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16698800000004

第4章 智者“海”量,慧者“雅”量(3)

青年罗诺伽生性桀骜不驯,虽已跟随佛陀出家多年,但依旧乖张傲慢、脾气暴躁,经常因为意见不同而与人发生争执。为此,大家都不喜欢他,佛陀也时常教导责备,希望他能够真心悔改。而罗诺伽却并不接受,觉得大家都对他有成见,于是便辞别佛陀欲往他处修行。 佛陀并没有反对,慈祥地对他说:“在哪里都是修行,你欲往别处去,我并不反对。只是临行前,我有一个故事要说与你听,或许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罗诺伽心想:“我都要离开了,也不在乎多听你唠叨一回。”便坐下来安静地聆听。

佛陀说:“从前有一只乌鸦,因为不满大家对它的意见,便决定要飞到别处去生活。途中,它遇到了一只黄鹂,黄鹂问它:‘你这是要到哪里去?’乌鸦回答:‘我到别的地方去生活。’黄鹂又问:‘为什么?你原来生活的地方难道不好吗?’‘那是个十分讨厌的地方,大家总是骂我声音不好听,整天责备我,我绝不在那里生活了。’黄鹂听后说道:‘那你还是别往其他地方去了。既然大家对你不满是因为你的声音,如果你的声音不改变,飞到哪里都是一样的。’”

佛陀说到这里,望向了罗诺伽:“如果你傲慢、骂人的习气不改,去到哪里都不会受人欢迎。你也希望自己是这只乌鸦吗?”

罗诺伽听了佛陀的开示,当下惭愧地忏悔,转而向佛陀求取改正的方法。

佛陀看他真诚悔悟了,又继续说道:“习气是一种积蓄烦恼的余气,有的是宿世造作而来,有的是今生薰习而成。习气之所以深藏于身,多是为自己所不见的。心一旦被习气所淤积,便听不进劝和容不得人。要想根除习气,需接受别人的指点,从别人的引导中窥见心中的狭隘,然后开释它、化解它,以求内心之广大,才是万全之计。”

听了佛陀的开示,罗诺伽猛然醒悟,他发愿今后要好好修行。此后,再遇到别人的教导和责备,罗诺伽便能够坦然接受了。

心中装满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到别人的心声。眼里容不得他人的人,不会看得很远。而动辄出口伤人、训人、损人的人,那么他的日子肯定过得很辛苦。正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人生在世,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你才华横溢,聪明绝顶自然是好事,但同时也要懂得内敛,学会宽待别人的才华和过失。

曲高者,和必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低调做人,能够时常警醒自己,也能容得下他人,才能有一颗平凡的心,才不至于被外界左右,才能得大机遇,享大自在。

量大才好做事,树大方能遮阴

弘一大师说:“量大好做事,树大好遮阴。”所谓的“量”,指的就是人的胸怀。人们之所以会遇事心态不稳,容易生气急躁,无非是觉得人生太苦,而自己又不愿意承受这样的苦楚。其实,苦与不苦,是由心定,自心量大,无所谓苦;自心狭小,一句话都承受不了。

所以说,一个人能否摆脱心中的苦厄,成就一番事业,博得别人的美誉,往往在于他能否放宽度量,有没有学会宽以待人。

一位年轻力壮的将士仗着自己武功高强,总是横行乡里,肆意妄为。他在与人较量时惯用的招式就是:用各种方式先激怒对方,逼着对方先出手,然后,趁机观察对方的漏洞,一旦抓住对方的弱点,就迅速攻之,一举击败对方。

在当地,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士,年轻将士早就听闻老将士的大名,想与其一较高下。于是,便以切磋武艺为名,向老将士下了挑战书。

收到战书后,老将士的弟子一再规劝师傅,担心他因年老不敌年轻将士,劝他不要接受挑战。可是,老将士却接下了对方的战帖,并决定亲自出战。

比试开始了,乡里的民众纷纷前来观战。年轻将士还是像往常一样,用各种难听的言语对老将士进行侮辱,甚至还往他脸上吐口水,想以此激怒他。但任他百般折磨,老将士还是不为所动。

这样折腾了几个小时,在一旁观战的群众开始忍不住批评起了年轻将士的品质低劣,觉得他太不尊敬老将士了。年轻将士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也已经折腾得精疲力竭,没有力气和勇气向老将士进攻了。最后只得灰溜溜地逃跑了。

回来后,老将士的弟子们都气不过,问师傅为何要忍受那么长时间的侮辱,不好好地教训一下那个狂妄自大的家伙。

老将士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大家:“你们可曾看到他和大家的反应吗?”

