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16698800000027

第27章 学会忍耐气定闲,体谅包容自无忧(2)

听了父亲的话后,几个儿子也打消了状告占地之人的念头。没过几天,这个占地之人居然亲自登门拜访,原来此人在修建房屋的时候,不小心占用了杨家的旧宅,得知此事后,特意登门道歉,他愿意用比市价高出一倍的价钱来补偿杨家的损失,杨家反而还赚到了便宜。

世上一切的烦恼之事无非都是由人而生的,有人的地方就有事,有事就有矛盾,于是也就有了烦恼。无论是什么出身、什么学历、什么背景的人,都偶尔会有犯糊涂的时候,也不见得我们遇到的每个人都是有涵养、明白事理的。一旦真的遇到了这样的人,碰到办糊涂事的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让一步”。如果不是什么重大的原则问题,大可不必耿耿于怀,让他三分又何妨!

“狭路相逢‘退’者胜”,与人相处也好,处理事情也好,谦让绝对不是坏事,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美德。以我们平时的生活为例,如果是遇到了谦让、有礼,凡事都不与人争执的人,我们自然会对其高看一眼,心中暗暗地佩服。相反,如果是遇到了斤斤计较、没理也要闹三分的人,即便嘴上不说什么,但一定会心生厌烦。所以,谦让与宽厚不仅可以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同时也能帮助我们赢得别人的尊重。

处处以让步为高,淡看云起,笑看千帆,自然可以赢得身心的愉悦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盛怒行事,善果难成

“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人在盛怒之下容易冲动行事,所犯下的无法弥补的过错很可能会给我带来长久的痛苦,伤心、伤身之外还要有“后遗症”。所以,凡事都要让自己更加豁达一点、宽容一些,尽量少生气,也就不会因此犯下过错。

一位方丈大师收养了一个孤儿做徒弟,当这个孤儿还是幼童的时候,方丈就对他细心照料;等到孤儿长大点,剃头受戒成了一名正式的小沙弥后,方丈更是对他悉心指导,将毕生所学全都传授给了弟子,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佛门中最出色的僧人。孤儿长大后,第一次下山办事竟然就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迷惑,动了凡心,对从小抚养他长大的师父不告而别,偷偷地离开了寺庙。从此,他沉迷于城市的繁华热闹、灯红酒绿之中,夜夜留恋花街柳巷,一味地放浪形骸,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浪子。

就这样十年之后,一天夜里,孤儿突然被惊醒,他发觉自己这些年里好像是享受到了世间一切最美好的东西,但是仿佛又什么都没拥有过。他看着窗外的月光,明净、清冷地洒进来,照在自己的手中,依然是如此的清澈。此时,他想起了在寺庙修行的日子,想起了师父对自己的教导与养育,感到极其悔恨。于是,他立刻穿好衣服,快马加鞭回到寺庙里。

到了寺庙之后,他跪在师父的禅房门口深深地忏悔:“师父,我已经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错,但如今我想要悔过,您可以原谅我,再次让我成为您的弟子吗?”

方丈看到跪在门前的浪子,对他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又气、又恨,又伤心——气他如此的不争气,竟然一夜之间就动了凡心,连招呼都不打就私自下山了;恨他辜负了自己的一片苦心,自己虽然名义上是他的师父,但却是从小将他养大,早就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他不但不感恩,反而做尽了忤逆之事;伤心则是因为看到自己的辛苦全都白费了,对他的期望也只能成为泡影。想到这些,方丈一时怒上心头,对他更是深恶痛绝,立刻摇着头说:“我不能再收你做徒弟了,你的罪孽太过深重,恐怕连菩萨都不能原谅你,你一定会堕入地狱的。”

浪子不肯死心,继续跪在地上苦苦地哀求方丈。方丈气急了,就说:“要我原谅你也可以,除非菩萨能够原谅你,让这院子里的石桌上开出花来。”说完,方丈就头也不回地把禅房的门关上了。

浪子听了师父开出的条件,看着院子里的石桌根本就不可能开出花来,可见师父是永远都不会原谅自己了。于是,他在禅房门前给师父磕了三个头后,就转身下山了。

第二天早上,方丈打开禅房的门后,一眼就看见了院子里的石桌,顿时就惊呆了。原来,石桌上居然开出了一桌子的花,姹紫嫣红、娇艳欲滴、芳香逼人,吸引了寺庙里所有的弟子在旁观赏。

