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16699100000002

第2章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1)

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敬重贵人,礼待小人。真正的妙法是由智慧流露出来,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动。

知足者人贫心富,不知足者人富心贫

古时候,江西金溪有一个叫胡九韶的人焚香叩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日的清福。他的妻子笑着说:“我们一日三餐都是菜粥,又怎么能称得上是清福呢?”他则说:“我要庆幸自己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灾祸,而且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安居乐业,没有挨饿受冻,还要庆幸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又是什么呢?”

《佛遗教经》上说:“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尤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胡九韶不但知足常乐,而且平日还能存有一份感恩之心,这样的胸怀和境界,真可以称为圣人了。只有知足者才能感受到快乐,而不知足者往往会被欲望所累。

有一天早上,小和尚来到寺庙的厨房,发现师父得到了5个馒头,大师兄也得到了5个馒头,而自己只有3个馒头。闷声不响地吃过早饭后,小和尚就来到了寺庙的大树下歇息,这时他越想越觉得不公平,越想越觉得生气。师父得5个馒头,他觉得很应该,可是大师兄为什么也得5个馒头,这不是和师父平起平坐,而且又把自己看低了吗?这不行,他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件事情。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找到了师父,也要5个馒头。师父问他:“你能吃下5个馒头吗?”小和尚马上大声地说:“能!我要5个馒头!”

师父看了看目光坚定的小和尚,点头同意了。很快,吃饭的时间到了,师父拿自己的两个馒头给了小和尚。早饭结束后,小和尚果真把5个馒头吃完了,他拍着圆滚滚的肚皮,骄傲地对师父说:“师父,你看,5个馒头我都吃下去了。我能吃5个馒头,以后每天早上我都像大师兄一样要5个馒头!”师父微笑着说:“没错,你现在是吃下去5个馒头,但是明天早上你要不要吃5个馒头,还是等会儿再说吧!”

吃过早饭没多久,小和尚就觉得身体不舒服,肚子胀又口渴,于是他就去喝了半碗水。但他的肚子越来越胀,还有点儿疼,进而越发难受起来,根本没法像平时那样挑水、扫地、念经。

这时,正巧走过他身边的师父看到了,对他说:“平时你吃3个馒头,今天你却吃了5个馒头,你多得到了两个,但你却并没有享受到这两个馒头的好处,相反,它们给你带来了原来不曾有的痛苦。人生在世,得到不一定就是享受。千万不要把眼光盯着别人,更不要与人攀比,不贪、不求,自然知足,方能自然常乐。”小和尚捂着肚子点点头,说:“师父,以后每天早上我还是吃3个馒头!”

有人说:“知足者人贫心富,不知足者人富心贫。”如果世人都像故事中的小和尚一样,见到别人手中的东西比自己的多,也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就希望获得同等多的东西,最后只能是令自己痛苦。

风流才子唐伯虎曾在《桃花庵歌》中写道:“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陶渊明也曾悠然吟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人这种安贫乐道,自给知足的宽广情怀,对我们很有启迪。

世人常说“多福多寿”,其实知足就是福,懂得知足的人得到的幸福和快乐一定比那些不知足的人要多。

心如虚空无挂碍,光明遍照寰宇笑

人世间“心无厌足,唯得多求”者多,古人云:“人心苦不足,既得陇,又望蜀。”欲望的追求无穷无尽,未拥有的希望得到,已经得到了又恐失去,患得患失,已经无力去享受既得的幸福。所以要想感知幸福就要常常惜福,所谓的惜福就是不要去妄想,而要懂得感恩地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东西、每一件事物,不论时光如何变幻,都不要轻言丢弃与放弃。一个人越是懂得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他越是一个毗邻幸福的人。

世间万物的存在既然有因果,也就有被珍惜的理由,大到如白驹过隙的时光,小到微妙的草芥,它们存在的价值于人而言都是等量的,因此都应该值得好好去珍惜。

曾经有三位禅师结伴而行,要找到可度化之人前去向他传授佛法。常言佛法难闻,这自然是个好机会,只是不知何人可以有这样的造化。

一天,三位禅师相互商量着究竟要去哪里传法化缘,恰巧经过一条河流时,赫然发现河里自上游缓缓飘过来一片菜叶。菜叶清新碧绿,丝毫没有被丢弃的理由,于是三位禅师便望着这片菜叶议论开来。

其中的一位禅师说:“你们看,这河中的菜叶自上游漂流而来,显然上游是有人家居住的,不如我们就去那里化缘讲经好了。”

另一位禅师摇头叹息说:“这菜叶新鲜碧绿尚可食用,可是却有人让它白白地随波流走,实在是可惜啊!”

