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16699400000015

第15章 禅是处事的准则(4)

谦恭不是一种表面姿态,而是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不因学问博雅而狂妄自大,也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谦恭不是卑下,也不是懦弱,更不能把它当做是无能。谦恭者学问越深越能虚心谨慎,地位越高越能以礼待人,体现出一种情韵,是一种境界、一种气质。而且谦恭还是一种修养,那种脸上没文化、肚里无墨水的鲁夫莽汉是不会谦恭的。能与谦恭者在一起,犹如领略风光旖旎的大自然一般,让你流连忘返;就像喝陈年老酒一样,让你回味无穷。

良言一语暖三冬

佛陀告诫众生说:“美好的话是老实话,和好尊敬的话,谦恭和悦的话,对各方有利益的话,对时间地方适合的话,对所说的事情亦合宜的话,使用的语句和声调亦都适合的话。”一个人用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语言对人,是一个人有无修养与礼貌的标志。

按照佛陀的教诲,我们在生活中若能以暖语对人,不仅可以显示出我们为人处世的修养与智慧,还可以让事情顺利完结。由此可见,有礼有节的语言智慧胜似千军万马之力。有一则寓言: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比赛开始,北风刮起了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是他没有想到,人们反而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而太阳则用它柔和的阳光温暖人们,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自然就把衣服脱掉了。

正如我们说话一样,语气、态度以及措辞都直接关系到说话的效果,如果我们在说话时态度和婉,语气平静,措辞恰当,自然就能顺利地达到“让路人甘愿脱掉衣服”的目的。反之,则只能“让路人将衣服越裹越紧”。

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位。因为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太后执政。由于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又刚刚执政,国内局势动荡不安。虽然当时的赵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国势却早已大不如前。而此时的秦国也认为有机可乘,于是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危在旦夕的赵国要想靠自身的力量去对抗秦国,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赵太后不得不向与赵国关系较为密切的齐国提出援助。

齐王虽答应出兵,但按照当时的惯例,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但是太后过于溺爱幼子,一时糊涂,甚至蛮不讲理,对于大臣们的强烈谏言,她早已恼怒到了极点,还公开下令警告群臣:“若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在这种情况下,又有谁敢去劝服太后呢?

左师触龙就是这个不怕死的人。他不畏懿旨,前去觐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其实却是在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好不容易到了太后面前,他跪地谢罪道:“请太后恕罪,老臣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没来看您了,但是我私下已经原谅自己了。可是又总担心太后您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想还是决定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辇走动。”触龙问:“那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近来也很不想吃东西,于是我勉强自己到处走走,每天走上个三四里,慢慢地就稍微增加了点食欲,身体也就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但脸上的怒色却稍有缓解。

左师继续说:“我小儿子舒祺,年龄最小,又不成材;可是我又老了,而且私下最疼爱他,所以希望能让他递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甘冒死罪也要来禀告太后。”太后听完,问道:“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是我希望趁我还没入土之前将他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那当然,比女人还厉害呢。”太后笑着说:“女人更厉害。”触龙回答说:“可是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远远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否认道:“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触龙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的长远考虑。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曾握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正是惦念她,并伤心她远嫁他方,其实也够可怜的了。待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每当您祭祀的时候,也一定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的长远做打算吗?难道您不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点了点头:“是这样。”触龙接着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是否还后继有人?”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被封侯的子孙后代,可否还有存活于世的?”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触龙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自然就会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功勋而地位却高,没有劳绩却俸禄丰厚!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给他肥沃的土地和很多珍宝,如果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又如何能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所以我才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听完,想想触龙说的也有理,于是说道:“那好吧,就任凭您指派他吧!”于是触龙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现在我们来看,触龙之所以能劝动赵太后,主要在于他巧妙地使用了“良言战术”。首先,他让自己的谈话出乎太后的意料之外;其次,用闲话来拖长交谈的时间,从而缓解太后的“盛气”;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懂得利用自己年龄大、资格老、关系深等种种有利因素,从本身体衰多病说起,更以同病相怜的切身体会来打动太后。当太后得知触龙觐见,必然认为他是来劝说自己放走小儿子远离国土、到齐国当人质的,所以事先做了精神准备,以“盛气”凌人之姿等着跟对方唇舌交锋。而触龙却有意显出老态,见面之后,也先不说其他,只是一个劲儿地道歉,说自己不良于行,所以少来谒见,但是对太后的健康又表示关切,仿佛再不来觐见太后就实在放心不下了。这样的一席话完全出乎太后的意料之外,让太后早就准备好的全副精神武装根本派不上用场。在不知不觉之间,触龙就已经取得了几分胜利。他不“先声夺人”,而是用情感把太后给软化了。两人的对话很自然,触龙用同情、慰藉、关心和“将心比心”的感情来解除太后的精神武装,从而转变了她不可理喻的错误态度。