这时的方丈瞬间领悟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派人下山去将浪子找回来。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浪子早已经不知所踪。多年后,方丈从别人那打听到,浪子下上后变得更加荒唐、浪荡,甚至做尽坏事,人人痛恨。而石桌上的那些鲜花也只开了短短的一天时间就全部凋谢了。方丈一直活在自责与悔恨中,直到临终也无法超脱。

发怒实际上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因而产生折磨自己的烦恼以及摧残自己的悔恨。浪子固然有错,但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不能回头的歧路,也没有不能改正的错误。尤其是当他已经悔悟,有了真心向善的念头,更是最为珍贵的。然而,仅仅因为方丈对以往过错的怒气未消就将所有的奇迹毁灭了。方丈因为愤怒而不肯原谅弟子的过错,还以为他犯的戒条根本不能被菩萨所容忍,但是却没有料到其实菩萨根本就没有怪过浪子,反而为他的改过开出了一桌子的花。因为愤怒而不明所以的方丈,到头来不仅伤害了一个想要向善的人,更使得自己也深受其害。

人在生气的时候会心跳加快、面红耳赤,身体就会像地震中的大楼一样摇摇欲坠。人生完气后会变得非常疲惫,就像经过了长跑一样,体力有了巨大的透支。

愤怒会影响健康,会让你丧失判断力,会严重破坏你的人际关系。盛怒之下,更是容易做错判断,作出错事。如果想活得幸福快乐,那么你就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遇事要冷静,多从好的方面想,积极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而不要轻易动怒。一旦发觉自己被愤怒所控制,就应该勇敢地调整自我,大声地对愤怒说“不”。即便一开始不能马上控制住怒气,但是只要长期坚持,认真品味每一次平息愤怒带来的欢乐,那么你就会渐渐培养出一种波澜不惊的心境。

能容小人,方成君子

对于社会上一种普遍被大家所认同,相比之下属于比较完美人格的代表,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用“君子”一词来形容这类人。率先将君子一词较为系统地说明出来的就是儒学大师孔子。

《论语》中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因此,在孔子的理论中,他首先将君子与小人明确地区分开来,从而认定,只有君子才是地位更崇高的人,单从“君”这个字就能体现出来。另外,君子又与普遍上所说的绅士不同,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他对高尚品德的追求上,更体现在他对于人的容忍上。通常来说,绅士会首先向人示好,但是在得到了对方相同礼貌地回应后,绅士才会继续展现自己彬彬有礼的一面,否则也会掉头就走。但是对于君子来说,其最大的美德就是面对那些即便对自己没有礼貌,或者是得罪了自己的人依然可以做到谅解和包容。

所以,在孔子的观念中,君子一定是能够“合群”的人。他不仅能够保持自己高贵的品格不受到俗世的玷辱,从而吸引那些同样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与之交往;更难得的是,对于那些世人眼里的小人、行为不够光明磊落的人,他们同样能够以一种博大、宽广的胸襟与之交往,从而用自己的美好品德去影响和教化这样的人。

《后汉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东汉时期的陈寔是个非常宽厚、正直的人,即便是别人做了什么对不起他的事,只要是事出有因都会得到他的原谅。有一年,陈寔的家乡因为天灾而收成不好,很多人变得非常穷困,甚至连三餐温饱都很难解决,被生活所迫,一些人不得已当上了小偷。这天晚上,陈寔家中也遭遇了小偷。小偷潜进他家后,悄悄地躲在房梁上,伺机而动,没想到却被陈寔发现了。陈寔没有声张,而是将全家老小都叫了过来,要开家庭会议。

陈寔非常严肃地对家人说:“人生其实很短暂,只有不过匆匆的几十年而已,转眼就会过去的,所以,做人一定要十分勤勉。否则,就会养成坏习惯,成为危害社会的人,就像我们房梁上的这位先生一样。”

小偷一听,原来陈寔早就发现自己了,吓得连忙从房梁上爬了下来。他跪在陈寔的面前说:“先生,对不起,我知道错了,请您一定要原谅我。”陈寔没有责骂小偷,而是慈祥地对他说:“我看你不像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你还这么年轻,为什么要偷窃呢?”小偷回答:“不瞒先生说,这确实是我第一次偷东西。因为今年年景不好,庄稼没有收成,家里的日子本来就过得勤苦,再加上老母亲生病,花光了所有的钱。家里已经好几天没有吃的了,我这才逼不得已,当上了小偷。”陈寔听后点点头说:“既然你是因为生活所迫,那么一定要尽快改掉这个坏习惯,好好努力,还是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说完,陈寔还吩咐家人给了小偷几吊钱和两匹布。

