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16699400000028

第28章 禅是得失的勇气(3)

不要一味地否定他人

佛经上说:“固执是把我们与痛苦系在一块儿的枷锁。”太自以为是的人,很难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当然,一个骄傲的人自然有他骄傲的资本,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若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必将会裹足不前。

有一天,佛光禅师讲法完毕后,有学僧提问,学僧甲向禅师禀告说:“师父,生死事大,要了生脱死,唯有念佛往生净土,故弟子想要到灵岩念佛道场去学念佛法门。”禅师听后,很高兴地回答说:“不错,非常好,你去学净土念佛法门,回来之后能让此地佛声不断,使我们的道场真正成为莲华世界。功德无量啊!”

佛光禅师话刚说完,学僧乙起立合掌禀告说:“师父,戒住则法住,佛门没有比戒律更重要的事了,因此我想到宝华山学戒堂学律法。”禅师听后,也很高兴,说:“很好!你学律回来,能让我们众人都具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真正成为一个六和僧团,那样就太好了。”

佛光禅师话音刚落,学僧丙也整衣顶礼说道:“师父,学道莫如能即身成就,弟子思索再三,决定还是到西藏学密宗去好。”禅师听后淡淡一笑,答道:“很好!密宗讲究即身成佛,等你学密回来,影响所及,我们这里一定有许多人最后也能成就金刚不坏身。”听了佛光禅师和众学僧的对话,一旁的侍者很不以为然,不满地问道:“师父,您才是当今一代禅师,禅是当初佛陀留下的以心印心的法门,成佛作祖,没有比学道参禅更重要的事,他们应该留下来跟您学禅才对,您老怎可鼓励他们都走呢?”佛光禅师听后,哈哈大笑,说:“我不是还有你吗!”

佛光禅师为什么可以做到大肚能容天下之事?我们或许都听过这样一个生活常识:倾听和宽容使我们更富于智慧,这同时让我们在生活中显得更轻松——固执地否定他人是很不可取的。要努力地创造自己成功的生活,就应学会照顾他人。此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才会发现很难。例如,为我们一致的看法找根据总是更容易;而要照顾乃至捍卫与我们相反或不同的意见时,就十分困难。

与人争论的目的无非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别人的对错与否又与自己有何干呢?实际上,任何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偏见。其中,最明显的偏见就是对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感到怀疑,甚至害怕。然而,随着人们渐渐地成熟,慢慢可能会发现:其实,宽容他人会带给我们更多好处。对观点不同的看法做到宽容,意味着要有很大的灵活性,要用更开阔和更合理的认识来改变或修正我们的心灵。

生活中的每个人如何像佛光禅师那样有宽阔的胸怀,从容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同利益追求、意见和看法呢?

一个心中装着自己的看法的人,不懂得倾听别人的心声,不懂得宽容与大度,与人相处也就自然很难。而真正的与人相处之道,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允许和肯定别人是一种睿智,更是一种非凡的度量,容纳别人的不同观点,实际是在充实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取人所长补己所短,一味地否定别人,永远不会是好事,最后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放下善恶

倡导善良,只是为了让我们生活中的摩擦、矛盾更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降到生活的成本;如果都以恶相报,自然是恶恶相报,各自付出的代价就会陡然增大。奉行善心善行,其实就是减少人生的代价,减少人生的成本,让我们好过一些,这并非是人生的真理,但却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当年六祖慧能辞别了五祖,带着传法信物衣钵开始向南奔去。经过两个半月的奔波,到达大庾岭。后面追来了数百人,这些都是欲夺衣钵之人。其中有一名叫慧明的僧人,出家前曾经是四品将军,性情粗暴,但却是忠实的佛门弟子,极力寻找六祖,最后他抢在众人前面,赶上了六祖。

见此情形,六祖不得已,就将衣钵放在石头上,然后坦然地说:“这就是传法的信物衣钵,你们怎么能凭武力来抢呢?”然后他就隐藏到了草莽中。

慧明看见衣钵自然很高兴,跑过去就想拿,却无论如何用力也拿不动。于是他大声喊道:“行者,行者,我慧明诚心是为得到佛法而来,并非为此法衣而来。”六祖听到此言,就从草间出来,然后盘坐在石头上。

慧明行礼后恭敬地说:“望行者能为我说说佛法。”六祖说:“既然你一心为了佛法而来,就应该摒弃一切俗念,不要再有任何贪图虚名的念头,我这就为你说法。”慧明静坐了良久,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个时候,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慧明听了,顿时大悟。

