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16699400000019

第19章 禅是成长的阶梯(3)

《诗经·小雅》教导后人:“密尔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把你的事情做得密实些,不要说什么功劳苦劳。即使你无罪无错,还会有人到处说你不好。所以古贤勤小事,免大患。勤勉敬业的楷模是诸葛亮,人们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他。这是诸葛亮《后出师表》里的句子,也是他出师前向扶不起的阿斗皇帝表明心迹的话。他也是如此实践的,53岁就辛劳过度而死了。他如果再多活二十年,中国的这一段历史也许就要重写了。他留下的“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军火未燃,将不言寒;军食未熟,将不言饥”,是他带兵的沥血之言。诸葛亮的勤勉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自古英才出于勤奋”,勤劳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是修身立命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在人生历程中不断前进的资本。以勤做桨,人生才会更有意义。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存。

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佛说:“今天的一天,比明天的两天还要好。愚痴、懒惰的人,做工时,总要拖延下去:中午可以做好的,拖到晚上;今天可以做好的,拖到明天,有的甚至要拖延到后天。这样,他的工作就一定会衰退,因为没有人喜欢这样的拖延。”

“今日事今日做,明日自有明日事”。拖延会把你拖垮,让你所有的憧憬、理想和计划,在拖延中落空;让你的生命和热情在拖延中消失殆尽。把今天的事情拖到以后去做,所耗去的时间和精力远会比今天所需要的多得多。立即行动吧!没有什么比即刻行动更能给你力量、信心和满足感,让你感到简单而快乐。“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总是抱怨自己境遇不好,你有真正认真地审视过自己吗?你发现自己拖沓的毛病了吗?找出问题所在,然后把它解决,以免岁月蹉跎后抱憾一生。拖延执行,会使人感到艰辛而痛苦,所以要避免拖延主动地行动。在做某项决定时,可能是困难和痛苦的,但正确的决定一经做出,就要立即行动绝不拖延。

老农的农田中一直横亘着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已经碰断了老农的好几把犁头以及其他的农具,但他对此一直无可奈何,他认为石头一定埋得很深,于是巨石成了他种田时挥之不去的心病。直到一天,又一把新犁头被碰坏了,想起这巨石给他带来的无尽的麻烦,老农终于下定决心了结这块巨石。当他找来撬棍伸进巨石底下时却惊讶地发现,石头埋在地里的部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深、那么厚,稍稍用力就可将石头撬起来,再用锤子打碎,便可清出农田。老农脑海中闪过多年被巨石困扰的情景,再想到本可以很早就处理掉这桩头疼事,不禁一脸苦笑。

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有问题应该立即处理,不可拖延,一再拖延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损失日益增大。所以,一经发现问题,就要立刻解决。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种不良的习惯——拖延。我们有时因拖延了时间,造成了损失因而懊恼不已,然而下一次又会惯性一般地拖延下去,于是我们便不以为然,认为它就是人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本性了。实则不然,拖延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的一种极其有害的恶习。虽然每个人都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改掉这个坏毛病,但是,却很少有人将自己的愿望付诸行动,其实他们也知道那些推迟的事情其实都是自己能尽早完成的。由于拖延时间而造成的苦果也只能是自己来承担。只有那些懂得如何利用“今天”的人,才会创造成功事业的基石,孕育明天的希望。拖延是吞噬生命的恶魔。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理想和决断,昨日有昨日的事,今日有今日的事,明日也会有明日的事。有位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世上有93%的人都因拖延的陋习而一事无成,这是因为拖延会抹杀人的积极性。”

你是一个办事拖拉的人吗?拖延是人性的弱点,它在生活中不仅强大而且令人讨厌;如果每当遇到糟糕的情况,你就说“我应该做它,但应付它现在已经太晚”,那么,你就错了,活在当下,任何时间发现问题都不晚,如果发现后不去积极地想办法纠正,而是自怨自艾,说来不及改变了,完全是你自己的错误判断。

当一个生动而强烈的意念突然闪耀在一个作家的脑海中,他会立即生出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要把意念留在纸上。但如果他那时不便,无暇执笔,一拖再拖,那么意念就会变得模糊,最后,必然完全从他思想里消逝了。一个神奇又美妙的幻想突然跃入一个画家的脑海,迅速得如同闪电一般,如果在那一刹那间他把幻想画在纸上,必定会有意外收获,但如果拖延着,不愿当时动笔,那么日子久了,即使再想画,那瞬间出现在他脑中的好作品早已消失了。灵感总是转瞬即逝,必须要趁热打铁,立即行动,才能及时抓住。

