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16699400000021

第21章 禅是成长的阶梯(5)

J·K·罗琳和其他作家一样酷爱写作,她原本是一个天真烂漫、充满幻想的英语教师。有着幸福的家庭和称心的工作,罗琳那个时候感到非常满足。可世事难料,甜蜜的家庭、美满的婚姻和理想的工作在一瞬间变成了昨日云烟。丈夫抛弃了她,工作也没有了,居无定所,加上怀中嗷嗷待哺的女儿,罗琳一下子变得穷困潦倒。但是,家庭和事业的失败并没有将她打倒,更没有打消她写作的积极性,用她自己的话说:“或许是为了完成多年来的梦想,或许是为了排遣心中的痛苦,也或许是为了每晚有故事讲给女儿听。”她整天不停地奋笔疾书,有时为了节省电钱,她甚至待在咖啡馆里一写就是一天。就这样,第一本《哈利·波特》诞生了。

然而,罗琳向出版社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却一次次遭到了拒绝,没有谁对这本写给孩子看的童话书感兴趣。可罗琳没有气馁,也没有灰心,仍然坚信自己的成功,直到英国学者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哈利·波特》创下了出版界的奇迹,被翻译成三十种语言在一百一十五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又拍成了系列电影,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罗琳成功了,可这成功的背后包含着多少辛勤的汗水和艰难,个中滋味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成功的道路上虽然常常充满艰难险阻,但只要我们有信心、有热情、有目标、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努力,成功便会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杯低于壶才能注入香茗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达了一种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见到住持释圆禅师后,便将自己的遭遇倾诉了一番,希望能得到禅师的开示,以解心中忧虑。他说:“老禅师,我一心一意要学习丹青,但至今仍没找到一位令我满意的老师,我走访了许多名家,可他们都是徒有虚名,甚至有些人的画技还不如我。”

释圆禅师听了淡淡一笑:“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你自称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那么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如何?”年轻人问:“画什么呢?”释圆禅师说:“老僧毕生最大的嗜好就是品茗,尤其是喜欢那些造型古朴典雅的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幅茶具图?”

年轻人听后爽快地答应了,他铺开宣纸,寥寥数笔,顷刻间,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只造型典雅的茶杯就跃然纸上了。只见从茶壶嘴正徐徐流出一道茶水来,注入杯中。年轻人润色一番后,自己觉得还算满意,便抬头问禅师:“这幅画您满意吗?”释圆禅师微微一笑,接着又摇了摇头说:“你画得是不错,只是这茶壶和茶杯的位置给弄颠倒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啊!”

年轻人听了不禁一笑说:“禅师为何如此糊涂啊,哪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释圆禅师一听便笑了,说:“原来这个道理你明白一些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在你的心中却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茶壶还高,你说这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谷底山涧是把自己放到最低处,才得到了那一脉清泉,人也是一样,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年轻人听后翻然醒悟。

从小我们就接受着这样的教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只有谦虚才能使才智保值增值,而自负则使才智贬值。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意见。做人做事是一样的,很多时候必须放低姿态,才能够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茶杯只有低于茶壶,才能被注入香茗。

莫被形式束缚

马克思说:“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所以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情,看待事情的实质,切莫被外在的形式所累。

一天,两位僧人来到河边正准备过河,见一少妇在岸边因无法过河而急得只掉眼泪。师弟于心不忍,便将少妇背过河去。回到寺中,晚上睡觉时,师兄对他说:“师弟,你今天背少妇过河,可是犯了大戒啊!你倒睡得安稳,我可是一直都在为你担忧呢!”师弟听后说:“我是背少妇过河,可那只是背一下子,过河之后便将她放下了,你怎么还放在心上呢?再说,我背少妇过河,只是出自菩提心来悲悯其难,而行布施,心中并无邪念,不加分别,不取不舍。虽然接近了女色,但我心中清清亮亮、净净白白。而你没有背少妇,却反而东想西想,让自己的心变得不清净、不安稳。”

师兄听了师弟的一番话后,才恍然大悟,自己虽然天天都把戒字挂在嘴边,但是事到临头却戒而不戒。

中国佛教,尤其是律宗一派,特别注意戒律,光戒条就有上百种之多,信徒们必须严格遵守,稍有疏忽就会因为犯戒而受到惩罚。但是禅宗一派对戒律就不那么看重。禅宗二祖慧可就曾经说过“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地谈,或随厮役”这样的话。于是有人问慧可:“您是位出家人,何故如此?”慧可理直气壮地说:“我自调心,关你何事?”之后的四祖道信,也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要尊重戒律,在行动上也并不把戒律放在心上。

至六祖慧能时,禅宗分为南北二禅。在慧能之前,禅宗一派修行者的修行之法都以静坐苦熬为主,讲究坐卧壁观之法,无不长夜静坐。但慧能却一反传统的坐禅方式,大胆地提出“禅非坐卧”的看法。在他看来,“行、住、坐、卧”,都可以达到修行的目的,何必拘泥于形式,非要坐卧不可呢?

慧能的弟子玄觉禅师认为:只要心真,语默就是真;只要会道,行住坐卧都是道。修行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坐卧的外在形式,而是在于自性之悟与不悟的内容。只要真心会道,行住坐卧、担水、劈柴都是禅,何必非要在孤灯下苦守?何必非要在古佛边盘坐呢?

“禅非坐卧”这一主张提出之后,越演越烈,后来竟发展到“不诵念、不礼佛、不坐禅甚至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地步。有人问南禅弟子马祖:“是吃酒肉对呢?还是不吃酒肉对呢?”马祖说:“吃是你的禄,不吃是你的福。”这么说来,佛门弟子喝酒吃肉并不存在对与不对。吃与不吃,是你的自由;要吃便吃,不想吃就不吃,何必要受吃与不吃的束缚呢?

有内容必有形式,但形式并不是唯一的,形式的多样化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内容。许多繁缛、呆板、僵化的形式,不仅无益于内容,而且还阻碍了对内容的服务,要想打破这种僵化的形式,就要不拘形式,将思维发散出去。有些人就是太在乎形式了,反而忘却了形式的最终目的。例如搞调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随行一大帮,车马一大溜,接待单位迎送庆典热热闹闹,调查者听听汇报;而另一种就是轻车简行,微服私访,事先不打招呼,到了不许声张,走乡串户,体察民情。相较之下前一种形式繁缛多余,后一种形式则灵活实用。

如果旧的形式不能很好地为内容服务,就应当抛弃它、改革它,而不应当拘泥于它。在追求实效的过程中,如果将形式的作用摆在第一位,那么必然会忽视内容的实际性。从哲学的角度而言,形式与内容应该是相互统一的,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而不是内容为形式服务。当今社会,没有用途的形式太多,繁缛、呆板、僵化的形式也太多,它们的存在,已大大影响了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只有抛弃没有用途的形式,改变繁缛、呆板、僵化的形式,才能更好地为内容服务。同时也要注重内容的突破,不要只在形式上做文章,否则只会给自己套上枷锁。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做事方法,只有用对了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如果只是一味地套用别人的方法,那样会很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可以借鉴,但不可照搬。做人做事都不要太拘泥于形式,要懂得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要想在内容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在形式上大做文章。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做事方法,一件事也有一件事的解决形式。放眼社会,让自己的眼光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