禅要求我们超越于善恶的分别心之上,不做任何掩饰而直接明白我们心灵的真实情况,如水之清澈,月之皎洁。以无所依、无所求之心培养善心善行,才是最好的生活状态。

同样,一个人可以在一念之间变成耶稣,也可以在一念之间变成魔鬼,那是因为人性中本就存在光明与黑暗对立的两面。当妄念太过执著时,人便舍弃了光明的那一面,而走向黑暗,其结果也必将是黑暗的。一切皆虚幻,一切皆是过眼云烟,最终必是一切成空。为恶一生所得再多都无法带走,正所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只有以无所求之心培养善心善行,最终方能得到西天“极乐”的赠予。

哪些真正属于你

禅说:“钱财之物,生不可带,死不可取。”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因为人生是短暂的,而财富却是永久的。

有一个很富庶的商人与法慧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这位商人邀请法慧禅师到府上一聚,主人盛情款待之后,说要送禅师一件十分珍贵的礼物,于是将禅师请进了他的藏宝库,走到一个大木箱前,商人小心翼翼地将锁打开,顿时整个房间充满了珠光宝气,商人微笑着刚要说话,只听见法慧禅师说:“这些都是你的吗?”商人得意洋洋地说:“嗯,是的!这是老夫毕生的积蓄。”禅师神色不动地说:“是吗?就这些,也太少了吧。”商人闻听此言,十分惊讶地问道:“难道禅师也有这么多宝物吗?”法慧禅师微微一笑说:“我所拥有的比你的多太多了,根本无法计算。”商人吃惊地问道:“在哪里,可否让老夫欣赏一下,也开开眼界?”禅师接着说:“想想看,你虽然拥有这么多金银珠宝,可是既不敢戴,又不敢放在家里,戴了怕走在街上被抢,放在家里又怕被人盗。还特意建了这么一座藏宝库,想起来就进来看看,用手摸摸,这就算是自己的了,这么说来也太简单了。你想如果我到了珠宝店,叫他们拿出来那些贵重珠宝给我看看,让我摸摸,那跟你又有什么差别?”禅师微微地笑了笑又说:“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们总是在这个事情上犯糊涂,却不肯将钱财拿出来去布施做好事,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功德。所以世尊才说众生愚痴、颠倒啊。”商人听罢,恍然大悟。

禅说:“财不可积,要散,愈散愈多,愈多愈散,绝对不能积,久积成病、成恶。”这里有两层意思:一个是一条成功的法则,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想得到更多的财富,就必须得到很多人的帮助,这个时候,钱财越散,收买的人心就越多,进而会得到更多的财富。但是,绝不能贪钱恋财,这就是另外一层意思。如果财富多了,就要学会做慈善工作,不然,你的身心将受到财富的制约,从而患得患失、疑神疑鬼,不但会害了自己,也会害了别人。

五颗金牙

《四十二章经》里讲到:“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真是一语道破玄机。

一个比较富裕的商人,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信徒,有一次他去少林寺上香,眼看就快到了,被两个劫匪挡住了去路,劫匪让这个商人掏出身上所有值钱的物品来交换生命。商人没有说话更没有喊人,默默地将身上所有值钱的物品都交给了劫匪,包括他心爱的一条金项链。可是劫匪却并不相信他已经将身上所有的钱都交了出来,于是将他毒打了一顿,又搜了两遍,见无所获便逃之夭夭了。整个过程中那个商人都没说一句话。

过了一会儿,有一名僧人从这里路过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商人,便将他救起来。等商人清醒过来后,僧人疑惑不解地问道:“你被抢的地方,离少林寺这么近,寺里有很多武艺超群的高手,你为什么不喊救命呢?”商人闻听此言苦笑了一声答道:“哎,师父您有所不知啊,我是担心一张嘴喊救命,师父们还没赶到,我嘴里的五颗金牙又被歹徒抢走了,所以我才没敢张嘴喊人。”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事屡见不鲜,明明可以“大喊救命”,明明有将坏人绳之以法的机会,却因为顾虑重重而放弃了,这些令人顾虑的因素,也许是自尊、也许是面子、也许是名利……总之,为了一些外在的东西将自己变成了待宰的羔羊,这种迂腐的做法,既会让人觉得可笑,又会留下隐患。不正视问题的存在,并不代表问题已经消失、已经解决,危害的只能是自己或身边的人,所以切不可纵容这等事再发生。