第三位禅师也摇了摇头说:“如此好的菜叶,竟然有人不懂得珍惜,随意丢弃,看来上游的人家是不懂得惜福的,既然不懂得惜福,也就不值得我们去教化了,我们还是选择去别的地方吧。”

其他两位禅师点了点头表示同意第三位禅师所说的,于是三人整装正欲离开。忽然,一个青年匆匆忙忙地向他们这个方向跑来,见到三位禅师后忙问:“诸位师父!你们可曾在水中看见了一片菜叶?我真是不小心,刚才在水中洗菜时,竟然一失手将它掉落在水中了,我现在追过来就是要找到它,不然实在是太可惜了。”

三位禅师听完青年所言,又看到青年那焦急的样子,就点点头哈哈大笑起来,并不约而同地说:“如此惜福的人,定是深具慧根的,我们三个就去他家讲法吧!”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区区一片菜叶能值多少钱,竟然让三位得道禅师由此来判定一个人是否有慧根,又或是让一个青年从上游追踪下来,并且焦急万分。如果你这样想那就错了,其实世间万物皆不可以用金钱来计量,一旦在你的心中把万事万物都设定了金钱价值,那么你就是在内心中设置藩篱将幸福隔绝了。你无法用正常的心态去感知拥有平常之物的喜悦,你又怎么会有能力去感知幸福呢?要明白,这虽然是微小的一片菜叶,可它也是自然界最伟大的馈赠,它可以饱腹,这就是它的价值,就是它带给人的幸福。

能从微小之事懂得惜福的人,会看见每一朵花都开得异常艳丽、每一个人都真诚友善、每一件事做起来都意义非凡。所以从现在开始就放下让我们远离幸福的功利之心,用感恩的心认真地欣赏世间每一朵花的恣意开放,由衷地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立与自由、切身地体会每一件事的奇妙与不凡吧。

懂得感恩、惜福的人,是用心在与人、与物、与整个世界交流,因此万事万物在他们眼中都是异彩纷呈的,不存在因为不满、自私、贪婪所带来的痛苦和折磨。他们也定是知晓,既然能在特定的时空里与人、与物、与事相遇,就是缘分,珍惜了这份缘分,就是珍惜了幸福。把人生难填的欲壑摆脱掉,以知足的心态珍惜自己当下拥有的一切,那些就是你的财富。不要去与别人攀比,那样自己的欲望就不会被放纵,也就让心灵时刻保持了一种从容的境界。时时用感恩的心去感受自己的富足,你就会包容一切,感激所有,那样你的幸福感才不会稍纵即逝。

想得到什么,必须先付出什么

佛说:“你想得到什么,你必须先付出什么,进而你将得到你奉献的东西。”所以,生命的意义并不是你能得到什么,而在于你能付出什么。

在寒冷的夜里有个抱着柴火的人,对着一只因缺柴而熄灭的大火炉叫道:“你什么时候给我温暖,我什么时候才会给你添加柴火。”然而这个人不知道,不先给火炉添加柴火,火炉怎么会给他温暖?

有个乡下人到城里去做生意,为了节省成本,就在道路不太好的街角开了一家店铺。但过了一阵子,他发现自己的生意不好。他认为这是道路不好的缘故,就决定联合周围的商家把道路修整一番。

然而,周围的商家都不愿意这么做。他们说:“路不好走,经过的人或车辆就会慢下来,人们走进店铺的几率就会增加,这样才能增加商机。”

乡下人这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路面一直坑坑洼洼,都没有人修整。对于这种逻辑,他很不以为然,他不听周围人的劝阻,自己出钱找人将路面修平了。

不久之后,这条街车辆和行人川流不息,呈现出一派繁华的景象,商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增。众商人都疑惑不解地问乡下人:“路通畅了,人们驻足停留的机会少了,为何商机反倒增多了呢?”

乡下人解释说:“路不好,人们多绕道而行。经过的人少了,商机又怎么能多?”

