。这个道理可以说是不言自明了,父母如果说话不算话,孩子也会照样学样的。所以教育孩子养成诚信的习惯,父母重在以身作则、诚信待人,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曾子杀猪”的故事。所谓“人无信不立”,为了培养孩子的诚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对孩子做到说话算话。如果兑现不了的事,父母就不要向孩子做出承诺;一旦对孩子做出承诺,就要尽最大的可能去兑现。与孩子宝贵的诚信品格比起来,父母就算是耽误一些时间,或者费一些周折,甚至付出一些物质和金钱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其次,管教孩子的时候,父母不要食言

孩子说谎或者有类似的表现,总会有被父母当场遇到的时候,这时正是教育孩子诚信做人的一个好机会。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否则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自己还会变成反面教材。比如有的孩子犯了错,不肯承认,父母可能会说,承认了就不会再惩罚他,于是孩子认错了,可最后还会被责罚。这样一来,再有什么事情时,父母想教育孩子,孩子就不会再听了。如果父母拿孩子上一次的事情举例,孩子还会用父母的行为来反驳。

最后,父母要相信孩子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信任可以培养孩子的诚信。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他非常注意对孩子的信任。

在一些文学作品里有很多体现信任的例子:雨果的小说《悲惨的世界》的主人公是一位从监狱服刑期满获释的人。在他感受到人们对他的唾弃和白眼之后,差一点重蹈覆辙,是那个好心的神父用信任拯救了他。最后,这个人成为一个很有慈善心的资本家。

这就是信任的力量,它能产生奇迹。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信任、被尊重,一旦父母相信了孩子,孩子就会尽其所能地不辜负父母的信任,即使这个孩子有过不诚信的行为,但家长的信任也会帮孩子对抗说谎的冲动。

用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讨论问题

教育专家建议,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以引用“常青藤原则”。

“常青藤原则”是从美国大学的常青藤盟校的教育中总结出来的。它强调教育的对话性和互动性,要求父母或老师尽可能把自己摆在和孩子或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品格和社会能力;帮助他们吸收知识,让他们自发地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

这种原则最讲究讨论。讨论的前提是大家意见可以不一致,而且没有谁是绝对的权威。这就体现了父母与孩子交流的平等性。

在一些大的原则问题方面,父母确实必须要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明确地甚至是不容置疑地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是非观念。但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家长不可能完全保持一致,也很难在孩子面前掩盖这种不一致,所以,这时候,孩子也有平等的与父母讨论的权利。事实上很少有不争吵的夫妻,夫妻争吵时当然要尽量地避开孩子。但有时候避不开该怎么办呢?下面的例子就可以告诉我们,让孩子平等参与讨论是很必要的。

王先生夫妇的争吵源于他教妻子学开车。夫妻二人都是中年学车,过程肯定会比一般人慢得多,并且心里的挫折感也更大一些。王先生看着妻子驾驶的时候,总会不由地发出指令,妻子对他的话有疑义,又不太愿意听,王先生就不高兴了,结果两人就吵了起来。这时候,坐在车里的女儿突然哭了。他们两人这才反应过来,知道孩子因为他们的争吵受到了惊吓,随之,两人的情绪都冷静下来。

但是,孩子的情绪已经变得很坏。他们于是干脆让孩子参加了争论,前提是一定要平心静气、不再吵架。他们尽可能用温和的口气,向孩子陈述着自己的理由,然后让孩子判断是非。基于这样平等的讨论,女儿成了他们的“小法官”。女儿听完他们的陈述后,说他们两个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也都有一定的错误。然后她把认为对在哪里、错在哪里的几个方面也大致的一一指出来。王先生夫妇很虚心地听了女儿的意见,彼此道了歉,而且他们都特别感谢女儿,说这次多亏了她为爸爸妈妈化解了冲突。女儿的心情也因此好了起来。

把孩子请进讨论中来,平等地判断大人之间的是与非,并在必要的时候帮助父母做出判断,最后听从他的“权威”,这会使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觉得家长重视、关心并能听从自己的意见,能够被自己说服,事情完全在自己的控制之中,孩子心中就会有安全感。同时,通过类似的事情,也能鼓励和培养孩子,让孩子切实地感到自己是多么重要,他能够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家庭。在这里,孩子没有被动地去听家长解释和说教,而是主动地进行评判、说服,最后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以说,这最能体现讨论的平等性。这番经历将会使孩子觉得自己不是无助的,而是具有驾驭能力的,并由此会逐渐发展出责任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