保住了金耳环

世界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界上的悲剧却大多与金钱脱不了干系。

在《百喻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有一对父子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伙强盗,个个像凶神恶煞一般,向他们走来。儿子耳朵上戴着一对金耳环,父亲生怕这对耳环被抢盗抢走,于是急忙用手想取下儿子耳朵上的金耳环,由于事出突然,加上惊恐万分,一时间竟无法将耳环摘下来。眼见强盗一步步逼近,父亲举手无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为了保住金耳环,情急之下便拔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将儿子的耳朵割下藏了起来。不一会儿,强盗就走到了跟前,见他们身上没什么值钱的物品,就悻悻然地离去了。父亲见强盗走远了,暗自庆幸,松了一口气,当他满心欢喜地取出儿子的耳朵,赶紧放回到儿子的脑袋上时,却怎么也无法复原了。

仅仅为了一副耳环就将耳朵割掉的行径实在令人可笑,可在现实生活中为了满足一时的贪欲而失去理智、不顾一切的做法又何止是少数?贪欲像魔鬼一般会吞噬人的生命,所以还是放下为好。

放下包袱赶路

世人每天心里都背着各种包袱,里面装着痛苦、疑惑、妄想、烦恼和一些是非善恶,很多时候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凡事都不去计较,不积压在心上,人生就没那么辛苦。

一位年轻人背着重重的行囊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禅师,当他见到禅师后便急切地询问起来,他说:“大师,我的内心很痛苦,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又因长途跋涉,我现在已疲倦到了极点;鞋子也走烂了,脚上不仅磨起了水泡,还在路上被荆棘划得伤痕累累;手也受伤了……我的内心和身体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请禅师告诉我到哪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呢?”

大师没有回答他的问题,看了看他身后背的巨大行囊,问道:“你背的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年轻人说:“哦,您说这个啊。”说着抖了抖背上的包裹,接着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装着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和泪水,每一次受伤后的心酸和苦楚,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和郁闷……因为有了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的。”

大师听完后还是没回答他的问题,带着他来到了一条河边,并且带着他坐着船过了河,登上岸后,无际禅师指了指刚才过河乘的船对年轻人说:“你扛上船再赶路吧!”“啊?您说什么,要我扛上船再赶路?”年轻人满脸疑问,“它那么重,我怎么扛得动啊?”这时只见无际禅师冲他微微一笑说:“孩子,你是扛不动它,若非力气的原因,你还当真要扛它走吗?我们过河的时候,船是有用的,可我们已经过了河,就应当放下船继续赶路,不然,它就会变成我们的包袱。所有的痛苦也好、孤独也罢,对于整个人生是有用的,它能使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但是事情过后,就应该让它过去,否则,就会成为人生的包袱,你明白了吗?你的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等这一切不愉快,放下它吧,生命不能太负重。”年轻人听完无际禅师的话后,心中豁然开朗,他放下了背上的包裹,大步向前,这时他才发现自己比以前轻松愉悦多了。原来,生命真的可以不必那样沉重。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无论是悲是痛,是孤独是寂寞,既然已成过去,我们就应该勇敢地放下,不然,那些沉痛的回忆将犹如巨石一般压在心头,每每想起就会痛苦一番,实在是多留无益。

如释重负

“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的人做了坏事之后,有了悔改之心,却往往觉得自己已经回不了头,事实上只要能将恶意、恶言、恶行放下,下定决心,仍可以很快变成一个好人。

有个强盗,曾经无恶不作,而现在想放下屠刀痛改前非,就跪在禅师面前说:“禅师,我的罪过太大了,很多年来我一直寝食难安,难以摆脱心魔的困扰,所以我才来找您,请您为我澄清心灵吧!让我摆脱罪恶的困扰。”

禅师扶起他,并对他说:“你找我可能找错人了,我的罪孽可能比你的更深重。”

强盗不信说:“我一生做过许多坏事。”

禅师笑着说:“我曾经做的坏事肯定比你还要多。”

强盗又说:“我杀过许多人,闭上眼睛我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禅师回答说:“我也杀过许多人,我不用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强盗又说:“我以前所做的事情简直没有人性。”

禅师痛苦地回答:“我都不敢想以前我做的那些事中哪件还有人性。”这时,强盗鄙夷地说:“既然你是这么一个罪不可恕的人,还在这里骗人做什么!”说完就扬长而去了。

这时,弟子疑惑地问禅师:“您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生中从未杀生。您为什么要把自己说成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呢?难道您没有从那个强盗的眼中看到他已经对您失去信任了吗?”

禅师说:“最后他的确已经不信任我了,但是你难道没有从他的眼睛中看到他如释重负的感觉吗?还有什么比这样更能让他弃恶从善呢?”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那个强盗欢乐的叫喊声:“我以后可以再也不做坏人了!”弟子顿时明白了禅师的一片苦心,如此诱导一个肯痛改前非的人一心向善。

一个人想要释怀,可以祈求他人的原谅,也可以补偿从前对不起的人,还可以忘却这段往事。放下心中的包袱,你就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