拖延不可救人,却无限地害人,选择拖延就等于选择了倒退。命运总是无常,好机会往往稍纵即逝,如昙花一现,如果当时不善加利用,错过之后必将后悔莫及。决定好了的事情拖延着不做,也会对我们的品格产生不良影响。唯有按照计划去执行的人,才能提高自己的品质,才能使其人格受到他人敬仰。其实,人人都会下决心去做大事,但只有少数人一以贯之地去执行他的决心,所以也只有少数人最后获得了成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中说:“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是说没有长远的谋划,那么眼前就会出现忧患。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一天,南阳慧忠禅师带领众弟子诵经完毕后,给众僧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穷人,都是倚靠卖奶酪为生,他们每天都是头顶着酪瓶,四处叫卖,来维持家用。这天,天下大雨,道路泥泞湿滑,其中一个人头脑聪明一点,心里暗自思量:今天外面下这么大雨,路上又是泥泞不堪,万一跌倒,岂不是会将装奶酪的瓶子摔碎了吗?到时候连本带利就全都没有了,以后靠什么为生呢?所以他先从酪浆中把酥油提炼出来,单放在一边,这样就算跌倒,损失也不会很大。另外的那个人就缺少了这种未雨绸缪的智慧,他也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依然把所有的酪浆全都顶在头上到市场上卖。结果道路泥泞,两个人在半道上都摔倒了,其中一个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而另一个则神色自若,摔倒后立刻站起身来,只是叹息了一声。街上的行人看到后就走过来问道:“你们两个不是都摔倒了吗?我看你们带着的酪瓶也都摔碎了,是挺可惜的,你们二人看上去损失不相上下啊,为什么你如此痛哭流涕、悔恨不堪,而你的朋友好像没有太大损失的样子呢?”那个哭的人说:“我顶着的这瓶酪浆,还没有出酥油呢,今天这一滑把我的本都赔掉了,以后可怎么生活啊?”另一个人则说:“我的这瓶酪浆,在家已经先把酥油提出来了,虽然钱是赚不着了,不过损失还是可以承受的。”刚才询问他们的那个人听了这话,心里说:“智慧和愚昧的差别由此可见一斑,看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除了是警惕自己,要对今日的事物作深度思考外,还应对未来作打算,即所谓的“深谋远虑”。如果通过经验或事物发展的规律能预测到风险而提前规避,做到有备无患就不会有风险,这样比化险为夷更聪明省事。

虚荣的代价

《法句经》里讲到:“过失犯非恶,能追悔为善。”人生在世,谁都难免会犯错误,只要知错能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虚荣心作祟,碍于面子,必将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在清朝同治年间,曾有个得道的禅师。他非常精通玄学预测卜算之术,经常帮人排忧解难,深受人们尊重。这天闲来无事,他就给自己算了一卦,结果卦底让他大吃一惊:后天凌晨启明星消失时将是他的死期!禅师感到非常悲伤,因为寺里还有许多事需要交代,于是便平静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的弟子。匆匆忙忙地安排完身后事,又简单地做了些准备之后,禅师就开始静静地等待死期来临。

可是他的身体一向很健康,而且近来也无大碍,一切都很正常。到了第二天晚上,附近的人们都来为他送行。眼看着太阳就要爬出地平线了,那天,启明星异常明亮。

禅师沐浴更衣之后从容地登上藏经阁,打开百叶窗,望着东方那颗夺目的启明星,楼下,人们静静地为他祈祷。只见朝霞渐渐染红了东方的天空,禅师依然没有感到任何不适。身体很健康的他实在想不出,这灭顶之灾将会以怎样的方式降临。按常理,他应该感到庆幸才对,可是此刻可怜的禅师却不由得担心起来:如果到了那个可怕的时刻,自己仍然安然无恙,卦底就会失灵,岂不坏了自己几十年苦心经营的名声?天空中的启明星随着太阳的冉冉升起渐渐地变暗了,“变暗……呀,启明星消失了……”

