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16700500000020

第20章 爱孩子,尺度很重要(6)

5。数落孩子的不是

家长最乐意数落孩子、教导孩子。教导是每个家长都尤其热衷的一件事情,有人从教导中感受到自己的威严,有人从中体会征服的快感。全然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气,还是心里服气!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数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让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让孩子丧失自尊。

6。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有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女孩,她上面有个哥哥。从小父母就偏爱哥哥,认定哥哥比她有出息。她心里很委屈、很不服气,于是自我砥砺,一定要争口气给父母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后来她果然比哥哥成绩还好,考上大学,有不错的工作,成家立业。但是因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证明给娘家人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无可忍,要和她离婚……

7。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地为孩子报了钢琴班,这些都是不智之举。

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欢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然而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我这样,我越要怎么样!

9。总是担心孩子

有些家长不认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认为孩子其实可以。所以你的状态就是去担心!你担心孩子早恋,孩子肯定早恋;你担心孩子有网瘾,孩子一定有网瘾。

有个妈妈在孩子还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在经过一间网吧时警告孩子:看见没,这是网吧,很多孩子一进去就变坏了,你可不能进去!一天又一天,一开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里好奇极了,终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进这间网吧里看看。再后来孩子有网瘾了!

孩子是否自信,取决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

10。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当孩子对妈妈说:没事,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你去忙吧!妈妈一关上门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电脑呢。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自己、不喜欢自己、不尊重自己!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毁灭孩子的自尊。父母总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着成功的方向培养,致力于培养孩子成才,而忽视了孩子要先“成人”的问题。以至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

陈鹏宇老师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就是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改变孩子很容易,当你“容”下孩子时,孩子就“易(改变)”了!

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的优秀之处!不要用怀疑杀伤孩子的自尊!

溺爱孩子的代价

作者:佚名

过度保护型父母对孩子持一种过分娇宠和保护的态度,无微不至,像保姆一样对待孩子,替孩子做一切事情,解决一切问题,他们认为孩子的事情就是学习,除此之外一切无须关心。

所以对孩子的一切要求父母都尽可能设法满足,除了学习以外的一切事情父母都尽可能代替去做,人为地给孩子营造一个温室,不愿意看到孩子遭受一点儿委屈和挫折。孩子一有不满或哭闹,他们便会感到焦虑不安,认为自己没有尽到父母的职责。

如果孩子有负面情绪,他们往往用物质来转移情绪,以使孩子停止伤心或哭闹。孩子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他们也会过度介入,使孩子失去锻炼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过度保护型父母往往由于害怕孩子吃亏、受到伤害和意外而对孩子实行过分保护,不允许孩子自己去尝试和探索,完全忽视孩子的独立性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如一名男孩已经上初中了,他的妈妈还是每天四趟往返学校骑车接送他上下学。她说:我害怕儿子在上学的路上被车撞着,或者被坏孩子引诱、欺负。她为此把工作都辞了,做了一个全职母亲。

过度保护型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很关注和害怕,常常以物质的满足来转移或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

这种情绪教育对孩子的情绪发展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容易使孩子形成一种误解,以为愤怒或哀伤的坏情绪不该出现,将来有这些负面情绪时会感到焦虑和害怕。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体验各种负面情绪,从而锻炼和发展出对这些情绪的承受、处理和调节能力。

父母过分溺爱或保护,孩子就没有机会来体验挫折和不如意时的负面情绪,也就无从发展情绪的处理能力,以致情商低下、人格不健全,成年后极易产生心理障碍。

过度溺爱和保护还会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受到关注和照顾,所以将来离开家庭后,一旦不再是别人关注的中心,不再成为别人照顾和重视的对象,就可能失落、不满甚至惊慌失措。苛求别人关怀、缺乏责任感和爱的能力,是这类孩子的通病。

过度溺爱和保护还可能造就社会里最危险的群体。习惯于做“小皇帝”的孩子,一旦“天堂”失火,他们就觉得自己被出卖了。他们会觉得,整个社会都对他们充满敌意,所以他们可能以发泄和报复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敌意和不满。

老人过度溺爱对孩子危害大

作者:佚名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之间容易争宠。奶奶给孙子买了东西,姥姥见了就会问:“这顶新帽子是谁给买的呀?”“奶奶买的。”第二天,姥姥就带着孩子去商场买了套新衣服。姥姥就会说:“看,我比你奶奶还好吧。”他们会破坏教育孩子的所有规矩,因为老人们都觉得自己最爱孩子。孩子也明白,自己的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爱我。想要新玩具怎么办?“奶奶,你看,姥姥昨天给我买了把冲锋枪,可好玩了。”“那有什么好的,明天给你买辆遥控小汽车,你不是一直嚷着要吗?”这种情况出现得多了,孩子就找到钻空子的窍门了。有什么愿望满足不了,不告诉父母,直接从祖辈那里获取最简单。

孩子没有零花钱怎么办?找父母。父母说了不给,怎么办?找爷爷奶奶。今天给孙子两元,明天给孙子两元,没关系,反正孩子高兴,觉得我好就行。他们可以破坏父母教育孩子的所有劳动成果。

我说过,契约只有父母可能遵守,而爷爷奶奶是不会遵守的,他们往往以破坏规则来表明自己的爱,来标榜自己有多爱孩子。比如,父母规定了晚上睡前不准吃糖,他们会说,来吧,奶奶让吃,吃吧,乖。在这里我可以保证,95%的爷爷奶奶,即使看到这些文字,依然会不以为意。

更有一种长辈变本加厉,孩子骂他们反而觉得快乐。奶奶说:“宝宝,去打你爷爷,咬爷爷一口。”爷爷说:“去骂你奶奶——老糊涂虫。”有许多这样的老人,他们对现代的东西接触得少、了解得少、使用得少,他们塑造不了孩子先进、健全的人格。全由爷爷奶奶来养孙子孙女,会让孩子变得任性无知,而且这种替代使孩子对父母的亲情产生了误解。

父母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他们带得过多,孩子就想: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不管我,不关心我,没时间照顾我?是不是因为我不听话,是不是因为我犯了错误,是不是因为我没有其他小朋友聪明?这些想法会带来许多问题,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叛逆、自卑的心理。因为这些孩子认为,连我的爸爸妈妈都不要我了,可见亲情并不是最宝贵、最亲切、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爷爷奶奶的爱也是虚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