弟子们回答说:“他当然是气汹汹的,大家好像对他很厌恶。”

老将士微微一笑,说:“这就对了,我虽然没有反抗,而得到的却是大家的同情和体谅,而他虽然一直都在攻击,却终为人所不齿。而且,他在辱骂我的时候,自己的情绪被锁定在气愤中,我却没有感到丝毫动气,所以,他是在气自己,而不是在气我。从对招的角度来说,他是有,我是无,我的无招却并不一定输给他的有招。”

没有不碰锅沿的饭勺,人与人相处难免会发生争执和利益上的冲突。因为担心吃亏而步步紧逼,据理力争,死要面子,只能使矛盾陷入没有止境的轮回,将自己引入苦海。

人的胸襟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争一时不如争千秋,能忍一时之气,适时地退让一步,反倒处处是出路。

量小之人习惯了只考虑个人和眼前的利益,使得自己终日忧愁烦恼,精神负担加重,心志迷茫,自然也就难得善果。而量大之人宽容为怀,遇事时心平气和,从容淡定,眼界高远,顾全大局,自然也就容易成事。

范蠡在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以共患难,难以同富贵”,于是就放弃了应得的名利,隐退于齐,改名换姓,耕于海畔。

结果父子共力,居然“致产十万”。后被齐人尊为卿相之后,又觉得久负尊名不是好事,便呈缴相印,尽归其财,在陶地隐居,安享天年。

而文种则因为贪恋功名富贵,觉得归隐实在不划算,未听范蠡的劝告,结果死在勾践的手里。

一味地争名夺利实际上吃亏受害的是自己,而淡泊名利、不多计较则是福禄双全、走向更大成功的良计。

事有利弊胜败,月有阴晴圆缺,在处理争端与矛盾时,不妨多看开一点,多忍让三分。

宽容不是弱者的屈服,也不是强者的恩赐,而是睿智、豁达、博爱,是对生命的洞见。

适时咽下胸中气,让人三分己自宽

世间的人大抵分为两种:事事要争得第一、活得明白的和凡事忍让、得过且过的。其实,这两种都不是拥有大智慧的人,因为他们一个活得太累,一个活得太无趣。

聪慧的人懂得把握事情的轻重缓急,对于涉及原则的问题不轻易让步,对于无碍大局的事情不去争,而是咽下一口气。佛说:“原谅和宽恕,比仇恨更有力量。”原谅别人,才能释放自己;祝福别人,才能快乐自己。懂得适时地咽下一口气的人,才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一个从容的人生。

古代有一个叫陈嚣的人与一个叫纪伯的人互为邻居,两家之间仅以一堵篱笆墙作隔。

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把篱笆墙拔了起来,往陈嚣院子一方挪了挪。

第二天,陈嚣来到院中时,发现自家的院子小了一些。心想,一定是纪伯为了扩大自己的院子将篱笆墙挪动了。但他并没有急着去找纪伯理论,而是又将篱笆墙向自己院子的方向挪动了几分。

纪伯听到院子里篱笆墙的响动,急匆匆地赶出来要阻止陈嚣抢占自己的地盘。

然而来到院中,却发现自己的院子又宽出了许多,心中一下子明白是陈嚣在有意让他,顿觉十分羞愧。于是纪伯走上前去,将篱笆挪回了一些,把多侵占的地方还给了陈嚣。

正如《菜根谭》中所云:“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如果彼此都不相让,大打出手,势必会两败俱伤,倒不如稍作退让,只要心中常怀谦让的念头,人生就会快乐、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