人们都在欢呼雀跃地祝贺禅师幸免于难。不料,这时老禅师却纵身一跃,毅然从藏经阁上跳下!为了自己所谓的面子,舍弃了宝贵的生命。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生在世犯错误是很正常的,知道自己错了,敢于坦诚地承认,并有决心改正,就依然是值得尊敬的人。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图有其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公众的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我们要克服这种莫须有的不正当心理,不要碍于面子,将自己毁于虚荣之中。

推开那扇虚掩的门

成功者往往是那些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人。他们蔑视权威、不盲目从众、不墨守成规,目光比常人犀利、头脑比常人冷静、思虑比常人全面、谋略比常人长远、意志比常人坚定,因此,他们才没有湮没在大众之中,而是成为主宰人生的胜利者。

一天,一位老禅师叮嘱所有弟子:“谁也不许走进二楼那个虚掩着门的房间。”弟子们都已经习惯了服从,谁也不敢违背老禅师的意愿,从来没有人站出来问为什么,也都没敢去那个房间。

一年后,寺院里又收了几个年轻弟子,其中有一个12岁的孩子。老禅师又向这些人重复了一遍。这时,只听那个孩子在下面小声嘀咕了一句:“为什么?”老禅师看了他一眼,满脸严肃地说:“不为什么。”回到住处后,那孩子的脑子里还惦记着那个神秘的房间:难道里面存放着重要的武功秘籍吗?究竟为什么不让进呢?他思来想去不得其解,最后决定去看个明白。其他人都劝他不要去,万一这事让让师父知道了,会被逐出师门的。这孩子的好奇心太强烈了,当然没有听从师兄们的劝说。

他悄悄地来到门前,轻轻地敲了敲门,见没有人应声。就随手一推,门就开了,房间里空当当的只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张纸条,上面用黑笔简单地写着几个大字:把这张纸条交给为师。他看了很失望,不过事到如今,干脆就做到底。他拿着纸条去了老禅师的房间,不大一会儿便高高兴兴地出来了。他出来后,不但没有被逐出师门,反而被老禅师收为亲传的关门弟子。后来,老禅师向大家解释说:“我收了这么多的弟子,你们都很听话,都能按照师父的话去做,这固然很好。但是你们在学业上也只是照搬师父的教诲,从来没有一个人想到自己去创新。”

如果你不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一件别人从未做过的事情时,那就永远不会实现它。假如你能感觉到外力不足,而一切都依赖于你的内在能力时,请不要怀疑你自己的见解,要信任自己,表现出你的个性。人的潜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够成就事业的,永远是那些敢于信任自己,敢于想他人所不敢想,为他人所不敢为的人。

那些囿于经验不敢创新的人,由于把困难当做不可能,总是在说:“这不会做,那不可能。”孰不知,世界上每一件新生事物都是“先例的破坏者”的劳动成果。经验可以借鉴,但不可固守,否则轻则裹足不前,得则会害人性命。

一艘远洋海轮在茫茫大海上不幸触礁后,海轮沉入了海底,九名船员幸免于难,登上了一座孤岛。可这小岛上除了石头外,什么都没有,四周环绕着的都是海水,可谁都知道,海水又咸又苦,根本没办法喝。在炎炎烈日下,他们每个人的嗓子都像冒了烟,个个瘫软地躺在地上盼望着老天爷下雨,或者别的船只来搭救。他们等啊等啊,一连几天也没下一滴雨,也没有任何船只的踪影。其中八名船员终于没能坚持住,纷纷渴死在了孤岛上。

当最后一名幸存的船员也快要渴死的时候,实在忍不住就扑进了海水,令他奇怪的是,这海水的味道不但没有印象中的苦涩,相反却甘甜清爽,非常解渴。他想:这难道就是临死前的幻觉吗?等喝够了以后他便躺在岛上,静静地等着死神的降临。过了一会儿,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只是睡了一觉,并没有死。他靠着饮海水,终于等来了救援的船只。

后来经专家对这里的水分析后才知道,原来这儿有地下泉水不断翻涌,所以岛边的海水实际上是甘甜可口的泉水。而其他八名船员就是因为死守着“海水不能饮用”的固有经验,最终渴死在淡水边。

这个故事给人们留下的启示是深刻的,教训是惨痛的。世界上有许多门都是虚掩着的,问题是看你是否有勇气将那扇看似虚掩的门打开。突破常规思维,绝不是教大家逆反常规思维,更不是刻意背离大众、处处与常规思维对立。这里所说的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是指要直接面对现实、了解真相、正确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