佛法讲因果循环和缘法,认为没有因是不会有果的,没有缘起自然也没有缘聚,有因才会有果,有缘起才会有缘聚,同样的,没有付出,就不会有回报。甚至连兵法都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只想着回报而不付出,就算得到了,也终将会得而复失。

你付出了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你对着别人“心灵的山谷”大声喊:“我爱你!”对方的回音是:“我爱你!”如果你对着别人“心灵的山谷”大声喊:“我讨厌你!”对方的回音也是:“我讨厌你!”所以,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想要得到别人的爱心,你就要付出自己的爱心。

其实,当你付出爱心时,不要去计较得失,如果有能力帮助别人,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爱心是宝贵的,是纯净天然、不含杂质的。当你拥有了爱心,你将会成为世上最幸福的人。

公交车到了一站,停下来,车门打开,上来一对年轻的夫妇。那个少妇不知道怎么了,散乱着头发,眼神也没有光彩,透露着一丝丝的迷茫。她的丈夫扶着她,她低着头,嘴里嗫嚅着,不知说着些什么话。

大概发现了她的异样,车上很多人都显出不自然的神色。坐在她对面的是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

小女孩怀里抱着洋娃娃,正在玩耍,她一边用手抚摸着洋娃娃,一边哄着洋娃娃:“乖乖,我的宝贝,好孩子,快快睡……”人们看着小女孩幼稚的动作,听着她纯真的声音,脸上都不由得泛起了微笑。车上荡漾着一股安详的气息。

突然,小女孩对面的少妇仿佛从睡梦中惊醒一般,大喊着:“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一边喊着,一边拼命地抢着小女孩的洋娃娃。

一时间,车上陷入一片混乱……

“妈妈,妈妈,她抢我的娃娃……”小女孩哭了。而那位少妇望着手中的洋娃娃,却痴痴地笑了起来。她一边笑,一边喃喃地说:“孩子,有妈妈在,别怕!”

“这女人也太不像话了,怎么连小孩的玩具都抢呢!”“就是!多可爱的小孩,现在哭得多伤心!”“我看啊,这女人八成就是一个疯子。”车厢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议论声,大家都对少妇的行为很不齿。

“对不起,对不起!”少妇的丈夫连忙向小女孩的母亲道歉,并一把将妻子手中的洋娃娃夺过来,还给小女孩。

那位少妇失去了洋娃娃,似乎又陷入了迷茫当中,喃喃自语道:“我的孩子,我的孩子……”

她的丈夫叹了一口气,解释道:“孩子拉他落水的同学一把,不幸溺水死了。她,也就成这样了。”

人们的脸都红了。小女孩看了看手上的洋娃娃,又看了看痴痴的少妇,然后从座位上蹭滑下来,走到少妇身边,把洋娃娃递过去:“阿姨,您的‘孩子’。”少妇一把接过洋娃娃,紧紧地抱住:“孩子,我的孩子……”

没有人制止,也没有人议论。不久,车厢里响起了掌声!

这是一个关于爱心与付出的故事,不讲求回报,没有功利,但是它却因为纯净的爱心,因为那份童真,而显得十分动人。

生活本来就应该如此动人,只是因为很多人失去了爱心,不懂得付出,所以让生活变得庸常无味。不要总是去计算自己得到了什么、得到了多少,那样只会让你在不能满足的欲望中沉沦、苦恼,假如你想拥有幸福、美好的人生,不妨扪心自问,你的爱心在哪里?你的付出有几分?

享受人生,珍惜活着的光阴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只要明白身心一切皆空,这样的人与佛有什么不同呢?能彻悟自性便成佛。

佛光禅师门下弟子大智,出外参学20年后归来,向正在禅堂里的佛光禅师述说他这20年来的心得,期望能得到佛光禅师的指点。

佛光禅师非常耐心地听他倾诉,眼神中充满了慈爱。

述说完毕后,大智问佛光禅师:“禅师,这20年来,您一直在忙些什么呢?”

佛光禅师道:“我每天讲学、说法、写经。”

大智关切地说:“禅师,您这样太劳累了,要多注意休息呀,要多照顾您的身体,要不然您会老的。”

佛光禅师说:“我没有时间觉得老呀!而且我感觉每一天都很美好,每一天都很充实、很快乐。白天,我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徒开示,讲说佛法;晚上回到禅堂还要批阅学僧的书信,除此之外还要写经。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我哪里有时间觉得老呢?”

大智听后感叹不已。

佛光禅师又说道:“世人有的还很年轻,但心力衰退,他就觉得老了;有的年寿已高,但心力旺盛,仍感到精神饱满,老当益壮。只要每天都能全心投入有意义的事情中,自然会活力无限,又从何谈起‘老’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