试想,假如触龙在一开始时态度就有失谦恭,语言就有失礼貌,那么,结果不仅不能顺利说服太后,甚至还会给自己招致杀身之祸。所以,说话的内容固然重要,说话的方式也不容小觑,这是一个人是否有礼貌、有修养、有智慧的标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用礼貌、温暖的语言为人处世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话不怕多,坏话要少说。虽然好话说得太多会有拍马屁之嫌,但是偶尔的一句好话,是会温暖人心的。看事情不要只看表面,只有看透了事情,才能找出最佳的解决办法。就好比我们说话一样,说得太直会伤人,可是如果不说又不舒服。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揣摩对方的心意,然后委婉而温和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众生平等的真谛

佛曰:“宇宙万物同一源,众生平等共一心。”无论是强是弱、是贵是贱,还是信仰不同,对整个大自然来说,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哪怕是一棵小草、一个残疾人,都是自然的一分子,都享有同样的阳光与大地。这种平等观念比“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还要宽广深厚。

有个小和尚带着满腹的疑惑去问他师父:“师父,您说好人坏人都可以度,问题是坏人已经失去了人的本质,还算是人吗?既不是人,就不应该度化他呀!”师父并没有立刻回答他,而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个“我”字,但字是反写的,就如同印章上左右颠倒的文字。

“这是什么?”师父问。

“这是个我字啊!”小和尚说,“但是写反了!”

“什么字?”

“‘我’字!”

“那写反了的‘我’字还算是字吗?”师父追问。

“不算!”

“既然不算,那你为何又说它是个‘我’字呢?”

“算!”小和尚立刻改口。

“既然算是个字,那你又为何说它反了呢?”

小和尚怔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正的字是字,反的字也是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它写反了,主要是因为你心里认得真正的‘我’字;相反,如果你根本不识字,那么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只怕当有人告诉你,那是个‘我’字之后,再让你遇到正写的‘我’字,你反倒要说它写反了。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的是你必须识得人的本性。这样,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就能一眼看清他的‘本质’,并唤出他的‘本真’;本真既明,此人也就不难度化了。”

师父话中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在这个世界上,佛与众生并没有差别,每个人都是佛,每个佛也都是平凡人,一个人只要体悟到般若的智慧,就与佛无差了。因此,如果要去度人,坏人更加要度。

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家章太炎先生在《齐物论释》一书中,阐述了“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中引申出这样一个结论:既然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那么每个个体就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正如佛家所说的那样,“自性自然圆满”。

禅的宗旨在于:使众生觉悟,解脱俗世的痛苦。因此,它不是自私的东西,更不是某些人所专有的。

一天早上,寺院门口吵闹不休,玄素禅师前去询问。原来有一个屠夫想要进寺烧香拜佛,但是寺里的僧人却嫌他满手血腥,怎么都不肯让他进殿,于是双方发生了争执。

玄素禅师看到这个情景,立刻出面制止。他问道:“一大清早在这里吵闹所为何事?”旁边的僧人指着屠夫说:“这个屠夫每天杀猪宰牛,双手沾满了血腥与罪孽,怎能让他破坏佛门的清净呢?”一旁的众人也随声附和道:“就是!就是!每天晚上,他家里都会传来猪狗牛羊的哀叫声,吵得人心烦意乱,无法入睡。像他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到佛门清净之地来呢?”

玄素禅师听完众人的话,说道:“你们这样说就不对了!他身为屠夫,为了生计屠宰生灵,也是迫于无奈。他的心里也会有不安,他也需要忏悔来赎罪。佛门不仅是为十方善人而开,也是为度化十方恶人而开。”屠夫满脸感激,来到禅师面前说:“方丈慈悲,我杀孽太重,于心不安,今天到此,我只是想请方丈和各位法师到我家里去,因为我准备在家里办斋礼佛,以慰我不安的心。我们全家决定斋戒沐浴三日,到时恳请各位光临寒舍,助我洗去全身的罪孽。”众人听了他的话,纷纷摇头,可是玄素禅师却微笑以对,他对屠夫说:“佛祖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同等的,只要与佛有缘,就可度他,佛门慈悲,绝不会舍弃任何人。屠夫也好,显贵也罢;刽子手也好,慈善家也罢,在佛祖的眼里,众生皆平等,没有谁聪明,谁愚钝,谁善良,谁凶恶。”玄素禅师欣然答应了屠夫的邀请,去屠夫家做客。

有尊卑贵贱之分的人,永远都不能成为悟者。心、佛、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佛,只是很多人沉沦于俗世,不能自拔,从而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机会超越自己,真正悟清自己的本性。

找寻自我的价值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说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度人必须先度心。人世间的饭食只能解一时之饥,但却不是真正的生命之粮。

很久以前有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来到一座寺院向方丈彻悟大师乞讨。哪知方丈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些砖头搬到后院去,我就给你饭吃!”

乞丐听了很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搬砖头啊?不愿意给就算了,也用不着这么捉弄人!”说完就怒气冲冲地准备向寺外走去。

方丈不仅没有生气,还弯下腰用一只手搬起了一块砖头,说:“这样的事一只手也能做得到,你为何不愿意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