小偷几次推辞之后,在陈寔的坚持下,还是收下了他的馈赠。后来,小偷果然再也没有偷过东西,他用陈寔的馈赠解决了家里的燃眉之急,更加勤奋地做事,谁家有困难他都乐意帮忙,成为远近都称赞的好人。“梁上君子”的成语也因此而来。

有人说:“君子不过是孔子的一种理想人格而已,不见得我们生活的世界上就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当然,孔子对于君子的要求是过于苛刻的,因为他毕竟是从政治的层面出发,从而渗透了自己更多的政治上的理念在其中。但是,抛开这些层面上的论调来说,单看君子仁、义方面的品德,我们就不难总结出来,对于那些具有宽容、大度、雅量之风的人,就可以将其称为“类君子”的人。

为何在前面还要加上一个“类”字呢?其实,就是说能够做到这些的人,已经与人们口中的君子很接近了,但还是差了那么一点儿。说白了就是差在我们所能容忍的人是否有限制上。真正的君子不会看人下菜碟,发现得罪自己的人是无心之过,并不是有意得罪自己的,于是就会原谅这样的人;但是,如果发现那些找麻烦的人原来就是真正的小人,根本就是有意为之时,则心生不平,甚至还会有报复的心理。这样的人当然不能称为君子。

对君子来说,没有什么样的人是不能容忍、不能宽容的,即便是那些做了小偷小摸的事的人,只要他原本的品质不是十恶不赦的,那么就总有可以原谅的地方。尤其是一些迫于生活的无奈而选择错了前进方向的人,更是应该再给他们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毕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同样,劝一个人改邪归正的造化绝不亚于救人一命。

有一次,娄东顾的一个邻居在外面喝醉了,趔趔趄趄地往家走,恰好在路过娄东顾家门前的时候,脚下没注意,摔倒了。邻居爬起来后,就冲着他家的门前开始大声地谩骂。娄东顾的仆人听见后将此事告诉了主人:“邻居喝醉了酒,站在咱家门前骂街。”娄东顾知道后没有生气,只是说:“他骂他的,跟我有什么关系?”

醉汉在街上越骂越来劲,紧接着就指名道姓地开始骂上了娄东顾。仆人听到后,又连忙把此事告诉主人。娄东顾却不以为然,丝毫不在意地说:“普天之下,名叫娄东顾的人多了,你又怎么知道他骂的一定是我呢?”过了一阵子,醉汉骂得累了,就又趔趔趄趄地往家走了。

第二天,醉汉酒醒之后,有人将他昨天的所作所为说了一遍,邻居一听,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连忙到娄东顾家去道歉。娄东顾依然没有为昨天的事为难或是责备邻居,反而宽慰他不要将这样的小事放在心上。不但是邻居,其他得知此事的人都被娄东顾的美德所感动,无不称赞他是真正的“雅量君子。”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亲戚、朋友做了什么得罪我们的事情,事后过来请求我们的原谅,大多数人都不会再计较,可以大大方方地给予谅解。但是,面对那些被称为“小人”的人所犯下的错误,依然可以大大方方地原谅,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了。

其实,“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庙堂高官,只要是有佛心、佛性的人,佛祖就都能原谅他们犯下的过错,真心地接纳世人。原谅小人就是让我们去学习放下,不让怨恨控制生活;饶恕这些人,则是修炼生命的完整。

息事宁人来日方长,无事生非自惹麻烦

孔子说:“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宽容、忍让不但是仁爱的展现,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高尚的品格,同时更能化祸为福,使自己轻松无忧。少责怪别人,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凡事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对待,不仅是给对方留有机会,更重要的是给自己也争取了更广阔的余地,远离了怨恨,只有大智慧、大度量的人才能做到。反之,喜欢无事生非的人,往往会给自己树立敌人,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有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原本生活在深山里的蛇,因为觉得这里的自然环境恶劣,所以决定搬到人的家里去住,因为那里不仅夜里温暖,而且有很多的老鼠可以充饥。

于是,它来到了一户铁匠的家里,刚刚爬上桌台就发现那里躺着一条和自己很像的蛇,但是它既不缩成一团,也不抬起脖子看自己。这条蛇就想:没想到这里已经被其他蛇占据了,为了能够独霸这里,看来只有先下手为强,将其他的蛇赶走了。